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4 10:0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蒲柳人家》 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巩固鉴赏人物的方法,进行比较鉴赏。
2.讨论探究,品味富有生活气息的乡土语言,体会作者的乡土情怀。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秘小说中人物绰号的来源,把握人物性格。
2.赏读文章精妙的语言,领会乡土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
开片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我们先来浏览一下本节 课的学习目标。(屏显。)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巩固鉴赏人物的方法,进行比较鉴赏。
2.讨论探究,品味富有生活气息的乡土语言,体会作者的乡土情怀。
*预习检测:(我们看一下大家的预习是否到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读篇目中的生字词都比较多,同学们要特别留意)
烟囱(cōnɡ) 驾驭(yù) 憋闷(biē) 掂量(diān) 两肋插刀(lèi)
. . . . .
晌午(shǎnɡ) 纤夫(qiàn) 捯气(dáo) 腌臜 (ā) (za) 如坐针毡(zhān)
. . . . . .
筵席 (yán) 骡马(luó) 戏谑(xuè) 荣膺(yīnɡ) 擀面杖 ( ɡǎn)
. . . . .
温驯 (xùn) 胡茬(chá) 作揖 (yī) 剜肉(wān) 断壁残垣(yuán)
. . . . .
咔吧 (kā) 威吓(hè) 坍塌(tān) 嘬 (zuō) 呱呱坠地 ( ɡū)
. . . . .
2.解释下列词语。
(1)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关注适用对象为“ 医生 ”)
(2)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3)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4)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适用对象为“ 家庭成员 ”)
(5)两肋插刀: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6)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语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情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
完成。
一、导入
这篇课文节选了小说的前两章。这是京东/北运河畔一户普通人家的故事。从标题,我们 可以了解这户人家特点:蒲柳人家——,蒲柳蒲柳,代指的是普通的贫苦人家。这户人家啊, 蒲草盖顶的屋,柳枝围成的篱笆墙。墙外种了各种果树,院里还搭了葡萄架(大家在阅读中可 以关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从这些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读到那个我们可能并不那么 熟悉的年代里——浓浓的乡土气息。小说就发生在一个大晌午,天热得像下了火,在这样的环 境背景下,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了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屏显)
1
二、梳理情节讲故事
师:为什么爷爷要把何满子拴起来呢?昨天,已经让大家预习过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再次梳理 文章,把从文中找到的原因说一说,讲讲这个故事。(生浏览课文。)
*有同学可能会说,因为何满子不穿花红肚兜,整日在河滩上野跑。他不听奶奶的话,奶 奶很生气,就跟老头子叫起了苦,告了何满子的状。
*还有同学可能找到:是因为爷爷当时坐了牢,还险些扔了命,就把怒火发在何满子身上, 把他绑起来了。
也就是说,何满子被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的原因有三个:
何满子自身的原因:他才六岁,是一个活泼可爱、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这样一 个生活在乡野的六岁孩子, 自然会有其野性,被做错事被处罚情有可原。除此之外,还有奶 奶和爷爷的原因。
这些原因在原文对应的哪些语段?分别是在第 4 小节,第 13 小节,第 33 小节。 所以,我们可以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①--引出何满子的故事 (②oi-) 引出奶奶的故 事 (i-- (12) ) 引出爷爷的故事(3)4——解释何满子被拴的原因 (33) ——何满子盼救
星 (35) (这个救星会是谁呢?大家不妨课后思考一下,我们这里先埋个伏笔)。
那么,这个故事中提到的三个人物,谁才是前两个章节的主人公呢?爷爷和奶奶。那么何 满子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线索人物,串起了小说的章节,引出每个章节的主要人物 (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细读文本赏人物
