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学习本单元后,班级开展“古人怎么写山水”的探究性学习,下面是小雨分享的学习成果,请根据拼音写出PPT1和PPT2中相应的汉字。
Q:古人怎么写山水? 或远景近景,或动静结合,描①mó 摹 细致。请看诗文名句:…… Q:古人怎么写山水? ②rónɡ 融 情入景,给予景物人的情态。请看诗文名句:…… Q:古人怎么写山水? 寄寓深刻的哲理或情意等。请看诗文名句:……
PPT1 PPT2 PPT3
2.(2分)小雯对汉字的造字和用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参考下表中“马”的相关知识,观察分析“众”的甲骨文和今字,分析其造字法和释义。
甲骨文 今字 造字法 释义
马 象形 “马”是马的形状,像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众 ① 会意 ② “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三个人即为众,是人数多的意思
3.(2分)小雨搜集到湖南常德屈原公园门口对联,他出示了上联,你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组合下面七个汉字,写出下联吗?
陵 千 人 武 蔚 文 载
上联:一园诗思怀三闾
下联: 千载人文蔚武陵
4.(3分)学校本周五下午三点将举办“诗词文化”主题讲座,小雨代校团委拟了一份通知,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通 知
为弘扬优秀的诗词文化,激发同学们热爱诗歌的热情,学校特邀请著名诗人西川于本周五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为同学们举行一次“诗词文化”主题讲座,请同学们务必一定准时参加。
2025年4月20日
校团委
①画线句子语义重复,应将“ 务必 ”或“ 一定 ”删去。
②通知中举行主题讲座的时间不具体,应将“ 本周五 ”改为“ 本周五下午三点 ”。
③通知中有一处格式不正确,应将“ 2025年4月20日 ”与“ 校团委 ”调换位置。
5.(8分)小雯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就像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欣赏古文,我们沉醉于小石潭“青树翠蔓,① 蒙络摇缀 ,② 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幽静美丽;感慨于桃花源“芳草鲜美,③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亦真亦幻。品读古诗,我们看到洞庭湖“④ 气蒸云梦泽 ,⑤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汹涌澎湃;听到劳役者对统治阶级“微君之故,⑥ 胡为乎中露 ”(《式微》)的质问;感受到男子“求之不得,⑦ 寤寐思服 ”(《关雎》)的执着;猜测到女子约会不遇“一日不见,⑧ 如三月兮 ”(《子衿》)的失落惆怅……让我们浸润于古诗文,领略它的多姿多彩。
6.(3分)班级要举行“书香满校园,文学伴我行”主题活动,小雯负责设计活动宣传海报,需要从下边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配图。你会推荐哪一张?请说明理由。(写作提示:介绍图片画面和寓意)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推荐图一。图片的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书的上方有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书的形状还酷似一只雏鹰,象征着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图片寓意着学生多读书才能奔赴美好的未来,彰显了“读书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示例二:我推荐图二。图片的主体是四只高高举起的手臂,每只手的上方都有一本书。翻开的书还酷似一只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象征着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图片寓意着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在未来世界展翅翱翔,彰显了“读书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②于归③,宜④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花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之子:这位姑娘。③于归:姑娘出嫁。④宜: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⑥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7.(2分)批注一:从画线的地方可以看出《诗经》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 重章叠句 ,从内容判断这首诗应该是属于 风 (风、雅、颂)的部分。
8.(2分)批注二:《关雎》中用雎鸠鸟比兴,表达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兼葭》中用蒹葭比兴,表达对伊人之可望而不求的惆怅;这首诗用 桃树开花结果 比兴表达 少女出嫁的美好祝愿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A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其舟行人贵贱①来往以代马车、屝履②。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③,偏即欹侧,( B )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④者径买,北达通、津⑤。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⑥,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⑦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纤索。至于风篷,(C)小席如掌,所不恃也矣。
(选自宋应物《天工开物》,有删改)
【注释】①行人贵贱:有钱和无钱的行人。②屝(fèi)履:步行。③偏重一石:有一石(百斤)左右的偏重。④好逸便:好求方便。⑤通、津:通州和天津。⑥清江浦:运河入黄河口,今江苏清江市。⑦没世:永世。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 查阅词典(①平常的。②人世间。③凡是) (1) ③ (填序号)
溯黄河浅水二百里 课内迁移(溯洄从之) (2) 逆流而上
俟风静涉过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3) 等待
或恃纤索 联系成语(有恃无恐) (4) 凭借
10.(2分)请把“故”“若”“则”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若) B.(故) C.(则)
11.(2分)请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或好逸便者径买,北达通、津。
有喜欢方便的人就直接买下来,向北可到达通州和天津。
13.(4分)【甲】【乙】两文段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甲】文段使用摹状貌的方法,介绍了核舟上的人物情状,生动形象。【乙】文段使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浪船方便但是不能经历大风浪的特点。
船行驶的动力在船尾,有一支巨大的橹,由两三人推着向前走,有时也依靠纤索。至于风帆,小得像手掌一样,是不可依靠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莼菜:舌尖上藏着最深的乡愁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
崔丽娟
①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鲁颂·泮水》节选
②莼菜,来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其中的茆,即莼菜。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的诗,本诗的主人公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xié)莼菜以备大典之用。鲁僖公即将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③诗中“采茆”是为祭祀做准备。《正义》引《诗义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yù),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本草纲目》中还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莼菜的嫩叶、叶柄和嫩茎均可食用,味道鲜美嫩滑,因此常常在饮酒、欢乐、庆功和祭典中使用。
