(共70张PPT)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答案:“坼”,分裂,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漂浮,洞庭湖几 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审题有据明考向
考题分析 作答方向
(2016年高考全国卷3)“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7年山东)“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 2020天津卷)“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2024全国甲卷)“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常见设题方式:
(1)第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诗中的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第某联中某字进行赏析。
(4)本诗第某联中的某字,换成某字好不好?为什么?
重点:赏析某个字、某个字能否替换、赏析字的妙处、好处、生动传神的字、诗眼
答题有序博高分
(一)如何寻字?
找出下列诗句中用得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并指出该字词属于哪一类别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字用的好,运用了( )手法。
2.虫声新透绿窗纱 :( )字用的好,意思是( )。
3.红杏枝头春意闹:( )字用的好,运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
4.云破月来花弄影:( )字用的好,运用了( )手法,将花人格
化了, 富有生命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怨
拟人
拟人
透
穿过
破 和 弄
炼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形象生动。
闹
拟人
诗句: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野色宽。
赏析:( )字用的好,用比拟手法写秋山景象。 秋风起,树叶落,秋山萧条,较之夏季像是瘦了
( )字用的好,写原野的空阔。晚稻收割,堆到了晒场,整个原野变得空荡荡的。
诗句: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赏析:( )字用的好,( )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
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
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软
宽
瘦
炼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软
炼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1.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
2.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
“一树早梅何处春”和“几点早梅何处春”
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赏析: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再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生机盎然,韵味平添。
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炼副词: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畅的美学效果。
赏析:作者用了一个 ( )字,意思是( ) ,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
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一个字把这种情绪传达得淋漓尽致。
忽
忽然
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赏析:本用多个( )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
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名
炼名词:叠加意象,可使意境有情韵。
炼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
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十四
个字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
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
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赏析:( )几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
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 )两个颜色词作动词, 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三句
话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黄、翠、白、青
红、绿
炼颜色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赏析:诗中用了 ( )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
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 )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炼拟声词: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歌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嘈嘈、切切
萧萧
答题有序博高分
(二)答题思路
第一步:从句子中找到需要赏析的字眼(寻字)
第二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义)注意:如有手法需点明
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绘图景)
第四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析效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例题分析
问:1.“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猿的叫声为何用
“啸”而不用“啼”?
1.释字义,“啸”指 ,啼指 ,
动物长声叫 动物的叫声
2.绘图景,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
3.析作用,
“啸”字更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感与羁旅愁思无法排遣的悲愤之情。
(2024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斗”,相斗。(析本义)描写两岸崖石耸峙交错,犹如两兽相斗,(描情景)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描物”角度说效果)②“攒”,攒聚,聚集。(析本义)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描情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描物”角度说效果)
解析 第1步:析本义。对所要鉴赏的关键字进行解释。“斗”意为“相斗”,“攒”意为“攒聚,聚集”。
第2步:描情景。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交错,犹如两兽相斗,“攒”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
第3步:说效果。本题主要从“描物”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二.鉴赏诗歌语言之赏诗眼
一、知识梳理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是指在某句诗或整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主题表达、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某句或全诗的字词。
在诗歌中,“诗眼”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
(1)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二、古诗词“诗眼”的确定角度
内容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具有“多重含义”“小词大用”“词类活用”的字(词)往往是诗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或全诗围绕该字(词)来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常见的设问方式
(1)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3)全诗的诗眼是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4)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5)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7)本诗是怎样紧扣某某字词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8)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句中眼
篇中眼
(一)句中诗眼
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解释含义。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只需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2)入句分析,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3)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提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筒要分析。
(第一步:找出诗眼,释字义)
(1)“诗眼“分别是“咽”、“冷”。“咽”即呜咽之意,“冷”即阴冷之意。
(第二步:入句分析,内容+效果)
(2)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咽字将泉水拟人化,凸显了山间的幽静。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冷字沟通了视觉与触觉,让读者深入体会诗歌意境,感受到环境的幽深和冷僻。
(第三步:明作用)
(3)“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
