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江油市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江油市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4 11:47:48

文档简介

四川省江油市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1.(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簌簌(shù) 婆娑(suō) 藤蔓(màn) 惟妙惟肖(xiào)
B.丘壑(hè) 踌躇(zhù) 镂空(lóu) 坦荡如砥(dī)
C.秀颀(qí) 纤维(qiān) 穷匮(kuì) 摩肩接踵(zhǒng)
D.遏制(è) 旌旗(jīng) 倔强(jué) 深恶痛疾(wù)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簌簌”应读“sù”;“藤蔓”应读“téng wàn”;
B.有误,“踌躇”应读“chóu chú”;“镂空”应读“lòu”,“坦荡如砥”应读“tǎn dàng rú dǐ”;
C.有误,“纤维”应读“xiān wéi”。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轩昂 躁热 粗糙 油光可鉴
B.简陋 落弟 俭朴 筋疲力尽
C.窒息 仁慈 蒙昧 为富不仁
D.慰勉 畸形 愚钝 诚皇诚恐
【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A.躁—燥;B.弟—第;D.皇—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踏着绚烂的晨光,人们走进了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B.他由于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了。
C.各种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行人来来往往,两旁商铺摩肩接踵。
D.桃花开了,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 形容初春的寒冷,在这里用来形容绍兴初春乍暖还寒的天气状况很恰当,符合语境。
B.“长途跋涉”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如果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确实容易疲惫不堪,该词使用正确。
C.“摩肩接踵” 形容人多拥挤。一般用来形容人,不能形容商铺。这里可以用 “鳞次栉比” 等形容商铺多而整齐的词语。该项成语运用不恰当。
D.“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桃花盛开时,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不断,用 “络绎不绝” 很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根据长期野外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花了30年时间写成了十卷科普巨著《昆虫记》。
B.《昆虫记》语言诙谐,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例如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来到地面以前,要做“四年黑暗中的苦工”,才能在夏天有“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C.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于动物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D.《昆虫记》,既是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巨著,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答案】B
【知识点】《昆虫记》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这里所说的应该是“蝉”,而不是“杨柳天牛”。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5.(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瑶池,又名天池,它不在山谷之中,而是在高高的山峰之上。这山峰,非常的高,非常的险峻,____。
①但见在那万峰耸立群山环抱中间,一泓碧绿的湖水,荡漾其中
②湖面上,水平如镜,微波不兴
③人要沿着悬崖陡壁向上攀登几百级石级
④上面的蓝天白云,四周的青山绿树,都倒映在湖面之上,美极了
⑤到达峰顶之后,才会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出一片别有洞天的奇妙景色
A.③⑤①④② B.⑤③②④① C.③⑤①②④ D.⑤③①④②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是一个描写性语段,③中的“悬崖陡壁”“几百级石级”紧承前一句“这山峰,非常的高,非常的险峻”,应排在首位;⑤总写到达峰顶之后看到的景象,应排在第二;①写看到的湖水,排在第三;②具体描写湖面,应排在第四;④写周围的景色映照在湖面上的景致,应排在最后。即:③⑤①②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7.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案】6.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7.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忧国伤时;春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6.“破”意思是“陷落”,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凄惨荒凉景象。“深”意思是草木长丛生,人烟稀少,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故答案为: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7.题目中的“望”字可以有多重理一是眼睛望到的景色,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国家破败、荒草从生;二是“望”又可以理解为“希望”,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面对安史之乱后的残破不堪的国家和在战争中痛苦挣扎的人民,作者感时伤世,希望国家能摆脱战乱,离散的亲人可以团聚。
故答案为: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①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②车中,坐为计谋。……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黥(qíng):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后涂上墨,又称“墨刑”。②辎(zī):有帷的车。
8.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齐 将 田 忌 善 而 客 待 之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人恒过:   
③孙武既死:   
④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11.太史公曾在评价孙膑时说:“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翻译:孙膑料算庞涓是相当机智的,却不能在被(庞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的危难。)请你说说你从孙膑的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12.(甲)(乙)两文中的历史人物在人生经历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9.兴起,被任用;犯错误;已经
10.①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
11.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②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我们需要坚强面对;
③面对曾经的伤害,我们也应该报有宽容的心;
④只有真才实学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12.①出生低微;②历经磨难;③都有坚强不屈的精神;④最后都有所成就。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孙武已死,一百多年后有个孙膑。孙膑出生在阿、鄄两地之间,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被发觉。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很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让孙膑担任主将,孙膑推辞说:“受过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于是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坐在带篷布的车子里,坐着为田忌谋划。……田忌与魏军在桂陵交战,大败魏军。孙膑凭借这场战役扬名天下,世上流传着他的《孙膑兵法》。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齐国将军田忌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齐将田忌”是这句话的主语,表示“齐国的将领田忌”。“善而客待之”是这句话的谓语,表示“(田忌)对他很好,并以客人的礼节来款待他”。
故答案为: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9.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句意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兴起,被任用。②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③句意为:孙武已经死了。既:已经。④句意为: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尝:曾经。
故答案为:兴起,被任用;犯错误;已经;曾经。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①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②重点词:以为,认为;窃,偷偷;之,到。
故答案为: ①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②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
