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作业单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今天我们刚刚 nǐ dìng( )了新的训练计划,主要是因为原来的duàn liàn( )方式会 sǔn hài( )我们的健康。我们要 zūn zhòng ( )科学,身体是gé mìng( )的本钱,谁都不能gǎo tè shū(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黯然 喑哑 B.锻炼 练习 C.踌躇 著名 D.特殊 植株
3、给下列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冒:①向外透,往上升 ②不顾恶劣的环境或危险 ③不加小心,鲁莽,冲撞 ④用假的充当真的,假托
(1)傍晚,农家小院冒出缕缕炊烟。( )
(2)今天,我不应冒犯爷爷。( )
(3)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 )
(4)这个人想冒名顶替。( )
4、选字填空。
拟 似 ( )乎 模( ) 赴 赶 ( )任 ( )集
暗 黯 ( )算 ( )然 练 炼 锻( ) 训( )
5、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情不自( ) ②不由( )( ) ③血肉之( ) ④若有所( )
(1)我把这个问题告诉他后,他出神地盯着窗外, 。
(2)(新素材)2024年8月11日,巴黎奥运会全部比赛结束,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40金27银24铜。听到这个消息,我 地感叹:“作为中国人,我真是无比自豪!”
6、写出下列句子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
(1)“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 )( )( )
(2)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 )
(3)“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
二、灵活运用。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都有一死,但死的具体情形有不同:有的年至高龄而安然 ;有的未成年就猝然 ;有的为谋私利而 ;有的为救助他人而 ……死则死矣,但有泰山鸿毛之分。
A.去世 毙命 牺牲 捐躯 B.毙命 夭折 捐躯 牺牲
C.去世 夭折 毙命 牺牲 D.去世 折 毙命 葬身
8、下列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了毛岸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B.表达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
C.歌颂了毛主席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高尚情操。
D.充分显示了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9、课文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诠释了毛岸英的英勇无畏以及毛主席的博大胸襟。请把下面的英雄人物与他们的事迹对应起来。(填序号)
A.雷锋 B.黄继光
(1)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为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障碍。
(2) 用自己的“螺丝钉精神”诠释了什么是最美奋斗者。
10、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
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句话只是为了表现毛主席内心沮丧,食欲不振。
B.“‘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毛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并没有多少。慈父毛主席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C.“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D.“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
稿放在上面。”这句话反映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内心的痛苦和抉择的艰难。
11、按要求写句子。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改为陈述句)
(2)在朝鲜战场上,有不少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改为反问句)
(3)电报记录稿被毛主席放在了枕头上。(改为“把”字句)
(4)岳涵同学成功加入小讲解员训练营,心情非常激动,请你体会岳涵的内心,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写一写他听到这个好消息时的情景。
例: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三、碰撞书本。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这篇课文讲了毛泽东的爱子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 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 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 的感情, 的胸怀。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
。
13、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5周年,你校组织去敬老院参与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拟定2个具体的活动项目。
示例:听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经历
① ②
(2)假如你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现场,请你用心里话表达对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敬意。
四、感受阅读。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第①段中,画“ ”的部分是一位 的心声,画“ ”的部分是一位 的心声。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 。
(2)结合以下两则资料,分析毛主席心理活动复杂的深层原因。
(3)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忠骨”指的是忠烈之士的遗骸,在选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这两句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于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C.“马革裹尸”指的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D.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C:拓展挑战题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与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
②田志芳,1933年参加红军,建国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使我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③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
④吃完晚饭,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
⑤“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⑥“毛岸英 ”
⑦“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⑧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⑨A.可他又有了疑问,正打算转过头继续问时,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与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⑩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 B.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两处画“ ”的句子都是对人物的 描写。两处句子都是写毛岸英,前后描写却不一样,从中可以感受到毛岸英 的品质。
(3)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能揣摩人物的内心。读文中画“ ”的A、B两处,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揣摩田志芳的内心。
读到A处,我猜他可能在想: 。
读到B处,我猜他可能在想:
。
(4)选用文中的成语给短文添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二)。
一个苹果
