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4_2 人体的营养【2025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梳理精讲】(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讲 4_2 人体的营养【2025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梳理精讲】(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23 15:1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
2025年中考生物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第12 讲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考点梳理精讲
第一部分 教材系统复习(七下)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知识梳理
实验突破
考点过关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特有功能 人体最主要的① 物质 人体内重要的② 物质  人体的③ 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的重要原料
共有功能 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④ 2 食物来源 谷物、甘薯、土豆等 肥肉、大豆、花生等 奶、豆类、瘦肉、蛋类、鱼类等
供能
备用能源
生长发育
能量
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水: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⑤ 中才能运输。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对人体非常重要,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下表是几种无机盐的主要功能和缺乏症状。

种类 主要功能 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 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 儿童缺钙易患⑥ ,中老年人缺钙易患⑦ 2
含铁的无机盐 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⑧ (乏力、头晕等)
含碘的无机盐 构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呆小症)
佝偻病
骨质疏松症
缺铁性贫血
3.维生素的作用
维生素是一类比较简单的⑨ ,大多数是人体自身不能制造的,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求量⑩ ,但是它们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代替的。
有机物
很小
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皮肤干燥、 (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肝脏、胡萝卜、黄色玉米等
维生素B1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谷类、豆类、动物内脏、牛肉等
维生素C 、抵抗力下降等 绿色蔬菜、水果等
维生素D 、骨质疏松症等 动物肝脏、蛋类等
夜盲症
神经炎
坏血病
佝偻病
4.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保健作用,被称为人体的“第七类营养素”。包括纤维素、果胶等。
【巧学妙记】
维生素、无机盐缺乏症
牙龈出血坏血病,新鲜蔬果补VC;
夜盲干眼缺VA,补充肝脏胡萝卜;
脚气病人缺B1,豆类谷类来补充;
钙和VD壮骨骼,缺少易得佝偻病。
【知识归纳】
(1)既参与细胞的构成,又能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蛋白质、脂肪。
(2)既不参与细胞的构成,也不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维生素。
(3)只参与细胞的构成,不能提供能量的是水和无机盐。
消化和吸收
1.食物的消化
(1)概念: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2)消化系统的组成
a.消化系统的组成:⑤ 和⑥ 。
b.消化道:我们所吃的食物依次经过消化道的顺序为口腔→⑦ →食道→胃→⑧ →大肠→肛门。
消化道
消化腺

小肠
消化道 功能
口腔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
咽 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食道 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胃 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小肠 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剩余食物推入大肠,是⑨ 和⑩ 的主要场所
大肠 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消化
吸收
c.消化腺
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名称 分泌的消化液 所含的主要消化酶 作用
唾液腺 唾液 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使之变成 2
2 胃液 胃蛋白酶 初步消化 1
肝脏 胆汁 不含消化酶 对 进行物理性消化
胰腺 胰液 多种消化酶 肠液和胰液都能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肠腺 肠液 多种消化酶 麦芽糖
蛋白质
脂肪
胃腺
(3)食物的消化方式
a.物理性消化:将食物切断、磨碎,与 充分混合。
b.化学性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 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消化液
消化酶
(4)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
a.淀粉的消化:淀粉消化的起始部位是口腔,参与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胰液。
b.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是胃,参与消化的消化液有胃液、肠液、胰液。
麦芽糖
氨基酸
c.脂肪的消化:脂肪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参与消化的消化液有胆汁(肝脏分泌后流入十二指肠)、肠液、胰液。
甘油
2.营养物质的吸收
(1)概念:食物的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壁进入 系统的过程。
a.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b.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的营养物质需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循环
(2)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a.长: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营养物质滞留的时间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
b.大:内表面有 ,其表面有许多 ,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都很 ,只由 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皱襞
小肠绒毛


d.多:小肠内有许多种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 、 、 ,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e.与消化相适应的特点是 ;与吸收相适应的特点是 。
肠液
胰液
胆汁
长、大、多
长、大、薄
【知识归纳】小肠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图示
(3)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a.吸收功能
b.器官特点
胃和小肠
大肠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指摄取的营养素① 要齐全;“平衡”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种类
2.我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
(1)基本要求: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地进食这五类食物,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比为② 。
(2)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建议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等。
3∶4∶3
3.食品安全应考虑的问题
(1)食物本身是否卫生,食品是否被农药等有毒物质污染,肉类是否检疫合格。
(2)在购买包装食品时应关注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厂家地址、是否有添加剂、是否带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SC和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等。
4.绿色食品
(1)概念:绿色食品是指产自良好生态环境,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
(2)标志
【易错字词】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佝偻病 骨质疏松症 夜盲症 晕厥 甲状腺肿 坏血病 膳食纤维 唾液腺 咀嚼 食糜 小肠绒毛 胰腺 
氨基酸 皱襞 消化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某生物实验小组按如图装置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吗?
【作出假设】 .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
泌都有关
【实验原理】
(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2)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现象与结论】
①号试管 ②号试管 ③号试管
现象 不变蓝 . . . .
分析 . . . . 馒头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 馒头块中大部分的淀粉没有被分解
结论 a.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对照,说明馒头变甜和唾液的分泌有关; b.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对照, 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 变蓝
变蓝
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成麦
芽糖
1.实验操作目的及原因
(1)实验中,将馒头切碎模拟了 作用,充分搅拌模拟了
作用。
(2)选择37 ℃的温水为试管保温的原因是 .

(3)水浴5~10分钟的目的是 。
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
37 ℃与人体口腔的温度相当,此温
度下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
使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充分分解
2.科学探究的原则
(1)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的措施有 .

(2)实验的对照组是 号试管。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实验的水浴温度、反应时间、滴
加碘液的量等条件保持一致

唾液(或唾液淀粉酶)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1.实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若试管①滴加碘液后变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
.(写出一条即可)。
2.创新设问
实验结束时,三支试管内剩余淀粉的含量从小到大依次是 。
唾液量过少、水浴反应时
间过短等(合理即可)
①<③<②
3.学以致用
在平时吃饭时,我们应该 (选填“细嚼慢咽”或“狼吞虎咽”),这样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减轻肠胃的负担。
4.变量转换(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温度)
若要继续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增加的试管④应与试管 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
细嚼慢咽

温度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课标情境素材改编](2023·随州)继“食盐补碘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清除碘缺乏病目标后,我国又启动了一项涉及千家万户营养健康的“酱油补铁工程”。“补铁”和“补碘”分别可用于预防( )
A.夜盲症、佝偻病
B.缺铁性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
C.脚气病、侏儒症
D.呆小症、糖尿病
B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结构与功能观](2024·广安)小林家的午餐有红烧肉、米饭、凉拌时蔬、西瓜。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米饭最终在④中被分解成葡萄糖
B.③分泌的消化酶能消化红烧肉
C.误食的西瓜籽经过了①②③④⑥⑦⑧
D.营养物质主要在⑦中被吸收进入血液
D
3.[科学思维](2024·眉山)如图中的X、Y、Z三条曲线表示食物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各部位(A~E)被消化的程度。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X代表淀粉在消化道中的含量变化
B.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C中被部分分解
C.曲线Z代表的物质在D中被分解成氨基酸
D.三条曲线的变化表明D是主要的消化场所
C
【知识归纳】三大有机物的消化
物质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初步消化部位 口腔 胃 小肠
最终消化部位 小肠 小肠 小肠
最终消化产物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脂肪酸
参与的消化液 唾液、肠液、 胰液 胃液、肠 液、胰液 胆汁、肠
液、胰液
胰液、肠液、胆汁三种消化液分泌后进入小肠,起消化作用。肠液和胰液可以同时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