11.“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意思是:孙膑料算庞涓是相当机智的,却不能在被(庞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的危难。这句话是说孙膑这么厉害,能够精准地洞察庞涓的心理,并且在马陵之战中精准地射杀了庞涓,却又为什么没有早早地认清庞涓这个人,没能在被(庞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的危难。由此告诉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立场、有原则、有分寸;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工于算计,而是源自广博的胸襟和无边的情怀,应该有宽容之心;孙膑在齐国被重用,并大破庞涓,威名天下,告诉我们:只有真才实学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故答案为: 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②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我们需要坚强面对;③面对曾经的伤害,我们也应该报有宽容的心;④只有真才实学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12.甲文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身份低微,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最后成就了一番宏大的事业。乙文的孙膑也是身份低微,历经磨难,无端遭到庞涓的迫害,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游说齐使,偷偷载到齐国,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大破梁军,大显神威,孙膑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最终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 ①出生低微;②历经磨难;③都有坚强不屈的精神;④最后都有所成就。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默写。
13.因一字而境界全出,陶渊明《饮酒》(其五)“   ,   ”中“ 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14.杜牧在《赤壁》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   ,   。”
15.想象成全了古人对太空的遐思,科技则帮助今人实现太空揽胜。古代词人李清照描写想象中的瑰丽雄奇的天空景致的句子是:“   ,   。”(《 渔家傲》)如今宇航员通过空间站的舷窗,就可以欣赏到这璀璨的银河美景。
16.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爱国是杜甫《春望》中的“   ,   ”,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爱国是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   ”,通过刻画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答案】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1)(2)(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3.“采菊东篱下”: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悠然见南山”:其中的“见”字尤为关键,它表达了诗人无意间抬头望见南山的情景,没有刻意寻找,而是自然而然、悠然自得的心态。这种心境与全诗所传达的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主题相契合。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通过“见”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和超脱境界。
故答案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通过假设东风没有帮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得到机遇、生不逢时的感慨。“铜雀春深锁二乔”:进一步通过想象如果赤壁之战失败,东吴二乔将被曹操掳走锁在铜雀台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叹息。这两句诗通过曲折的历史假设和生动的想象,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怀才不遇和生不逢时的情感。
故答案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5.“天接云涛连晓雾”:这句诗描绘了天空与云海相接、晓雾弥漫的壮阔景象,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感。“星河欲转千帆舞”:进一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银河比作千帆舞动,展现了天空中星河的璀璨和动态美。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李清照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太空的遐思,而且与现代宇航员通过空间站舷窗欣赏到的银河美景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故答案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6.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诗人以花溅泪、鸟惊心来比喻自己因国家战乱而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通过刻画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诗人以黄金台和玉龙为象征,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豪情壮志,同样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感。
故答案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不可一世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③这种历经千年铸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分责任。④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7.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   。
18.第②句中有一个使用不当的词语   ,应改为   。
19.请将第④句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
【答案】17.不懈追求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18.不可一世;无与伦比
19.难道不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句式变换,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这种题型从语序、语气、语意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运用恰当的句式准确表达的能力。
17.“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有语义上是并列关系,且已经出现了逗号,故两句中间应用分号。
故答案为: 不懈追求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18.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不能形容技术,用错对象,应用“无与伦比”,意为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故答案为:不可一世;无与伦比
19.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可加反问词、否定词和问号,也可加问号与否定词。
故答案为: 难道不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陈满意
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②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地十分得意地回家。
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瞬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⑥烧火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的。
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⑧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⑨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选自《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20.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   →   →   。
21.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2.从全文看,以“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3.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20.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
21.①运用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形象地描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表现母亲动作的熟练,突出母亲的勤劳。
②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燃烧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柔薄。“脱”与“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棒子秸以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棒子秸层层燃烧,慢慢剥落,直至完全燃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棒子秸的安详圆满。