小试牛刀
(二)全篇诗眼
答题步骤:
(1)确定诗眼,明确作用。紧扣寻找诗眼的角度确定诗眼,明确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析叙说。说明诗句内容是如何贯穿这一诗眼的,即逐句、逐联、逐层叙说。注意要扣住诗眼来叙说。
全篇诗眼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答题时要结合主旨,点面结合,重点分析这个“诗眼”是如何统摄或贯穿全篇的,或者说全诗是如何紧扣或围绕这个“诗眼”来写的。组织答案时,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即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怎样体现诗眼的。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
第一步,确定诗眼,明确作用
(角度:内容上最能体现情感,修辞、词性、结构、位置)
第二步,结合诗句找体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 浑[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试牛刀
【参考答案】
①诗眼是“愁”(确定诗眼),
“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点明作用)。
②首联“万里”点出了官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结合诗句分析)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①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②。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②蓟城:唐朝的边疆重镇。③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④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有人说诗眼是“望”,也有人说是“惊”,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答案 (示例一)诗眼是“望”,前三联写“望”中所见,首联写凭高远眺,颔联写临台俯望,颈联写望中烽火连天,又向周围望,尾联抒发望中所感。
(示例二)诗眼是“惊”,前三联,客心为边塞豪壮景象而惊,尾联,诗人豪气油然而生,决心像班超、终军那样报效祖国,为国立功。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
解析 第1步:确定诗眼。结合全诗分析,确定诗眼是“惊”字还是“望”字。
第2步:整体点明地位。根据题干“你赞同哪种观点”的提示,确定答题的角度和切入点。
第3步: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惊”或“望”的。
三.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
1、 (重庆卷)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2、(福建卷)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3、 (全国新课标)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4、 (辽宁卷)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5、 (全国新课标)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6、(江苏卷)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吐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高考真题链接
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廉颇自
比,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何句该炼
炼情感句:所给句子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
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炼表达技巧句: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倒装句,
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炼特殊语言句: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4.“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炼行文结构句: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
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结构所起的作用。
句子位置(特殊句子才考虑) 首句或 首联 效果: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词),领起下文对×××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内容
中间句或中间联 效果:或承前×××内容,引出后面×××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感情
尾句或 尾联 效果:或总结全诗(词),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情感;或以景衬情,用×××、景衬托×××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炼句常见题型:
炼句与炼字的属性相似,但综合性更强,自由度也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设问方式:
①某句是全句的关键,为什么?
②赏析某句的妙处。
③某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谈谈你的理解。
④谈谈你对某句的理解。
⑤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注] ①行军司马:职官名。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相当于今参谋长的职务。本诗写于作者江州司马任内。②着绯:穿红色的官服。 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上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①,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②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2)诗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谁能平定淮河的波涛,听说李六将去那上任。
李六不单文才斐然,一定能够谈笑间消解兵戈。
剑戟尘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
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1、解释该句的表层含义,或描述景象。
2、结合关键词、手法具体分析。
3、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剑戟尘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
运用比喻,用“剑戟埋于泥沙”“蛟龙困于浅滩”比喻贤达人才受到埋没,这既是对友人李景俭的比喻,也是对诗人自己的比喻。
“终难久”“可在多”表达了对友人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 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本词“殷勤”以下三句颇具匠心,请结合全词赏析。
答案 (1)“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海棠”句相呼应。
(2)运用拟人手法,与东风进行对话,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排解不了的忧愁。
(3)词人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观事物中,自然和谐且恰到好处。
解析 第1步:理解意蕴。殷切地期待跟东风约定,不要猛烈地吹花,为什么不把愁绪吹走呢?
第2步:多角度赏析。结构上:本词上片写“海棠花底东风恶”,“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相呼应,结构严谨,并且紧扣题目“赏海棠作”。手法上:“与东风约”,把“东风”人格化,词人要与那吹得迅猛异常的“东风”相约交谈,运用了拟人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排解不了的忧愁;“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是词人对海棠花的“规劝”: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想想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词人寓情于景,把内心活动蕴含于客观景物之中,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四.鉴赏诗歌语言之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知识清单
炼字
字
炼句
句
语言风格
篇
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王勃:劲健婉畅 韩愈:古朴奇险 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悲壮 白居易:通俗易懂 岑参:雄奇瑰丽 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清朗雄健 李贺:奇诡璀璨
孟浩然:闲静淡远 杜牧:俊爽明丽 王维:恬淡优美 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 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 李煜:凄婉柔丽
梅尧臣:朴素平淡 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 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
陆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
知识清单
高考链接
年份 设问方式
2021·北京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2023·全国卷III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2022·全国乙卷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1.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平淡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使用白描,不加雕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长
明快 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
