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驿路梨花
第1课时
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2.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3.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pāng)《眼儿媚》
4.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唐寅《一剪梅》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6.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李白《宫中行乐词》
素养目标
1. 学习略读,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层层设疑的妙处。
2. 理清线索,理清“梨花”的象征含义,感悟“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与作用。
3. 感受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良好社会风貌。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略读小说 理清情节
任务三 走进小屋 寻找屋主人
任务四 精读 析人物
任务五 赏梨花之美 悟故事主题
教学重点:1. 学习略读,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层层设疑的妙处。
2. 理清线索,理解“梨花”的象征含义,感悟“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与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良好社会风貌。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
务
一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一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读者一致好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写作背景
出处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作者经历
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创作缘由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作者想起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曾经见过的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及默默为小茅屋做事的人,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1955年彭荆风在澜沧哈尼寨与哈尼族儿童合影
彭荆风2011年在云南宜良梨花林
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
字音字形
撵( ) 驿路( ) 陡峭( )
竹篾( ) 修葺( ) 折损( )
露宿( ) 喷香( )
恍惚( ) 菌子( )
香气四溢( )
niǎn
qiào
miè
qì
zhé
jùn
huǎng hū
yì
pèn
yì
lù sù
多音字
(sù )露宿
(xiǔ )整宿
(xiù )星宿
宿
折
(zhé)折损
(zhē)折腾
(shé)折本
喷
(pèn)喷香
(pēn)喷泉
(jùn)菌子
(jūn)细菌
菌
形近字
莹(yíng)晶莹
萤(yíng )萤火虫
荧(yíng )荧光
暮(mù)暮色
募(mù)募捐
幕(mù)夜幕
篾(miè)竹篾
蔑(miè)蔑视
瑶(yáo)瑶族
谣(yáo )谣言
理解词语
迷茫
修葺
陡峭
简陋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还可以形容(神情)迷离恍惚。
着重指坡度大,近乎垂直。
使用对象较窄,多用于房屋,有时用于其他建筑物。
反义词:豪华
略读小说 理清情节
任
务
二
1.课文出现了多组人物,请概括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2.在“我们”前行的“驿路”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参与挑战——复述故事
1.课文出现了多组人物,请概括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略读要求:本次略读按照每分钟400字的要求,全文约用5分钟。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我”和老余
修葺小屋
瑶族老人
送粮修屋
解放军
搭盖小屋
梨花
照料小屋
哈尼小姑娘
照看小屋
挑战1:请你以原文记叙的顺序来复述小说。
挑战2:请你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复述小说。
2.在“我们”前行的“驿路”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参与挑战——复述故事: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课文顺序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写法探究
顺叙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插叙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茅屋
一种特殊的记叙顺序——插叙
插叙及其作用
1.概念: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2.作用:
(1)补充情节、解释说明。
(2)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突出主题,丰富文章内容。
(6)为下文做铺垫。
比较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的表达效果。
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展开情节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层层深入,探寻小茅屋的真相,在情节上不断出现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在结构上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走进小屋 寻找屋主人
任
务
三
【走进小屋】这是一间怎样的小屋?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寻找屋主人】它的主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座小屋呢?
室内陈设
火塘
大竹床铺了厚厚的稻草
大竹筒装满了水
(可以安睡)
(可以烧水做饭)
小屋主人
细致周到
真诚热情
墙上几行粗大的字: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辣子。”
(可以生火)
小屋外观
门板上有热情的“请进”两字
草顶、竹篾、泥墙
走进小屋
这是一间怎样的小屋?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这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不会有人长期居住,怎么会有一间虽然简陋却物资丰富的小屋呢?它的主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座小屋呢?
说说文中都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
路过住宿,修葺小屋
瑶族老人
借住后来送粮食,修葺小屋
哈尼族小姑娘
接替姐姐照管小屋
梨花姑娘 学习解放军,照料小屋
解放军
淋雨后方便路人,修建小屋
寻找屋主人
“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解放军、雷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他们都建造或照料过小茅屋,他们都在传播善意,或者说在感受到了善意之后,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传扬开去,他们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而以后,小茅屋也会拥有更多的主人。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
(第8段)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第14段)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第32段)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第二次误会
认为哈尼族小姑娘是小茅屋主人
解开误会
插叙1: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得到哈尼小姑娘帮助的事。
插叙2:梨花妹妹讲述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茅屋的事。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看小茅屋
两次误会 三个悬念
作者这样不断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两个插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作者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插叙的运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叙述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