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
目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春风送暖启新篇
壹
春雷滚动促发展
贰
春和景明谋新政
叁
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通过表格梳理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01
学科素养目标
02
03
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建立。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改革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体会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家国情怀)
壹
春风送暖启新篇
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如果需要,国内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
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
天津市:
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
中美对比:
中国人均创造价值0.9万元人民币,
美国人均创造价值11.18万元人民币。
中国GDP1495亿美元,美国GDP23566亿美元,只占美国6.35%。(1978年)
①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
②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材料一:
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自主权,挫伤生产积极性
时间 总人口 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占
总人口比例
1949 54167万 48402万 89.4%
1952 57482万 50139万 87.2%
1958 65994万 54704万 82.8%
1978 96259万 79014万 80.08%
——《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前景》
材料二: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背景
全国第一份大包干契约(“生死状” )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
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敢为人先的实践
存在坐牢杀头风险的分田到户与当时的什么制度相违背?
概况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男的上工在打牌,女的上工在纳鞋”
安徽定远县,全县适宜种植水稻的农田仅80来万亩,公社却硬要扩大到150万亩,有些生产队偷偷种上黄豆、花生也要被强迫犁掉。
管理高度集中
缺少生产自主权
这种制度有何弊端?
平均分配
吃“大锅饭”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人民公社制度
小岗村新貌
生死契约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庄稼汉,签下了一份惊天动地的生死契约。
“大包干”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小岗村的居民却格外有个劲头,拼命地劳作。但分田单干的消息不胫而走...
省委支持
这件事情上报到县里,所幸的是得到了县委和省委的大力支持。万里曾经请示过陈云、邓小平。陈云说:“我举双手赞成。”邓小平也说:“不要争论了,你就这样干下去就行了,实事求是地干下去。”
喜获丰收
1979年底,小岗生产队粮食总产量132370斤,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量总产3.52万斤,是过去二十年的总和;生猪饲养135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人均收入是上年七倍。
万里在安徽省第五届人代会作报告
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
18位农民签订"生死契约"
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小岗村的“大包干”掀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目的
1983年1月2日,党中央“一号文件”把各地实行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正式统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
名词释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制
权:土地的使用权
(而没有所有权)
责
利
Q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Q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
Q3:什么是农民责任、权利和利益?
概况
人民公社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
集中劳动
以家庭为单位
统一经营
自主经营
大锅饭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土地公有,
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土地所有制
劳动
方式
经营
方式
分配
方式
VS
史料实证:实行包产到户后,粮食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到1984年时粮食产量就超过了4亿吨,而1977年时还只有3亿吨。1981年以后,粮食供应的增长导致政府鼓励农户改种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据官方估计,1977年到1984年的人均粮食消费从195公斤增加到了250公斤,猪肉、牛肉和禽蛋的消费增长得更快。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80年,湖南省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大队社员正在交“秋粮”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阅读材料: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意义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或调整及启示
土地
改革
人民公社化
运动
农业
合作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主私有
↓
农民私有
土地私有制
↓
土地公有制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进一步
解放生产力
挫伤
生产者积极性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
带来农民生产力的大解放
(1)改革要依据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改革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3)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启 示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
贰
春雷滚动促发展
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企业:
80年代初,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青岛冰箱厂)职工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该厂当年亏损147万元。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企业: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看到两台正在使用的机器。他惊奇地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80年代初,这些企业面临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问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不高;管理松散;企业亏损;机器设备陈旧等。
原因:分配中平均主义,打击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没有自主权;国家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背景
联名发出呼吁信的55位厂长、经理与
福建省经委、省企业管理协会领导合影。
《请给我们“松绑”》希望向企业释放五项权利:领导班子的选人用人权、干部制度的改革权、奖励基金的主要分配权、指令计划外的生产经营决定权、领导体制的改革权。
55位厂长、经理联名呼吁“松绑放权”,国有企业存在什么困境
概况
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像个“小媳妇”,经营权和所有权都集中掌握在“婆婆”—行政机关手中:计划统一下达,物资统一供应,产品统一调拨,价格统一规定,人事统一安排,工资统一定级,财政统收统支……干部任命、报酬分配、固定资产添置、经营投资等等权力,企业统统都没有。更有甚者,连建一个厕所都要主管部门批准才能建。
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比较单一,甚至连小商业也是公有制。
“干好干坏,30多块,工人没有积极性。厂长、经理有‘责’无‘权’,只起到组织生产的作用。”—黄文麟(时任福建省经委副主任)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职权划分:
政企不分,企业无自主权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工人没有生产积极性。
国有企业“病情诊断书”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 企业没有自主权
分配方式 吃大锅饭, 平均主义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阅读教材40页,说一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心环节、影响。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影响:大大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出现城乡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5年9月23日
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回到计划经济?
VS
坚定市场方向?
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1992年 计划还是市场 邓小平一锤定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南方谈话要点
叁
春和景明谋新政
名词释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特征: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概况
经济
体制
改革
起点
(1978)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重点
(1984)
城市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改革
特点
改革
启示
农村-城市
试点-推广
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要依据国情
改革要循序渐进
改革要关注民生...
改革
实质
安徽凤阳小岗村
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的措施是( )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2.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著名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表明该商场需要通过改革( )
A.实行分配制度“大锅饭” B.缩减企业的经营规模
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
3.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