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历史与延续
张骞出使西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成公主入藏
回族形成
土尔扈特部东归
西汉
北魏
唐
元
清
西域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宣政院
新疆:伊犁将军
西藏:驻藏大臣
???
???
?
?
汉
唐
元
清
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管理西藏
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在西藏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设驻藏大臣
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壹 · 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各民族分布格局: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确立依据:
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前提:
实行地区:
国家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内容
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地位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安排管理地方经济;
3)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4)依法组织地方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5)管理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
6)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确立过程
1949
1954
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载入宪法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制度化
法律化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二、统一与自治
易错辨析:
1.居住有少数民族的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藏历新年”列为西藏自治区的法定节假日,放7天长假。
3.少数民族有声望的首领可以自行与他国元首进行会晤?
自治权
国家统一领导
居住≠聚居
(2021·江苏镇江·14)“左图右史"是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当某班同学使用下列示意图时,他们要借助此图来理解的历史概念,最有可能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一带一路”建设
C.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C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下的自治,而不是独立、‘分裂’或‘单干’,它是促进多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治理的地方自治。”材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是( )
A.统一与自治相结合
B.民族区域高度自治
C.基于民族地理分布
D.专门立法保障实施
A
①
②
③
⑤
④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第一个自治区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壹 · 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实施情况
行政区划
(最晚的)
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民富裕奠定了基础。
壹 · 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设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2021·广东省·17)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C
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通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
A.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形成了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关系
A
比较经济特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异同
项目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不同点 目的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城市或者地区
特点 相同点 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都从国情出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定的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享有自治权)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
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自治区
壹 · 团结统一 制度筑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贰 · 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
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有400万人口;
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
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
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
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贰 · 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
战略
阅读课本62-63页,找出这四个方面的措施
贰 · 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西藏
民主改革
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政治上:
贰 · 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①国家采取优惠政策,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
经济上:
新疆打造特色瓜果农业
傣族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经济
意义:①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藏族民居
援藏族干部孔繁森
贰 · 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文化上: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布达拉宫
①帮助少数民族
创制文字
②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③搜集、整理和出版
少数民族文献古籍
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藏族史诗
蒙古族史诗
②兴边富民行动;
国家战略上:
①西部大开发;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③脱贫攻坚战
贰 · 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
意义①: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意义②: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贰 · 繁荣发展 政策铺路——共同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共十九大报告
1.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2.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坚决反对民族分裂.
4.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当代青少年如何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地位:
地区:
前提:
区划:
意义:
国家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聚居区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共同繁荣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繁荣
政治:
经济:
文化:
战略: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优惠政策、人员、技术、资金、物资
保护与发展
西部大开发
兴边富民行动 脱贫攻坚
助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保障权利 维护统一 共同繁荣
1. 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以下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 )
A.朋友遍天下
B.民族大团结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B
链
接
中
考
2.“……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依法治国的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链
接
中
考
C
链
接
中
考
3.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 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