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3 12: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缥碧(piǎo)  垂髫(tiáo) 清冽(liè) 幽邃(suì)
B.阡陌(qiān) 俶尔(chù) 悄怆(qiāo) 箬篷(ruò)
C.造诣(yì) 船楫(jí) 篆章(zhuàn) 好逑(qiú)
D.荇菜(xìng) 未晞(xī) 溯洄(sù) 关雎(jū)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B.心乐之(乐:以……为乐)
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属于)
D.溯洄从之(溯洄:逆流而上)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寻向所志    寻病终
C.日光下澈    下见小潭
D.凄神寒骨    林寒涧肃
5.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石青糁之   B.不可久居
C.箬篷覆之   D.欲穷其林
6.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蒹葭苍苍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两膝相比者
D.全石以为底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B.《小石潭记》选自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核舟记》选自清代魏学洢编辑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D.《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2) ,琴瑟友之。(《关雎》)
所谓伊人, 。(《蒹葭》)
(4)挑兮达兮, 。(《子衿》)
(5)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6)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 秦风 蒹葭》)
(8)悠哉悠哉,   。(《关雎》)
(9)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10)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名著阅读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年级组织了“品读《经典常谈》,赓续中华文明”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读经典,有收获:根据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同学们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汇总成表格,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
兴趣点 所读篇目 阅读收获
古代文化 《诗第十二》 ① (填人名)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止谪仙人”。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这新制。
《文第十三》 《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析分明。
古代历史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开创了“② ”(填史书体例),叙事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的时候。《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
诸子百家 《诸子第十》 孔子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的③ (填学术流派)。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孔子之后又出现了孟子、荀子两位大师。
(2)读经典,有感悟:阅读完《经典常谈》,同学们对“读经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想。请你结合对本书的阅读体验,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蒋丞这样说:读经典,不但可以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等历史事实。
徐欣这样说:读经典,让我充分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脉发展,我在读《诗经》《辞赋》《诗》这三篇时,既明白了《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知道了各位大诗人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是融于血脉中的。
我这样说:


8.综合性学习。
央视举办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比赛活动圆满结束,这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议,请你参加以下活动。
(1)【活动一】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下面月亮组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诗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诗二: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戴叔伦《关山月》
诗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
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光明中学开展了中学生课内古诗词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活动,从以下的问卷调查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A.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答:为了应付考试。
B.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C.你是否经常摘抄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答: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D.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答:理解题意。
E.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答:老师要求。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1.这首诗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小石潭记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壶。
【乙】冰泉铭元结
苍梧郡城东二三里,有泉焉。出于郭中,清而甘,寒若冰。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渴。泉与火山相对,故命之曰冰泉,以变旧俗。铭曰:火山无火,冰井无冰。惟彼泉源,甘寒可徵①, 铸金磨石, 篆刻此铭。置之泉上, 彰厥②后生。
[注释]①徵 (zhǐ):表示迹象、现象,引申指证明。②厥:代词,其。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二者不可得兼
C.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置之泉上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都交代了潭(泉)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和游人的观景感受。
B.两文都写出了水的特点,其中甲文的水是清澈透明,乙文的水是清寒甘甜。
C.在甲文中,作者的观感有一个先乐后凄的变化,表现出官场失意后的落寞之情。
D.在乙文中,作者十分赞赏冰泉,专门为之作铭刻碑,让其声名远扬,传到后世。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出于郭中,清而甘,寒若冰。
甲文中“水尤清冽”的“冽”是否可以换成“洌” ?为什么?
甲乙两文中都用到侧面描写,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其作用。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8.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将三军 将:__________ ②吴起不悦 悦:__________
③好用兵 好:__________ ④方是之时 方:__________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
①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0.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绿
刘白羽
①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
②跟着近乎金黄的童年,一齐消逝了所有的悠适。像一只孤独地走过一百里沙漠的骆驼,我在这二十年头上感到了焦灼,也感到了喉咙和嘴的干哑。在这一小段落的旅程上,留下的是什么呢?除了深邃的铃声之外,也许就是那曾经偶然发现了的绿洲。在那儿一边饮着清澈的水,向玻璃似的水皮上,瞅着自己的影子以及天上的白云,悠然起了遐思。那完全是微带 溶合的绿影。这偶然是怎样的使我欣快过!
