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把握时代脉搏,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2.赏析形象,领会不同形象的象征义,理解作者的情感。 3.朗读诗歌,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读出诗歌的情感。
4.陶冶情操,领会海燕精神,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会不同形象的象征义,理解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诗歌,品析语言,读出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资料引入:
资料一:简介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资料二:交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01 年,1905 年俄国大革命前夕。
1900—1903 年,俄国发生工业危机,3000 多家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沙皇统治阶级 不仅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疯狂镇压工人。工人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各地涌现了许多革命者。一场革命风暴即将爆发。高尔基很敏锐地触摸到这一时代脉搏。
1901 年 3 月 4 日,几千名大学生在彼得堡举行示威游行,沙皇宪警对学生进行血腥镇压, 好多学生被打死打伤。高尔基目睹了沙皇宪警的残酷,极为愤慨。他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经历, 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成了一篇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其中散文诗《海燕之歌》就 是一只鸟儿在这篇小说结尾部分所唱的歌。
二、听示范朗读。
1.读准字音:轰隆隆( lōnglōng)、号叫(háo)、熄灭(xī )、 蜿蜒(wān yán)、一
. . . . . .
晃(huǎng)
.
2.听后说感受。
3.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 全文描绘了三幅画面:
第一幅(1-6 段):暴风雨正在酝酿,海燕在大海上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7-11段) :暴风雨迫近时,海燕勇敢地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12-16 段):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
1
明确:全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序,脉络清晰。
四、 学习象征手法,领会象征义和作者的情感。
1. 资料补充——《文章的影响力》:
高尔基写完《春天的旋律》后, 马上寄给了莫斯科的《信使报》, 审查官认为作品中鸟儿 吱吱喳喳的谈话与当时俄国社会中由于学潮和政府对学生所进行的侦查追究而引起的情绪有 相似之处,而《海燕之歌》则是最直接教唆大家与政府斗争,不允许发表。
后来高尔基又把这篇小说寄给了彼得堡的《生活》杂志, 小说的结尾《海燕之歌》被单 独发表在 1901 年 4 月号的《生活》杂志上,当时审查官说“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 西。”
《海燕之歌》被发表后,在俄国大地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被革命者用各种形式广为 传播,成为了当时最有力的革命宣传。这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恐慌,他们急忙流放了高尔基。
2.文章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却不被审查官发现,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呢?
(1)象征的概念与作用: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 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 象征的本体)。
作用:委婉、含蓄;化抽象为具体。
引用高尔基的话:“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言语掩蔽起来;在象征中, 可以注入很多的思想内容。”
( 2 ) 填 写 表 格 , 概 括 形 象 特 点 , 理 解 象 征 义 与 作 者 的 情 感 。
方法:
①老师以海燕为例做示范讲解:
“海燕”这个形象,在文中描写海燕的语段有 1、2、3、6、9、10、11、14、15、16 段, 这十个自然段,从形态、动作、声音、情绪等方面描绘了海燕搏击暴风雨的表现, 从中提炼出
2
“飞翔、飞舞、大笑、号叫、高傲、 勇敢、欢乐、热情、自由自在”这些词语,概括出海燕“勇 敢、乐观、坚定”的形象特征。海燕的这些特质与当时敢于搏击革命潮流的英勇无畏的无产阶 级革命先驱有神似之处,这是海燕的象征义。歌颂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②让学生完善表格内容:将形象分成几类:海鸥、海鸭、企鹅为一类;大海和波浪为一 类;风云雷电为一类。
③最后再展示答案,让学生修正。 五、品析塑造海燕形象的方法
提问:海燕的形象卓尔不群,这个英雄的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例子一: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品析:此段前一句写大海的广阔无边和天气的恶变,“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场,用比 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燕敏捷的动作和高傲的姿态,表现它的无畏和自信。
明确:第一自然段用了环境烘托和正面描写,采用比喻修辞来刻画海燕形象。除了本段中的大 海、狂风和乌云, 起环境烘托的还有雷鸣、闪电; 对海燕的正面描写除了身姿和动作还有声音 和情绪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找类似的句子进行进一步赏析。
老师示范朗读: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
. . . . . .
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
. . . . . .
朗读提示:前一句语速平缓,声音低沉,读出恐怖气氛。后一句语气饱含赞美,声调上扬, 明快有力,读出海燕勇敢的形象。
例子二: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 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品析:此段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描写海鸥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害怕、胆怯和逃避。与海燕 的英勇无畏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海燕的形象。
明确:此段采用对比的手法,此外还有对海鸭和企鹅的描写也是起对比作用。正是它们的胆怯、
懦弱和逃避,海燕的形象才显得如此卓尔不群。 学生朗读: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 ——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
. . . . . . . .
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 . . . . .
方法:学生根据朗读符号标示和品析文字,尝试朗读,后老师展示朗读,朗读提示:用嘲 讽的语气读,读出惊慌失措的胆怯心理,表现假革命者的丑态。
例子三
(3)学生朗读品析第三部分(1-16 段)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 . . .
3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
. . . . . . . . . . .
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
. . . . . . . . . . . . . . .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
. . . . . . . . . .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 ^在闪电中间, ^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
. . . . . . . . .
在叫喊→ :
. .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 . . . . . . . . . .
方法:学生尝试自己品析,根据朗读符号标示,自己朗读。之后老师再展示朗读。
六、 总结与拓展
小结:1.本文借用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2.诗人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出海燕的豪壮情怀和感召力量。
通过朗读,我们进一步地感受到了海燕的精神和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激发了俄国革命者的 斗争情绪,掀起了革命浪潮。
强调海燕精神内涵,英勇无畏、坚定豪迈、自信乐观。
寄语学生:时代已过去,但是海燕那英勇无畏、乐观自信、坚定豪迈的精神却永远长存, 它不但属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也属于今天的世界,更属于我们的未来。人生也是一场暴风雨, 让我们带着海燕的精神勇敢去搏击风浪吧。
七、布置作业:
1.从下列形象中任选三个写出它的象征义:
荷花、梅花、翠竹、落叶、鹰、孔雀、热水瓶、蜡烛
2.除了海燕这个主要形象,文中还有海鸥、海鸭、企鹅和狂风、乌云、雷鸣这两组形象。 选择其中一组形象,想象一下:如果海燕还要向它们表明自己的心志,它会说些什么?试以《海 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200 字以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