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概(gài) 悠闲(yōu) 折损(zhé) 晶莹(yíng)
B.菌子(jūn) 露宿(sù) 喷香(pēn) 茅屋(máo)
C.恍惚(huǎng) 麂子(jǐ) 好奇(hào) 竹篾(miè)
D.着急(zháo) 花瓣(bàn) 瑶族(yáo) 修葺(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茂蜜 寨子 暮色 香气四溢
B.陡峭 相衬 盐巴 译路梨花
C.撵走 火塘 延伸 忽明忽暗
D.简陋 屋梁 谜茫 穿山走林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20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 。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所 。
90年代,雷锋精神被 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 了新的内涵。
A.推崇 关注 解释 赋予
B.关注 推崇 赋予 解释
C.推崇 关注 赋予 解释
D.关注 推崇 解释 赋予
4.小语同学参加学校开展的“点亮灯塔之光”演讲活动,演讲稿中有语病的一处是( )
①雷锋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②我 们虽然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依然能从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③雷锋精神,人人可学。④无论你多么平凡,也不管你的善行多么微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谱写不普通的诗篇。⑤让我们践行雷锋精神,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5、下列各项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地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涉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劳务输出扶贫……等,瞄准贫困人口,分类施策,成效显著。
B.没有了信仰好比没有了灵魂。我无法想象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怎么能自立,怎么能发展?
C.袁隆平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袁隆平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D.去年国庆期间,“家国情怀”成为主题词。在全国各地,《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动人歌曲回荡在街头巷尾。
6.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缺角的月亮虽没有耀眼的光辉,但同样照耀人间; , ;清澈的溪流虽没有博大的胸怀,但同样滋润大地。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有时缺憾也是一种美。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
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中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8.学了《驿路梨花》一课后,班级决定开展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颂先进】请你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位你熟知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①人物事迹:
②颁奖词:
(2)【斥谬论】有人认为:经济社会讲的是经济效益,付出就得有回报。学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已经过时了。针对以上错误言论,请你进行反驳。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9、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加点部分表情达意的效果。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0.文章倒数第5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作用?
11、课文在刻画解放军和梨花姑娘的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方法?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1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
瑶族老人出现。(误会)
“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悬念:房子的主人到底是谁?)
老人说,打听到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误会)
“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在这盖房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搭车
梁衡
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一次长途搭车。
②那次到包头附近的营盘湾煤矿采访。我先打听好有一辆回临河的顺车,司机是一个娃胡的四十多岁的汉子,正和他的姓氏一样,一脸大络腮胡子,助手倒是一个白净的小伙子,姓张。胡子和小张坐在前面的车楼子里,我躺在后车厢的煤堆上。
③车子发动起来以后,胡子突然推开车门,从车楼子里甩给我一件老羊皮袄。我平躺在煤堆上,身下垫上皮袄,如在沙发。老羊皮袄是用隔年的老羊宰后剥下的皮制作而成,毛长皮厚,一把握不透,堪比一块厚毛毯或一床棉被。当地习惯将这种老羊皮熟制后直接缝制成袄,并不需要再罩一层布面。它正穿时皮板在外,可挡风寒;反穿时长毛在外,不怕雨淋;如在野外,穿则为衣,卧则为褥,盖则为被,不怕揉搓,不避沙石。当时我把这光板老羊皮袄垫在身下如在热炕,从心里感到这位胡子大哥的热心肠。
④车子顺着沿山公路缓缓而行,右山左滩,好个空阔的田野。时当八月,序属仲夏,正是八百里河套小麦的收割期。我还从未见过这一马平川,八百里的麦浪,金波滚滚,浩浩荡荡。坐在行进中的敞篷车上,有一种检阅夏季的庄严感。天蓝得让你看不透它的深远,我又觉得它是一汪大海,车子就是穿行在波浪中的船。我奇怪,空气是透明的,水是透明的,为什么无数个透明叠加就成了蓝色,如天空,如海洋,愈深愈蓝。这么想着,突然理解了神话题材的名著:阿拉伯会飞的神毯、中国的《西游记》、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我这哪里是搭车,是搭了一架飞机或者是一枚射向宇宙的火箭。在还没有乘过飞机之前,这是我距离白云最近的一次旅行。
⑤正当我这样“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作着天上的遐想时,突然车子摇晃了一下,软塌塌的,像是撞在棉花堆上,又挣扎了两下哼了一声就不动了——传动轴断了。我的脑子嗡的一下炸了。虽不懂车,但也知道车轴的重要性,有如人之脊柱,房之大梁。在这四处不着边的旷野上,断轴之祸,无异于灭顶之灾。小张那张白脸唰的一下更白了。
⑥他们两个在车底鼓捣了半天,最后抽出一根车轴。胡子毕竟是个跑车的老江湖,拄着车轴就如关云长依着一把大刀,贼亮的眼睛把周围四方扫视了一遍,用手指着北方那个隐隐约约的山口说:“估计公社在那个方向,一般公社里都会有个农机修理点,我们去碰一碰运气。”然后突然转向我温和地说:“小记者,你敢一个人在这里看车吗?”本来是我搭他的车,好像倒成了他求我。同在危船,有难共担,我这个搭车的闲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连忙大声说:“敢!”