22.①“父亲的灶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是伴随着灶台展开的;②灶台既代表着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③灶台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它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23.①“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图腾”指的从一种信仰,炊烟是一种信仰,因为炊烟代表着饱足、温暖与安详;②炊烟也是家的标志,正如文中所写“有锅才有家”,灶台生火升起的坎烟就是温暖的家的象征。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 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4)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要围着灶台转”“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可概括为: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根据“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可概括为: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根据“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可概括为: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
故答案为: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
21.①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句中的“拿”“点”“送”“挑吹”等可知,运用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写出了母亲动作的熟练,表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整个厨房要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表现母亲生火的不易,表达出对母亲的关爱与感激之情。②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首先明确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手法的格式理解。“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安详圆满”可知是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棒子秸燃后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轻薄,袅袅上升的特点。棒子秸燃烧、剥落、完全燃尽的过程,赋予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层次丰富,画面感极强,给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 ①运用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形象地描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表现母亲动作的熟练,突出母亲的勤劳。②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燃烧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柔薄。“脱”与“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棒子秸以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棒子秸层层燃烧,慢慢剥落,直至完全燃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棒子秸的安详圆满。
22.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子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可见“灶台”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等内容,可知“灶台”,连缀着“我”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既代表了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更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 ①“父亲的灶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是伴随着灶台展开的;②灶台既代表着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③灶台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它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2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文章人物的事件来看,“灶台”与父亲母亲有关,“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炊烟是乡下人的一种信仰。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因此“灶台”就是家的象征。“图腾”指的是一种信仰是一个集体凝聚的标志。只要灶膛里有火,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有灶台,有灶台燃起了炊烟,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
故答案为: ①“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图腾”指的从一种信仰,炊烟是一种信仰,因为炊烟代表着饱足、温暖与安详;②炊烟也是家的标志,正如文中所写“有锅才有家”,灶台生火升起的坎烟就是温暖的家的象征。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阅读理解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敬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A】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瓢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B】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⑦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⑧炒米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选自《汪曾祺散文选集》,有删改)
2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以“炒米”为话题娓娓道来,有对炒米的介绍,如第①段介绍了家乡炒米的风俗,第②段介绍了炒米的做法,第③段介绍了A   ,第⑤段介绍了B   ;还有对相关事件的叙述,如⑥⑦两段写C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
25.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可以从表达方式、语体风格、句式长短等角度思考。
26.有人认为第④段写张仲陶算卦之事有点旁逸斜出,该段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
27.本文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散文随笔集《人间情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文中读出的“情味”。
【答案】24.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我们一家在动乱时期冲炒米应急
25.示例一:A句用了“开”“掏”“塞”等精准的动词,按照先后顺序,介绍了“柚子壳”的制作过程。多用短句,又随口补充“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如话家常。寥寥数语,于平淡质朴中表现了当时故乡贫穷的生活状态。(示例二:B句用“蛋瘪子”“惯宝宝”等方言,具有乡土特色,显得活泼有趣。用“煎”“抓”等词语,介绍了故乡特有的炒米吃法,有滋有味,用“老给孩子吃”等口语,如话家常,通俗自然。适时穿插街坊对炒米和荷包蛋吃法的议论,表现了故乡的民俗风情。)
26.我不认同。张仲陶算卦之事表明炒米坛子几乎家家都有,体现了炒米在当时家乡的普遍性,还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不能删去。
27.汪曾祺用舒缓自然的笔触介绍了故乡的炒米,并与其他地方的炒米进行比较,其中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在介绍炒米的同时,作者自然地讲述了故乡的风俗和逸闻趣事,令人感受到他对过往岁月的真切回忆。作者用轻松从容的心态表现岁月的动荡与艰难,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被他称为“浪漫主义”,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爱与热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以“炒米”为话题,通过多个段落详细介绍了炒米的相关内容。根据题目要求,需要填写三个空,分别对应文章第③段、第⑤段和第⑥⑦两段的主要内容。第①段介绍了家乡炒米的风俗,第②段介绍了炒米的做法。这两段为炒米的基础介绍,为后续内容铺垫。第③段主要介绍了装炒米的用具,即“炒米坛子”和用来舀炒米的“柚子壳”。这是炒米储存和使用的具体细节,体现了家乡人民对炒米的重视和独特的生活习惯。第⑤段介绍了炒米的吃法,包括用开水泡、加白糖或酱姜佐食,以及用猪油煎荷包蛋和炒米一起吃的特殊吃法。这些吃法展示了炒米在家乡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第⑥⑦两段叙述了作者在动乱时期,一家人带着炒米躲进红十字会,用炒米充饥度日的经历。这段叙述不仅体现了炒米的应急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故答案为: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我们一家在动乱时期冲炒米应急
25.本题考查对汪曾祺散文语言特点的赏析能力。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平淡而有味,善于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对于【A】句:“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瓢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这句话通过精准的动词“开”“掏”“塞”等,按照先后顺序详细描述了柚子壳的制作过程。同时,多用短句,语言简洁明了,如话家常般自然流畅。通过“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这一补充信息,更显得亲切真实,展现了当时故乡贫穷的生活状态。对于【B】句:“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这句话运用了方言“蛋瘪子”“惯宝宝”,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显得活泼有趣。同时,“煎”“抓”等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故乡特有的炒米吃法。口语化的表达“老给孩子吃”等,如话家常般亲切自然。穿插的街坊议论,则进一步展现了故乡的民俗风情。故答案为:示例一:A句用了“开”“掏”“塞”等精准的动词,按照先后顺序,介绍了“柚子壳”的制作过程。多用短句,又随口补充“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如话家常。寥寥数语,于平淡质朴中表现了当时故乡贫穷的生活状态。
