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3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秦始皇之父庄襄王争得王位,后来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
C.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渗入到政治领域 D.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中A、B两项说明不了题干材料的实质,D项说法不当,故A、B、D三项均应排除,答案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2.《史记》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
A.长期停滞不前 B.虽受官府压制但仍有发展
C.一直非常发达 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法律贱商人”是抑商,而“商人已富贵矣”则反映了商业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受压制,但仍有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3.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燕 ( http: / / www.21cnjy.com / )、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了明代(  )  
A.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 B.长途贩运日益发展
C.海外贸易趋于繁荣 D.乡村集市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说明明代南北长途贩运贸易日益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4.明清时期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大商帮,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指的是(  )
A.徽商 B.闽商 C.晋商 D.鲁商
答案:A
解析:
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则推新安”指的是徽商,从“江北”“山右”可知是山西,晋商,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和D项题目中没有体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帮,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5.《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一品官,二品贾”“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可知,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6.一部黄梅戏电影中有下面一段台词:“我是一只雁,南来北往任遨游……浪迹商海暂分手,我心永远系徽州!”这段台词说明了(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时期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随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 )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商等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始于清末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中;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从商帮产生的时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和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入手。
7.“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徽商不愿别人称其为“老板”,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从本质上讲,是由于统治者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故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目中的信息:“徽商......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8.下图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 )示会议的主题是“凝聚力量,成就未来”,它也是400多年前古徽商的“徽骆驼”精神的体现。当时该精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皖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 B.明清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C.徽商拥有丰富的经营之道 D.宋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
分析:商帮出现在我国的明清时期,代表着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国古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他们的出现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项时间不正确,A、C两项处于次要地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握明清时期商帮出现的根本原因。
9.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答案:B
解析:
分析:汉朝长安商业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 )繁荣,长安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商业活动区。在九个市场之内,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是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草市于南北朝时期出现,唐朝中期以后更盛。夜市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兴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时期“市”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0.《木兰辞》是同学们耳 ( http: / / www.21cnjy.com / )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周秦迄唐代,县城以下,一般禁 ( http: / / www.21cnjy.com / )止设市,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贵族的需要,故B项错误。宋以前,商业活动受政府的严格控制,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说法错误,故C项不正确。从材料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出售不同商品可以看出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北朝时期“市”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市”打破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时间。
11.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摈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信息“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说明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征税本身就是间接监管, D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崇尚重农抑商政策, C项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市”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宋代的“市”与以前相比有何不同?
12.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
A.早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键词是“赶集”,C项“草市”是乡村定期集市,符合题意。A、D两项一般没有日期限定,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草市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早市、草市和夜市的特点。
13.古代有货郎(下图)肩挑货 ( http: / / www.21cnjy.com / )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开始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隐性时间提示“《水浒传》第七十四回”,可知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宋代开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市”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宋代的“市”与以前的不同。
14.北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解析:
分析:夜市和瓦子都属于商业场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从“通晓不绝”“终日”等关键信息看,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材料并未提到分布特点,排除B项;C项缺乏材料依据且不符合史实;宋代虽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但与材料信息没有关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市”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宋代都城很多地方都有出售凉食和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充分说明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进一步增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市”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6.唐朝天宝二年,鉴真第二次东渡日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 )在扬州采购的物品中,有麝香、沉香、龙脑香、安息香、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等香药近千斤,多是外来物产。这说明扬州(  )  
A.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 B.商业地位超过长安
C.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D.是当时外来物品集散地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扬州采购的物品多是外来物产,说明当时扬州海外贸易发达。B、C两项与此无关;A项不正确,因为材料得不出“最重要”这一结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扬州的繁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注意把握题目中的信息“在扬州采购的物品中......多是外来物产”。
17.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  )
A.重视官吏选拔 B.加重海关税收
C.重视海外贸易 D.放弃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据材料中“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庶蕃商肯来”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南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故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宋时期的对外贸易,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8.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
