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THIS IS THE ORIGINAL PRESENTATION TEMPLATE. PLEASE REPLACE THE TEXT YOU NEED AND ENTER SOME EXPLANATORY TEXT. THANK YOU FOR CHOOSING RICE HUSK PPT TEMPLATE. THIS TEMPLATE IS SIMPLE AND EASY TO MODIFY. IT IS DESIGNED AND PRODUCED BY MISS HUA'ER.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DOCER
【2025届一轮复习】
语言文字应用之高考常考修辞手法
课堂导入
第一部分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有人说:比喻越神,文案越稳;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感受并不相通,但好的比喻能为我们创造感受共通的方式;
还有人说:能把比喻句写好的人,心中一定装着世间万物,随手取两个不相关的物件,就在其中创造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钱锺书
形容【开心】:
她高兴得走路像脚心装置了弹簧。
形容【谎言】:
(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
形容【嫉妒】:
心里一阵嫉妒,像火上烤的栗子,热极要迸破了壳。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钱锺书
形容【光阴】:方鸿渐住家一个星期,感觉出国这四年光阴,对家乡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
形容【怨气】:等他他不来,这怨气放印子钱似的本上生利,只等他回来了算账。
形容【兴致】:顾尔谦的兴致像水里浮的软木塞,倾盆大雨都打它不下。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史铁生
形容【命运】: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形容【四季】:
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史铁生
形容【蝉鸣】:
老海棠树上,蜻蜓找到了午间的安歇地。一只蝴蝶在院中飞舞。蝉歌如潮。
形容【月光】:
千山万壑都浸在月光里,像一张宽大无比的牛皮纸揉皱了,又铺展开。
形容【夕阳】:
大水翻滚得好看,夕阳在每一个浪尖上点亮一炬火把,像在庆祝一个节日,狂呼狂舞着去黄河。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余华
形容【月光】: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形容【日光】:
陈永良打开屋门,旭日的光芒像浪涛一样迎面打来。
形容【马路】: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余华
形容【闲言碎语】:
她仍然向她们送去若无其事的微笑,她们的闲言碎语对于她只是无需打伞的稀疏雨点。
形容【情感】:
他就像是一条情感湿润的毛巾,我和这位姑娘抓住这条毛巾的两端使劲绞着,直到把里面的情感绞干为止。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李娟
形容【风雨】:
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
形容【田野】:
没有风,田野静得像封存在旧照片里。
形容【火炉】:
在北方隆冬的深夜里,火炉是我生活过的每一个低矮又沉暗的房屋的心脏。温暖,踏实,汩汩跳动。
央视新闻:作家笔下的神仙比喻,看完忍不住摘抄
李娟
形容【花香】:
花能散发香气,多么像一个人能够自信地说出爱情呀!
形容【在花丛中行走】:
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
形容【世界】: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最新考情分析
第二部分
★2024考情微观
【考情分析】【2024新高考1卷】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考情分析】【2024新高考1卷】
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18.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评分参考:
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给2分:借喻贴切,给1分;语意完整,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
★2024考情微观
修辞答题能力点:
一是要找准修辞手法,这是大方向,不能错;
二是对这一修辞手法的本质性理解,包括其作用,要有专业术语的识记;
三是将修辞手法结合文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
★修辞手法答题能力点
修辞答题能力点:
三是将修辞手法结合文句,进行内容和效果的分析。句不离段,对某一句话修辞手法的理解,得把这句话代入原文语境,这才是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根本。
很多考生丢分,就是在这个地方。这些可以称之为智力因素,老师不一定能教会,重要考生的“读”与“悟”。
将修辞手法具体到某一句话中进行考察,而不是对修辞手法的客观认定,体现出新高考改革的方向-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修辞手法答题能力点
★2024考查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科素养必备注知识,也是高考高频考点,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都可能涉及。
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答题“黄金三要素”:
不管文句是什么,也不论题目如何问,回答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离不开三点:一是明确指出修辞用法是什么(修辞名称),二是解读修辞手法有什么(内容解读),三是分析修辞手法效果(效果分析)。
修辞手法的辨析
第三部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请你试着快速判断以下句子所使用的的修辞手法。
拟人
互文、借代
对偶
比喻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千帆竞渡。
8、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请你快速判断以下句子所使用的的修辞手法。
双关
借代
拟人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1、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你快速判断以下句子所使用的的修辞手法。
对比、借代
借代
拟人
12、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双关
借代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为: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和设问。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概念、学会辨识,还要学会运用。不仅要会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达,还要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的表达,同时还要了解修辞的表达效果。
从命题范围看,高中阶段对修辞的考查有时也与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相结合。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即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它们之间有相似点,便用其中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2.特点: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3.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为:甲像乙。
【例】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一、比喻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①这是花的海洋。②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③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比喻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荷花的美)
一、比喻
4.作用
(1)可以化陌生为熟悉。
(2)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3)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4)可以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成人来写(拟人)、把人当成物来写(拟物)、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物“人化”,后两种形式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二、比拟
(2)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例②】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例③】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公理”之所在》)
【例④】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二、比拟
3.作用
(1)增添特有的情味。
(2)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3)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三、借代
1.概念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富有幽默感。
三、借代
2.种类
(1)具体代抽象。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借“烽烟”代指战争,把战争具体化、形象化了)
(2)特征代本体。
【例】墙角的驼背突然高兴起来。(“驼背”是人的特征,代本体)
(3)部分代整体。
【例】吟罢低眉无写处。(借“眉”代指“头”)
(4)产地代本体。
【例】来二斤绍兴。(以“绍兴”代指绍兴产的酒)
三、借代
(5)专名代本体。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的人们)