(示例二:B句用“蛋瘪子”“惯宝宝”等方言,具有乡土特色,显得活泼有趣。用“煎”“抓”等词语,介绍了故乡特有的炒米吃法,有滋有味,用“老给孩子吃”等口语,如话家常,通俗自然。适时穿插街坊对炒米和荷包蛋吃法的议论,表现了故乡的民俗风情。)
26.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人认为第④段写张仲陶算卦之事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但实际上,这段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张仲陶算卦之事表明炒米坛子几乎家家都有,这体现了炒米在当时家乡的普遍性。通过这一细节,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炒米在故乡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这段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张仲陶的算卦故事虽然有些离奇,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使得文章在介绍炒米的同时,也展现了故乡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因此,如果删去这段内容,文章将失去一部分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无法全面展现炒米在故乡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故答案为:我不认同。张仲陶算卦之事表明炒米坛子几乎家家都有,体现了炒米在当时家乡的普遍性,还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不能删去。
27.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本文入选汪曾祺散文随笔集《人间情味》,通过介绍故乡的炒米及相关风俗、逸闻趣事等,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过往岁月的真切回忆。文章开头通过引用《板桥家书》中的描述,引出家乡炒米的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介绍炒米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炒米的做法、吃法以及储存方式等细节,还穿插了故乡的风俗和逸闻趣事,如张仲陶算卦之事、炒米坛子的使用等,这些内容使得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同时,作者在叙述动乱时期用炒米充饥的经历时,虽然语言轻松从容,但背后却蕴含着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艰辛的深刻反思。这种以轻松笔触表现沉重主题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爱与热情以及对过往岁月的珍视。因此,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过往岁月的真切回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等丰富的“情味”。故答案为:汪曾祺用舒缓自然的笔触介绍了故乡的炒米,并与其他地方的炒米进行比较,其中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在介绍炒米的同时,作者自然地讲述了故乡的风俗和逸闻趣事,令人感受到他对过往岁月的真切回忆。作者用轻松从容的心态表现岁月的动荡与艰难,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被他称为“浪漫主义”,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爱与热情。
28.(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进入初二以来,许多班主任开始陆续收到家长们的抱怨,现在的孩子常常讲起道理来能说会道,但做起事来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班主任引用古代诗人陆游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引导学生,期待学生能明白要想理解方法或道理,只有亲身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请以《实践才有收获》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
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
②文体为记叙文,不少于 600 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
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段关于初二学生言行不一现象的描述,以及班主任引用陆游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引导学生的实践教育意图。中心话题是“实践与收获”的关系。
【题干分析】①具体分析每一则材料的意义:材料首先指出了当前初二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孩子们在讲道理时能说会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反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接着,班主任通过引用陆游的名句,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或道理。这句古诗的释义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体现了陆游重视实践、强调实践的教育理念。②阐述写作思路:由上述分析可得出写作的中心是“实践才有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是什么?阐述实践与收获的关系,指出实践是获取真知、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什么?分析当前学生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如缺乏实践机会、过于依赖书本知识等。同时,强调实践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怎么做?提出如何加强实践教育的建议,如增加实践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同时,也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讲述自己如何通过实践获得收获的经历和感受。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详略得当。对于实践与收获的关系以及实践的重要性等核心部分需要重点阐述,而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等则可以略写。作文开头可以引用材料中的现象或陆游的名句作为引子,引出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自己或他人的实践经历,以及社会上的实践教育活动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积极投身实践。
【立意提取】
1.实践出真知
2.行动胜于空谈
3.在实践中成长
例文:
                   实践才有收获
  自从进入初二以来,我渐渐发现,自己虽然在课堂上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并非只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许多同学都有类似的感受。每当这时,班主任总会用那句耳熟能详的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提醒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位同学相约去郊外植树。虽然在课堂上我们学习过植树的方法,但真正拿起铁锹、铲子,面对一片空旷的土地时,我们却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我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先挖坑,再放树苗,然后填土、浇水,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坑挖得不够深,树苗放得不够正,土填得不够实,水浇得不够匀……每一个环节都似乎与课本上的描述有所出入。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走了过来。他看了看我们手中的树苗和工具,笑了笑,然后亲自示范起来。只见他熟练地挖坑、放树苗、填土、浇水,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流畅自然。在他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找到了感觉,也慢慢掌握了植树的技巧。当一棵棵小树苗在我们的努力下挺拔地站立在土地上时,我们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通过这次植树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却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或道理。
  回到学校后,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无论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还是生物实验,我都积极参与其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反复实践。我发现,当自己真正动手去做时,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都变得生动起来,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了。
  如今,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了。我深知,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就必须亲身去实践。实践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持实践这一原则,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点评】这篇记叙文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地阐述了“实践才有收获”的主题。文章从作者进入初二后发现的普遍现象入手,引出班主任的提醒和古诗的启示,然后具体描述了作者参与植树活动的经历,通过对比自己与老农的植树方法,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回到学校后更加珍惜实践机会,进一步强化了主题。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主题,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具有说服力。此外,作者在文章中还巧妙地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使得文章更加真实、感人。
