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艰辛探索
JIAN XIN TAN SUO YU JIAN SHE CHENG JIU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6课
与
建设成就
1956-1976
目录
良好开端
严重失误
调整方针
社会浩劫
建设成就
深刻反思
通过图文史料,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学会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通过时间轴,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分期。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01
学科素养目标
02
03
了解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了解“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英雄模范人物身上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感悟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而漫长。
(家国情怀)
观看视频,纪念毛泽东120周年座谈会
良好开端
JIAN XIN TAN SUO YU JIAN SHE CHENG JIU
第壹部分
壹
中共八大的召开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年9月15日—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也已基本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史料实证
已取得成就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八大对国情(国内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思考:为什么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材料:“八大”的辉煌成就在于面临国内形势和任务作出了正确判断,同时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经济建设政策,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严重失误
JIAN XIN TAN SUO YU JIAN SHE CHENG JIU
第贰部分
贰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材料:“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因此可以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人民日报》
但急于求成,
忽视了客观规律。
思考:这条总路线是否合理?片面强调“快”说明了什么?
全国各地架起“炼钢炉”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大跃进表现①:工业上,全民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长成树的白菜
《一种树四种果》
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领导人对超乎寻常的大幅度增产深信不疑,致使会议竟然预计1958年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6000-7000亿斤(1957年为3700斤),要求1959年粮食产量达到8000-10000亿斤。
千斤重的萝卜
大跃进表现②:农业上,盛行浮夸,虚报产量
浮夸风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饭后上工,社员在地里拿工具懒洋洋地什么都不干,邻居大婶还说“别那么卖力了,反正干多干少晚上食堂吃的都一样。”
共产风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一大二公”
突出 表现 大炼钢铁、放高产卫星 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错误 实质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不切实际地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
危害 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训
【核心素养提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
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
1959年—1961年中国的农村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阅读材料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什么影响?
调整方针
JIAN XIN TAN SUO YU JIAN SHE CHENG JIU
第叁部分
叁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
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自我批评:“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到1956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八字方针
社会浩劫
JIAN XIN TAN SUO YU JIAN SHE CHENG JIU
第肆部分
肆
原因
时间
动乱局面
结束
1966——1976年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
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
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李达, 中国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 ,1966年自杀。
吴晗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1968年自杀。
傅雷 著名翻译家。
1966年与妻子上吊自杀。
老舍,著名作家 1966年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田汉,国歌作词者,1968年被迫害致死
容国团,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1968年自杀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践踏,
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人身安全
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
共和国最大冤案
文艺、文物、民主制度遭到摧残
样板戏:“八亿人民八个戏”
故宫被改成血泪宫
观音被判死刑
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
④反对个人崇拜。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中前进。
思考: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什么影响,给我们什么教训?
建设成就
JIAN XIN TAN SUO YU JIAN SHE CHENG JIU
第伍部分
伍
时期 内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大中型项目:
新兴工业:
交通水利:
科技国防:
“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967年6月:
1970年4月:
1973年: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兰新、兰青、包兰铁路;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就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初步形成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庆石油工人
“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精神:不怕吃苦,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深刻反思
JIAN XIN TAN SUO YU JIAN SHE CHENG JIU
第陆部分
陆
如果说,民主与法制的缺失是那场浩劫发生的上层原因,那这样一种疯狂又是如何得以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迅速蔓延并且愈演愈烈呢 高层的发动如果没有一呼百应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很难想象能有后来那样的全面疯狂。因此,只有政治反思与社会反思的相结合,才能在完整意义上全面而深刻地反思那场浩劫。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八大召开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国民经济调整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 反映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 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经济规律
是一次严重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
最严重的挫折
建设成就
成绩令人瞩目。并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
结
课堂小结
1.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邓稼先 D.焦裕禄
4.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C.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
感谢
JIAN XIN TAN SUO YU JIAN SHE CHENG JIU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6课
与
聆听
1956-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