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3 16:24:21

文档简介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通讯的写作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文章主旨。
3.赏读文中重要语段,感悟文章宏阔、深刻的语言美,体验文章荡气回肠的情感美。
【课程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明确文章主旨。
【课程难点】感悟文章宏阔、深刻的语言美,体验文章荡气回肠的情感美。
【课时】 1课时
导入:视频播放(纪录片《英雄之城》片段)
同学们,这三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改变了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20年那场全民参与的中国抗疫斗争,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抗疫,逐步抑制病毒的扩散和蔓延,终在四个月的时间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诗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去重温那一段恢弘壮丽的历史。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一、解题
1.【文体知识】
新闻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事件通讯: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2.作者:钟华论
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中国,有个手执如椽巨笔的“铁三角”——钟华论,任仲平,钟声。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任仲平”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钟 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补充钟华论部分作品
发表日期 文章标题
2022年6月26日 《紫荆花永远盛开》
2022年5月10日 《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2021年9月2日 《青春无悔,强国有我》
2021年7月18日 《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
2021年6月27日 《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2021年2月19日 《风雨苍黄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
2020年12月31日《新征程,我们再出发——2021年新年献词》
2020年5月10日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19年9月28日 《让爱国主义旗帜永远高扬——礼赞70年新中国》
3.采用主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
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概括主要事实或中心思想。
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文本研读
(一)学习活动一:略读,理思路
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和中心句,概括梳理各部分的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章节 中心句 小标题
开篇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开篇
中心句: 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诗篇。
小标题:打赢战役,悲壮雄浑
第一节:
中心句: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坚如磐石的意志,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抗击疫情建立起了主心骨。
这是坚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领导力。
这是上下同欲、万众一心的组织动员力。
这是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执行力。
小标题: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第二节:
中心句: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小标题: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第三节:
中心句: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
小标题: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第四节:
中心句: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小标题: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第五节:
中心句: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小标题: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第六节:
中心句: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答案。
小标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七节:
中心句:尽管将疫情标签化、政治化和污名化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合作抗疫始终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与认同。
小标题: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第八节:
中心句: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许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小标题: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开篇 打赢战役,悲壮雄浑
(一)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二)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三)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四)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五)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六)反思总结,吸取教训
(七)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八)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2.写作思路
提问:概括出个部分的大意后,同学们再去观察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层次来报道2020中国抗疫这一事件的?
①第一至第六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抗疫的胜利进行总结:
第一、二部分主要从国家力量、国家制度层面进行总结,
第三、四、五、六部分分别从灾难意义、执政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总结;
②第七部分将视角由国内转向全球,写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空间维度)
③第八部分将视角由过往、当下转向未来,写对中国未来的展望。(时间维度)
明确:作者并没有按照常见的横式结构或者纵式结构展开全文,而是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采用纵横结合式结构(也叫复式结构)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学习任务二:研读,明感情
活动引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其彰显出抗疫中的怎样的情怀或精神?
预设:
1.表现出对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抗疫期间,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医者握着患者的手加油鼓劲。每一次握手,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
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从这些语段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在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救民于水火”的责任与担当,这份“不抛弃,不放弃”的大爱,怎不令人动容呢?