③“疲倦吗?”
④到南方来的第一夜晚,谁朝我这样问询。我赶紧摇了摇头。现在,住下来很久了。同时,那一扇楼窗上的颜色,也经了几度的改变。最初是发红的檀黄和发黑的浓缘,挽在这两种颜色的混合里,流着汗液,感觉到眼黑、眩晕。渐渐的,一直到最近,身上披了夹衣,心上也仿佛轻松了一层。窗上,太阳换成一抹米黄色,象牙色。中间摇晃着的树影,却单纯得带了一点黄了。是绿得疲倦了吗?不,不是。我摇着头。可是我明白,迟早有那么一天。
⑤我给朋友的信上,写过:
⑥“也许,天生是一只应该跋涉的骆驻,你让它休息,四条腿弯弯的倒显得难过了。现在人家说我病了。的确,自己也知道,头在涨疼,两颊在发烧。可是我怒起来……呵,还是跋涉去吧!能这样呆下去吗?固然,每天坐在窗下,也不停地用手指掀着书页写下些记忆中的字句,不过——还不能说不是休息出来的毛病。”
⑦昨夜,听了一夕秋风,早晨爬起来,就担心着一件事,赶紧扯开窗帷,连一扇铁纱也 不剩的把两层木框全用臂肘撞开了。
⑧俄!果然,颜色全变了。远远近近都在一层淡薄的黄雾里。这也许是裸露的朝光吧?
⑨隔了两片菜园,从一簇高深的树枝下,露出一段台阶,阶前幽静的几棵红鸡冠花,像几滴凝着的血,点缀了这秋的静穆和沉默。院子整个是绿荫荫的,时常有一两个白衣的人,悄悄走上台阶。……这个绿的庭园染了黄,我的心仍向往着它。我想那里一定是充满了美丽的梦幻:住的是一个弃世的诗人,是一个养疴的少女,还是一个梦恋着古罗马的光荣的教士呢?
⑩一夜,我曾站在窗前吹风,忽然从那稀朗的树梢上露出两点火焰。不是星子,风一偏,它便会拉长起来。仔细地瞧了瞧,才知道是那白天永远垂着旧帷的窗里,燃着两支措烛。同 时,还遥遥送过来几下退缓的钟声……
“哦! 一个虔诚的教士吧!”
掩上窗帷,我不愿再看,我瞑目地思索着:
13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在这坟墓般死寂的院中,淹留着他仅有的暮年。每夜,他祈祷着,为了他失掉了的曾经爱过的人,为了他个个远离而背叛了他的孩子们的罪恶。在微黄的颤抖的烛影下,慢慢跪下去,两眼交流着热泪。也许他会忘了烂熟的祈辞,于是一天,他跪 下去,不再起来了。唉,老人!……我……未来?
是这绿的影像触着了脑筋上的某一条纤维,浮上我眼前的是另一个绿的庭园。
那里装栽了我的童年,我的青春。可是当这刻薄的西风刮来,所有绿的處园,都要毁 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灭和破裂的。容我再作一次痛苦的回忆吧!
16庭园的一角,我在那里瞧过红毛毛虫和蜗牛,那些东西虽然笨丑,我却没忘过。春天,夏天,往窗外望一眼,永远是绿的。三月的桃花,五月的石榴,以及那海裳,马缕,白的槐 花,一簇花,一片草,遮蔽了三进院落。
最使我依恋不忘的是六月间,从后窗上往往有一阵比泥土青草混合的淡味农些的清香吹进来,使我掩上手中的书本,走向窗下。一阵微风里,我瞧见落下大把的枣花。我才明白这阵清香的来处。枣花落满了地,几只麻雀在那给树叶筛得稀稀的日影下跳跃。窗纸绿了, 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
18今年再没有闻枣花香的清福,那绿的庭园也委实太遥远了。
我知道,一天落起霜来,就是这染了黄的绿色,也怕不能保得住。我也知道,二十年 的青春里,绿的庭园是荒芜了。
——这深深地印在记忆中的一团绿色啊!