⑦胡子把我安顿在车楼子里,然后他们两个背了一个水壶,扛起车轴,顺着河沟一步一弯腰地向那个远处的山口走去。我拉紧车门,顿时一股莫名的孤寂袭上心头,刚才那美丽壮阔的麦浪,霎时成了淹没我这个孤儿的大海,而蓝色的天穹也成了吸我而去的黑洞。
⑧一个人在车里无聊,就打开随身的小黄书包。掏出一本书翻两页,看不进去;又掏出采访本,想捋一下这两天的采访记录,也看不在心上。顿觉心随事走,人生起落在瞬间。刚才还飞车高原,蓝天白云,心花怒放,这时孤身一人缩在车内,北风打门,几多凄凉。胡子他们扛着沉重的车轴远去的身影,一步一踩留在沙地上的脚印,总浮现在我的眼前。此去有希望吗?那个地方有个农机站吗?全靠运气了。我这样一个人胡思乱想着,不觉天色慢慢暗了下来。
⑨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前面出现了两个晃动的手电光。我兴奋地大喊一声:“胡师傅—”声音划破黑暗在寂静的原野上飘荡,倒把我自己吓了一跳,心里一阵的震颤,眼圈都发热了。他们听见了我的声音,就高举起手电在空中画了几个圆圈。他们来到车前放下沉重的车轴,胡子从怀里摸出一个油纸包,原来是一包酱牛肉。他说:“临走时在公社伙房里摸见两块酱牛肉。”三个人坐在沙地上,掏出一把电工刀,把肉剁一剁,顶着满天星光,吃一口肉,举起水壶喝一口水。今天不但搭车,还搭了一顿伙。这是我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野餐。我的家乡出产一种老字号的平遥牛肉,香彻百年,闻名全国。但唯有今晚这顿野地里、星光下、卡车旁的肉香,还有田野里晚风送来的麦香,让我终生难忘。
⑩换好车轴已经是后半夜了。我躺在老羊皮袄上看着天边的月牙,晚风送凉,满天星斗,万籁俱静,感慨万端。我只是偶然搭了一次车,就摊上这么大一件事儿。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逆者,不顺也,有迎上、插入之意。社会就是一辆行走的快车,每个人告别父母、离开学校,都要来搭这辆车,但却不知道会搭上哪一节车厢,而且还要换多少次车。这么想着,东方渐渐泛出鱼肚白色,不一会儿就跳出一轮红日,霞光照耀八百里河套,连麦浪也被染成了粉红色。
(摘自《北京文学》,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13. 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
A.司机借给“我”老羊皮袄,沿途风光令人陶醉
B.“我”躺在老羊皮袄上看着天边的月牙,感慨万端
C.四处不着边的旷野上,车轴断裂,“我”留下看车
D.“我”到包头附近的营盘湾煤矿采访,搭顺车回临河
14. 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分别概括田野之景的特点。
(1)白天的田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上的田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黎明的田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社戏》结尾处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本文第⑨段说“这是我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野餐”“让我终生难忘”,对这几处话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餐”在记忆中是最香的,原因是就餐环境美、人淳朴善良;那夜的“豆”好,“戏”好,原因是大家一块去“偷豆”、看戏,有乐趣。
B. “野餐”在记忆中是最香的,说明过去吃过的野餐没有特色,印象不深。而现在吃的“野餐”的确很香,因此记得清楚。“那夜”的“戏”好,是因为那戏的确热闹,不愿离开。
C. 作者写“一顿野餐”,是想表达对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大方品质的赞美;写“豆”和“戏”,是想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D. “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与“一顿野餐”“让我终生难忘”一样,都是从“我”的内心感受来写,起到了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16.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刚才还飞车高原,蓝天白云,心花怒放,这时孤身一人缩在车内,北风打门,几多凄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棵树上,一棵树下
