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学设计
学情与学情调查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分析能力,在八下也曾围绕演讲进行过活动探究式学习,对于“自强不息”这个话题也不会很陌生,但大多止步于了解。对此,教师应在一系列活动中帮助学生深化对“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自觉内化、践行。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诗词、故事,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
2.讲述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感受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感受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组织过程
准备上课:语文课本等 开始上课
一、进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欣赏完这段视屏后,同学们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们的表演,我找同学来说一说。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舞蹈中的女孩全部都是聋哑人,他们在排练的过程中通过地板的振动来调整节奏,前一个人用自己的脖颈感受着后一个人的呼吸来统一节拍,才呈现出如此完美的演出,他们从不幸的谷低到达艺术的巅峰。听完我的介绍同学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 说 板书 君子自强不息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舞蹈《千手观音》
活动一: 分享你搜集到的名言、诗词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资料。
1.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资料,了解古今名人关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 2.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诗词名句,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资料。 2.评价方式:教师选择小组抽查学生展示情况,6 人次。 3.评价标准:体会自强不息的精神。 4.评价方式:教师选择抽查学生归纳情况,6人次。
活动二: 讲述自强不息的故事 活动二:中国古代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搜集、讲述他们的故事。到图书馆查阅书报或借助网络,搜集相关故事,大家交流讨论,分享给同学们听。
在西汉的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在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从早到晚都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时间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才成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 学家的。 1.把搜集到的相关故事,大家交流讨论,分享给同学们听。 2.评价方式:教师选择某一层次学生展示,3人次。 3.总结归纳:讲述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感受自强不息的精神
活动三:寻找身边自强不息的同学 活动三:寻找身边自强不息的典范,将其作为榜样。
视屏播放林万东同学的例子。“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的无限可能”是的,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好这种精神。 布置任务:寻找身边 自强不息的典范,将其作为榜样。
活动四:作业 根据本节课所搜集到的内容,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写一篇关于自强不息的议论文。 活动四: 写一篇自强不息的议论文
板书设计 君子自强不息
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所搜集到的内容,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写一篇关于自强不息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