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907年《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即海牙第一公约,对战争作为权利的“绝对性”作出限制。1928年签署的《非战公约》则“在法律上禁止了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从而宣布了侵略战争的非法”。这一演变过程( )
A. 反映出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B. 完善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C. 表明国际集体安全机制完全建立 D. 反映了国际法对战争价值取向变化
2.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
A. 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 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 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3.1923年的国联大会对国联盟约第10条的解释决议认为,保持各个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由会员国自行决定使用军队履行其义务的限度;理事会遇有侵略或侵略危险而建议采取军事措施,需要斟酌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与特别情况。这一解释( )
A. 强化了美国对国际联盟的控制力 B. 弱化了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原则
C. 反映了国联对法西斯扩张的妥协 D. 使国联失去了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4.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战争都)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这种战争认识观( )
A. 推动欧洲和平主义思潮产生 B. 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 客观上纵容绥靖政策的推行 D. 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5.如图是德国某漫画家的作品。漫画中德国士兵戴着头盔全副武装,一手向俄国挥拳,一手扼住法国的脖子;奥匈帝国正与俄国和塞尔维亚战斗;法国是一幅害怕的模样;英国则站在钱袋子上;俄国张开大嘴,想要吞掉德国与奥创帝国,手里拿着酒瓶子,脚边还放着一个火药桶。该漫画( )
A. 揭示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B. 反映了欧洲民众对战争的不满
C. 讽刺了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D. 体现了作者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6.破碎的世界: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就某次战役记载道:“埋葬尸体通常是不可能的,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死的士兵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直到坦克的出现,我们才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材料所述的战役( )
A. 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B. 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破产
C. 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D. 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7.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凯恩斯认为,“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丘吉尔认为,是“胜利者的蠢事”。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这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 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 导致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
C. 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 使欧洲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8.1919年1月12日,法国提出组织200万军队武装干涉俄国,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提议,巴黎和会向“俄国一切政治团体”发出呼吁,建议俄国一切政治团体各派3名代表,在战胜国的参与下举行谈判,签订停战协定和停止军事行动。1919年2月4日,苏维埃政府在复文中同意在巴黎和会期间停止军事行动,同意研究沙皇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债务的偿付问题。这表明,苏俄()
A. 避免了协约国的武装入侵 B. 积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 成为国联的重要组成力量 D. 在巴黎和会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自决是一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 67%,其余的人德意志人、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
A. 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 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 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处理 D. 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10.1918初爆发的大流感在三年时间造成全球约1/3的人口感染,数千万民众死亡。这场大流感被冠以许多名称,如“法国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德国瘟疫”“布尔什维克病”等等。作为中立国的西班牙较少顾忌,在报纸上报道病情实况,国际媒体由此把大流感称为“西班牙大流感”。这反映出当时()
A. 报刊媒体刻意掩盖事实真相 B. 战时敌对情绪阻碍了科学认识
C. 协约国集团敌视杜会主义苏俄 D. 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应对疫病蔓延
11.巴黎和会后,新的民族国家的涌现满足了民族主义对国家自主的渴望,人们希望国际联盟的成立裁决争端,也可阻止未来战争。但实际情况是,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于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A. 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 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C. 国际关系体系相对比较脆弱 D. 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1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程,人们对战争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 B. 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 D. 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
13.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具有“教育和道德价值”的《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与此同时,美国提出维护“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法国提出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材料说明《非战公约》( )
A. 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 改变了人类对于战争性质的评判
C. 形成全体一致原则、推动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 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对战争缺乏有效约束力
14.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北极圈内邻近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岛,之后该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不断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在国际联盟积极倡导下,18个国家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享有该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享有自由进出、居住以及开采矿产等权益。这反映了()
A. 国际联盟权威性加强 B. 北极资源开发实现和平共享
C. 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 D.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国际认同
15.1920年,日本国会批准了一项海军扩张计划,即八年内增加八艘战列舰和八艘战列巡洋舰,以它们为主力组成“八八舰队”。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终止了该计划的实施,英美还要求日本销毁已下水接近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但日本强硬坚持,陆奥号最终建成。由材料可知()
A. 日本力图获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B. 凡尔赛体系是对战败国的掠夺
C. 华盛顿会议解决了列强间的矛盾 D. 美英日三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
16.一战期间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报界予以高度关注。1917—1918年,《华工杂志》《大战事报》《银行周报》《欧战实报》等报刊大量报道了德奥罢工风潮、法国罢工运动、英国罢工运动等。中国报刊对劳工问题的关注( )
A. 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思想觉悟提升 B. 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来临
C.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掀起了中国反帝爱国的新浪潮
17.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代表提出《美国的海军政策》备忘录,指出:“一个稳定的国联,或任何其他稳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体系,需要两支同等强大的海军(其中一支为英国海军)……这将极大推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一体适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确立。”这反映出美国( )
A. 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 B. 维护国际联盟的权威
C. 弥合战胜国间的矛盾 D. 争夺海洋霸权的企图
18.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前,美、英、法三国对国联提出了各自的构想:美国主张允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联,并要求由国联管理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法国规定德国不得加入国联,并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则希望国联成为几个大国之间仲裁纠纷的组织。这反映出()
A. 列强反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B. 国联重新确定了欧亚国家版图
C. 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 D. 主要大国争夺国际事务主导权
19.下列两幅示意图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局势,以下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大国结盟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 B. 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既勾结又斗争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大国结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0.1919年6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德国赔款问题发表评论说:“战后赔款本来应该是他们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议题,而他们把赔款作为一个神学问题、政治议题和选举手段来解决……恰恰漏掉了他们所掌握的各国经济未来这一角度。”这表明凯恩斯()
A.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维持欧洲均势 B. 认同外交应该优先考虑本民族利益
C. 主张从全球化的视角考虑德国问题 D. 认为战胜国和成败国之间相互依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美国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初,其对外出政策不断调整。阅读捌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殆兴衰人为地联系在-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伺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
--华盛顿《告别演说》
(1)华盛顿发表这-演说时,欧洲正在发生的“争执”是什么?从材料一中概括华盛顿的外交主张。他的主张对19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影响?
