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第二课时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九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慎思和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思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题目解释
“不求甚解 ”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 道个大概。这个词含有批评的意思。
(二)走近作者
本文的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 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 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通过视频介绍,进一步了解作者。
(三)背景链接
(四)学习生字词
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一 般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例句: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 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咬文嚼(jiáo)字:对语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多用来 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眼儿。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例句: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 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豁(huò) 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例句: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 然贯通。
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即读书;益:好处、收获。意为读 书总会有收益。
例句: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 开卷有益。
(五)文体常识讲解
驳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种。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驳 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或者间接批驳;继 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误的 论点。
(六)理清文章反驳思路
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开门见山的提出反驳的观点——对 于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为什么说不提倡却又说不盲目反对呢?
“不提倡 ”是因为“不求甚解 ”被后人赋予的“只想懂个大概, 不做深入了解 ”的态度毕竟在很多方面是不好的,我们在很多时候 还是要求甚解,求彻底,求深入,不能盲目行事,不能囫囵了事,
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盲目反对 ”,说明“不求甚解 ”从其他角度理解有它正 向的一面。不求甚解要看它的适用范围。
“虽然……但是 ”这对关联词提示我们,前半句是从某种意义 上对大众观点的认同,而后半句才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是反向立 意。可见作者针对一般人的观点没有盲从,而是进行了谨慎全面地 思考,并做了周密的表达,这正是遇事思辨的第一步——慎思。
第2段引出处:从“不求甚解 ”的出处《五柳先生传》:“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 “不求甚解 ”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一般人对“不求甚解 ”的认识犯了什么毛病?
一般人是犯了“断章取义 ”的毛病,误解了陶渊明提出“不求 甚解 ”的读书内涵。这是从这个成语意义的起源上来分析的,是非
常好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个词经过长期流传、演化,不仅缺了这
个词的原意,而且词的感彩还带有贬义
这篇文章作者就针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 ”这 个习惯。只有“好读书 ”,才能谈到“求甚解 ”这个问题。其次,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而“会意 ”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 有“会意 ”,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 ”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 “不求甚解”。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 ”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指出“不求甚解 ”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 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
而是了解大意。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 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 ”,实际上做了许多曲 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 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 ”的态度来读书。举了诸葛 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 ”,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 ” 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作者肯定了“不求甚解 ”的方法了,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 态度呢?我们一起来阅读第7段。
第7段,引语录:引用陆象山的语录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 的含义。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从反面说,“不求甚解 ”不是马
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
整体。同样,我们第8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
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 ”的意思相似。
那么你在读书或学习过程中有过读书“不求甚解 ”的体验吗?
(分享自身读书经验)
从第9段可以看出,最后一段——结上文: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 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 懂的。
本文作者通过树靶子、引出处、释新意、援例子、引语录和结 上文来搭建了文章的脉络。
小结
这篇驳论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 解 ”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 ”的观点作了 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 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七)探究写法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明确“不求甚解 ”是何意思?对于 “不求甚解 ”,作者持什么样的态度?他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自己 的观点?
“不求甚解 ”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 “不求甚解 ”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 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作者认为“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 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 。
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观点。
(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A.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说明他读书不虚心,从反面论证了作 者的观点。
B.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的例子,与徐庶等人“务于精熟” 的读书方法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的成效,有
力地论证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的 观点。
(2)道理论证
在第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论证“不求甚解 ”的态度。 道理论证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引用名家名言,则更具有权威性, 更具说服力
本文是属于驳论点的驳论文。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 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 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来说,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二是批驳对方论据不真实,难以置 信。三是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2、我们这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呢?谈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 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 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在死抠字眼, 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的主张。这 样通过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八)课文总结
本文给我们提出了正确的读书方法:虚心、活读、多读、勤读;
介绍了名人的读书方法:如诸葛亮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前 后贯通,了解大意;
本文更是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并以 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 ”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 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九)拓展延伸
1、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喻,形象地表达了一 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 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 人在读书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 为相似。
2、推荐阅读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胡适《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林语堂《论读书》
顾颉刚《怎样读书》
汤一介《读书本该会意》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十)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 ”的句式说 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以对下列成语进行辨证分析,运用求异 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辩解
3、滥竽充数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