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元代小令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懂作者心情,欣赏宋词的意境美,陶冶情操。?
3、准确反复朗读,欣赏宋词语言的音韵美,达到背诵。?关于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是元代的新诗体.“曲”分类杂剧散曲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又名“叶儿”,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天净沙·秋元 白朴【作者简介】 (1226~1306以后)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元曲四大家”之一。初名恒,字仁甫。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与诸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16种,以《梧桐雨》为代表作。白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曲词秀丽清新,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天净沙①· 秋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轻烟老树寒鸦③,一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思考作者以“秋”为名,曲中哪些字、词能直接点名秋意。
白草红叶黄花
思考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思考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些景物中透着秋日黄昏孤寂萧瑟的氛围,有一点暗淡和冷清。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五彩缤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活力生机。
思考秋景为何在此人眼中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
景物中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补充背景介绍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元灭金后,蒙古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暴掠夺,使他对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河南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从此白朴抛弃妻子,弃家南游,寄情于山水之间,更以此表达他永不当官的决心。这首曲子正是写于1261年,作者这年36岁。明确作者眼中的秋景是萧瑟、冷清、孤寂的,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秋日倒不如说是在写当时的社会环境。
可是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日又分明有着无限美好与活力。
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宦、悠游于山水的理想生活。理解难点这些景物中“飞鸿”是比较特别的?
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暗喻作者本人。
白朴不愿意在朝廷中谋职,只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中心本诗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板书设计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划分节奏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解 题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介绍作者《天净沙 秋思 》译析: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天净沙 秋思 》赏析 ——细细品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照应上文的“昏”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 抒情的?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系?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合作探究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思乡图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 抒情的?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艺术特色诗的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简约与深细
相依
静景与动景
相映景色与情思
相融 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景色与情思相融四块玉
闲适 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
东山卧,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
愚的是我,
争什么?亩mǔ 将jiāng 量liáng 贤xián 愚yú 正字音四块玉文学常识关汉卿(约1240—约1310)号己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所作杂剧今知有60余种,现存《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全剧十三种。他的戏剧创作比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还早三百多年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剧多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聪明才智。剧情紧凑集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表现力。 关汉卿《四块玉 闲适》,在元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元代法律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之争,汉人误还报。”(《元史 刑法志四 斗殴》)汉人受到歧视,受到压迫,无理可争。这是作者创作这首小令的社会背景。写作背景《四块玉 闲适》突出特色是本色的语言运用,本色的语言是从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自然、真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
?写作特色南亩耕, 白天到田地里去耕地劳作。东山卧,累了的时候,在田间地头就地躺下休息一会。世态人情经历多。世间的炎冷,人情的冷暖都已经经历很多了。闲将往事思量过。没事的时候把自己经历过的“世态人情”静静地想一想。贤的是他,愚的是我,原来不管贤良或者愚蠢的是我还是别人,(都已经成为过去了)。争什么?有什么好争辩的呢?结构思路本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写归隐田园,洁身自好。
第二层(中间两句):过渡
第三层(最后两句):以反语的形式,表达了洁身自好的情怀。中心意旨关 汉 卿 的《 四 块 玉 · 闲适 》表 现 的 是 向 往 那种 闲 适 情 景 ,无 拘 无 束 的 散 诞 的 生 活 ,而对 那 “ 官囚 ” “ 利 牢 ” 的名 利 场 、是 非 海 ,则感 到 厌 倦 、蔑 视 和 憎恨。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陶渊明弃官归田,谢安东山隐居,拒召高卧,洁身自保,高风亮节。作者用典故,也就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自己“世态人情”都经历,一个“多”更表明饱经沧桑,洞察世俗。语句理解1、作者用“争什么?”反问一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答:表达了作者的 傲岸的气骨和倔强的性格。2、 《 四 块 玉 · 闲适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蔑视和憎恨,对清净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3、《四块玉》用典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南亩耕,东山卧4、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闲将往事思量过 总结 《 四 块 玉 · 闲适 》,直抒胸臆,写出自己饱经世事后的思想变化,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愿望。看似闲适,实为反映作者饱经沧桑、看破红尘后,隐逸山林,与世无争的愿望,闲适中隐约有愤激与不平之意。同时,作者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蔑视权贵、不愿争名夺利,表现了作者傲岸的气骨和倔强的性格。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作者小传】张养浩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 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
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
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 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 “鳌山”,张养浩以为
不妥,写了一道《谏灯山疏》,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
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
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
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
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
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阅读材料,说说统治者和张养浩对待百姓的态度。潼关怀古
潼关帝王战争西都帝王宫阙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
亡,秦宫汉阙废墟堆里有冤魂潼关怀古
①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②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
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
③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
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
必争之地,铺垫下文。字词赏析潼关怀古
潼关战场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
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 ,准备击灭西魏,后败。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兵潼关的马超。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内 容 评 析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4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拟人手法、以动写静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发出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的谴责。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