A.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B.瓷器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C.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的主要来源 D.对外贸易出现专门的官方垄断机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选D项。A项是汉朝,B项是唐朝,C项是南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9.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
A.宁波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的“1784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一时间信息可知,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到中国是在清朝,此时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在广州开设的“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故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注意题目中的时间和此时中国的经济政策。
20.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④集镇和夜市兴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从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对外贸易的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和夜市兴起的时间入手即可。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围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围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施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
解析:
分析:材料一反映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材料二反映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三、四反映唐代和宋代商业的发展。根据设问要求,条理作答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宋代“市”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及宋代“市”与以前相比有何不同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坊市总一百一十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邱,四方奇珍,皆所积集。
——《长安志》卷八
材料二  武后(武则天)天授三年四月,神都(洛阳)置西市,寻废。至长安四年十一月,又置。至开元十三年六月,又废。
——《唐会要》卷八十六
材料三  唐代两京及州县“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四 (宋)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五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去闲处,通晓不绝。……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东京梦华录》卷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唐代市的特点。
(2)唐代对市场的管理,对商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四、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的市有何特点。
(4)宋代市场管理政策的改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市坊分开。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取决于朝廷的命令。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夜市被朝廷禁止。
(2)政府对市场的严格管理,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成长。
(3)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
(4)商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
解析:
分析:(1)结合材料概括。
(2)结合唐代对市管理的限制分析其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3)由材料四、材料五相关信息总结宋代的市的特点。
(4)对商业的放宽限制说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宋城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 )商业和政府的市场管理职能,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归纳概括能力。从唐宋时期“市”的不同特点入手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问题
(1)比较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提取两项有关西汉至明朝商业城市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观点的理解。
答案:(1)变化:分布地区由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商业城市数量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原因: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宋朝起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唐、宋、元海外贸易兴盛;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2)理解: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城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政治、军事职能;实行抑制商业的政策,明清又实行锁国政策,极大地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古代城市难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
解析:
分析:(1)“城市的变化”从图一、图二、图三中可以看出城市分布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因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外贸易兴盛等)、交通便利因素(京杭大运河的建成等)作答。
(2)主要从封建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旨在考查图片信息解读、比较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图片和材料的主旨及古代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影响等。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 )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答案:(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2)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
分析:(1)要体现出市设置于大城市中、坊市分开、政府严格控制管理市、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等方面。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与第(1)问各方面相对应,体现出相对比的变化。
(3)要体现出材料中城市商业繁荣、经济功能的加强;还应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特点加以补充,如货币、区域商业及商帮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市”在宋代以前及以后的不同特点、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唐代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材料二 明清以来的扬州作为两淮盐集散中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性城市。徽商、晋商云集世居,垄断盐业暴利,在扬州过着闲适、奢侈的生活,时人对他们的奢侈消费方式有相当多的描述:“扬州盐务,竞相奢丽以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舆马,动辄费数十万。”这种奢侈畸形的消费恰恰决定了扬州消费型商业城市的性质,为了满足盐商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扬州城市规模、人口、商业、文化、服务行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扬州开始快速衰落。政府对盐法的改革取消了自明代以来一自延续下来的盐商垄断特权,使清初显赫一时的盐商奢侈性消费集团完全解体,城市商业机能丧失,服务性行业萎缩,人口外流,城市社会生活失去活力……到了20世纪初,扬州虽然有了近代警察制度、银行、商会、医院、报业、一自来水公司、电灯公司、邮电等,但墟市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转变缓慢,远落后于同受战争破坏的无锡、常州等苏南城市。当时扬州近代工业只有二家织布厂,二家蛋晶加工厂,一家制粉厂,资金少,规模小,根本不能形成地方工业的特色,而无锡、常州由于有较发达的近代工业支持,城市发展程度远胜扬州。
——《近代城市变迁》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分析中唐之后,“天下之盛扬为一”的原因。
(3)概述材料二中扬州城市的特点。
(4)扬州自中唐之后一直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但从19世纪中期起,扬州便开始快速衰落,沦为中国三流的城市。阅读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史实,分析扬州衰落的原因。
答案:(1)商人聚集、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破坏;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保护商贸。(任答两点即可。)
(3)食盐集散地、巨商云集、消费型商业城市、服务业发达。
(4)政府的盐法改革;单纯的商业城市,缺乏近代工业的支持;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快速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近代海运业和近代铁路公路交通的发展,运河功能衰退;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分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百货所集”“商贾如织”“扬一益二”等信息回答。第(2)问可根据扬州的地理位置、政治背景、和材料一的“唐代盐铁转运使在扬州”等信息回答。第(3)问可根据材料二中“扬州作为两淮盐集散中心”“徽商、晋商云集世居”“奢侈消费方式有相当多”“扬州城市规模、人口、商业、文化、服务行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信息回答。第(4)问可根据材料三中“政府对盐法的改革取消了自明代以来一自延续下来的盐商垄断特权”“根本不能形成地方工业的特色”及19世纪中期清政府的政治困境和其他城市的发展等内容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扬州的兴衰,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扬州在唐代的繁荣及19世纪中期以来的衰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4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