21倚住了墙壁,晓风使我的皮肤上冲过一条细细的寒流。
22路驼走到了大戈壁深处的时候,绿洲也不容易发现了,然而……还是跋涉去吧!沙漢再深些,再远些,只要没有一阵偶然的暴风把我淹没,迟早会走过这窒人鼻息的瀚海,那时会有缠绵不断的绿洲……幸福的绿的庭园,来装下长途疲倦了的心灵。到那时,再好好作一 次绿的回忆吧!
23听!西风起来了!它在催我前进!永远地寻求!
(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 <散文选》<1979年版>,有改动)
21.作者在“这二十年头上”浮想联翩,心情既矛盾又有微妙的变化,请勾勒出这种变化的 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该早荒芜了,记忆中的一团绿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纸绿了,我的心也给绿色浸湿了一层。
23.第 两段中,作者描绘了“庭园”哪些景象?给人怎样的感受?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中写“一个白了头发的老人”这段文字,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次写到“骆驼”“跋涉”,有什么寓意?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习作展示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条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了他的见闻。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
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
1、B 2.C 3.B 4.C 5.B 6.B 7.C 8.略 9.(1) 李白 纪传体 儒家(儒家学派)
(2)示例一:读经典,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史记》,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司马迁发愤著书,不但有着严谨的治史精神,更有着持之以恒的初心。
示例二:读经典,可以让我明晓事理,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四书”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指导了我要及时复习的学习方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让我明白了大丈夫就要坚守心中正道,不屈不挠。
10、(1)示例:①表达亲人或友人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寄寓着人们团聚的心愿与期待;③传递孤独的感伤之美,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渺小。(2)示例: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不高,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对古诗词难于理解。
11.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12.(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强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13、D
14、A
15、(1)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2)泉水出现在外城之内,清凉甘甜,寒冷得像冰。
16、示例一:我认为“冽”不应写作“洌”,因为“清冽”是融合了视觉和触觉的来形容潭水,表现出柳宗元在观察到水很清澈的同时也似乎感受到了水的冷冽,这就是一个由视觉转移到触觉的通感手法,可谓妙笔生花,增强文章表达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示例二:我认为“冽”不应写作“洌”,因为联系全文来看,潭的环境是“悄怆幽邃”,作者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所以此处用上一个体现冰冷特征的“冽”字,与文章的意境更为合拍,恰如其分 。
示例三:我认为认为“冽”应该写作“洌”,因为清洌是写水的清澈特征,与下文对于石和鱼的描写皆属于视觉角度,符合情理(
17、示例:甲文中的鱼影和鱼趣属侧面描写,衬托出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乙文中苍梧人得以解暑救渴属侧面描写,衬托出泉水甘寒可人的特点。
18、①率领 ②高兴 ③喜爱 ④正当,在
19、①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②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③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20、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21.首先是焦灼,也感到奋斗后的疲倦,当然也有童年的欣快,同时又觉得前途迷茫,但最后还是坚定了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22.(1)往昔(童年)生活的美好应该早就消逝了,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恋与感伤。
(2)自然的绿意使“我”内心无比欣快,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庭园”的喜爱之情。
23.①可爱的生灵:笨丑的红毛毛虫、蜗牛和麻雀;繁花簇拥:桃花、石榴以及海棠等;微风送香:泥土青草混合的清香,枣花的芬芳。②充满自然的生趣和童年生活的乐趣。
24.(1)①引出下文对“另一个绿的庭园”的“痛苦的回忆”。②意在说明童年与青春终将逝去,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思与寻求。
(2)①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痛苦或懈怠,但都不应放弃自己的追求。
②人只有在困境中不懈努力,才会领略到人生最美的风景,寻到“缠绵不断的绿洲”。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