2.歌颂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高尚品格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段落直截了当地指明了经历了疫情洗礼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3.赞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通过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从中我们读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热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礼赞的情感。
4.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这两段话运用排比、引用、比喻等手法,回顾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发展过程,指出始终坚持“科学防治”的理念,分析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揭示了“科学防治”是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关键。
5.表现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一批批中国专家与东盟、欧洲、非洲同行连线交流,多语种的中国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分享给世界各国;联合国向最不发达国家开通运送医疗物资的“团结航班”;多国合作开展疫苗研发……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是团结在一起的全球公民,我们是联合在一起的国家。”
6.表达了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将疫情比作“大考”,通过这样的大考,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我们人民的时代精神,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面对灾难我们应该反思和改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分析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深入理解内容。
2.鉴赏文章激情与理性兼胜的语言,体会文章的写法。
学习任务一:研读课文,分析原因
2020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可以从文章的哪些部分找答案?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第一至第五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抗疫的胜利进行总结。
抗疫斗争的根本保证是党中央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疫情的法宝。
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是精神引领。
科学抗疫是手段。
合作抗疫是外因。
写作特点1:多角度、分层次,全面立体
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认识和理解这场抗疫斗争。文章主体分八节,各有侧重。
前五节从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民族精神、生命至上、科学抗疫等方面对中国抗疫斗争的胜利进行总结。
第六节讲述抗疫斗争中暴露的短板与不足,侧重反思,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带来的经验教训,这也使报道体现出全面、客观、辩证的立场。
第七节叙述抗疫斗争中的国际团结合作,叙述的角度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体现了全球视野。
第八节强调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以历史的纵线为叙述角度。
第七、八两节,把我国抗疫斗争置入横向的空间和纵向的时间两个维度上,显示出站位高、格局广的宏大气魄,使报道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写作特点2:概述人事,叙议结合,厚重深刻
作为一篇在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景下的总结性综合报道,文章更多地从总体上概括各方情况,并提炼规律性因素,从而深刻地认识抗疫斗争。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
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例如在各节的开头,常常先描述场景或回顾历史,展现事实,之后思考评述,总结抗疫斗争取得战略性成果的原因,探寻抗疫斗争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厚重感和深刻性。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情理兼胜
这篇通讯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激情与理性兼胜。请找出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进行赏析。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批注示例: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个问句。冬天寒冷、漫长难熬,但冬天之后就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这句话化用雪莱《西风颂》里的诗句。寒冬比喻灾难,春天比喻人们正常美好的生活。武汉因疫情在寒冬封城,在春暖花开的四月解封。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引用、化用诗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携手前行,不断给各国人民带来温暖与力量。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化用的是谢朓的诗句。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谢脁从荆州随王府被召回下都建业时,写了这首诗。诗歌写沿途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同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召回京的疑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心。诗歌的开头两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写乘船顺江而下的情景,写出了一片阔大的境界,写出了诗人绵绵不绝的悲怆。作者化用为“慷慨歌未央”,句意变成了长江水日夜奔流,不停歌唱着2020中国抗疫的历史篇章,悲壮雄浑,读来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出自韩愈《进学解》。原意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犹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统筹部署,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携手前行,不断给各国人民带来温暖与力量。
引用、化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这段话中引用了大量诗句,从《诗经》里,士卒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到宋代,知识分子身处逆境、乐观豁达的胸襟,到明清之交,思想家的责任与担当,再到民族英雄舍身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些诗句出自不同时代,古今辉映,使文章更加丰厚充实,诠释抗疫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将抗疫故事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运用排比、铺陈,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力量。
引用名言
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文章多次引用名言。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把科学比作“压舱石”,强调科学能给人安全感的作用,以理性科学来应对疫情,是在不确定的困境中解困的正确道路。
引用他人评价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赞叹:“在疫情面前,中国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感言,道出支撑中国抗疫的制度力量。
