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1)B(2分)
(2)①习俗多样②历史悠久③别称众多(3分)
(3)【示例】小民同学,我理解你对新文化的追求,但传统文化同样重要。作为新
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新文化,实现两者的平
衡。我们可以通过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而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传统。这样,我们既能跟上时代步伐,又能保留民族文化
的精髓。(2分)
6.(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天涯若比邻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A【解析】B.根据材料二中的“自我安慰是改变个人不良情绪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知,“唯一重要的方法”有误;C.根据材料四“女生的积极情绪类型明显多于男
生”可知,“少于男生”有误:D.根据材料三“父母过分干预或者是任意放纵
…产生消极影响”可知,“产生积极影响”有误。
8.D【解析】“当前”指目前的情况,如删去说明今后也会是此情况,与原意不符。
“大多”指多数,占很大比例,如删去意思变成所有人处于平和、喜悦的积极情绪
中,与原意不符。
9.个人:①要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③学会随着情境
的变化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④尝试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家庭:①父母对孩子要
关怀;②父母要感情融洽。学校: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要开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内容。
10.B[解析]B项,第⑦段中“见多识广”一词描述的是“我”自认为阅历丰富、
见识广泛,进而向母亲提出在豆馅中加入糖桂花的建议。这里“惋惜”的情感并
不明显,更多的是对母亲坚持传统做法的尊重与理解,以及对过去母亲制作豆包儿
的美好回忆。
11.①准备铁锅③加人红枣④小火熬馅、搅动
12.“回荡”指来来回回地游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熬的豆馅口感细腻、味美,表
骆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器
现了“我”对母亲熬的豆馅的喜欢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回荡,意思是(声音等)来回飘荡。
在这个句子中,“回荡”一词被用来形容母亲熬出的豆馅在嘴里产生的感觉,强调
了母亲熬制的豆馅口感细腻、味道悠长,让人回味无穷,与现在市面上实的稀烂如
泥的红豆沙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作者对母亲熬的豆馅的喜欢与赞美之情。
13.示例:不能删去。母亲制作豆包儿十分讲究,坚持用铁锅不用铝锅,坚持用大红枣
不用金丝小枣,坚持用红糖不用白糖,母亲用心的背后体现了她对传统技艺的执着
与坚守;作者意在通过母亲不加糖桂花这件事来进一步说明母亲对传统技艺的执着
与坚守,深化了主旨。[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文章描述了母亲制作豆包儿的
过程,通过多个细节展示了母亲在制作豆包儿过程中的讲究和精细,强调了母亲对
传统手艺的坚守和执着。第⑦段关于糖桂花之事的描述,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段内容
与母亲制作豆包儿的步骤直接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它是作者用来进一步说明母亲
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坚守的一个例证,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对传统手艺有着深厚感
情和坚定信念的女性形象,这也与文章的主题相呼应。所以,第⑦段所叙糖桂花之
事不能删去。
14.作者对母亲做的豆包儿的怀念;对豆包儿所承载的往昔岁月和对故乡、母亲的深深
怀念;对母亲坚守传统技艺的敬佩之情,也寄寓了自己对雅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
情;饱含作者深深的怅惘之情,对传统难寻、“现代文明”冲击传统工艺的惋惜与
伤感。
15.A
16.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因思念淑女而彻夜难眠、思绪万千的情态表现得淋
漓尽致。[解析]本题考查炼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的意思是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
以入睡。连用两个“悠”字,使情感表达程度更深,把主人公因为思念淑女而彻
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7.A.值得。B.有时。C.②
1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
(人)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
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19.D[解析]D项,本文详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发现桃
花源”是略写。
20.适合。[乙1文中的五柳先生从读书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安贫乐道、高洁傲岸、自
骆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器2025年上学期第一阶段自测题
八年级语文
提示:
本学科试题共三道大题,24小题;满分120分,时量120分钟;试题分为“问卷”和
“答题卡”两个部分。请同学们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问卷”上则无效;
答题前一定要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写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邂逅节气之美”主题实践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1-4题。(8分)。
在展览区,每张展板都由一名“节气小使者”负责内容设计和现场宣讲。请你帮助负
责“前言”展板的小使者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作为农耕社会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三十四节气是中国支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顺应
自然认识自然的熏要参照。行走在二十四节气里,我们会邂逅不同的美。
节气里有风物之美。四季凤物均听节气调遣:它引导着草生木长、杨柳堆烟,它演绎
了新麦登场、流萤点点,它蕴育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它铺陈开梅花朵朵、风雪漫天。
自“立春”始,至“大寒”终,①
,物候流转,不曾停歇。
节气里有农事之美。辛勤劳作的农家人在“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夏谷子小满著”
“寒露荞麦收到家”等农谚智慧的哺育中,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里,一日
一时都不曾虚度。
节气里有诗词之美。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它是韦应物的“微雨众卉新,一
雷惊蛰始”,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苏轼的“霜降水痕收,浅
碧鳞鳞露远洲”…每句诗词的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一时的心情和一段动人的故事。
节气里有哲理之美。比如四“立”,“立”即开始,当立则立,不可迟疑;比如二
“分”,“分”即平分,当分则分,不可独占;比如“芒种”,一收一种,种因收果,不劳不
获。细细品读节气,你的心胸会②
,你的生命也会澄澈丰盈。
1.“节气小使者”对文稿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产生了疑问。请帮他指出不正
确的一项()(2分)
A.“蕴育”应写为“孕育”
B.“转”应读为“zhun
C.“虚度”应写为“虚渡”
D.“谚”应读为“yan”
2.请帮他确定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周而复始②大彻大悟
B.①周而复始②豁然开朗
C.①无穷无尽②豁然开朗
D.①无穷无尽②大彻大悟
器八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器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将两个“是”字改为“不仅”“而且”。
B.将“参照”改为“参考”。
C.将“顺应自然”与“认识自然”调换位置。
D.删去“认识自然”。
4.负责“夏至”展板的小使者正在为搜集到的语句排序,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2分)
①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过两三个星期,炎炎盛夏才真正来临。
②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第十个节气,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
③这是一年中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④“夏至”的“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是指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⑤虽然夏至这天日照时间最长,但它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日子。
⑥此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所以民间会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A.④②5③6①B.④3②⑤6①C.②④③6⑤①D.②④6⑤③①
5.班级开展“我爱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任务。(7分)
(1)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一
系列活动。为了丰富大家对清明习俗的认识,小文搜集到以下诗句,其中没有涉及
清明节相关习俗的是()(2分)
A.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B.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C.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D.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2)小化制作了关于端午节的思维导图,请你结合思维导图的内容,用四字短语帮他补
充完整。(3分)
中华端午文化已浸润全球,口本
在端个也会吃粽子,挂莒蒲草;“全
影响
关于端午节的文学记载
英中华端午龙舟公”已成为英国乃军
广泛
在晋代的《风土记》中就已
欧洲规模最人的端牛龙舟赛之一…
经出现。
端个
有划龙舟、采草药、挂艾草与官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
蒲、洗草药水、食棕子、拴五色丝
①
③
天中节、重午节、五月节、
线、佩香囊、饮雄黄酒等多种习俗。
蒲节、地腊节、浴兰节等。
①
②
③
(3)小民同学认为如今时代变迁了,许多新文化应运而生,新时代青年应移风易俗,追
随时代潮流,又何必固守旧传统呢?对此你将如何应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
看法(2分)
希八年级语文第2页(共8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