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前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课前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4 15:0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核心素养
1.了解古代西亚、埃及及阿拉伯文明的历史分期及其空间环境,增强历史时空观念。
2.阅读原始文献的摘录,实证古代西亚、埃及及阿拉伯在文学、建筑艺术、法律等方面的成就,增进史料实证素养。
3.围绕古代西亚、埃及及阿拉伯文化的成果,概括分析上述文化的特点认识它们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增进历史解释素养。
课前预习
一、古代西亚文化
1.包括的地区: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2.文化成果
(1)楔形文字
①地位:苏美尔人创造的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________流行了数千年。
②特点: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每道笔画看起来都像________,因此被称为楔形文字。
(2)《吉尔伽美什》
①地位:目前所知世界上________的史诗。
②内容: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____________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建筑和艺术成就
①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________主题多样。
②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
③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体现了____________统治者的威严。
(4)古巴比伦王国的《________________》
①内容:法典前言宣扬____________,炫耀国王的功德;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
②意义:反映了____________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古代埃及文化
1.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时间:北非的______________。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古代埃及文明绵延约3000年。
2.文化成果
(1)象形文字
①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____________、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
②时间:约形成于公元前4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
(2)古代埃及人创作出________、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3)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
①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________,准备丰厚的随葬品。
②法老们修建众多________,表达对神的敬畏。
③宣扬________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
(4)科技
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__,它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古罗马的凯撒在制定作为今天公历重要基础的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②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
三、阿拉伯文化
1.兴起的时间: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
2.形成:8世纪,征服了从________________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3.文化成果
(1)文学方面
①“悬诗”:把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用________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
②《天方夜谭》内容
a.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______________等地的民间传说,通过王后讲故事的形式串连在一起。
b.影响:在中国广泛流传;但丁的《________》、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
(2)在科学上
①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________发展为独立学科。
②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______________》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③伊本·西那的《________》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④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______________”。
地位: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________。
课后练习
1.《汉谟拉比法典》中记载:“马都克神命令我(汉谟拉比)把正义普施给全国百姓,使他们都安居乐业。”这表明该法典( )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严刑峻法 C.维护国王权威 D.宣扬君权神授
2.史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我们了解历史,尤其是早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下列史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吉尔伽美什》
②《荷马史诗》
③《摩诃婆罗多》
④《罗兰之歌》
A.①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反映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情况
B.②是古代罗马文学的早期代表,成为后世西方文学的重要题材
C.③是反映早期雅利安人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文献史料
D.④属于②其中的一篇,以楔形文字的形式保存留世
3.古代埃及文字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古代埃及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希腊字母 D.拉丁字母
4.古埃及的奥西里斯崇拜以正义和来世观念为核心,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渐向地方权贵乃至普通大众扩展。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B.强化社会等级观念
C.维护国家秩序稳定 D.促进人文意识觉醒
5.约公元830年,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成立了专门的翻译机关——“智慧宫”,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等人的科学成就,学到了中国的筹算方法。这反映出阿拉伯人( )
A.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B.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
C.是中国科技传向西方的桥梁 D.具有虚心学习外来文化的精神
6.12-13世纪,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传入欧洲,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鲁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这表明中世纪( )
A.阿拉伯文化促进文艺复兴的到来 B.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推动欧洲社会发展
C.阿拉伯哲学比欧洲哲学更加先进 D.西方教育发展取决于阿拉伯文化传入
7.某文学作品把许多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以波斯传说为主,同时又吸收、汇编和加工了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神话传说,是境内各地区文化的集大成。这一文学作品是( )
A.《摩诃婆罗多》 B.《吉尔伽美什》
C.《一千零一夜》 D.《哈姆雷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19条,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7条,倘彼折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
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要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汉谟拉比法典》
