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4张PPT。宋词四首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轻快活泼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济南人。著名的女词人。有《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不久,其夫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宋高宗建炎3年(1129年),金兵南下,她又在浙江亲历变乱,生活颠沛流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工诗能文,所作词尤为宋朝一大家。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多写其悠闲的闺中生活。南渡后,深厚的故乡之思,凄哭的身世之感,都在她的作品中抒发出来,情调伤感,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她精于谴词造句,善于创意出奇,还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语言清丽,在语言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李清照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词牌名 “常记”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忆。“溪亭”指明了饮酒作兴的处所,“日暮”是指时间, “沉醉”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词人和几个 女友在溪亭开怀畅饮,兴奋异常,到日暮之时还兴犹未尽,留恋忘返。 这两句主要交代了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起因,同时既写出了她们郊外游玩的欢娱心情,又为下边的波澜曲折作了必要的铺垫。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在沉醉未醉、意态朦胧之中,“回舟”荡漾,不知不觉又误入了一个新天地:斜阳映照的湖面,藕花亭亭,荷叶田田,夜风袭来,清香飘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还想在这藕花世界里流连欣赏,但已使暮色苍茫;想要荡出“藕花深处”,却不知怎么走。情急之中,少女们禁不住发出了“怎么渡,怎么渡”的呼叫声。不料几声婉转的“争渡”声,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飞。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或火红或洁白的荷花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主旨:
这首词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之中,又渗透着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性格特征。思考:1、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那一句?2、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那一个季节?(兴尽晚回舟)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3、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4、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齐声朗诵这首词,注意读出清新的画面美来。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蕴藉了对春光一瞬,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凄凉寂寞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此词抒写伉俪深情,倾吐相思之苦,感情真挚深笃,态度坦率大方,后之论词者,无不为之折服。南渡不久的作品。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永遇乐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京华之忆、家国之愁醉花阴 ——李清照制作:st.小白醉花阴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被誉为“婉约正宗”。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照。这一切都在其作品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李清照南渡前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南渡后常有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其词感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有《漱玉词》。
两世之交(宋代)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乱世美神旷世才女提出“词别是一家”
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将婉约词发展到高峰。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离乡在外任知州,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醉花阴》写作背景从时间角度写永昼——漫长的白天
半夜——凉、透
又重阳——年复一年——延续时间长屋外浓云薄雾天气阴沉屋内玉枕香炉纱厨从意象分析——看烟出神——心境凄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瓷枕,轻薄的床纱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上片)醉花阴李清照
下片写菊,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品味下片的艺术境界,你在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菊之味”?“菊”如何寄托词人的情感?
“东篱’ ——“采菊东篱下”诗意
“酒”——菊花酒
“暗香”——菊花的香气
“黄花”——菊花 ——烘云托月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下片)
醉花阴李清照
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纱橱:纱帐。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写作背景 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思绪 感情基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作者为何提到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
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莫道不销魂”三句的佳妙之处: 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得很沉重高雅。 通篇技巧分析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十分真实地表达了女词人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独的愁绪。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彩。
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词人的离愁。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秦观《如梦令》
“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程垓《摊破江城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 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 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 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 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
小时候,乡愁是
一张小小的邮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答案:①常插梅花醉 ”
醉——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
② “赢得满衣清泪 ”
“泪”——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
③ “故应难看 梅花”,
“难看”——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西江月
南宋 辛弃疾
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
2、诵读、翻译诗歌。
3、赏析诗歌,体会诗情画意。
4、背诵名句。【题解】
《西江月》:西江月,是词牌名。 本篇是辛弃疾中年时代退闲江西上饶(即黄沙)农村时所作。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基本资料
姓名: 辛弃疾生卒:1140-1207描述:字___,号______。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朝代)著名____。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伟大的“____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并号称“___”,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____》辛弃疾其人:幼安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苏辛豪放稼轩长短句诵读比赛 先听诵读示范,然后进行诵读比赛。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西江月 辛弃疾翻译 请同学们按照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翻译这首诗。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斜出的树枝听到天的远处xiàn,同“现”,呈现,出现【参考译文】明亮的月光惊动树上的熟睡的鹊儿,使得它们悄然飞离树枝,在清风吹拂的半夜,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滴雨。行人慌了明知道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有个茅草小店,现在怎么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演练1、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以动衬静,写出夏夜宁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丰收的喜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辛弃疾
1.上阙中的 、 、 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
2.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的情感。
3.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妙处 惊鹊 鸣蝉 蛙声对农村生活热爱这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突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下阕中“ ”一词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画,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词作者善于选材,挑选了几种小事来描写农村风光。既写了景,也写了人。
C.全词上片写晴,下片写雨。在写雨时,诗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用星星暗示乌云,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
D.词人以“惊”和“鸣”分别专写“鹊”和“蝉”,以静衬动,侧面烘托,巧妙地写了乡村夏夜的幽静和词人安于宁静的思想感情。
忽见D
《西江月》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 ,
”和“ , ” 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时间是什么时候?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夏末秋初半夜 1、天气情况是怎样的?月明天晴 2、怎样理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鸣视觉、听觉、触觉动静结合1、天气有何变化?云起雨将至2、词人避雨赶路的行踪如何?心情怎样?忽见 惊喜、高兴写作特点:1、从多个角度写景2、动静相映3、细节描写,侧面烘托“惊” 、“鸣”衬夜的幽静以蛙声烘托丰收的喜悦达标检测 2、《西江月》描写了江南夏末秋初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 的感情。其中最能表现词人这一心情的句子是“ ” ,采用了 _____烘托的写法。词中描写的天气由 发生了变化,变成 的天气。愉快侧面月明天晴云起雨将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点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心情闲适,完全陶醉自然破
阵
子辛
弃
疾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激励友人的壮词。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题解:wu注音:
麾( ) 炙( ) 的( )卢 霹雳( )huīzhìdìpī lì读词思考:
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 阵 子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
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梦回吹角连营 带着这样的悲壮情怀入梦,梦醒之后,不禁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出征杀敌的豪气。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战士们分食着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
雄壮的塞外战歌。
(另说:一望无际的八百里军营连军营,
处处都是炊烟烤牛肉,部队供养充足,官
兵们同甘共苦,为战斗做准备,而鼓舞士
气的悲壮乐曲更加激励着将士们,整个军
营何等壮观!)牛军旗下
指军营烤奏沙场/秋/点兵 在辽阔的战场上,秋高气爽,兵壮马肥,主帅开始检阅军队,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整装待发,何等威风!
此句将战前的准备与恢弘气势渲染得极为热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英雄身骑的卢般的骏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将士们万箭齐发,声如霹雳,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情景,使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只要收复失地,不辱使命,完成统一大业,就可以了却君王的心愿,自己也可以声名大震,名传史册。
词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只好在想象中横刀跃马,实现自我。
但梦最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嘲弄。可怜/白发生! 走出幻想,仍然是壮志难酬,仍然是半壁江山,仍然是一事无成,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何等悲愤!何等苍凉!
不由使人产生对投降派的痛恨,对作者深深的同情。“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翻译 :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醉态——词的结构梦境——现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实实虚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主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抒发了被免官闲居的愁懑。一个“愁”字对比概括了一生体验。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
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
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含蓄深刻地表现出尝尽辛酸的 玩世不 恭和孤傲清醒的情感。拓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握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