1 / 1四川省江油市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1.(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簌簌(shù) 婆娑(suō) 藤蔓(màn) 惟妙惟肖(xiào)
B.丘壑(hè) 踌躇(zhù) 镂空(lóu) 坦荡如砥(dī)
C.秀颀(qí) 纤维(qiān) 穷匮(kuì) 摩肩接踵(zhǒng)
D.遏制(è) 旌旗(jīng) 倔强(jué) 深恶痛疾(wù)
2.(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轩昂 躁热 粗糙 油光可鉴
B.简陋 落弟 俭朴 筋疲力尽
C.窒息 仁慈 蒙昧 为富不仁
D.慰勉 畸形 愚钝 诚皇诚恐
3.(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春寒料峭,踏着绚烂的晨光,人们走进了仰慕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B.他由于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了。
C.各种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行人来来往往,两旁商铺摩肩接踵。
D.桃花开了,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4.(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下列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根据长期野外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花了30年时间写成了十卷科普巨著《昆虫记》。
B.《昆虫记》语言诙谐,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例如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来到地面以前,要做“四年黑暗中的苦工”,才能在夏天有“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C.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于动物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D.《昆虫记》,既是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巨著,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5.(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瑶池,又名天池,它不在山谷之中,而是在高高的山峰之上。这山峰,非常的高,非常的险峻,____。
①但见在那万峰耸立群山环抱中间,一泓碧绿的湖水,荡漾其中
②湖面上,水平如镜,微波不兴
③人要沿着悬崖陡壁向上攀登几百级石级
④上面的蓝天白云,四周的青山绿树,都倒映在湖面之上,美极了
⑤到达峰顶之后,才会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出一片别有洞天的奇妙景色
A.③⑤①④② B.⑤③②④① C.③⑤①②④ D.⑤③①④②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7.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①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②车中,坐为计谋。……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黥(qíng):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后涂上墨,又称“墨刑”。②辎(zī):有帷的车。
8.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齐 将 田 忌 善 而 客 待 之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人恒过:   
③孙武既死:   
④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11.太史公曾在评价孙膑时说:“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翻译:孙膑料算庞涓是相当机智的,却不能在被(庞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的危难。)请你说说你从孙膑的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12.(甲)(乙)两文中的历史人物在人生经历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默写。
13.因一字而境界全出,陶渊明《饮酒》(其五)“   ,   ”中“ 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14.杜牧在《赤壁》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   ,   。”
15.想象成全了古人对太空的遐思,科技则帮助今人实现太空揽胜。古代词人李清照描写想象中的瑰丽雄奇的天空景致的句子是:“   ,   。”(《 渔家傲》)如今宇航员通过空间站的舷窗,就可以欣赏到这璀璨的银河美景。
16.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爱国是杜甫《春望》中的“   ,   ”,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爱国是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   ”,通过刻画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不可一世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③这种历经千年铸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分责任。④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7.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你的修改建议是   。
18.第②句中有一个使用不当的词语   ,应改为   。
19.请将第④句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使语气更强烈。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陈满意
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②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地十分得意地回家。
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瞬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⑥烧火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的。
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⑧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⑨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选自《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20.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   →   →   。
21.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2.从全文看,以“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3.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阅读理解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敬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A】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瓢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B】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⑦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⑧炒米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选自《汪曾祺散文选集》,有删改)
2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以“炒米”为话题娓娓道来,有对炒米的介绍,如第①段介绍了家乡炒米的风俗,第②段介绍了炒米的做法,第③段介绍了A   ,第⑤段介绍了B   ;还有对相关事件的叙述,如⑥⑦两段写C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
25.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可以从表达方式、语体风格、句式长短等角度思考。
26.有人认为第④段写张仲陶算卦之事有点旁逸斜出,该段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
27.本文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散文随笔集《人间情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文中读出的“情味”。
28.(2025八下·江油开学考)进入初二以来,许多班主任开始陆续收到家长们的抱怨,现在的孩子常常讲起道理来能说会道,但做起事来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班主任引用古代诗人陆游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引导学生,期待学生能明白要想理解方法或道理,只有亲身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请以《实践才有收获》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
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
②文体为记叙文,不少于 600 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
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簌簌”应读“sù”;“藤蔓”应读“téng wàn”;
B.有误,“踌躇”应读“chóu chú”;“镂空”应读“lòu”,“坦荡如砥”应读“tǎn dàng rú dǐ”;
C.有误,“纤维”应读“xiān wéi”。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A.躁—燥;B.弟—第;D.皇—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春寒料峭” 形容初春的寒冷,在这里用来形容绍兴初春乍暖还寒的天气状况很恰当,符合语境。