①黄昏时,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卸完了身上背着的弹药,他随手递给我一个苹果:“连长,给您!”A.借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一路上,要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可不是轻易的事。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半路上捡到的。连长,您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②说实在的,我们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了。不用说,战士们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运输员这些天在火线上跑来跑去,比我们更艰苦,就对他说:“你太辛苦了,还是你吃吧。”“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他非常固执,说什么也不肯吃。其实谁都知道,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③“给谁吃呢 ”我拿着苹果翻来覆去地想。这时候,我身旁的步话机员小李正用沙哑的声音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话机旁,这些天一直没有休息。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沾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我把苹果给了他。B.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
④小蓝是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炮弹打断了右腿。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他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小蓝把苹果递给了我。
⑤等到发起冲锋的时候,没有号声可不成呀!我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说什么也不肯吃,转手递给了身旁的卫生员,卫生员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苹果转了个圈儿,最后又回到我手里。
⑥再这样传下去是没有用的。我动员道:“同志们,我们能够赶走敌人,夺回阵地,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 来,一人吃一口!”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⑦“谁没有吃 ”我问。可是谁也不回答。
⑧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的眼里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1)阅读短文,先把在“我”动员大家吃苹果之前,苹果的传递过程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3分)
苹果在战友之间传递,其实,这传递的不仅仅是苹果,还传递了
。
(2)读文中画线句子,完成练习。
◆A句运用了 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
。
◆B句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小李准备吃苹果时内心的
描写和 。
(3)“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小蓝为什么把嘴闭住了 ( )
A.他不口渴,不需要这个苹果。 B.他在路上可以找到小河喝凉水。
C.他觉得路上捡到的东西要上缴。 D.他觉得连长比他更需要苹果。
(4)阅读文章的结尾,发表自己的见解。
(1)“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的眼里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句中“我”感到“幸福”和“骄傲”的原因是
(2)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5)第⑧段中,“防炮洞里格外安静”,这时战士们心里在想些什么 请你从文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人物,尝试运用至少一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当时的内心,写一段话。
五、拓展延伸。
17、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相关的任务。
材料一:长津湖战役烈士宋阿毛留下的一张卡片上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材料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无数的英雄儿女像毛岸英一样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比如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坚守阵地、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烈火焚身而岿(kuī)然不动、壮烈牺牲的邱少云。他们这群“最可爱的人”几乎都葬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任务一:读上面的材料,你认为下列对烈士宋阿毛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爱拼敢赢 B.不畏强权 C.热爱祖国 D.正直果敢
任务二:结合材料,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任务三:“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你觉得缅怀革命先烈,我们可以怎么做 (至少2点)
18、语言实践。
亲爱的同学们,毛岸英及无数英烈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我们要给这些英烈颁发一个奖项,你准备给他们写什么样的颁奖词 试着写一写。
参考答案
1、拟定 锻炼 损害 尊重 革命 搞特殊
2、B
3、①③②④
4、似 拟 赴 赶 暗 黯 炼 练
5、禁 自主 躯 思 ④ ①
6、(1)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心理描写
7、C
8、D
9、BA
10、A
11、(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
(2)在朝鲜战场上,不是有不少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吗
(3)毛主席把电报记录稿放在了枕头上。
(4)听到加入小讲解员训练营的消息,岳涵激动得满脸绯红,一蹦三尺高,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噢!我入选了!我加入小讲解员训练营了!”
12、(1)毛岸英 悲痛 运回国 凡人 伟人
(2)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13、(1)①为老战士表演文艺节目 ②为老战士打扫室内外卫生
(2)您用鲜血洗刷了中国百年的耻辱,用汗水创造了和平的环境,用行动保护了祖国的安危;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负众望,为祖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
14、(1)父亲 国家领导人 踌躇
(2)因为毛岸英到国际儿童院学习,和毛主席聚少离多,而如今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这已是毛主席在革命战争中失去的第六个亲人,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内心是多么痛苦。但毛主席同时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想到自己作为领袖不能搞特殊,想到岸英的牺牲是为朝鲜人民作贡献,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应该让爱子和其他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
(3)A
15、(1)毛主席与儿子“约法三章”,要毛岸英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蔚然成风。
(2)外貌 艰苦奋斗、不搞特殊
(3)作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为什么不开小灶单独吃饭呢 他为什么到大食堂来和我们一起吃饭
(4)约法三章
16、(1)连长 运输员 连长
卫生员 司号员 小蓝
(2)①这句话是对运输员的语言描写,他明知道在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一滴水都找不到,却还这样说,并坚持把苹果让给连长,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对连长的关心。
示例:这段话是对小蓝的外貌和动作描写,通过“黑黄黑黄”“干得发紫”“拿起”“张开”“望了望”“闭住”等词语可以知道,小蓝原本很想吃这个苹果,但当他意识到只有一个苹果的时候,马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从中我可以感受到小蓝从想吃苹果到拒绝吃苹果的心理化,以及他为战友们着想的心情。
(3)“八个人”和“一个苹果”在数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我体会到了战士们极端艰苦的战斗生活;八个人“一个挨一个地传下去”,苹果却“还剩下大半个”,说明战士们谁都不肯多吃,从中我体会到了战友之间深深的革命情谊。
(4)战士们在危难关头却仍然为他人着想,他们关爱他人胜于关爱自己。“我”为战士们的高贵品质和战友间的真挚情感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17、任务一:C
任务二:示例: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任务三:①去烈士陵园扫墓。②开展革命先烈故事会,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
18、英烈凤凰涅槃,忠魂人天共仰,岸英和无数英烈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个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