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从2024高考真题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
(一)课堂导入
南方周末:今天,我们为何还需要诗歌?
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
自古以来,诗歌在文学中都处于极高的地位。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离语言最近的。
从牙牙学语开始,学堂先生就教我们读诗。哪怕那时阅历尚浅,读不懂其中含义,也不妨碍我们感受字里行间的意蕴和美感。
南方周末:今天,我们为何还需要诗歌?
去年凭借小说《本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刘亮程,常常被问到,为何他的语言总是富有诗意?
他坦言,早年写诗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可能我跟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就是,把诗歌意象经营成了小说故事,用诗歌的语言写小说。我对语言有自己的追求,我希望自己写的每一个句子都有无数的远方。”
南方周末:今天,我们为何还需要诗歌?
事实上,很多语言很棒的小说家和散文家,通常早年都写过诗。知名当代作家苏童、阿来,外国作家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卡佛等,概莫能外。
比如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开头一段,充满音乐性的诗意语言,一度被奉为写作教科书。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南方周末:今天,我们为何还需要诗歌?
布罗茨基说过,读诗的人,生命一定比不读诗的人要靠幸福更近一些。我深以为然……——欧阳江河(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诗的技艺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让题材转变为诗的能力,它所关涉的不是匠人的手感,也不是一般的语感,而是一种心感。一流的诗总是与我们垂直相见。——西渡(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昌耀诗歌奖得主)
好的诗歌,会开辟语言的疆界。
世界永远焦虑,诗却是一种定力。
(二)知识储备
必备知识掌握
诗歌的综合选择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综合选择相似,设题角度多样,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上相对隐秘,需要仔细阅读,仔细比对,带入验证。
基础知识理解错误 意象理解不当 手法张冠李戴
词句解释曲解文意 主题挖掘以偏概全 语言风格把握不准确
一、总结错题规律,把握选择题设误点方向
必备知识掌握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二、利用思维导图,熟悉诗歌表达技巧
必备知识掌握
二、利用思维导图,熟悉诗歌表达技巧
参考1:(学生可以自己画一个,印象更深刻)
必备知识掌握
二、利用思维导图,熟悉诗歌表达技巧
参考2
必备知识掌握
三、回顾教材,总结诗歌常见情感
诗歌 典型手法 语言特色 情感
《短歌行》 起兴比喻 古朴典雅 求贤若渴胸怀大志
《归园田居》 比喻白描 平实质朴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梦游天姥吟留别》 衬托想象 直抒胸臆 飘逸豪放 蔑视权贵向往自由
《登高》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漂泊孤苦
《琵琶行》 侧面烘托无形变有形 迁谪伤感怀才不遇
《赤壁怀古》 写景抒情,咏史议论为一体,衬托对比 缅怀英雄,感伤人生
《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 敬仰先贤 借古讽今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声声慢》 叠字 孤独寂寞悲凉愁苦
必备知识掌握
三、回顾教材,总结诗歌常见情感
《静女》 重章叠句顶针 美好爱恋
《涉江采芙蓉》 乐景衬哀情对写 思亲念远
《虞美人》 乐景衬哀情对比 虚实结合 比喻
《鹊桥仙》 拟人比喻 反问 对爱情的思考
《登岳阳楼》 虚实结合对比 天涯漂泊怀才不遇
《金陵怀古》 比喻 动静结合 用典 壮丽景象赞美历史兴亡感叹 居安思危的劝勉
《过洞庭》 比喻 想象 对洞庭景色的喜爱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
《游园皂罗袍》 对比 用典 以乐衬哀 春光易逝 青春寂寞解放个性 渴望自由
必备知识掌握
三、回顾教材,总结诗歌常见情感
《氓》 赋比兴 对比 借代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礼教提出的强烈抗议
《离骚》 香草美人 比喻象征 对理想不懈追求对奸佞小人斥责深沉的爱国情感
《孔雀东南飞》 赋比兴 歌颂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蜀道难》 想象奇特 语言奇崛 赞美山河雄伟壮丽
《蜀相》 设问 借景抒情 用典 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望海潮》 巧用夸张 工于铺叙善用点染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对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的赞美
《扬州慢》 今昔对比 虚实结合 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必备知识掌握
三、回顾教材,总结诗歌常见情感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必备知识掌握
三、回顾教材,总结诗歌常见情感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3、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4、思乡怀人——羁旅愁思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5、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诚心志的告白
6、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7、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
(三)2024高考真题
演练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①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②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③。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注]①襆:包袱,亦指包扎。衾:被子。②翻:反而,反倒。③清圆:形容泉声清越、圆润。
2024新课标I卷
2024新课标I卷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D【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项,“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意指昔日王羲之等兰亭集会,也是用潺潺流水声代替了丝竹管弦之音举行雅集,并非指诗人自己或兰亭诸贤“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024新课标I卷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本诗在描写泉声时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初闻泉声与久听泉声的对比:“骤闻将谓溪当户”描述了初听泉声时那突如其来的震撼,让人误以为溪流就在门口;而“久听翻疑屋是船”则是长时间聆听后产生的错觉,仿佛屋子在泉声的包围中变成了行进中的船,动静之间的转换,凸显了泉声的连续与强烈,给听者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
②泉声强弱变化的对比:“变作怒声犹壮伟”描述了泉声在某些时刻变得如怒涛般壮阔,展现出其力量之美;“滴成细点更清圆”则转而描绘细腻的泉滴声,如同圆润清脆的珠玉落地,体现出柔和与精致的美感。这两句通过声音强弱、气势大小的对比,展现了泉声多变而和谐的魅力。
③泉声与管弦乐的对比:诗中提到“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即昔日兰亭雅集时,人们也将湍急的流水声视为美妙的管弦之乐。这种对比突出了泉声之美妙,可以与音乐相媲美。
通过这些对比,诗人不仅描绘出泉声的多样面貌,还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音的深切喜爱与细致入微的审美感受,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聆听到那变化万千的泉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2024新课标2卷
2024新课标2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 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 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参考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误,“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
2024新课标2卷
16.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渴望为国征战效力;
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心中充满无奈、愤懑。
③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2024全国甲卷
2024全国甲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 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 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 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15.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C.“……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鷃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鷃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
2024全国甲卷
15.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②“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③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谢谢欣赏
微瑕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