材料二 1914年。8月19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祖某_万,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材料三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战争咨文》发表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美国在一战后迅速崛起的表现有哪些?
(4)综上所述,你对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有何认识?
22.21世纪以来,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美国与东亚关系的理解,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时,美国对自己的经济发展能力已有充分的估计和信心,希望通过竞争的方法在世界市场上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孤立主义政策招致舆论的责骂和大公司的反对。已离任的驻华公使田贝在当时说:“在我们面前有着灿烂的前景,这将使太平洋比起大西洋来对我们更显得重要。”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德、俄等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摘编自项立岭《中美关系史全编》
材料二 美国“区域遏制”的集大成之作是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它实现了以国际条约体系从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遏制日本在远东太平洋扩张的战略目标,重新确立了远东的“门户开放”。
——据金卫星《“门户开放”:20 世纪上半叶美国扩张战略的历史轨迹》改编
材料三 东亚的经济增长率名列世界前茅。克林顿总统上台后,积极推行“国家出口战略”。90年代以来,美国与以东亚为主的亚洲国家之间每年的双向贸易额超过3600亿美元,是15年前的4倍多,比美、欧之间的双向贸易额高出近40%。
——刘克《美国的亚洲经济新战略——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促使亚太市场开放》
( 1)写出美国开始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时间。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提出该政策的背景。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方面,简述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是如何遏制日本的。(只选方面,不简述不得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与以东亚为主的亚洲国家贸易的特点。结合材料三和时代背景,简析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23.放眼世界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①》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现在,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现代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的框架形成,主要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利益主导。这一框架历经7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由最初的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制度基础,逐渐发展成发达国家主导的超主权经济合作和治理决策机制……这种治理机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带一路”合作机制通过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共赢性的制度选择,成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重塑的趋势下,深度参与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转型的必由之路。
——摘自隋广军、查婷俊《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①的名称,并概括世界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发展方面所面临挑战。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理解。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D
19.【答案】A
20.【答案】C
21.【答案】(1)第一小问的争执,依据材料一“华盛顿《告别演说》”可知,其时间是1796年,结合当时欧洲的状况可以得出欧洲各国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第二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一“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殆兴衰人为地联系在-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可以得出不要与外国结盟或敌对冲突.第三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华盛顿的外交主张成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被19世纪美国历任统治者遵循和发展.
(2)第一小问的政策,依据材料二“1914年8月19日”可知是一战,由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中立政策.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避免过早卷入战争,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渔利.
(3)第一小问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威尔逊《战争咨文》发表的时间是1917年.第二小问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一战后迅速崛起的表现是美国成为一战后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加巴黎和会;召开华盛顿会议等.
(4)本小问的认识,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建国之初重在发展经济,巩固国家极力避免卷入国际争端,采取孤立主义政策;一战初期,以自身国家利益为重.保持中立:战争期间抓住有利时机介入战争,获取了最大利益,并提高了自身国际地位.其外交政策以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为基础.
故答案为:
(1)欧洲的争执:欧洲各国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外交主张:不要与外国结盟或敌对冲突.影响:成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被19世纪美国历任统治者遵循和发展.
(2)中立政策.避免过早卷入战争,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渔利.
(3)1917年.表现:美国成为一战后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加巴黎和会;召开华盛顿会议等.
(4)美国建国之初重在发展经济,巩固国家极力避免卷入国际争端,采取孤立主义政策;一战初期,以自身国家利益为重.保持中立:战争期间抓住有利时机介入战争,获取了最大利益,并提高了自身国际地位.其外交政策以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为基础.
22.【答案】(1)1899年(或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美国希望通过竞争扩大势力;孤立主义政策招致反对;美国意识到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
(2)①选择军事方面:签订《五国条约》,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②选择经济方面:签订《九国公约》,规定维持各国在中国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3)贸易增长速度快,增幅超过美欧贸易;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加快;克林顿时期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推行“国家出口战略”;东亚经济增长迅速;亚太经合组织运行加强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23.【答案】(1)《吉尔伽美什》;
特点:世界各文明之间有相似性;存在明显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2)特点:欧洲逐步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
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转变。
(3)挑战: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理解:“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一方面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经验提出的;另一方面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