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兼爱”的主张。
理清文章的说理结构,体会墨子说理严密的逻辑特点。
探究墨子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体会其论证繁复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左传》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兼爱”就是天下人互相关爱。它是不分等级、不分差别、不分亲疏远近的。君主与臣民要互相关爱,富人与穷人要互相关爱,贵族与庶民要互相关爱。墨子希望用爱来救治这个乱世,也希望这个乱世最终能成为“兼相爱”的美好国度。“兼爱”思想与墨子的民本思想有关,还与墨子本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有关系。
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一)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dí),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二)背景探寻。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三)主要思想。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兼爱是墨子人文学说的纲领和精髓,是道义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
他的其他理论主张还包括: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二、细读文本,理解“兼爱”
(一)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研读文本,画出每段的关键句。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二)研习任务1:“兼爱”是墨子针对治理国家混乱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在第一段中,墨子为何要用一半的篇幅提及“医生治病”呢?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比)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何谁,谁人)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1.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2.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对比论证
3.小结1:第一段纲举目张,领起下文。运用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手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观点,即“知乱之所自起”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三)研习任务2:“知乱之所自起”对于治理天下非常重要,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呢?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同“尝”,尝试。)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使……获益);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偷窃财物的人)贼(抢夺财物的人)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抢夺、伤害)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国(王侯的封地)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墨子先将“不爱”的情况分为三类:“子不爱父”“弟不爱兄” “臣不爱君”,紧扣这三类,由因导果,得出“亏父”"亏兄”“亏君"。又分析与之相对的三类情况,“父不爱子”,“兄不爱弟”,“君不爱臣”,由因导果,得出“父亏子”“兄亏弟” “君亏臣” , 先后三类两两对局进行分析,指出这种亏人而自利的实质就是乱,是“天下之乱”。墨子用例作为条件,论证不相爱是乱的根源。这一层墨子紧紧围绕“乱起不相爱”进行论证,因果相循,逻辑严密,两两对举,句式相似,论述一气贯之,颇有气势。
墨子又用了两个“虽”,将“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扩展到更广泛的方面:“虽至天下之为盗贼亦然。
小结2:第二段从“君臣兄弟父子、盗贼、国家”三个方面指出天下之乱(事实论证),分析并论证乱象产生的原因是“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说理严密,不避繁复。
(四)研习任务3:第一段作者运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和“故”“虽”等关键词进行论证,那么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技巧进行说理呢?
第三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恶施,怎么施行。恶,wū,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在《齐桓晋文之事》里我们学过“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弟子:弟弟和子女)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小结3:第三段正面分析问题,通过假设论证,铺排、反问等方式论证了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五)研习任务4:韩非子:“不入于儒,即入于墨。”孟子:“天下之言,不归杨朱。则归墨。”“兼爱”就是天下人互相关爱。它是不分等级、不分差别、不分亲疏远近的。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第四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鼓励、勉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第一个“子”相当于“老师”,第二个“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我的老师墨先生”)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四段概括总论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并鼓励人民奉行兼爱思想。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接下来进入第二层,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指出祸乱产生的原因是“起不相爱”。然后,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一层归纳论点,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总结全文。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小结4:本文论证特点——说理严谨,逻辑严密。
三、研读文本,品味语言
研习任务5:《墨子·兼爱上》全篇内容,如果换做孔子,一句就说完了。子曰:“天下之乱,皆起不相爱;使天下兼相爱,治矣。”墨子为何要反复论说?