B.“长途跋涉”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如果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确实容易疲惫不堪,该词使用正确。
C.“摩肩接踵” 形容人多拥挤。一般用来形容人,不能形容商铺。这里可以用 “鳞次栉比” 等形容商铺多而整齐的词语。该项成语运用不恰当。
D.“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桃花盛开时,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不断,用 “络绎不绝” 很合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B
【知识点】《昆虫记》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这里所说的应该是“蝉”,而不是“杨柳天牛”。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是一个描写性语段,③中的“悬崖陡壁”“几百级石级”紧承前一句“这山峰,非常的高,非常的险峻”,应排在首位;⑤总写到达峰顶之后看到的景象,应排在第二;①写看到的湖水,排在第三;②具体描写湖面,应排在第四;④写周围的景色映照在湖面上的景致,应排在最后。即:③⑤①②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答案】6.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7.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忧国伤时;春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6.“破”意思是“陷落”,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凄惨荒凉景象。“深”意思是草木长丛生,人烟稀少,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故答案为: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7.题目中的“望”字可以有多重理一是眼睛望到的景色,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国家破败、荒草从生;二是“望”又可以理解为“希望”,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面对安史之乱后的残破不堪的国家和在战争中痛苦挣扎的人民,作者感时伤世,希望国家能摆脱战乱,离散的亲人可以团聚。
故答案为: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答案】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9.兴起,被任用;犯错误;已经
10.①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②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
11.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②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我们需要坚强面对;
③面对曾经的伤害,我们也应该报有宽容的心;
④只有真才实学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12.①出生低微;②历经磨难;③都有坚强不屈的精神;④最后都有所成就。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孙武已死,一百多年后有个孙膑。孙膑出生在阿、鄄两地之间,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被发觉。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很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让孙膑担任主将,孙膑推辞说:“受过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于是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坐在带篷布的车子里,坐着为田忌谋划。……田忌与魏军在桂陵交战,大败魏军。孙膑凭借这场战役扬名天下,世上流传着他的《孙膑兵法》。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齐国将军田忌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齐将田忌”是这句话的主语,表示“齐国的将领田忌”。“善而客待之”是这句话的谓语,表示“(田忌)对他很好,并以客人的礼节来款待他”。
故答案为: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9.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句意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兴起,被任用。②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③句意为:孙武已经死了。既:已经。④句意为: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尝:曾经。
故答案为:兴起,被任用;犯错误;已经;曾经。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①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②重点词:以为,认为;窃,偷偷;之,到。
故答案为: ①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②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
11.“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意思是:孙膑料算庞涓是相当机智的,却不能在被(庞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的危难。这句话是说孙膑这么厉害,能够精准地洞察庞涓的心理,并且在马陵之战中精准地射杀了庞涓,却又为什么没有早早地认清庞涓这个人,没能在被(庞涓)加害受刑前拯救自己的危难。由此告诉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立场、有原则、有分寸;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工于算计,而是源自广博的胸襟和无边的情怀,应该有宽容之心;孙膑在齐国被重用,并大破庞涓,威名天下,告诉我们:只有真才实学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故答案为: ①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②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我们需要坚强面对;③面对曾经的伤害,我们也应该报有宽容的心;④只有真才实学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12.甲文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身份低微,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最后成就了一番宏大的事业。乙文的孙膑也是身份低微,历经磨难,无端遭到庞涓的迫害,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游说齐使,偷偷载到齐国,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大破梁军,大显神威,孙膑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最终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 ①出生低微;②历经磨难;③都有坚强不屈的精神;④最后都有所成就。
【答案】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1)(2)(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3.“采菊东篱下”: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悠然见南山”:其中的“见”字尤为关键,它表达了诗人无意间抬头望见南山的情景,没有刻意寻找,而是自然而然、悠然自得的心态。这种心境与全诗所传达的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主题相契合。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通过“见”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和超脱境界。
故答案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通过假设东风没有帮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得到机遇、生不逢时的感慨。“铜雀春深锁二乔”:进一步通过想象如果赤壁之战失败,东吴二乔将被曹操掳走锁在铜雀台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叹息。这两句诗通过曲折的历史假设和生动的想象,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怀才不遇和生不逢时的情感。
故答案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5.“天接云涛连晓雾”:这句诗描绘了天空与云海相接、晓雾弥漫的壮阔景象,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感。“星河欲转千帆舞”:进一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银河比作千帆舞动,展现了天空中星河的璀璨和动态美。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李清照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太空的遐思,而且与现代宇航员通过空间站舷窗欣赏到的银河美景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故答案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16.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诗人以花溅泪、鸟惊心来比喻自己因国家战乱而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通过刻画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诗人以黄金台和玉龙为象征,表达了将士们为了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豪情壮志,同样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感。
故答案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17.不懈追求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18.不可一世;无与伦比