好,我们回到小说的主要人物:何满子的爷爷和奶奶。他们分别有一个有趣的绰号,是: 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个有趣的人物。
(一)诵读品味,品读“一丈青大娘”
一听到“一丈青 ”,大家是否会有一种熟悉感?脑海里首先呈现的是哪个人物?——《水 浒传》中的扈三娘(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一丈青 ”,是宋江的义妹,梁山三 位女将之一)。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扈三娘的描述:
【链接材料】(屏显)
《水浒传》第 48 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二打祝家庄。
扈三娘,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排名 59,星号地慧星(或地彗星)。与丈夫王英共同担 任“专掌三军内探事马军头领 ”。
小说中描绘扈三娘的出场:
山坡下来军约有二三十骑马军,当中簇拥着一员女将。 u雾鬓云鬟娇女将,凤头鞋宝餐 斜踏。黄金坚甲衬红纱,狮蛮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 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 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那来军正是扈家庄女将一丈青 三娘,一骑青鬃马上,轮两口日 月双刀, 引着三五百庄客,前来祝家庄策应。
短短几句话,鲜明的个性特征,貌美、使两口 日月双刀,她还有用绳套捉人的绝技,武艺 非凡。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形象已经凸显眼前。
那么《蒲柳人家》刻画的一丈青大娘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有同学可能会马上想到她 也有两大绝技:骂人和打架。大家是否会心一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出场。
(屏显。师以评书形式范读。)】
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 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
(
嗓子。
)
老师试着用说书的方式来朗读,因为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有点像民间说书的味道。短句
2
式,讲究对仗,读起来有节奏感,有我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由此可见,这个北运河摊边小 乡村的村民们,肯定喜欢听评书,所以这一丈青的绰号应该就来源于民间艺人的评书表演。
(大家不妨课后找出小说中对何大学问和何满子的形象描述,进一步领会刘绍棠的语言 风格。)
好,从这两个语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一丈青大娘的形象?
她高个大脚, 长得非常壮实,刻画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外在形象(外貌特征),
她骂人的本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泼辣、豪爽、火爆的性子,这也是她最典型的性格 特点。
刘绍棠就是抓住了一丈青大娘的外貌特点,以及她骂人的气势特点,刻画这个非常有区 分度的北方农村妇女的形象。
【复习回顾】
作为初三的学生,我们要懂得运用我们已学的知识,去鉴赏不同的文章。大家回顾一下,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一个人物?
回顾人物鉴赏手法:
1.人物描写手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正面描写) 2.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分析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是要着重分析该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小说三 要素中,人物是重中之重,情节发展是为人物服务的,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服务的。)
3.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文章主题。
小说中对一丈青大娘的精彩片段描写还有很多,大家觉得选文中最精彩的情节是什么?请 你用简洁的小标题形式写出你的答案。
老师认为最精彩的是“一丈青大闹运河滩 ”,这个情节把一丈青大娘骂人打架的本事刻画 得淋漓尽致。既然是“骂人 ”“打架 ”,那要突出这两个特点,用哪种描写方法能更好地体现 这一特征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比如:
第 7 小节的前半部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 只系着一条围腰,便断喝了一声:“站住!”…见几个年轻纤夫不以为然,她“一阵风冲下河 坡,阻拦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 眼睛! ’”。
