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专题框架
发明并推
使用秧马;推广复种技术;占城稻传
新作物(玉米、甘薯、
农业
广曲辕犁、
入并推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花生等)推广;经济作
筒车等
成为丰饶的粮仓;元朝的海运
物种植面积扩大
丝织业(蜀锦)、制瓷业(唐
手工业
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手工工场出现,
三彩)等工艺水平高超
纺织业、造船业等成就突出
产生雇佣关系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出现了以长安为代表的
以东京、临安和元大都为代表的商业
形成商业网络
商业和对
外贸易
大都市;市、坊分离;草
城市兴起;早市、夜市出现;纸币出
形成晋商、徽
市逐渐兴起;贸易繁荣
现;海外贸易繁荣,由市舶司管理
商等商帮
唐朝中期:经济
南宋:经济重
经济重心变化
重心开始南移
心南移完成
专题训川练
杨州位于形落人长之处,隔江塑就是江
有河的型。酒济装3沟、江南阿。长江
在附近交汇海通,汤州遂城为全国瘦运抠细
和重要海水通中。这说明大运河的
开通
带或了线城市发园
强了两北地区的文化
℃便闲全国各越馆
,,百了脊王剪的统治
2.(日照市中考)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
曲辕犁,有关曲辕犁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推动了农田面积扩大
B.促进了农耕效率提高
C.开启了铁犁牛耕时代
D.由壁画可知发明于敦煌
3.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
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准居多”的局面。
在人口分布方面,宋代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
确立。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C)
A.唐朝的财政收入
B.宋朝的南方人口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的影响
4.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又“以江、准、两浙稍
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
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
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据
此可知北宋政府
A.调整农业结构
B.扩大种植面积
C.改良生产技术
D.推广优良品种
5.宋代,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繁荣,形成了由南
到北的港口城市带,如广州、泉州、明州(今
宁波)、杭州、登州(今山东蓬莱)等。这反映
了宋代
(A)
A.海外贸易发达
B.航海技术最为先进
C.赋税主要来自外贸
D.农业发展停滞
6.元朝的黄道婆把黎族的“挈花”结合苏松地
区织造麻绸的技艺,创造了闻名天下的“乌
泥泾被”,这种新品种远销各地,很受欢迎,
很快乌泥泾所在的松江一带成为全国的棉
织业中心,历几百年而不衰。这说明(B〉
A.创新来源于生产实践(共25张PPT)
昂专题框架
民族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在西域设置安西
唐朝
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怀仁可汗、渤海
(618-907)
交融与开放
郡王及云南王
对外关系: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宋辽夏金
民族关系:政治上并立、对峙,经济上互补、交流,民
族交融,友好往来是主流
(916-1279
对外关系:宋朝海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
各民族之间
不断交往与
民族关系: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形成新的民族
交融,对外
元朝
回回
交通发达
(1271—1368)
对外关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东西方交流得
到加强
民族关系:清朝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办事
统一多民族
明清
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设置伊犁将军,加
封建国家得
(1368-1911)
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到巩固与发
对外关系: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
展,对外交
流走向闭关
清朝雅克萨之战、实行闭关政策
自守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巩固与发展
唐
从积极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闭关自守
明清
专题训川练
木意发生军享站突,即膏蓉欧
。普进唐蓍应好关深
使西藏只属十唐管薄
进了江蒌经就发
弱了吐香文心影响
2.下图是西夏货币,钱币上刻有西夏文字“贞
观宝钱”。西夏文字脱胎于汉字,利用汉字
增减笔画。西夏货币和西夏文字反映了民
族之间
B
A.“开元盛世”的景象
B.经济文化的交融
C.崇文抑武的弊端
D.闭关锁国的影响
的宜要方法之一一。下列项对图信息
正
北冰洋
一>爵新臀福路类
阿拉伯海
猛加拉
蓉宇印料界传瓣琴线
>火药错腾腾线
印度洋
太平洋
外来羡文离洗款蟒、
因药衡入路装
蒙元三大科料线的药情外来科技的传入
A.中外科技文化呈双向交流趋势
B.三大科技传播路线由东向西
C.三大科技的西传最远达到黑海
D.外来科技主要通过海路传入
北冰洋
洲。
一指南什传福路线
阿拉伯
声活宇印刷术传播路线
非
洲
一火药传播路线
Q
印
洋
一》外来天文历法、数学、
医药传入路线
宋元时期三大科技的西传与外来科技的传入
4.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
东北遏制沙俄,运用外交手段划定边界;在
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西北地区的军政事
务;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与当地达赖、班
禅共同管理地方政务。清朝的这些做法体(共26张PPT)
专题框架
科技: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
州桥;唐朝前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雕
版印刷术、《大衍历》和《千金方》
隋唐
科技成果丰
文化:隋唐时期科举制正式确立并完善发展;唐朝著名
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书法家有颜
硕;文学艺
(581—907)
真卿、柳公权等,著名画家有阁立本、吴道子等,
术多彩
石窟有敦煌莫高窟等
思想:韩愈、柳宗元