刘醒龙
再到簰洲垸,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这些年,心心念念的情结。
出武昌,到嘉鱼,之后去往簰洲垸的路途有很长一段是在长江南岸的大堤上。江面上还是春潮带雨的那种朦胧,离夏季洪水泛滥还有一段时间。在时光的这段缝隙里,那在有水来时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抢种的蔬菜,比起别处按部就班悠然生成的绿肥红瘦,堪可称作俗世日常中的尤物。除了蔬菜,堤内堤外所剩下的就只是树了,各种各样的,一株株,一棵棵,长势煞是迷人。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这句话本指长江中游与汉江下游一带平原湿地上的特殊景象。
因为洪灾频发,大堤少不得,老堤倒不得,大树老树只是栽种时的梦想,还没有活够年头,就在洪水中夭折了。1998年夏天的那场大洪水,让多少青枝绿叶停止了梦想,也让不少茁壮的树木在传说中至今不朽。
第一次来到簰洲垸,又离开时,就曾想过,一定要找时间再来此脚踏实地走一遍。1998年8月下旬,搭乘子弟兵抗洪抢险的冲锋舟,第一次来簰洲垸。除了几段残存的堤顶和为数不多的树梢,簰洲垸被滔天的洪水彻底淹没。汤汤大水之上的我们,悲壮得连一滴眼泪也不敢流。
所谓美梦成真,就是将日子过得如同美梦一样。由于当年子弟兵的驰援,人们才从最艰难的日子挺了过来,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后对长江上游洪水的拦截,一向狂放不羁的洪水也将凶悍性子收敛起来,哪怕是乘着最大洪峰笔直往东而来,也不得不在簰洲垸顶头的大堤前扭转半个身子往西而去时,一改从前的暴虐,反倒以岁月流逝的模样用浪花之上的江鸥点染一段温情。
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两棵白杨,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
1998年8月1日夜里,簰洲垸大堤没能顶住洪魔的肆虐,终于溃口了。后来通过视频看到,惊涛骇浪之中,那个名叫江珊的小女孩死死抱着一株小白杨,硬是从黑夜撑到黎明。当子弟兵来施救时,小女孩还不敢放手,一边号啕大哭,一边说奶奶让她抱着小白杨千万不要松手。奶奶自己却因体力不支,随洪水永远去了天涯。洪荒之下,生命没有任何不同。那比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一辆辆正在抢险的重载卡车,顷刻之间成了一枚枚卵石,淹没在浪涛深处。一位铁汉模样的将军,同样得幸抱着一棵小白杨。
23年过去,小镇边上的这两棵白杨树,长得很大了。私下里,簰洲垸人,将一棵白杨称为“将军树”,另一棵白杨称为“江珊树”。小镇的人这么说话,听得人心里格外柔软,也格外有苍凉。不由得想得起天山深处的胡杨,华山顶上的青松;想得起西湖岸边的垂柳,洛阳城内的牡丹。
在簰洲垸下游约20里,有个地方叫王家月。1998年8月21日,自己随一个团的军人十万火急地赶到此地,打响“九八抗洪”的收官之战。险情过后,封堵管涌的几千立方米的大小块石与粗细沙砾,成了平展展田野上的一处高台。
相隔23年,再来时,一场大雨将头一天的暴烈阳光洗得凉飕飕的,在离高台不到50米的地方,自己到站住了。
在高台正中,孤零零长着的一棵小树。正是当地朋友业已念叨过许多遍的那棵杨柳。
相比从前,簰洲垸上上下下堤内堤外一切都好了许多,那两棵白杨从风雨飘摇中挺过来,长成参天大树。那曾经指望3万年后才风化成沙土的块石沙砾高台,才几年工夫就有杨柳长了出来,虽然只有一棵,却更显风情万种。这样的杨柳能长多少叶子呢?远远看过去,大约几千片吧,这是一种希望,希望小小杨柳用这种方式记住当初参加封堵管涌的几千名子弟兵。
曾经在干旱少雨的甘肃平凉,见过一棵名为国槐的大树,3200年树龄,毫不过分说,那样子是用苍穹之根吸收过《三坟》《五典》的智慧,用坚硬身躯容纳下《八索》《九丘》的文脉,用婀娜枝叶感受了《诗经》《乐府》的深邃与高翔。簰洲垸一带,注定没有见证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老树,从东来的长江,由此向西流去,一切见证之事都付与簰洲垸自身。不必等到再过23个23年时,不必等到垒起高台的块石与沙砾变得与周围田野浑然天成时,更不必让小小杨柳和高高白杨都变得千年国槐那样沧桑时,大江之畔无所不在,大水之中万物天成。历经过灾难的白杨全都是周瑜、陆逊那般青壮小伙模样,苦难中泡大的杨柳全都是大乔、小乔一样婀娜姑娘身姿。奋斗百年,走向新的征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向新的梦想,更加令人向往。如同自己刚转过身,就在想什么时候再来看看簰洲垸,看看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还有这两棵树上,还有这一棵树下,安详天空,锦绣大地!