——这段文字是对一丈青大娘的语言描写,特别是“站住 ”和“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 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我们读出了她的恼怒(看不惯纤夫们不修边幅的打扮)和震慑纤夫的 气势,刻画出一丈青大娘仗义执言、豪爽泼辣的性格特点。
第 7 小节的后半部分:一个不知好歹的纤夫骂了一句“好狗不挡道 ”,把一丈青大娘惹 火了。“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只听得咔吧一声,一丈青 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 ”。
——对一丈青大娘的动作描写,尤其是一些动词“戳着 ”“抡圆了扇过去 ”“折断了 ”, 可以看出她大胆泼辣,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威风凛凛的形象。
同时运用了修辞手法:
“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 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 ”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 ”
“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
这一处小小的片段描写,就用到了三处比喻,还有夸张。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力气大,眼 里不容沙子;泼辣豪气。
这里的喻体“茶碗口 ”“元宵 ”“乍蓬 ”是乡下常见到的事物,它们熟悉、质朴,既合乎 人物形象,又体现了作品特色。所以恰当运用修辞能使情景真实和真切,这也是我们在写作
3
时值得借鉴的。
读到这里,同学们是否又想到了《水浒传》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鲁提辖拳打镇 关西 ”,两个语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刻画了一丈青大娘路见不平、敢作敢当而又力大无比 的性格和行为。正如文中所说是个“ 能镇八方的角儿 ”,所以用《水浒》中的“一丈青 ”这 个称呼她是当之无愧。
当然,一个人是复杂立体的,一丈青大娘就是北方农村的普通劳动妇女,也有着她的劳动 妇女的本色:
第 8 小节中描写了“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能看出她勤劳能干,“ 头疼脑热,都 来找她妙手回春 ”能看出她热情善良,乐于助人。
屏显:
一丈青大娘:身强体壮、各种劳作的行家、爱憎分明、泼辣大胆、刚直不阿
这么一个“泼辣 ”性格的女人,我们初中阶段应该不止这一个一丈青大娘,比如《故乡》 中的杨二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太太。我们不妨可以课后比较一下这三个女人的泼 辣有什么不同。
比如泼辣的目的不同:三个女人泼辣行为的出发点不同,一丈青大娘是看不惯纤夫的无礼 的打扮和举止才痛斥怒骂,而非不问青红皂白的打骂,所以她为的是她心中的正义,表现出爱 憎分明;杨二嫂则是为了顺手牵羊得些好处,菲利普太太则是为了于勒的金钱利益,所以两个 人的泼辣为的是物质利益。
2.泼辣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一丈青大娘最泼,(农村大娘,生长在京东北运河,古燕赵之 地,所以有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血液)泼得痛快,直接怒骂痛打不罢休,表现的是豪爽直率的 个性;不像杨二嫂生长在江南水乡,泼辣起来也如水乡的十八弯河流让人捉摸不定,说话拐弯 抹角,含沙射影,显得刻薄冷酷。
3.作者倾注的情感不同:对一丈青大娘,作者是赞赏及喜爱的;而对杨二嫂与菲利普太太, 则是批判的。
小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泼,人物形象脱离不了生活背景和成长背景。只有 扎租户人物的生活背景和成长背景,才会写出人物的共性,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
布置预习:找出“何大学问”绰号的来源依据,分析何大学问的性格特点,做好旁批。
第二课时
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蒲柳人家》,品读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
(二)默读批注,比较鉴赏———“何大学问”
“何大学问 ”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绰号。我们先来看看“何大学问 ”这个绰号是怎么得来 的。文中有没有依据?(屏显)
在第 19 小节,“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
这里有一对看似矛盾的词“戏谑 ”和“尊敬 ”。“戏谑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戏 谑 ”就是嘲笑。有那么点意思了。“戏谑 ”是开玩笑,打趣的意思。那么人们送他这个外号, 戏谑他什么?又尊敬他什么?我们在第 19 小节中能不能找到一些依据?作者对这个人物的 情感态度又如何?