19.难道不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句式变换,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这种题型从语序、语气、语意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运用恰当的句式准确表达的能力。
17.“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有语义上是并列关系,且已经出现了逗号,故两句中间应用分号。
故答案为: 不懈追求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18.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不能形容技术,用错对象,应用“无与伦比”,意为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故答案为:不可一世;无与伦比
19.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可加反问词、否定词和问号,也可加问号与否定词。
故答案为: 难道不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答案】20.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
21.①运用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形象地描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表现母亲动作的熟练,突出母亲的勤劳。
②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燃烧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柔薄。“脱”与“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棒子秸以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棒子秸层层燃烧,慢慢剥落,直至完全燃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棒子秸的安详圆满。
22.①“父亲的灶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是伴随着灶台展开的;②灶台既代表着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③灶台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它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23.①“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图腾”指的从一种信仰,炊烟是一种信仰,因为炊烟代表着饱足、温暖与安详;②炊烟也是家的标志,正如文中所写“有锅才有家”,灶台生火升起的坎烟就是温暖的家的象征。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 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4)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要围着灶台转”“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可概括为: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根据“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可概括为: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根据“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可概括为: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
故答案为: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
21.①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句中的“拿”“点”“送”“挑吹”等可知,运用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写出了母亲动作的熟练,表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整个厨房要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表现母亲生火的不易,表达出对母亲的关爱与感激之情。②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首先明确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手法的格式理解。“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安详圆满”可知是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棒子秸燃后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轻薄,袅袅上升的特点。棒子秸燃烧、剥落、完全燃尽的过程,赋予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层次丰富,画面感极强,给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 ①运用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形象地描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表现母亲动作的熟练,突出母亲的勤劳。②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燃烧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柔薄。“脱”与“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棒子秸以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棒子秸层层燃烧,慢慢剥落,直至完全燃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棒子秸的安详圆满。
22.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子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可见“灶台”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等内容,可知“灶台”,连缀着“我”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既代表了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更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 ①“父亲的灶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是伴随着灶台展开的;②灶台既代表着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③灶台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它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2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文章人物的事件来看,“灶台”与父亲母亲有关,“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炊烟是乡下人的一种信仰。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因此“灶台”就是家的象征。“图腾”指的是一种信仰是一个集体凝聚的标志。只要灶膛里有火,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有灶台,有灶台燃起了炊烟,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
故答案为: ①“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图腾”指的从一种信仰,炊烟是一种信仰,因为炊烟代表着饱足、温暖与安详;②炊烟也是家的标志,正如文中所写“有锅才有家”,灶台生火升起的坎烟就是温暖的家的象征。
【答案】24.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我们一家在动乱时期冲炒米应急
25.示例一:A句用了“开”“掏”“塞”等精准的动词,按照先后顺序,介绍了“柚子壳”的制作过程。多用短句,又随口补充“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如话家常。寥寥数语,于平淡质朴中表现了当时故乡贫穷的生活状态。(示例二:B句用“蛋瘪子”“惯宝宝”等方言,具有乡土特色,显得活泼有趣。用“煎”“抓”等词语,介绍了故乡特有的炒米吃法,有滋有味,用“老给孩子吃”等口语,如话家常,通俗自然。适时穿插街坊对炒米和荷包蛋吃法的议论,表现了故乡的民俗风情。)
26.我不认同。张仲陶算卦之事表明炒米坛子几乎家家都有,体现了炒米在当时家乡的普遍性,还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不能删去。
27.汪曾祺用舒缓自然的笔触介绍了故乡的炒米,并与其他地方的炒米进行比较,其中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在介绍炒米的同时,作者自然地讲述了故乡的风俗和逸闻趣事,令人感受到他对过往岁月的真切回忆。作者用轻松从容的心态表现岁月的动荡与艰难,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被他称为“浪漫主义”,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爱与热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以“炒米”为话题,通过多个段落详细介绍了炒米的相关内容。根据题目要求,需要填写三个空,分别对应文章第③段、第⑤段和第⑥⑦两段的主要内容。第①段介绍了家乡炒米的风俗,第②段介绍了炒米的做法。这两段为炒米的基础介绍,为后续内容铺垫。第③段主要介绍了装炒米的用具,即“炒米坛子”和用来舀炒米的“柚子壳”。这是炒米储存和使用的具体细节,体现了家乡人民对炒米的重视和独特的生活习惯。第⑤段介绍了炒米的吃法,包括用开水泡、加白糖或酱姜佐食,以及用猪油煎荷包蛋和炒米一起吃的特殊吃法。这些吃法展示了炒米在家乡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第⑥⑦两段叙述了作者在动乱时期,一家人带着炒米躲进红十字会,用炒米充饥度日的经历。这段叙述不仅体现了炒米的应急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故答案为: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我们一家在动乱时期冲炒米应急