(1)材料一文献是在什么时候制定的?文献反映的阶级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统一前的两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没有统一的法律。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以《乌尔纳姆法典》为范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
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兴奴隶主阶级之法治理古巴比伦国家。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却严格保护奴隶占有制和私有制,保护租佃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是“为使强不凌弱,为使孤寡各得其所……为使国中法庭便于审讯,为了国中审判便于决定,为使受害之人得伸正义”。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对各地豪强和氏族贵族的传统保守势力,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束、限制,也是下层人民保护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种武器。
——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埃及的考古学,从1798年拿破仑远征,带来一批东方学家调查、记录开始,至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除了埃及本国的考古学者外,英美德法等国的一批考古学者也常年驻在埃及从事发掘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除了继续深入的发掘、清理外,古埃及史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例如,早期王权的起源与演进,所谓“金字塔之谜”,王权与神权之关系,埃及土著居民与外来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埃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根据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予以研究。
作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资料,一种是考古资料,一种是文献史料。古埃及的文献史料十分丰富。古埃及文献学的史料来源之一的铭文,通常出现于调色板、权标头、雕像、石碑、陵墓、神庙,甚至是山崖上。在陵墓、神庙墙壁上的浮雕画面,除景物形象外,往往配有或长或短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在埃及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纸草文献。在传世的纸草文献中,底比斯近郊墓中出土的所谓哈里斯大纸草,包括79大张,粘成一纸卷,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抄本。埃及的碑文、铭文与纸草文献常常得自考古的发掘与发现。埃及考古学为文献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的研究与展望》
(3)根据材料三,说说你对古埃及史研究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西亚、楔子、最早、两河流域、壁画、专制帝国、汉谟拉比法典、君权神授、古巴比伦
二、尼罗河流域、表音符号、神话、陵墓、神庙、法老、太阳历
三、伊比利亚半岛、金水、埃及和西亚、神曲、代数学、萨比天文历表、医典、阿拉伯数字、桥梁
【课后练习】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马都克神命令我把正义普施给全国百姓,使他们都安居乐业”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马都克神赋予国王权力,管理百姓,宣扬君权神授,D项正确;题干信息中没有提到君主专制,排除A项;题干马都克神赋予国王权力,管理百姓,宣扬君权神授,严刑峻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讲述的是君权神授,与维护国王权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A项正确;《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排除B项;《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双方激战18天后后者获胜的故事,反映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排除C项;歌颂骑士英雄罗兰的《罗兰之歌》是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代表作,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A项正确;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所创,排除B项;希腊字母是古希腊地区使用,排除C项;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源自希腊字母,起源介绍拉丁字母源于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是意大利最早的岛民拉丁人创造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崇拜以正义和来世观念为核心,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渐向地方权贵乃至普通大众扩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埃及,奥西里斯崇拜,逐渐向地方权贵乃至普通大众扩展,这种信仰强调正义和来世观念,有利于底层大众安于现状,有利于维护国家秩序稳定,C项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渐向地方权贵乃至普通大众扩展”可知,奥西里斯崇拜逐步扩展至普通大众,突破了社会等级的限制,排除B项;“人文意识”以人为中心,而奥西里斯崇拜以“神”为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学到了中国的筹算方法”等可知,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广泛而主动地学习外来文化,这体现了其虚心学习的精神,D项正确;当时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地区并没有被征服,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阿拉伯人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而“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表现阿拉伯人将中国科技与文化传播至中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鲁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可得出阿拉伯文化传入欧洲,被欧洲人重视及使用,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文艺复兴是14世纪,材料没有涉及到文艺复兴,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谁的更先进,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以波斯传说为主,同时又吸收、汇编和加工了印度、埃及、两河流域等地的神话传说,是境内各地区文化的集大成的文学作品是阿拉伯帝国的《一千零一夜》,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这一文学作品是《一千零一夜》,并不是《摩诃婆罗多》、《吉尔伽美什》和《哈姆雷特》,排除ABD项。故选C项。
8.答案:(1)《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于公元前18世纪制定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2)法典继承和发展了两河流域的成文法和习惯法,统一了法律。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和氏族贵族的特权。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宣扬君权神授,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3)答案较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拿破仑对古埃及研究作出了贡献,取得考古发掘成果;考古发掘研究与文献史料研究结合;研究应进一步聚焦主题;加强对各种铭文的研究和纸草文献的研究;考古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
解析:(1)《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是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站在太阳神面前接受象征王权权标的浮雕,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法典反映了奴隶制君主专制的统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2)《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包括近300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解答此题,需要对材料中涉及到的法典制度及法律思想等信息进行提取、概括,并运用教材知识作答。
(3)材料是古埃及研究的综述,解答此题需要有效提取并概括材料信息。问题较为开放,叙述自己的认识时要做到条理清晰、推论合理。古代史研究中,考古材料的应用和传世文献的应用及互证极其重要,要认识到这些资料的梳理应用是构建历史脉络的证据,树立发展意识和证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