科技: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宋元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造船、航海技术有了较
(960—1368)
大发展;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元郭守敬《授
时历》
文化: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技迅速发
展,领先于
造就了文治局面;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杰出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代戏剧
世界;文化
灿烂
空前发达,元朝著名杂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
王实甫等;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他
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思想:“程朱理学”
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
明清
光启《农政全书》
(1368-1911)
文化:
明朝采用“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与文化
科技著作成
专制政策;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吴
就显著;小
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曹雪芹《红
说、戏剧繁
楼梦》;戏曲:昆曲(汤显祖《牡丹亭》)、京
荣发展
剧;建筑:明长城、北京城等
思想:明中期王守仁,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科技从领先世界到逐渐落后
隋唐
贵族文学逐步向市井文学转变
明清
专题训川练
1.隋朝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以后很长时间都让人
受用无穷。其中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分别指
(C)
A.都江堰
分封制
B.长城
小篆
C.大运河
科举制
D.长城
文字狱
2.唐代诗歌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浪漫主义诗
歌、现实主义诗歌等流派;从自然现象、政治动
态、社会风习,到劳动生活、个人感受,都能作为
诗人描写的内容。据此可知唐诗
C
A.技巧高超,感染力强
B.传承文化,影响深远
C.风格多样,题材广泛
D.名家辈出,各有千秋
3.(淮安市模拟)据统计,唐诗有作者600余
人,诗作55000余首,其中农事诗不少于
800首。宋诗约有11000名作者,创作了20
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
占全诗的一半。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诗歌繁荣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
C.宋诗在文学中具有较高地位
D.唐宋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生户(共26张PPT)
回深
昂专题框架
(更多彩,等您发
采取分化事权的
在中央设中书
设军机
废丞相、设
政治
创立科
完善科举制
办法分割宰相的
省、枢密院、
处、奏
权力,崇文抑武,
御史台、宣政
内阁、设特
制度
举制
折制度、
三省六部制
地方上文臣任州
院,在地方实
务机构、八
实行文
县长官,设通判
股取士
行行省制度
字狱
社会
繁荣与开放,唐中
辽宋夏金
统一多民族封建
统一多民族封建
特征
期藩镇割据恶化
政权并立
国家进一步发展
国家巩固与发展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总趋势
完善
强化
顶峰
专题训练
1.对于科举制,学者郑从金在《从精英循环的
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中写道:“科举
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
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
政治提供了条件。”他认为该制度
B
A.保证官吏的廉明和清正
B.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
C.使考试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
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
人难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
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
三省的目的是
(C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3.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
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仲
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
备受厚遇;新罗人崔致远在唐僖宗乾符元年
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著名才女上官婉
儿深得武则天信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A)
A.政治上开放包容
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D.中央政权潜伏着危机
4.(自贡市中考)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
作,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
权、分权、崇文抑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
做的主要目的是
(B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
5.北宋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负责行
政事务,设枢密院,以正副枢密使共掌军政
事务,同时又以三司掌财政。这些机构的设
置
C
A.实现了决策的科学性
B.践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C.旨在强化皇帝的专权
D.提升了中央行政效率
6.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
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
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出行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