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THIS IS THE ORIGINAL PRESENTATION TEMPLATE. PLEASE REPLACE THE TEXT YOU NEED AND ENTER SOME EXPLANATORY TEXT. THANK YOU FOR CHOOSING RICE HUSK PPT TEMPLATE. THIS TEMPLATE IS SIMPLE AND EASY TO MODIFY. IT IS DESIGNED AND PRODUCED BY MISS HUA'ER.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DOCER
【一轮复习】洞悉设误方式,掌握诗歌鉴赏之选择题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情分析
第一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情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四大考点(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
选择题通过给出的选项内容,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情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高考3套卷套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选项也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覆盖面广,要求高,需要学生对给出的阅读材料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情分析:
1)思想内容: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诗歌内容。
2)形象画面: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
3)表达技巧:主要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4)语言特点:主要从分析诗歌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等表述的正误。
从近年高考的命题点看,其考查重心放在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准确理解。
我们的常见失误点:
1) 理解词句含意不准确
2) 把握意象意蕴不深入
3) 分析情感及态度偏颇
4) 赏析技巧失误
5) 赏析语言风格失误
应对策略:
1.有效读懂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句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与原诗逐一比对,辨明设误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第二部分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通过总结近年全国卷真题,可以发现,诗歌鉴赏选择题从以下六个角度设置错误选项。
一、诗句内容理解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示例:2022年新高考Ⅱ卷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一、诗句内容理解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示例:2022年新高考Ⅱ卷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一、诗句内容理解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其他高考试题实例:
1)2022年全国乙卷,选用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不正确选项为A项, “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有错。据诗中“相知何用早”,可知两人认识时短,并非“早年”朋友。
2)2018年全国Ⅰ卷,选用李贺的《野歌》,不正确选项是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诗歌中“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穷”的意思是“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又如“穷且益坚”。
二、炼字炼句释义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2022年新高考1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二、炼字炼句释义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5.A.解析:15.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的意思是春色无边无际,人们却情愿苦苦来到南山寻觅。
二、炼字炼句释义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2022年新高考卷Ⅰ卷,选用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不正确选项是A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有误,命题者故意将原诗“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的“苦”做解释解读,“苦”的意思是执着寻找春色(尽管处处春色,还是要到南山寻觅),而并非“年老体弱,感到此行困难”。
2021年全国乙卷,选用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不正确选项是D项, “从听觉和视觉”有错,根据原诗可知,“听君飞去饱时来”的“听”是任凭,而非听觉。可联系《陈情表》中的“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三、思想情感解读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2021年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 ,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三、思想情感解读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2021年新高考Ⅱ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C
三、思想情感解读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2021年新高考Ⅱ卷,选用陆游的《示儿子》,不正确选项是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有错,诗歌原句是“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诗人只是鼓励儿子认真读书和耕种(劝读和劝耕是古人两大传统),但没有说“不必读书求仕”。
2020年新高考Ⅰ卷,选用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不正确选项是B, “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有误。根据原诗“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诗人在欣赏郑炼的诗中过日,指的是之前和当下的生活,不是日后的生活。诗人想到又是战乱,又是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所以“惊神”。
四、表达技巧分析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2022年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
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
如在千岩万壑中。
四、表达技巧分析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四、表达技巧分析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还有,2021年新高考Ⅰ卷,
选用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不正确选项是B项,“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有误,根据原诗“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可知,“似衣带”“胜香炉”,均是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意思是:曾听说湓水萦绕如衣带。运用了比喻手法,而并非用典,也非表现朋友间亲密之意。而成语“一衣带水”是指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五、形象意境概括有误。
★古诗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点
六、语言风格鉴赏有误。
以上两种类型同理可得,因此,我们该如何应对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第三部分
1.曲解原意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如何理解词语:
①联系已学,准确判断。
②结合情境,不能孤立地猜测。
③读清题干,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点。
2.形象概括不准的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如何概括形象特点:
①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或仔细揣摩人物形象),敏锐感知并精确概括其特点或氛围;
②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
3.表达技巧分不清的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分类有争议,此处不讨论
抒情
记叙
议论
描写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2)物情关系: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
(1)描写顺序: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
(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
(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4)衬托 渲染
(5)白描、工笔(细节)
(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谐音)、反问、反复、顶真、反语、通感、排比、叠字(词)
先写景后抒情、先记事后抒怀、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曲笔入题
象征、想象、联想、曲笔(从对方如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
结构技巧
4.思想情感分不清的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3、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4、思乡怀人——羁旅愁思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5、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诚心志的告白
6、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7、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一)古诗歌情感常见类型
注意:
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
4.思想情感分不清的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二)如何准确揣摩诗歌情感
1. 关注题目 2.关注作者 3.关注时代 4.关注注释
5.关注意象
6.关注情感关键词
1)显性关键词:如愁、怨、愤、凄、喜、乐、怜、泪、闲、怅等词语,为情语。
2)隐性关键词: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景物语。
5.炼字炼句把握不准的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一)炼字题答题步骤
5.炼字炼句把握不准的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二)炼句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
3.结构特点
1)首句作用——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2)中间句作用——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3)尾句作用——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6.语言风格分不清的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6.语言风格分不清的对策
★如何突破古诗鉴赏选择题
(1)整体品味。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
(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遣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课后练习参考
第四部分
阅读下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衬托出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骠勇的战马寂静无声,看着又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
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我那报国的雄心决不会死去!
A
意境手法
内容解读
结构分析
意象意境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寄外舅郭大夫①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D.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与选项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此处用于称岳父。
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
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
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远疏。
可叹我年老病多,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颔联安慰友人,我虽为你被贬到那个地方感到遗憾,但江州和庐山隔湓浦相望,香炉峰也是庐山有名的胜景,可趁机好好游览。
C.颈联实写当时情况,岁末时分,鸿雁不传云外信,万般心意难抵达,希望回京但又无可奈何。
D.尾联一振颓废,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寄江州白司马①
[唐]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C.颈联是对对方处境的悬想,是虚写。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
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 也听说庐峰中以香炉峰为胜。
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 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 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注]①输橦布:梓州汉水妇女织橦木花布纳税。②讼芋田:梓州巴人常为争产芋的农田诉讼。③文翁: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建造学宫使巴蜀开化。④翻:幡然改变。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山万壑中古木参天,群峰叠翠里杜鹃啼叫,这鸟鸣声渲染了梓州山野的热闹。
B.一夜大雨后山中到处是飞瀑流泉,飞瀑流泉重重叠叠侧面表现了梓州山势险峻。
C.汉水一带盛产橦花布,巴人常为芋田争讼,这物产风俗叙描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D.此诗是一首送别诗,描写梓州山水大气磅礴,表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①,巴人讼芋田②。
文翁③翻④教授,不敢倚先贤。
A.“这鸟鸣声渲染了梓州山野的热闹”错误。应该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梓州山野的宁静。
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谢谢欣赏,微瑕可自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