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目录
高频考点精讲
练真题,悉考点
02
03
01
中考真题演练
专题1 声现象
高频考点精讲
(人教:八上P26~P45 北师大:八上P75~P96)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原因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称为 )
特点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如“余音绕梁”(已经产生的声音还会在介质中继续传播,不会立即消失)
振动
声源
振动
传播 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
传声
形式 以 的形式传播,把它叫做 ,传递的是 能
声速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和介质的 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一般地,v固 v液 0v气 回声 形成 原理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 回来,从而形成回声(声音的反射——天坛回音壁)
应用
回声测距:s= (t为声音发出至反射回来所用的时间)(不能用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易错 物体振动,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声音(超声波、次声波) 介质
不能
波
声波
机械
种类
温度
340
>
>
反射
考点2:声音的特性
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 0 声音的 0 声音的 0
决定 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 : 越高,音调越高 发声体的 : 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发声体的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改变 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 改变发声体的振幅、与发声体的距离及分散程度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高低
强弱
品质
频率
频率
振幅
振幅
日常 描述 尖细、低沉、高音、男低音 大声、高歌、洪亮、响亮 悦耳、模仿、分辨
易错 ①音调与响度无关,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②音色只跟发声体有关,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调和音色不变,人耳听到的声音响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乐器 示例 发声体 影响音调的因素
打击乐器 鼓、锣 鼓面、锣面 鼓皮的绷紧程度(越紧越高)
弦乐器 小提琴、二胡 弦 弦的材料、长短、粗细、松紧(越短、越细、越紧越高)
管乐器 笛、箫、号 空气柱 空气柱的长度(越短越高)
考点3:声的利用
分类 超声波 次声波
定义 频率高于 Hz的声 频率低于 Hz的声
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穿透能力强,传播时能量损失较小,传得较远
20 000
20
声的利用 传递 信息 B超、声呐、超声探伤、超声导盲仪、超声测位仪、倒车雷达、蝙蝠利用超声捕食等 大象进行信息交流,监测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的方位和强度等
传递 能量 超声波粉碎结石、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等 次声波武器等
易错 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 Hz 20
20 000
应用 真空 玻璃 扬声器 声控 开关 声纹锁 变声器 消声器 听诊器
原理 真空无法传声 改变声 音响度 通过声音的响度控制 利用音色不同进行识别 改变声音的音色 在声源处减弱声音 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考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 定义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等级 通常用 (符号 )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控制 途径 (1)在 处减弱,如禁鸣喇叭、安装消声器; (2)在 中减弱,如公路两旁植树或安装隔音板; (3)在 处减弱,如戴耳塞或捂住耳朵 易错 噪声检测装置只能检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 无规则
分贝
dB
0
声源
传播过程
人耳
1.(人教八上P27图2.1-2改编)如图,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位,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人说话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传到别人的耳朵。
振动
空气
2.(人教八上P28图2.1-5改编)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密闭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响铃的声音逐渐变 ,由此可推理得出 不能传声。
小
真空
3.(人教八上P34图2.2-3改编)如图,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可以探究 有关,音叉产生声音的
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 。
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响度与振幅
响度
大
4.(人教八上P37 T3改编)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的“高”是指声音的 ;唱歌比赛活动时,演唱者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低声吟唱”,十分感人!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区分鼓声和其他乐器声是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音调
响度
音色
5.(人教八上P40图2.3-5改编)如图甲所示是医院用B超检查身体,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如图乙所示是某同学在课堂上展示“会跳舞的烛焰”的情景:将扬声器对准蜡烛的烛焰,播放音乐时,烛焰就会随着音乐跳起舞来,烛焰会跳舞是由于声波能传递 。
信息
能量
6.(人教八上P36图2.2-5改编)如图所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悠扬的钟声是由钟的 产生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钟时,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
振动
相同
信息
7.(人教八上P44 图2.4-4改编)如图,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其方法相同的是 ;下列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下列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 。(选填序号)
①工人戴上防噪声耳塞;
②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
③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④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
⑤将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⑥飞行员带有耳罩头盔。
④⑤
②③
①⑥
练真题,悉考点
命题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024 甘肃7题2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溅出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振动
转换法
命题点2:声音的特性
2.(2023 甘肃1题3分)公共场所标示的“请勿大声喧哗”的温馨提示,是指控制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B
3.(2022 甘肃7题1分)智能手机有一个功能叫“智慧语音”,它可以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4.(2023 甘肃9题2分)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是靠空气柱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
音色
振动
音调
命题点3:声现象综合
5.(2024 甘肃2题3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C.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
D.人离蝉和鸟越近,听到声音的音调越大
B
6.★(2024 临夏州1题4分)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要将手机音量适当调小,这是在声源处控制了噪声
B.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要借助无线电交谈,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C.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音调高低不同
D.医学上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利用了声音可以消除信息
A
7.(2023 兰州1题3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对琵琶声的形象描述。下列对琵琶弹奏中涉及的声学知识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用力拨动琴弦,可以增大琴声的响度
B.琴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C.琴声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琴声通过空气传入诗人的耳朵
B
8.(2024 广西2题2分)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各地纷纷“禁噪”。“禁噪”是(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使噪声变成乐音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A
中考真题演练
1.【古代文化】(2024 湖北)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
A.琴弦 B.匣子 C.指头 D.耳朵
A
2.(2024 临沂)5月25日,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临沂市部分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进校园活动。如图所示,同学们与智能机器人交流互动时,机器人的声音( )
A.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在气体中传播得最快
D.音调的高低与振幅有关
B
3.(2024 福建)语音识别机器人通过声音验证用户身份,这是根据声音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C
4.【民间习俗】(2024 深圳)端午节赛龙舟时,赛事激烈,小乐同学的欢呼声越来越大,这个“越来越大”是指(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C
5.(2024 天津)如图是航空母舰上甲板引导员引导飞机起飞的情景。他们工作时要配戴防噪声耳罩,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C
6.★【传统技艺】(2024 广安)中华民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关于乐器使用所涉及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唢呐表演,模仿鸟儿的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B.笛子演奏,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击鼓鸣锣,告知将士冲锋或收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敲击编钟,周围的人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A
7.【古代艺术】(2024 陕西)华阴“老腔”是陕西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者演唱时声音响亮,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响亮”描述的是声音的 0大。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以 为介质传入人耳的。
响度
空气
8.(2024 河南)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道理。请你写出一个能表明这一道理的现象: 。
振动
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激起水花
9.(2024 齐齐哈尔)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清洗眼镜的设备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使清洗液发生振动达到去污的效果,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
超声波
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