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
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俄罗斯医学专家谢苗诺夫动情地说:“中国用自己的英勇行为,为全世界遏制疫情扩散争取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第一部分引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话,表现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第二部分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的感言,一针见血的指明支撑中国抗疫的制度力量;第三部分引用了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的话,通过他对中国人的理解和评价来揭示抗疫中的中国精神。第五部分引用了德国病毒学家齐纳特尔的观点,肯定中医药的作用。第七部分引用谢苗诺夫的话,医学专家的话具有一定权威性,赞叹中国对全世界抗疫的贡献,肯定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引用外国名人的评价,作为旁观者,其评价更为客观,从他者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抗疫,评价者当中既有前国家政要,也有国际组织负责人,既有当下的言论,也有过往的评说。不同国籍、不同身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真实的评价为整篇通讯增加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格言式的句子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对称格言式的句子,讴歌了那些为国为民勇担重任的人,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用比喻手法揭示了大疫面前国家仍安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党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写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情感。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灾难”比作“镜子”。镜子是用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用的。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形象地展现了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焕发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采用对称格言式的句子,对疫情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在灾难与问题面前,要进行多维度的反思并及时改正错误。语言简练果断,富有哲理。
“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给人以力量和信心。以光明为隐喻,强调了世界对于我们中国抗疫的肯定,自豪感油然而生。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多角度、分层次,全面立体。
2.概述人事,叙议结合,厚重深刻。
3.善用名言、诗句、格言式句子,情理兼胜。
拓展阅读
每逢重要的历史节点,新华社都会以“钟华论”的名义发布重磅评论。“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拓展阅读钟华论的其他文章,如《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青春无悔,强国有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紫荆花永远盛开》等,思考:“钟华论”是怎样炼成的?谈谈对自己写作的启发。
答疑:
拓展阅读
每逢重要的历史节点,新华社都会以“钟华论”的名义发布重磅评论。“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拓展阅读钟华论的其他文章,如《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青春无悔,强国有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紫荆花永远盛开》等,思考:“钟华论”是怎样炼成的?谈谈对自己写作的启发。
一、提升高度,让评论更有思想力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观察思考抗疫斗争,从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人民力量、民族精神等方面总结抗疫斗争经验,站位高远,视野开阔。
《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读懂百年大党的“样子”,解析其精神气质、品格力量的角度来谋篇布局,举重若轻而又独辟蹊径,使评论既有政治高度,又有选题立意上的新意。
二、挖掘深度,让评论更有说服力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观察和思考中国抗疫斗争,将其放在新中国发展史、民族复兴史、人类抗击疫病史的历史视野中来审视观照,突出其重要意义,揭示深刻启示,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画出百年大党“大的样子”:洞察大势的慧眼,担当大任的铁肩,拨云见日的双手,跋山涉水的双脚,清正廉洁的风骨,拥抱世界的胸怀……把具象与精神实质融合起来,更为可感,也更加亲切。展现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华大地上的沧桑巨变,以习近平总书记同三位航天员的天地通话引起,再从屈原的《天问》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答卷”,从中国航天的“星际跨越”到神州大地上的“发展跨越”,上下几千年,纵横九万里,让历史之问在今天得到有力回答,生动呈现党领导人民书写的恢宏史诗。
三、彰显温度,让评论更有亲和力
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评论只有融情入理、情理交融,带着情感来讲道理,观点才会有温度,才能增强贴近性和感染力。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讲述抗战时期和抗疫时期的“武汉保卫战”的故事——从面对日寇侵略举起写着“不死”的反抗旗帜,到疫情期间“武汉加油”的呼声,展现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始终挺立着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通讯结构方式
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
3.纵横结合式结构
1.纵式结构
凡全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纵深发展态势的,都是纵式结构,具体来说,又有两种基本形态。
时序性结构:这种结构形态可以被简称为时间结构,其基本特点就是以时间为脉络,沿着时间的长链,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步骤,每个步骤形成一个大的层次,几个层次构成全篇。
递进式结构:特点是从浅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感性到理性,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逐层深入的态势。
2.横式结构
层次与层次之呈现相互并列关系的,就叫横式结构,它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空间并列式:空间并列式的特点是把发生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单位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新闻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篇完整的通讯,每一次空间的变换,就形成一个新的层次。
人物并列式:人物并列式为在集中报道几个同类型的人物时采用的结构方式,每个人物的事迹相对独立,形成一个层次,若干个人物的事迹共同合成一篇,揭示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
侧面并列式:事物总是由不同的侧面组成的,通讯安排结构也可以按照不同的侧面相互并列地组织在一起,这样的结构在人物通讯和工作通讯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为人物的思想境界是可以区分为不同侧面的,工作中的成就或问题通常也会被条分缕析地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3.纵横结合式结构
在一篇通讯中既采用纵式结构,又采用横式结构,就形成了这种纵横结合式结构,在这种两相结合的结构之中,总会有一种占主要地位,另一种占次要地位,或者整体上采用纵式结构,局部有地方是横式结构;或者总体上是横式结构,某些局部是纵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