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一年级下学期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一节发达的古代农业同步练习
1、单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转向以家庭为单位,A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B项是一项原因,但非主要原因;D项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C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形成,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方式的转变。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一定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汉书 食货志》记载“还庐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答案:B
解析:
分析:A项中《诗经》所描述的主要为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可排除。C项在强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重在强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显然可以排除。D项反映的是租佃关系。B项反映的是对田地的充分利用,本题答案为B。
点评: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后,指的是农民在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精心投入农业生产,其标志为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本部分考查考查次数频繁。
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D
解析:
分析:A项错误,均田制之外,地主仍然占有了许多私有土地,封建土地私有制仍然存在。B项错误,均田制之下,农民不可买卖土地,因为土地是国家所有,农民仅有使用权。C项表述有误,过于绝对化,农民除了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需服徭役等。D项表述合理,均田制的实行就是国家在掌握荒地的前提下,将这些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需缴纳赋税。本题答案为D。
点评:关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在复习时尤其注意土地兼并的原因、影响。
4、“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 21*cnjy*com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可知B、D选项和题意无关,可以排除。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排除A。本题答案为C。
点评:土地制度的考查是重点内容,复习时多注意把握基础知识。
5、《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称颂的是( )21·cn·jy·com
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 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
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蜀志》”“于是蜀沃野千里”可以判断,A项错误,曹魏在北方,可以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B项体现不出“灌溉三郡”的说法;D项正确,都江堰的修建,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点评:该类型的题多与情境型材料结合在一起,作答时,需要仔细研读材料。
7、清初学者陆世仪记载:“状如三足犁,中置耧斗藏种,
以牛驾之,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随下。”(如图),
他所记载的这项工具,在我国开始出现于( )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清朝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图片和题文可以判断,该工具是耧车,出现在汉代,B项正确。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禾便于收获的大廉,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点评:注意材料题文和所学知识的联系。
8、下列关于小农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生产的唯一模式 B.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扶植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图片和题文可以判断,该工具是耧车,出现在汉代,B项正确。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禾便于收获的大廉,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点评:注意材料题文和所学知识的联系。
9、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由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柁影斜社日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通过“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可以看出这是在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通过这个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B项正确。A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说法错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结合材料首先排除最有把握的是错误的选项,然后再进一步思考。
10、“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
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
答案:B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惯由来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主要是为了有助于农业生产,百姓希望风调雨顺,来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所以此题答案为B。
点评: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特别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模式演变。
1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A项是造成题文现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说法错误,当时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力图改革田制,还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矛盾;D项是土地兼并造成的结果,并非原因。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制度,任何解决方案都失败说明,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本题答案为B。
点评:近几年高考考查中,对土地制度的考察较少,但仍不能忽视。
1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
A.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唐朝《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等可知该工具利用水利进行灌溉,A项正确。桔槔为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装置,B项错误;水排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C项错误;翻车为利用人力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同时也是可以排涝的工具,D项错误。
点评:
13、唐代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 )
A.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地主残酷剥削农民 D.赋税征收巧立名目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老妪力虽衰”犹需要“急应河阳役”,是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的具体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急应河阳役”等信息不符。
点评:由题文创设的情境来设置问题,是考试的重要题型能够,此类题型需要仔细研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仔细作答。
1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田地”在“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直接原因,B、C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点评:近几年高考考查中,对土地制度的考察较少,但仍不能忽视。
1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答案:A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A正确。
点评:难度不大,仔细掌握所学即可。
二、填空。
16、我国农业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始阶段。在______________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工具。 《战国策》记载:秦国“__________”。
答案:“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 牛耕技术 铁制 “以牛田”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即可填写。
点评:重要知识点,牢固把握。
17、汉代__________普及全国;大镰、________出现;东汉“___________”取代“耦犁”;唐朝出现_______________;
(说明:从春秋战国起, 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牛耕 曲柄锄 一牛挽犁 曲辕犁 精耕细作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即可填写。
点评:重要知识点,牢固把握。
18、商周时代实行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时期, _____________ 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 ______________ 。
答案:井田制 战国 商鞅 土地私有制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即可填写。
点评:重要知识点,牢固把握。
19、小农经济的形成:
随着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出现和_____________推广,小农经济确立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变化。
答案:铁制工具 牛耕技术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即可填写。
点评:重要知识点,牢固把握。
三、解答。
20、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21、材料一 《管子揆度》:“百乘之国,中而立市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管子揆度》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三 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平面图。
材料四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唐、宋时期市场的格局有何显著不同?(2分)反映了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4分)“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案】
( 1)信息:诸侯国内都设立市场(2分)成因: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交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需要(4分)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4分)
(3)唐朝坊市制,宋朝坊市分开。(2分)反映: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放松(2分)
(4)原因: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分,任答三点即可)
(5)因素: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重农抑商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传统;(6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1)从材料一中,可以获悉当时不论大国还是小国,都在城中设市,这是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信息。至于原因,可以首先判断既然有“百乘之国”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这就说明当时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国家设市,说明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原因可从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等方面思考。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便可作出以下答案: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这四个角度进行归纳即可。
(3)唐宋格局的不同,从图中可发现宋朝时期市坊分离的局面被打破,至于其中原因,可以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正是因为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才突破了这种限制。
(4)关于第一问:19世纪初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已经形成的原因,学生可从材料中找出部分答案,即江浙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此外,学生还需结合教材,从整个时间段去思考。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起,南方交通的便利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本题中提问的是江浙地区,因此必须要想到经济重心南移),这些都推动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问中的“延缓了这种改变”的原因,学生可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去思考。这里,可以从政治制度、国家政策、经济、思想、科技这些角度去思考。在分析原因时,要多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在政治制度方面: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在国家政策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的阻碍;思想文化方面:科举制的束缚;科技方面:轻视自然科学。
点评:将本章节的内容窜联在一起设问,注重知识点的前后一贯性,符合高考命题思路,问题设置新颖,有难度。
21、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科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5分)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8分)
答案:(1)特点: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2分)
(2)第一种观点:赞同,(2分)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2分)
第二种观点: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
理解: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2分)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2分)
解析:
分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即可归纳出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理由充分,言之有理。第二小问可从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等方面来作答。
点评:紧扣教材,问题设置层层递进,仔细掌握基础即可作答。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2分)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瓦解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富者连阡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答案:(1)井田制。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税制改革与战国变法。(6分)
(2)土地兼并严重。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政府赋税收入减少;阶级矛盾激化(影响统治秩序)。(8分)
(3)社会现象:人们对热衷于追求土地(认为土地是财富的象征)。
原因:人地矛盾尖锐;政府重农抑商;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6分,各3分)
解析:
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可知该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税制改革与战国变法等原因。
(2)难度不大,结合所学可以归纳总结。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莫不志在良田”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认为土地是永久的财富,热衷于占有土地。原因可以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分析。
点评:命题思路,将经济内容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涉及新颖,设问巧妙。
23、材料一 右图是1995年发行的电话磁卡,卡上画面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天仙配》的故事发展脉络设计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可谓家喻户晓。
材料二 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二,判断在当时苏州的纺织业中,出现了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2分)从材料二中找出你判断的文字依据。(2分)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一战期间创造“空前”丰厚利润的时代背景。(6分)
答案:
(1)铁犁牛耕。(2分)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或个体经营)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资本主义萌芽。(2分)匠有常主,计日受值。(2分)
(4)时代背景: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根据材料即可回答,难度不大。
(2)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可以作答。
(3)难度不大,结合所学可以回答。
(4)结合所学可以回答。
点评:基础知识的考查,熟练掌握基础是做大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4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