好,我们来看看乡邻们是如何看待“何大学问 ”这个人物的。非常课堂,我们换一种方式 来看大家的解读。请大家看课件上的选择题,我们通过三道选择题的义项的理解,来解答这个 问题。
4
1.对选文画线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他“好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 ”,所以人们虽然认为他编故事、讲故事根本算 不得学问,但也说他是有学问,而且是“大学问 ”。(他本来就没有文化,不识字,却偏偏叫 他“何大学问 ”,就是村里的人和他开玩笑,所以说“戏谑 ”。)
B.他编的故事、讲的故事说起来煞有其事、头头是道,但却是无中生有、信口开河,人 们为了嘲讽他,就称他是“大学问 ”。(是他“他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 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而且“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 ”,见多 识广。人们是“尊敬 ”他的)
C.他能凭空编造出那么生动曲折、有枝有叶的故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人 们真诚地认为他有“大学问 ”。(确实是“真诚 ”的吗?又不尽然。)
D.他会编故事、讲故事,应该说是有点学问,但人们为了满足他“好戴高帽、讲排场、 摆阔气 ”的虚荣心,干脆称他为“大学问 ”。 ( √ )
小结:也就是说,同村人对他学问方面的态度,有戏谑的,也有尊敬的。戏谑,是因为他本 没啥文化,好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所以用开玩笑的口吻称呼他“何大学问 ”。但他确实 富有想象力,讲的故事生动曲折,大家也都爱听,所以乡邻们荣膺他“何大学问 ”的称号,有 尊敬的成分。
那么,作者塑造何大学问这一人物,又是什么情感态度呢?是尊敬更多,还是戏谑更多? 让我们一起来继续研讨何大学问其人。
小说第二章开篇描写何大学问的时候,介绍了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当中,威震古北口 的情形,请大家读一读 17 自然段:
“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 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 ”。(屏显)
大家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一个威武、侠肝义胆的传奇英雄形象!而这个形象 却不是直接描摹他挥舞长鞭的情景,而是——用野马和盗马贼侧面刻画出。(这里我们是否 能感受到刘绍棠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果要给这么一位何大学问画像,你会怎么设计呢?请回答下面的题目:
2.如果给何大学问画一幅画,下列要素组合最典型的一项是 ( )
A.古驿道 大鞭 文庙 光背儿马 B.唱本 书囊 文庙 崇山峻岭
C.古驿道 长衫 唱本 崇山峻岭 D.长衫 书囊 大鞭 光背儿马 ( √ )
正如我们熟悉的《骆驼祥子》的封面大多数是皇城根、洋包车、车夫祥子,我们在设计封 面和为人物画像的时候,是用典型化的手法精简地突出人物和主题。
所以,根据小说第 20 小节中的这句话:“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 衫的何大学问,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 笑 ”。(屏显)
“威风凛凛 ”和“滑稽可笑 ”这又是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极富喜剧色彩。这个形象集斯 文书生与江湖侠士形象于一身。何大学问的身份是什么?——赶马的。刚才我们分析了他威震 北占口的威风凛凛的侠士形象。但在这句话里,这个赶马农村汉子,不是穿着精干的短打服饰, 却却穿着长衫,骑着马,挥舞着长鞭走南闯北,其长衫背后隐含的是什么?
有同学可能会觉得穿长衫的背后隐含的是他的虚荣,大家是否想到了本单元刚学习的另一 个人物形象?——孔乙己。他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 一的人。(屏显)
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两件长衫背后的奥秘:
1.长衫是什么人的标志性服饰?——读书人。
——孔乙己是穿着长衫却跟短衣帮们一起站着喝酒,何大学问是穿着长衫赶马。 两个人的共性很明显:都好面子,爱慕虚荣。
5
但请大家深思,两篇小说对“长衫 ”情结的有什么不同点?
孔乙己认为:长衫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哪怕又脏又破,好像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 也总是穿着。”穿长衫表示了孔乙己不愿放弃读书人的身份,又不屑与“短衣帮 ”为伍的自恃 清高。而咸亨酒店里的人,不管是短衣帮,还是酒店老板和小伙计,对孔乙己都是嘲讽的态度, 酒店里总是充满的“笑声 ”,但这笑是嘲笑。从孔乙己的长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可笑又可怜 的形象。
何大学问穿长衫仅仅是因为他虚荣吗?非也!长衫在何大学问眼里,是学问的象征。他 穿长衫的背后是对知识、学问的渴慕。原文中有没有依据?有的,请看 20 自然段:小说中描 写他荣膺了这个尊称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 ”,一 有空闲就依依哦哦的念着,“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 ”——可见他是当真想多读书,想有学问 的。他不仅希望自己有学问,还希望孙子不要落个“赶马或学徒的命运 ”。这件长衫更多的 是贫苦老百姓对知识和对文化的崇尚。
这样一个传奇英雄形象,穿着长衫,却挥着一张八尺的马鞭,威风凛凛,却每每“路遇文 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使得小镇坍塌破败的文庙中麻雀被吓得满天飞叫, 野兔望影而逃。 ”(20)
我们看到,虔诚拜文庙这个情节,表现了何大学问做起学问来,态度是非常虔诚的。
所以,对“何大学问 ”这个绰号,究竟是戏谑多?还是尊敬多?这一点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尊敬的成分多。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英雄气的赶马人。
小结:对同样的一件长衫,在不同背景、不同人身上,周围的人及作者所表达的褒贬态度 是不同的。
(上一堂课,我们说了背景决定性格,那这一堂课,我们明白了服饰体现情怀) 【背景决定性格,服饰体现情怀。】(屏显)
换言之,一个人的生活背景与成长背景可以决定他的言行举止,并由此体现他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内心的渴求。 (同学们有没有得到一些写作上的一些启示?)