(有删改)
1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百年堤,无百年树”是用俗语说明景色特征,表明当地对筑堤防洪更为重视。
B. 1998年那场洪水淹没了簰洲垸,滔天的气势震慑人心,使“我们”害怕得不敢流下一滴眼泪。
C. 文中写江珊、奶奶,将军这三个人物形象,目的是表现人类在大自然力量面前的弱小。
D. 文中用胡杨、青松、垂柳,牡丹衬托白杨,表明白杨是当地有着代表意义的景物。
1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再到簰洲垸”道明了自己与簰洲垸的因缘,自然引出对第一次到簰洲垸的回忆。“这些年心心念念”则突出感情的浓烈。
B. 作者用特写镜头对准人们抢种蔬菜,写出了这些蔬菜呈现的生机。这些蔬菜因生长在有水来时就惊涛拍岸的滩地上更显珍贵。
C. 文章将1998年发洪水时簰洲垸被彻底淹没的最象和今天的景象作对比,有对过去洪水凶悍的惨痛回忆。也有对今日洪水得以治理的欣喜。
D. 文章善于联想,如由白杨想到周瑜。陆进。由杨柳想到大乔。小乔,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既形象生动又内涵丰富。
19. 文章中写道:“最能表现这温情的是小镇边上的两棵白扬,还有朋友反复告知的那棵杨柳”,为什么说那两棵白杨,那棵杨柳“最能表现这温情”?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 尾段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两棵白杨、一棵杨柳,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C 3.D 4.A 5.C 6.柔弱的小草虽没有挺拔的身姿,但同样装扮世界 7.B
8.(1)①郭明义四十多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时时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人民群众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2009年,他发起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全国各地现已建立上千支分队,数百万名志愿者加入其中,在全社会广泛掀起“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热潮,用实际行动证明“雷锋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示范力和感召力。
②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2)示例:第一,“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否定这种美德,就是否定优良传统,必将被人们唾弃。第二,如果社会中每个人都唯利是图,处处拿金钱来衡量,事事讲报酬,没有善举,那么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冷漠至极。
9.(1)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瑶族老人行礼的动作,表 现出瑶族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激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姐姐”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日后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已经成为自觉行动。
10、插叙了十多年前,解放军在树林里过夜时淋了雨,他们推己及人,为过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解放军走后,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的故事。
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1、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从侧面突出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同时文章把十几年前的事件集中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来叙述,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12、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3. DACB
14. ①. 一马平川,麦浪滚滚,浩浩荡荡 ②. 星光满天,风送麦香,万籁俱静 ③. 红日跳出,霞光照耀,染红麦浪
15. B
16、 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使用“飞车高原”“蓝天白云”“心花怒放”与“缩在车内”“北风打门”“几多凄凉”等四字短语,概括力强,语言典雅,富有韵味;将前后景物与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车轴断裂前后“我”的心情变化,呼应上句“人生起落在瞬间”的感慨,突出了文章中心。
17.D
18. D
19. ①当比狂飙凶猛百倍的浪潮来袭时,这两棵白杨从风雨飘摇中挺过来,挽救了人的生命。人们将两棵白杨分别称为“将军树”“江珊树”,体现了对那段洪水肆虐时光的不能忘怀,对白杨树的感恩。②在块石沙砾高台中长出来的那棵杨柳,是对带给百姓生的希望的子弟兵的纪念,也是人类劫难过后美好生活的象征。
20. ①由甘肃平凉国槐写到簰洲垸的白杨、杨柳,揭示簰洲垸的白杨、杨柳的文化意义。②写甘肃平凉国槐是为了衬托白杨、杨柳,引出时代特征,表现其在抗争中创造历史的时代意义。③使文章层层深入,升华主旨,抒发对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