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
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
和平外交
壹
壹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
贰
贰
和平共处影响世界
叁
叁
求同存异感动世界
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指导梳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01
学科素养目标
02
03
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意义,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道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时空观念)
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的作用,树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家国情怀)
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巴黎和会》
壹
壹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
史料研读: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
——摘自《周恩来传》
屈辱外交: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
近代中国的外交具有怎样的特征?
新旧中国外交的变化
二战后的世界形势
史料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共同纲领》
中国屈辱的外交政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封锁和禁运。
我国是如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新旧中国外交的变化
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一边倒
1949.12毛泽东访问苏联
1950.0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作用:成功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交陷入困局,如何打破?
新旧中国外交的变化
贰
贰
和平共处影响世界
1953年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印、缅领土争端
①1953年7月,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引起中国周边国家的担忧与忌惮。
②中、印、缅三国在历史上存在领土纠纷,不利于发展友好关系。
③美国的干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新中国要怎样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
五项原则促和平
自主阅读课本81页,梳理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完成表格
人物
过程
内容
①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②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与缅甸总理吴努亲切握手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五项原则促和平
史料研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4年中印协定缔结之后立即获得巨大声誉。它们被规定在许多双边和多边的条约和协定以及其他国际法律文件之中,包括政府声明和国际组织决议,并出现在许多记者招待会、政治家的演讲中,等等。据统计,从1954年开始到现在,这类文件可能已达到200多件。可以肯定地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为世界各大洲许多国家所接受。
——王成兰、王玫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五项原则促和平
日内瓦会议是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问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日内瓦会议
苏联人将外交变成科学 ,而中国人使外交变成艺术。——朝鲜代表
我一生搞外交工作,还没有遇到一个像周恩来这样杰出的外交家。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1954年4月24日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叁
叁
求同存异感动世界
身体危机:周总理突发急性阑尾炎,做完手术后身体尚未康复
安全危机:国民党特务制定了计划要暗杀周总理及代表团成员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周恩来总理险遭台湾特务暗杀
去,固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可以多交些朋友,扩大中国的影响,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友谊。——王俊彦:《开国外交》
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前危机四伏
万隆会议
舍生忘死赴万隆
面对这些国家的攻击,周总理会做出怎样的回复呢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颠覆性宗教,是新式的殖民主义,当前我们都应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中国所建立的傣族自治区,意味着共产主义对邻国的“渗入和颠覆活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菲律宾代表: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取得独立,而要同像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会中阻力重重
观看视频,了解万隆会议概况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
“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史料研读:“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周恩来
根据材料,“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同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如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促进世界和平。
异
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建设道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会中阻力重重
史料研读:从万隆会议结束到1959年底,同中国先后建交的有尼泊尔、埃及、叙利亚、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斯里兰卡、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几内亚11个国家,它们全部都是亚非国家。亚非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活动打开了新的天地。
——张颖,潘敬国《高端决策: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求同存异”的方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影响: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团结合作 友好相处 保卫世界和平
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会后
世界和平与国家实力是分不开的。不运用国家实力,任何外交政策目标……都无法实现。——美 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
名副其实的国家是没有朋友的,有的只是利益。
——法 戴高乐:《纽约时报杂志》
外交政策必须以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为基础。换句话说,我们是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去观察世界的。
——印·甘地:《自述》
在考虑国际问题的时候,不陷于眼前或过去的仇怨,思索即将到来的新世界的性质,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标志。
——美 尼克松:《领导人》
综合国力
国家利益
国际环境
国家性质
从名言看影响外交政策因素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通过两幅外交图的对比,你得到什么启示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强大国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1901辛丑年
2021辛丑年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新中国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俄乌冲突伊始,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A.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
B.对国际规则的决定权力
C.对国际局势的完全掌控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突出。其中,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 )
A.求同存异 B.不结盟运动
C.全方位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万隆会议前夕,中国代表团就认为,应该在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为此,周恩来在大会发言时提出( )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作了精彩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此次会议
A.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促使中国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C.引发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潮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感谢聆听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