自然 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含蓄 (委婉)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简洁 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悲慨 悲壮慷慨、寂寥苍劲。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奔放 直率有气势
2、指出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⑤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清新自然(明丽)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上,山水田园诗一般清新明丽。(2)意象上,多为“青山”“绿水”“明
月”“花鸟”等。(3)用词上,关注色彩明丽的颜色词语,如“红”“绿”“青”“白”
“蓝”等(4)情感上,多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清新明丽
玉壶吟①(节选)李白
烈士击玉壶②,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③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供奉翰林的后期,赐金还山的前夕。②东晋大将军王教酒后常吟唱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诗句,一面唱,一面用如意献打吐痰用的玉查,结果查口都被敲缺了。③这两句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意,美人见妒。
D.诗歌没有体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结合诗中内容及诗人情感,可知本诗表现出一种悲壮之美。
2、指出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①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华美绚丽
华美绚丽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上,多数为写景抒情,即事抒情诗。
(2)用词上,富丽的词藻、色彩绚丽,富有文采。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朴实无华
朴实无华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上,多数为田园诗。
(2)用词上,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质朴无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③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上,多数为咏物诗,羁旅思乡诗,干谒诗。(2)用词上,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或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让读者去体味。
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⑤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指出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直率,口语化风格判断角度: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率真纯朴、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直率自然
赠渔父
[唐]杜牧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①人。
【注】①独醒:出自《楚辞 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不曾逢著独醒人”一句借用屈原的典故来抒情,显得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D正确
①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婉约缠绵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上,多数为闺怨诗(2)用词上,诗作“曲、细、柔”,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感情缠绵细腻。(3)婉约派代表词人常为此风格,如柳永,李清照。
2、指出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婉约缠绵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豪放(雄奇)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上,多数为边塞诗(2)语言奔放、直率而有气势。骨力挺健,气势恢弘雄伟,境界宏大,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情感豪迈奔放(3)豪放派代表词人常为此风格,如,苏轼、辛弃疾。(4)情感上,多表达自己的心胸抱负。
2、指出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豪放雄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沉郁顿挫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上,多数为爱国诗。
(2)沉郁: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蕴藉;
顿挫:指音调或感情上的起伏变化,音韵铿锵。
沉郁顿挫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明快简洁风格判断角度:
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表达诗人的情感。
明快简洁
秋 兴①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②,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这首诗写于1183年8月。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被小人借机弹劾。陆游愤而辞官,回到山阴。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做。②迮:狭窄。
10.判断正误:诗中情景虚实相生,结构对仗工整,语言风格沉郁顿挫,诗人的爱国热忱可窥一斑。
正确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像一位慷慨就义的将军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可怜白发生!
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悲慨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言风格
绚丽飘逸
将诗句与对应的语言风格连线
清新雅致
豪放旷达
婉约细腻
⑤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⑧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语言风格
慷慨悲壮
将诗句与对应的语言风格连线
幽默讽刺
委婉含蓄
平实质朴
2.赏析语言风格五角度
观题材 如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等
找意象 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
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品用词 分析诗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
析情感 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
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
联作者 如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慷慨悲壮等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有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李白的飘逸之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李白的飘逸之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全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③“疑是”这一比喻,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全诗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充满了飘逸绚丽之美。
解析:从手法上来说,全诗运用了比喻夸张,联想想象,将山比作“香炉”,将云气比作“紫烟”,在炼字上运用了“挂”“飞”等词语,十分准确而生动。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①形式新颖,采用人鸟对话的形式。全词以鸟拟人,把鸟当做谈判对象并与之对话,形式新鲜。
②以日常口语入词,明白如话,浅近直白,通俗易懂。如“溪边白鹭,来吾告汝”,解释为“溪边的白鹭,来我这,我告诉你”;又如“要物我欣然一处”,这是要白鹭和鱼和谐共处,告诉白鹭自己和它也是和平共处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③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如“虾跳鳅舞”写出了虾和泥鳅的动态,生动形象。又如“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作者用调侃的口吻告诉白鹭,去远处觅食定能饱餐一顿,我在这等着欣赏你乘风归来的潇洒风姿。朴素直白的言语中也传递出作者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笳十八拍【注】(节选)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注】 《胡笳十八拍》相传是东汉女诗人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叙述了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
这首诗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特点。②诗歌以骚体(楚辞体)行文,以“兮”字为语气助词,句式灵活多变。③诗歌讲究押韵,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
解析 从外在形式的角度看,每句诗中都有个“兮”字,联系楚辞的特征,可知这首诗是以骚体(楚辞体)行文,句式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本诗的语言“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等,通俗易懂,口语化特点鲜明;从韵律的角度看,诗歌讲究押韵,“土”“苦”“主”“虏”“处”“语”“阻”“楚”,且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人吟诵、记忆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