(6)材料代本体。
【例】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石头”为纪念碑的材料,借“石头”代指纪念碑)
(7)工具代本体。
【例】他家里也几乎揭不开锅。(“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8)结果代原因。
【例】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三、借代
3.作用
(1)以简代繁。
(2)以实代虚。
(3)以奇代凡。
(4)以事代情。
四、夸张
1.概念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夸张。
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形式。
夸张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启迪;或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和态度,烘托某种气氛,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
【例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缩小夸张。
【例①】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例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①】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例②】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夸张
3.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意境。
五、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具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和记忆;语句凝练概括,抒情酣畅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现力和概括力;能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也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褒贬分明。
五、对偶
2.种类
(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五、对偶
(2)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即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句子对偶: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五、对偶
3.作用
(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
(3)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六、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排比不但内容集中,节奏鲜明,可增强气势,还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条分缕析,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加严密,更加透彻,从而起到强调观点的作用;在记叙文中,运用排比叙事透辟,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排比
2.种类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①】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例②】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六、排比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①】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例②】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例③】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了;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了。
六、排比
(3)复句排比:
【例】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七、反复
反复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同一个字、词语或句子,以突出表达某种情感、强调某种效果或增强语言表现力。反复可以是词语的重复、句子的重复或段落的重复。
(一)反复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突出情感:
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可以突出表达某种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案例解析:“我想你,我想你,我想你!”就是通过重复“我想你”这个词语,强调了说话人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七、反复
2、强调效果:
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可以强调某种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案例解析:“一步两步,一步两步,向前走!”通过重复“一步两步”这个词语,强调了走路的步伐和节奏。
3、增强语言表现力:
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表现力。案例解析:“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句话通过重复“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强调了春天的美好和童趣。
八、设问
1.概念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1)自问自答:
【例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例②】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八、设问
(2)问而不答:
【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作用
(1)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2)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产生变化,掀起波澜。
辨别易混修辞手法
第四部分
辨别易混修辞手法
1.比喻和比拟
(1)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重在“喻”,是以彼物(喻体)比此物(本体),强调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是把此物(本体)当作彼物(拟体)来描写,强调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
(2)句式结构不同。比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比拟,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一般不出现拟体。
辨别易混修辞手法
2.借喻和借代
(1)借喻靠“相似点”联结本体、喻体,借代靠“相关性”联结借体、本体。
(2)借喻强调“喻”,可以改说成明喻,借代强调“代”,用借体代替本体。
(3)借喻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借代靠“代”,使“借体”形象突出、语言生动。
辨别易混修辞手法
3.对比与对偶
对偶是就结构形式而言,特点是“对称”,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就意义而言,特点是“对立”,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是兼格现象。
4.排比与反复
排比的目的是加强语势,反复的目的是强调感情;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则是某个词或句子重复两次以上;排比的各句间有时只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反复则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辨别易混修辞手法
5.对偶与排比
对偶由两句构成,且只有一对,两句字数相等;排比的句子至少三个,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要求可有不同。对偶意思可相同、相近或相反,句间关系或假设,或因果,或递进;排比意思上为并列或递进、递减关系。
6.设问与反问
设问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反问是加强语气,强化表达。设问大多自问自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反问大多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
试做高考真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试做高考真题
【参考答案】排比。
①按早晨、午间、黄昏的时间顺序,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写了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
②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富于想象,极具感染力;
③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表达出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
试做高考真题
【2020年新高考卷I山东卷】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试做高考真题
【参考答案】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
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
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思路】比喻+比喻解读(本体和喻体)+相似性解读
谢谢欣赏,微瑕可自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