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境的产生,有lài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镜,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fù予对象以生命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有lài( )于 精( )神 fù( )予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18岁时的作品,也是他传世的唯一作品,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②全卷画面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以及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全图既壮阔雄浑又细腻精致,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杰作。③ 王希孟英年早逝很是可惜, 一幅《千里江山图》就足够让他名垂千古。
3、①句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错误,正确的句子应该是:
4.②句中的横线上应填的标点是( )
A.、 B.。 C.…… D.——
5.句中横线上应填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还…… B.虽然……但是……
C.即使……还…… D.既然……那么……
6.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起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_________, 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______________。二者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感情婉转。
7.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部舞剧中,舞者以舞蹈语汇将《红楼梦》这一经典传奇。
分析:这个句子成分残缺,可在“这一经典传奇”后添加“娓娓道来”一词。
B.意义非凡 拼搏奋斗 沉着应对 遨游太空
分析: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我们亲历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分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亲历了历史大事”。
D.网络让人类大脑实现了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依赖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
分析:这句话的标点符号运用有错误。
8、你的班级将举办“认识中国传统色彩”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给下面的文字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15字以内。
在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以舞为语、以曲为韵,梅红、缃叶、沧浪、远山黛……几十种颜色被唱成歌、舞成画,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中国传统色彩的走红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要想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必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妨从小切口、小角度入手,深挖下去,同时利用新技术、新表达,在更多平台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
(2)下面是本次实践活动的开场白,请你仿照“赭红”的示例,根据链接材料,将横线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同学们,大家好!在中国大地的多样景观中,中国的古典色彩之美散发着最耀眼的光彩,沧浪是 ;远山黛是 那 ;赭红是那承载着中国革命火种的嘉兴南湖游船上最绚丽的红色。让我们一起认识中国的传统色,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吧!
【链接材料】
①沧浪,水色也。屈原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明心迹,渔翁则以“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道理劝慰。
②远山黛,青黑色。鲁迅的《社戏》中写道:“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③赭红,深红、暗红色。常用于绘画栏杆、房屋、船舶等,“红船劈浪渡关山”,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嘉兴南湖游船便使用了这种颜色。
(3)【跨学科综合】中国的传统色彩大多是从矿石和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班长搜集了赭石颜料提取的方法,请你将下面的流程图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出来。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⑦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⑧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有删改)
9.请通读全文,补全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 ”的观点,然后阐述“什么是 ”,再阐述“ ”,最后论述 。
10、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11、第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12、第⑥段是如何进行举例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13.课文从三个方面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14、《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不是“意境”的呈现?其中有没有“意匠”的身影?请结合本文内容做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 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茵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 。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 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 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啕已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 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5.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列举那些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
16.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说说它 在文中的作用。
17.下面两则材料,如果让你选择作为证明论点的论据,你选哪一个,为什么
材料一:《韩诗外传》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时,闵脸色干枯,但过了一段时间竞变得红润起来,使孔子大为奇怪。据闵子骞说,他在没读书之前,一心想着要做迭官贵人,因此寝食不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心读为人处世之书,能辨是非、知美丑,因而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变好。
材料二:苏东坡曾说:“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道出了人的气质来自于多读书,它会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的眼光更加有神,面庞更加光彩,举止更加高雅……这种美态比起外表的美貌,要耐看得多。
18.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19.“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我们所学教材及荐读名著中的人物,有许多都能给予我们积极影响。
请从下列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根据提示在横线上作简要表达。
诸葛亮 藤野先生 杜小康 托尔斯泰 贝多芬
我从______________身上,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糨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仿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 ”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打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 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 ”
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 ”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 我们最应该做什么 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 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
“莫非是数学定理 ”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 ”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 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 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20.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 叫座:上座率很高,受欢迎
B.随即是肃静 肃静:严肃,安静
C.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 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难过
D.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莹然:晶莹,明亮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B.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D.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
22.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
1、赖 jīnɡ 赋 2.身临其镜----身临其境 3.也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 4.A 5.B 6.①示例:兴盛于宋代 ②示例: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7.C 8、(1)新创意,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2)那饱含着爱国热情的屈原在汨罗江畔看到的幽深的水色 饱含着爱国热情的屈原在汨罗江畔看到的幽深的水色那满载着美好回忆的鲁迅在月夜行船时看到的远山的青黑色(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赭石颜料的提取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取赭石,用磁铁吸出铁屑,将赭石进行淘洗;接着,根据颗粒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分别用不同的容器加水进行搅拌或用开水煮,淘洗杂质;然后,通过沉淀,让杂质和赭石分离,倒掉上层的水,取出赭石晒干;最后,按“研磨—澄清—出胶—入胶—再研磨”的流程,反复操作多次,制成赭石颜料。
9.(1)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 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10、①山水画要求景与情结合。缘物寄情,景与情结合才能产生意境。②只有表达出作者的深刻感受,意境才有独创性,山水画才有灵魂。
11、①承接上文对意境内涵的阐释,②开启后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这一话题。
12、①第⑥段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正反结合展开论证。②先从正面阐述,指出长期观察,认识全面,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再从反面阐述,指出看一眼,对客观事物不熟悉,是画不出好画的。
13、①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还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③苦心经营意匠,即加工手段。
14、是意境的呈现。面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表明诗人的情已经和眼前之景相结合,情景的结合就是意境。诗人面对国家遭逢乱世,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伤痛之情。寓情于景,就是诗歌中的意匠。
15.文章开头列举生活中一些人们使用万千手段使外表变得美好的方法(或人们关心的生活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论据,更好地证明观点;为引出下文自己的观点作铺垫,使读者在触目惊心的同时更易接受作者的观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6. 比喻论证,使用一连串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或读书可以让人会心微笑)的观点。用语生动,极富感染力。
17.选用材料一,因为材料一用古人读书脸色变好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可以使人优美”,事实胜于雄辩;
选用材料二,这段文字引用了苏轼关于读书影响面容和气质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可以使人优美”这个观点。
18. 用设问,既呼应开头内容,又强化自己观点。用比喻,把“优美”比作“五月的花环”,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给人带来的改变,从而更突出了中心论点。
19.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公正无私,忠诚敬业。
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公平正直,待人热情。
/ 杜小康:历经磨炼,战胜孤独,自我成长,勇敢坚强。
/ 托尔斯泰:直面人生,勇斗苦难,为人类奉献不朽杰作。
/ 贝多芬:隐忍苦难,抗争命运,创造欢乐,给人们以安慰、勇气和力量。
20、C
21、B
22、①学术功底扎实;②教学魅力独特;③有传统士大夫安贫乐道的风范;④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23、心理变化:由对打胜仗的渴望,对抗战长期没有胜利的埋怨、烦闷;到有了从军的想法;到最后坚定了从军的决心。
原因:①孟嵋听到同学“打胜仗”的小声哼唱,引发了她的心理活动;
②孟嵋受到江昉先生授课内容的影响,与庄无因关于国难当头青年人社会责任的讨论,推动了她的心理变化;
③孟嵋听到父亲送别参军学生后的感喟,坚定了她从军报国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