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4 14: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陶罐和铁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在教学时,“以读为本”,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奚落”,让学生知道一切是因为铁罐看不起陶罐而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陶罐和铁罐对话的部分,通过感受文章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角色的语气及性格特点。理解本课阐述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讲道理。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实物或图片,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预习、自学课文。查字典或工具书理解词语:朴素、奚落、懦弱、相提并论、和睦相处、恼怒。
学生阅读课后链接《北风和太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激趣导入
1.谈话引题:(教师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没有实物也可以用图片)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同学们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摸一摸,说一说这两个罐子各自有什么特点。(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同学们都说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
3、认识陶罐: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两个罐子,它们是国王橱柜里的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还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从实物入手,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发现陶罐和铁罐各自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文本产生兴趣,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导语:孩子们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你们认识他们吗?谁来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果我不小心把它们摔到了地上会怎么样?那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陶罐和铁罐》(激发学生猜测课文两人之间发生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扎实字词
1.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者结合上下文,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3)画一画:用“____”和“  ”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2.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1)学生认读词语。(出示词语)
陶罐 骄傲 谦虚 懦弱 恼怒 价值
识字方法交流:
指导书写。
“骄、傲、谦、懦、捧、代、价”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是横钩。
(4)重点指导。
“尘”上部分的“小”没有钩;提醒学生“尘”是前鼻音。
“捧”和“棒”比较识记。提醒学生“捧”和“棒”是后鼻音,读者字音。
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师范写重点生字后,让学生练习书写,师巡回指导。
展示优秀作业,引导评价。
(5)通过课前查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把不懂的词语弄明白,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按照提示的要求自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的识字教学,教师应注意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如查字典的习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和插图,说一说,故事中有哪两个场景?请按这两个场景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1)学生快读课文并分段。
(2)汇报分段情况。
2、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什么事?
设计意图:铁罐、陶罐的形象十分鲜明,先从主人公入手,对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有帮助。而理清文章的层次也让本文的学习主线更清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回顾导入。
1.听写词语:谦虚 恼怒 傲慢 骄傲 陶罐 懦弱 争辩 和睦相处 相提并论 价值 尘土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国王御厨里的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是怎样的?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国王的御厨,去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听写词语中夯实基础,提升自己的写字能力;回顾课文内容,为展开新课做准备。
二、精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教师提问:它们相处得好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奚落)
2.“奚落”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词语替换它吗?
铁罐怎么“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如何对待的?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3.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第2~9自然段。
1.学习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小组讨论交流)
过渡: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读一读第2~9自然段,画出铁罐说的话。
学生汇报:(大屏幕出示)
(1)句子一:“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傲慢)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朗读。)
(2)句子二:“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①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轻蔑)(板书:轻蔑)
②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语气读一读,好吗?(学生练读)
③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
(3)句子三:“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①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然后回答。(恼怒)(板书:恼怒)
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过渡: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齐读句子(出示句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教师引导学生读出铁罐狂妄自大的语气。)
(5)(出示完整的铁罐说的几句话)同学们,我们现在把铁罐说的这几句话放在一起,再读一读,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狂妄。
(学生练习读,然后教师指读)
(学生评价)
(6)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铁罐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指导朗读:铁罐说的话的后面的标点符号大多是感叹号,一次比一次气愤,态度越来越不好。
2.品读陶罐谦虚的回答。
过渡: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自由读一读陶罐说的话,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陶罐谦虚、友善、宽容等)(板书:谦虚、友善、宽容、大度、对比)
“不敢,铁罐兄弟。”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1)读这些句子,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到陶罐的谦虚?
学生抓住“铁罐兄弟”“不是懦弱”“和睦相处”这几个词语体会陶罐的宽容、谦虚。
(2)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
3.出示完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
(1)过渡:相信此时你们对陶罐和铁罐有了一定的了解,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完整地读出来。
(2)同桌先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先自由读,找一找、画一画,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接着又问:“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这一环节设计上,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总结陶罐和铁罐各自的优缺点,说一说:
(1)铁罐那么傲慢,究竟为什么?
(2)陶罐那么谦虚,他为什么不跟铁罐碰一碰?
三、深入文本,研读感悟
1.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那是无法比较的。难道陶罐一点长处也没有了吗?陶罐和铁罐的命运怎样?默读第10-17自然段。
(学生汇报:陶罐光洁、美观、朴素。)
2.读出人们发现陶罐时赞美、兴奋的语气。
3.成了文物的陶罐在被人们发现后又是怎么说的呢?读读屏幕上的这句话。
出示:“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第1~9自然段,想一想过去铁罐是怎样对待陶罐的,再来读一读陶罐的话,说说陶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新的印象。
多年以后,铁罐为什么会消失呢?
设计意图:再次回顾第1~9自然段,通过对比阅读,突出陶罐宽容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1.小组交流: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2.说说《北风和太阳》中人物的的性格特点,以及优缺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陶罐和铁罐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补充铅笔盒钢笔,叉子盒勺子)
3.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板书:对比 结果 正视自己,尊重他人)
认识了陶罐和铁罐,你喜欢它们之中的哪一个?为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