每个人都是立体而多面的,我们继续看第三题,分析一下何大学问还有什么性格特征。
3.下列能够体现何大学问慷慨大方性格的一项是 ( ) . . . .
A.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 (侠肝义胆)
B.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 点数儿。 ( √ ) (这句中“掏 ”“抓 ”“不点 ”几个动词刻画出一个仗义疏财、慷慨大方、 扶危济困的形象。也是尊敬的成分多。)
C.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筵席,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 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摆阔气、讲排场)
D.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 (虚心求教)
小结: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赏读,我们感受到何大学问虽然有好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 等弱点。但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重点突出的还是他和一丈青大娘一样有着传奇英雄式的共 性:
都长得壮实、高大,性格上都有着爽朗豪放、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传奇英雄式的人物共性。 那他们有没有不同点呢?当然,简单的说,当然有,
*比如两人的绰号来源不同:一个来源评书,一个来源乡野村民的戏谑之称; 这绰号一个名副其实,一个亦庄亦谐;
6
*两人的技能不同:一个骂人一个吹牛,一个打架一个挥鞭。 ——实在有趣,也足以见作者刘绍棠他文字功底。
*那么我们再从何满子身上,看看两位爷爷奶奶他们还有什么异同点。 三人的关系是爷孙,所以爷爷奶奶的共性:都非常疼爱何满子。
第 9 自然段:满子是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 喜泪如雨,洗三摆小宴,满月那天设大宴,过百日、过周岁,还给满子缝百家衣、挂长命锁, 真是百般疼爱千般呵护
——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极富地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表达了奶奶对孙子的疼爱和娇惯;
一丈青大娘把满子看成“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俗语) ” “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刻画了爱孙如命的奶奶 形象。
文中有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细节:(12 自然段)
何满子等到天黑才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 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 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 吃的去了。(动作、情态,刻画了奶奶的爱恨交织,何满子的顽皮可爱,极富生活气息。)
这“一扔 ”扔掉了所有的担心和艾怨,这一“ 叫 ”叫出了积久等待的焦灼和盼望,这一细 节充分地流露出奶奶对孙子的疼爱。这个时候,谁还能想起那个“ 大闹运河滩的威风凛凛、威 武勇猛的一丈青大娘呢? ”所以,文学作品塑造人物,是丰满而立体的。
若果说奶奶对何满子是捧在手心里怕化了,要捧在心尖尖上、肺叶子里、眼珠子里,是命 根子,那就不仅是疼爱了,用哪个词更准确?——溺爱
那何大学问呢?他对何满子的感情是溺爱吗?——不,何大学问对何满子的疼爱带有一种 理性,他认为学规森严,方有出息。小说描绘了他在夜深睡不着觉的时候感到阵阵悲凉,既为 自己的身世命运,更叹自己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所以 他给何满子请来老秀才,是希望何满子能得名师指点,能够够成为真正的大学问。这是一种 朴素的理想追求。 所以他对何满子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
学到这里,同学们是否觉得刘绍棠这个作家真有本事,把两个乡野人物写得如此活灵活现 生动形象,既让人心生豪侠之气无限崇拜,又接地气地爱孙如命,望孙成龙,朴素得如身边慈 母家人。
所以有人评价刘绍棠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和刘绍棠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追求 是分不开的。在中国作家中,刘绍棠有两个独一无二,一个是先后在运河边一个小村生活了四 十几年,一个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有人评价他是一位“ 头顶着运河滩的高 粱花,脚沾着运河滩的泥土走上文坛 ”的作家。(屏显)
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作者刘绍棠何许人。
