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0.《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10.《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3 17:2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 深入积累鲁迅作品中独特的词汇、语句,像“烦琐、诘问、疮疤”等,体会其丰富内涵与精妙用法,提升词汇储备量。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刻画人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模仿文中对阿长的描写,写一个熟悉的人。
2. 通过撰写解说词、设计对话脚本、创作微型小说等多样化任务,锻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感染力,提升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 全面分析阿长形象的复杂性,从她的优点与缺点、行为动机与影响等方面入手,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深入探究鲁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体会情感表达的细腻与深刻,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 探究“记忆”在文本中的多重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等,理解个人记忆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历史思维,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推断。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 用心感受阿长这一平凡人物身上的温情美和人性美,体会鲁迅散文质朴而深沉的语言风格,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如“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感受语言蕴含的情感力量,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2. 借助设计“记忆博物馆”展品、互动环节、为文章绘制插画、改写故事结局等活动,创造性地表达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自己对阿长形象和文章主题的独特理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 透过阿长的形象,深入了解旧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文化习俗和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苦难与坚韧,增强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认识阿长所代表的底层群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承对不同阶层人民的尊重与关怀。
2. 积极探讨鲁迅对人性关怀的内涵和价值,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传承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性问题,培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深入了解旧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文化习俗和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苦难与坚韧,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传承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我们有幸参与“记忆博物馆”公益项目,要为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打造一个专属的专题展厅。这座博物馆致力于借助展品、故事以及互动环节,唤醒人们对平凡人物的深刻记忆。此刻,让我们化身为才华横溢的策展人,充分发挥创意,深入思考,全力还原阿长的世界,展现她独特的魅力!
(二)任务驱动
任务一:“记忆碎片收集”
要求:精读课文,逐字逐句圈画出体现阿长生活场景、性格特点的语句,尤其是那些精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将这些语句整理成“记忆碎片”卡片,注明所属类别(如“阿长的生活习性”“阿长的善良之举”)。
学生活动:安排10 - 15分钟进行默读、圈画和填写卡片,完成后在小组内分类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分享有代表性的“记忆碎片”,并说明其反映的阿长的特点。
预设:
生活场景:“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 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热得那么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体现阿长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性格。
性格细节:“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展现阿长的朴实、善良与对鲁迅的关爱。
思考: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鲁迅运用“碎片化”描写构建完整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效果,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看似零散的描写如何相互补充,使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任务二:“展品设计”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为博物馆精心设计3 - 4件具有象征意义的展品,如“阿长的粗布被褥”“一本旧版《山海经》”等。为每件展品撰写详细的说明,解释其与文本的紧密关联,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运用绘画、手工制作、文字描述等多种形式呈现设计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设计方案,讲解展品的设计思路和象征意义,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预设:
展品:一盏煤油灯。
说明:“在鲁迅的童年时光里,这盏煤油灯常常在夜晚亮起。它散发的昏黄灯光,照亮了简陋的房间,也映照出阿长忙碌的身影。灯光下,阿长为鲁迅讲述着各种故事,给予他温暖与关怀。这盏灯不仅象征着旧式家庭的生活环境,更承载着阿长对鲁迅深深的爱意,见证了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具体的实物展品传递抽象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象征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
3. 任务三:“互动体验策划”
要求:各小组设计一个独特的互动环节,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阿长的生活或情感,如“试写一封给阿长的信”“扮演鲁迅与阿长的对话”等。详细规划互动环节的流程、规则和参与方式,并准备相应的道具和场景布置。
学生活动: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制定互动环节方案。在班级内展示方案,通过投票选出最佳创意。被选中的小组进行模拟演示,其他小组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
预设:
互动:“时空电话亭”。利用道具电话,模拟与阿长进行跨时空对话。参观者拿起电话,对着听筒表达对阿长的理解、感谢或好奇的问题。电话另一头播放事先录制好的阿长的声音(由学生配音),实现互动交流。
思考:组织学生思考互动环节对深化文本主题理解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通过互动增强对阿长情感和文章主题的感悟。
任务四:“解说词撰写”
要求:每位同学为展厅撰写一段200 - 300字的解说词,紧密结合展品与互动设计,深入阐释阿长形象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完成初稿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润色,推选代表在班级朗读,接受其他同学的互评和建议。
学生活动:独立撰写解说词,认真思考阿长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及她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的价值。在小组内分享解说词,共同修改完善,提高语言表达和逻辑阐述能力。
预设:
解说词:“欢迎来到《阿长与〈山海经〉》专题展厅。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记忆。阿长,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用她的质朴与善良,在鲁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盏煤油灯,照亮了鲁迅的成长之路,也见证了阿长无微不至的关怀;那本旧版《山海经》,是阿长对鲁迅的爱与期望的象征。通过‘时空电话亭’的互动,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阿长对话,感受她的温暖与真诚。阿长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平凡人物同样能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他们的爱与关怀,是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宝藏。”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解说词中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将展品、互动与文章主题有机结合,使解说词既具有感染力,又能准确传达文章的核心意义。
(三)评价反馈
小组互评: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从创意性(展品设计、互动环节是否新颖独特)、文本贴合度(展品、解说词与文本内容的契合程度)、情感表达(是否准确传达阿长的情感和文章主题)、语言表达(解说词的语言质量)四个方面对各小组的任务成果进行评分。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教师总结提升: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全面总结,肯定优秀之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指导。结合学生的评价反馈,进一步强调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阿长形象、鲁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课外拓展
家庭记忆档案:布置学生采访家中长辈,了解一位像阿长一样“平凡却温暖”的人物故事。可以是家族中的长辈、邻里间的好心人等。记录故事的详细内容,包括人物的特点、与家人的互动、令人感动的瞬间等。将这些故事制作成精美的手账或生动的短视频,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增进学生对身边平凡人物的关注和理解。
文学对比:安排学生阅读萧红《呼兰河传》中“祖父”的片段,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祖父”与阿长这两位底层人物形象的异同点,如他们的性格特点、对主人公的影响、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等。鼓励学生撰写对比分析小论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记忆碎片:粗朴睡相、繁琐规矩、买《山海经》
展品隐喻:煤油灯(温暖环境)、粗布被褥(生活写照)、旧《山海经》(情感寄托)
主题升华:平凡孕育伟大,记忆传承温情
文化启示:尊重底层人物,弘扬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