钱振鍠《名山小言》:“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荀子·王霸》说:“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役夫”,泛指劳动者,卑贱者。“墨子之说”是代表劳动者利益、愿望、要求的学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美好理想、善良愿望与奋斗目标。“儒之所谨守”的儒家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代表封建统治者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学说。
时代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广大劳动人民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文章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唯恐说不清楚,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还要再总结。例如,说了“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对应则再提出“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说了“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对应着又提出“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这是句子中的正反结构,用相反的内容来表述同一的内容——这是起重复强调的目的。
小结5:语言特色——平实质朴,繁复论证。
五、总结:
(一)论证特点——说理严谨、逻辑严密
(二)语言特色——平实质朴,繁复论证
课堂总结:
历史没有选择墨家来治国,但是时间证明了它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如:它所宣扬非攻、兼爱思想,它的尚贤主张,它的节约意识、它的非命思想、它具有的民本意识等等,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就连余秋雨先生也是对墨家赞叹不已: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正如余秋雨所说,墨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因为他与众多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共同创造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兼爱》这篇文章告诫我们要懂得相互爱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兼爱》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探究文本,比较分析,理解“兼爱”的内涵,了解墨子“兼爱”思想的独特之处。
2.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探究墨子“兼爱”思想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化史上,先秦时期“儒墨”二家并称“显学”。然而先秦以后,一直到清代以前,研究墨家的人却不多。梁启超《墨子学案》说:“墨子所标纲领,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到底墨家“兼爱”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与墨子对话“兼爱”,又将回到当下,探究这种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解读“兼爱”之意
1.字源分析,明确含义
《说文·秝部》:“兼,并也。”“兼,持二禾。”“兼”本义为同时并有,兼爱就是全都爱。“兼”的字形集中地体现了其思想的独特性。
2.回溯文本,理解内涵
请从课文中找出墨子对兼爱具体的阐述语句,完成下表,总结“兼爱”特点。
兼爱的措施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兼爱的效果 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群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明确:
(1)“兼爱”就是一种“无亲疏远近,无等级、无差别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爱。
(2)“兼相爱”与“交相利”并举,把爱人和利己统一起来。这反映出墨家在以“兼相爱”之名行“交相利”之实的良苦用心,人们在兼相爱的同时必须交相利,爱如果不和利相结合,那一定是空洞的,虚幻的。
3.对比儒家 深化理解
身逢乱世,百家争鸣”。墨子为社会开出的药方是“兼爱”,在他之前,孔子已经开出“仁爱”这个药方,比较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的差异,说说你认为墨家为何否定儒家主张,提倡“兼爱”
(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中庸》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 https: / / so.gushiwen.cn / guwen / bookv_46653FD803893E4FA202B9FAE2374047.aspx )》
(3)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4)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慈孝,若此则天下治。——《兼爱》
明确: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习惯于从自我开始层层外推:我自己——我的直系血亲——百姓——万物。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也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族人,后爱世人。甚至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君后国民。因此,儒家虽然也强调“爱”,也提倡“泛爱众”,但是它的“爱”是有差别,有等级,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之分的爱。这和墨家明显不同。
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 儒家的爱,有厚薄,有等级,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 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三、探究“兼爱”之法
1.探究历史拒绝“墨家”的原因
“兼爱”确实是一件“善”物,墨子又认为它是一件“易”事,大禹治水、征讨苗族;商汤伐夏桀,周文王治国;周武王伐商纣、安天下,历史上确实有过“兼爱”存在的时代,但先秦以后墨家发展却慢慢沉落。这是为什么呢?
提示角度: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
(2)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3)中国义利观念的差异。
(4)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5)统治阶级利益的趋向。
例:
观点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中国古代是宗法等级社会,儒家“爱有等差”的原则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自然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其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原则冲击了上位者的利益。
观点二:墨家代表平民阶级,“兼爱”思想触犯统治者利益。墨子出身平民,“兼相爱”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要求体现出一定的“民本”特点,这令统治者不愿接受。
观点三:中国人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国人推崇儒家的重义思想,不耻墨家的尚利倾向,所以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多尊儒黜墨。
2.探究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 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阅读或者生活经验,说一个体现了兼爱思想的具体事例,谈谈的看法。
例:
墨子主张在促进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兼爱要求爱人如爱己,交往时要相互尊重。疫情紧张时,中国专家飞越9619公里驰援意大利;塞尔维亚总统求助时,中国第一时间回应。“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墨子主张的爱人如己、互利共赢的理念,不仅应用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应用于国际交往。交相利,但不忘兼相爱。在困难前,中国与各国手拉手,用行动诠释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兼爱”超越民族、种族的本身,把“大爱”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其他:冬奥,新农村建设……
四、课堂总结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墨子的兼爱学说,包含着对现代和未来极其有用的人文精神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时代的落后排斥它,而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拥有墨子“兼爱”发展的肥沃土壤。我们需要批判性地继承弘扬,让千年前墨子的美好生活图景,化为当前的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