资料链接:刘绍荣,通县(今北京通州区)儒林村人,(通州,在大运河东岸的沙滩上,儒林, 并非村子出现儒林大师或著名学者,恰恰相反,贫困的小村子几百年没有出过一个有学问的人。 村里人多么希望村子里能出几个能够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刘绍棠就出生在这里,从小就极聪明, 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故事,他都能很快记住,回头就讲个小伙伴听,还讲得绘声绘色。 六岁就被送去小学读书,小学就名噪全校,13 岁就发表短篇小说,16 岁发表短篇小说《青枝 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当时他还在读高二,所以也被称为“神童作家 ”)。
作者四十八年的文字生涯,致力于“ 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故土 和乡情维系着刘绍棠的血脉,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创作《蒲柳人家》 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屏显。)
7
(
“一是为了感恩图报,为我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二是要走
我的乡土文学之路。

(乡亲和乡土哺育我成人,乡亲和乡土救了我的命,乡亲和乡土待我恩重情深。乡亲父
老兄的妹妹们扶危济困,多情重义,我才大难不死,而有今天。感恩戴德
,我怎能不以我的
小说创作,报恩于我的乡亲和乡土
?)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绍棠笔下《蒲柳人家》中,无论是一草一木、一屋一舍、篱笆葡 萄架,还是极富个性的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或者活泼顽皮的何满子,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 气息,像一幅幅风俗画卷,展示了20 世纪 30 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和世态人情。
讲到这里,是否这篇课文就讲完了呢?最后,我们看看小说还漏了谁?
上一堂课我们说小说开头由何满子被拴开始讲述,到了结尾———“现在,只有一个人能 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猜猜“救命星 ” 会是谁?并说说依据。
是奶奶吗?因为前文多处写奶奶很疼他,甚至是溺爱他,不忍让他受苦——奶奶哭丧着脸 坐在外屋灶台上,依然怒气不息。所以不是她。
跟何满子有关的还有一个人物我们没有分析,他是谁?——周檎,他是洋学生,因为他俩 关系好,周檎还教他读书,写字,一定会来救他。
请大家关注一些细节,看看还有没有可能是其他人?看看结尾有一个关键词:“这颗救命 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关注到哪个词?——东边。那能猜出是谁了吗?
——望 日莲姑姑。因为第 3 小节写了“ 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 ”,结尾写了“从东边闪现 出来 ”,都是东边,所以答案就是望日莲姑姑。
第二章的结尾处暗示了是望日莲姑姑救了何满子。小说下个章节就是集中刻画望日莲姑姑 这一人物形象的。所以,何满子是线索人物,爷爷和奶奶的故事有的是插叙,有的是倒叙。小 说巧妙地使用穿插式讲述,有的还是故事里套故事。
【链接材料】
(
故事背景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
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
董太师做小,并要以
“抗日
”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
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
所以我们教材节选的就是小说前两章。小数开篇的几个章节分别介绍一个人物,最后由望 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这种结构模式和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也都与我国古典小说和说 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致。
刘绍棠塑造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等人,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朴实的农民生活是贫困 的,但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用刘绍棠的话来说:“他们尽管性 格不同,却都是好人。他们没有出人意外的新思想,却有传统美德的闪光。只要有他们,生活 就充满美好的希望。 ”
刘绍棠就是以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的形式,赞扬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那种热情正直的感 情,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贫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赋予了这一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
结束语:
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绍棠笔下的《蒲柳人家》中的朴实平凡的英雄人物,希望大家能借这篇 小说,关注更多的乡土文学,走进乡土文学,并致敬无数我们身边平凡的英雄人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