25.本题考查对汪曾祺散文语言特点的赏析能力。汪曾祺的散文语言平淡而有味,善于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对于【A】句:“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瓢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这句话通过精准的动词“开”“掏”“塞”等,按照先后顺序详细描述了柚子壳的制作过程。同时,多用短句,语言简洁明了,如话家常般自然流畅。通过“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这一补充信息,更显得亲切真实,展现了当时故乡贫穷的生活状态。对于【B】句:“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这句话运用了方言“蛋瘪子”“惯宝宝”,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显得活泼有趣。同时,“煎”“抓”等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故乡特有的炒米吃法。口语化的表达“老给孩子吃”等,如话家常般亲切自然。穿插的街坊议论,则进一步展现了故乡的民俗风情。故答案为:示例一:A句用了“开”“掏”“塞”等精准的动词,按照先后顺序,介绍了“柚子壳”的制作过程。多用短句,又随口补充“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如话家常。寥寥数语,于平淡质朴中表现了当时故乡贫穷的生活状态。
(示例二:B句用“蛋瘪子”“惯宝宝”等方言,具有乡土特色,显得活泼有趣。用“煎”“抓”等词语,介绍了故乡特有的炒米吃法,有滋有味,用“老给孩子吃”等口语,如话家常,通俗自然。适时穿插街坊对炒米和荷包蛋吃法的议论,表现了故乡的民俗风情。)
26.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人认为第④段写张仲陶算卦之事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但实际上,这段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张仲陶算卦之事表明炒米坛子几乎家家都有,这体现了炒米在当时家乡的普遍性。通过这一细节,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炒米在故乡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这段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张仲陶的算卦故事虽然有些离奇,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使得文章在介绍炒米的同时,也展现了故乡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因此,如果删去这段内容,文章将失去一部分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无法全面展现炒米在故乡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故答案为:我不认同。张仲陶算卦之事表明炒米坛子几乎家家都有,体现了炒米在当时家乡的普遍性,还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所以不能删去。
27.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本文入选汪曾祺散文随笔集《人间情味》,通过介绍故乡的炒米及相关风俗、逸闻趣事等,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过往岁月的真切回忆。文章开头通过引用《板桥家书》中的描述,引出家乡炒米的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介绍炒米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炒米的做法、吃法以及储存方式等细节,还穿插了故乡的风俗和逸闻趣事,如张仲陶算卦之事、炒米坛子的使用等,这些内容使得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同时,作者在叙述动乱时期用炒米充饥的经历时,虽然语言轻松从容,但背后却蕴含着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艰辛的深刻反思。这种以轻松笔触表现沉重主题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爱与热情以及对过往岁月的珍视。因此,从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过往岁月的真切回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等丰富的“情味”。故答案为:汪曾祺用舒缓自然的笔触介绍了故乡的炒米,并与其他地方的炒米进行比较,其中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在介绍炒米的同时,作者自然地讲述了故乡的风俗和逸闻趣事,令人感受到他对过往岁月的真切回忆。作者用轻松从容的心态表现岁月的动荡与艰难,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被他称为“浪漫主义”,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爱与热情。
28.【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段关于初二学生言行不一现象的描述,以及班主任引用陆游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引导学生的实践教育意图。中心话题是“实践与收获”的关系。
【题干分析】①具体分析每一则材料的意义:材料首先指出了当前初二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孩子们在讲道理时能说会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反映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接着,班主任通过引用陆游的名句,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或道理。这句古诗的释义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体现了陆游重视实践、强调实践的教育理念。②阐述写作思路:由上述分析可得出写作的中心是“实践才有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是什么?阐述实践与收获的关系,指出实践是获取真知、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什么?分析当前学生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如缺乏实践机会、过于依赖书本知识等。同时,强调实践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怎么做?提出如何加强实践教育的建议,如增加实践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同时,也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讲述自己如何通过实践获得收获的经历和感受。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详略得当。对于实践与收获的关系以及实践的重要性等核心部分需要重点阐述,而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等则可以略写。作文开头可以引用材料中的现象或陆游的名句作为引子,引出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自己或他人的实践经历,以及社会上的实践教育活动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积极投身实践。
【立意提取】
1.实践出真知
2.行动胜于空谈
3.在实践中成长
例文:
                   实践才有收获
  自从进入初二以来,我渐渐发现,自己虽然在课堂上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并非只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许多同学都有类似的感受。每当这时,班主任总会用那句耳熟能详的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提醒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位同学相约去郊外植树。虽然在课堂上我们学习过植树的方法,但真正拿起铁锹、铲子,面对一片空旷的土地时,我们却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我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先挖坑,再放树苗,然后填土、浇水,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坑挖得不够深,树苗放得不够正,土填得不够实,水浇得不够匀……每一个环节都似乎与课本上的描述有所出入。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走了过来。他看了看我们手中的树苗和工具,笑了笑,然后亲自示范起来。只见他熟练地挖坑、放树苗、填土、浇水,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流畅自然。在他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找到了感觉,也慢慢掌握了植树的技巧。当一棵棵小树苗在我们的努力下挺拔地站立在土地上时,我们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通过这次植树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却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或道理。
  回到学校后,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无论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还是生物实验,我都积极参与其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反复实践。我发现,当自己真正动手去做时,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都变得生动起来,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了。
  如今,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了。我深知,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就必须亲身去实践。实践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持实践这一原则,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点评】这篇记叙文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地阐述了“实践才有收获”的主题。文章从作者进入初二后发现的普遍现象入手,引出班主任的提醒和古诗的启示,然后具体描述了作者参与植树活动的经历,通过对比自己与老农的植树方法,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回到学校后更加珍惜实践机会,进一步强化了主题。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述主题,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具有说服力。此外,作者在文章中还巧妙地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使得文章更加真实、感人。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