④莼菜,又名蒪(pò)菜、马蹄菜、湖菜等,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茎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匍匐根状茎横卧于水体底泥中;花小,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叶呈椭圆状,漂浮于水面,长为3.5-6厘米,宽5-1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柄,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果为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
⑤莼菜属水生浮叶植物。曾因其有性繁殖能力弱,对土壤及水环境要求高,原生种群较少,于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又被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通过地下茎越冬,一般花期为6月,果期为10-11月。
⑥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莼菜含有酸性多糖,主要存在嫩芽和幼叶叶柄外包裹的透明胶质中,另外,莼菜还包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自古被视为珍贵蔬菜,味道清香,可用来制作杭州莼菜羹、莼菜黄鱼羹等杭州名菜。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⑦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莼鲈之思”就将舌尖的美味和文人浓浓的乡愁串联起来了。
(选自2024年3月30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本文主要介绍了莼菜的特征、功效和文化寓意。
B.《诗经》中的“茆”就是莼菜,它最初用于祭典。
C.第③段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圆者为荇,叶尖者为莼。
D.莼菜属水生草本植物,繁殖较慢,对生长环境要求高。
15.(2分)本文的题目富有新意,请作一点赏析。
它巧妙地揭示美味与乡愁之间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3分)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填入第⑦段横线处更恰当?请阐述理由。
A.《晋书·张翰传》中记载:西晋末年,吴郡名士张翰洛阳做官,深受掌权的齐王司马冏器重。但时值天下纷争,张翰萌生辞官归隐之心。有一年秋风起时,张翰思念起江苏苏州老家的菰菜(茭白)、莼羹、鲈鱼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然后辞官回乡。
B.晋代张翰在外任职,有一年秋风起时,他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选A。理由:主要内容为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归隐。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 选B。理由:主要内容为张翰在外任职因想起家乡的莼菜鲈鱼而作诗抒写乡愁。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桃花源在哪里?
梁 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
②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福建武夷山区。从福州出发过永安县,车停在路边,有指示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③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这时席地而坐,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草坪上散摆着些茶桌,武夷山的“大红袍”茶海内知名,你在这里尽可细品杯中乾坤,把玩手中岁月。那天我正低头品茗,忽听有人呼唤,隔数桌之外走过一人,原来是十多年未见的一位南海边的朋友,不期在此相遇。我们相抱而呼,以茶代酒,痛饮一番。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④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
⑤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⑥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⑦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⑧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⑨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选自《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
17.(3分)【探·桃源之境】请你跟随作者的脚步,探寻文中两处桃花源,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桃花源” 所至所见 所感
福建 武夷山 溯流探源——登石山顶——(2) 赏景品茗 ——旧友重逢 “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恩施 (1) 武陵山(区) 洞中观歌舞——农家吃酒食 (3)“ 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或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填文中原句)
18.(3分)【品·桃源之美】请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写景语句。
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神似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切合了桃花源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19.(3分)【悟·桃源之情】读游记要关注景,也要关注人。本文第③段和第⑧段都写了“桃源”所遇之人,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第③段写在武夷山桃源所遇故人,说明桃花源是许多像作者一样的人所向往的地方,第⑧段写主人对“我们”的热情,也使得作者对桃花源的淳朴生活更加向往。可见,桃源所遇之人,皆为惺惺相惜之人。这既说明桃源之神妙,能够暗通今昔;也体现桃源之亲切,令人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0.(3分)【辨·桃源之思】文末,作者说“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阅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生活符号,说明桃花源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不同于日常的生活方式;桃花源也是一种文化标记,这是从文化认知和审美角度,说明桃花源代表了我们民族对于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选段一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这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
选段二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有删改)
选段三 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有删改)
为指导同学们阅读《经典常谈》,语文老师设计了以下阅读任务群,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21.(2分)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很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D.全书共13篇,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22.(2分)叶圣陶把《经典常谈》比喻为“地图跟地理志”,说明了《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说明《经典常谈》能起到工具书的作用,能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意近即可)
23.(2分)叶圣陶先生说《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通俗易懂。请以选段二为例简单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言之成理即可)
24.(2分)阅读选段三内容,简要说明杜甫对诗歌发展作出的贡献。
将诗历史化、散文化;变革五言诗;成立古体七言诗;开“沉着痛快”一派。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右边是某地在“世界读书日”公布的一个宣传读书的标识,请对其进行介绍。(要求:①说明标识的构成元素及其寓意;②80字左右。)
示例:该读书标识由爱心、书本和纽带等元素组合构成。爱心和书本寓意我们要热爱读书、用心读书;心形纽带则寓意着以书籍作为纽带,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任务二:“书”或许引发了你的许多情思,请写一首小诗在“读书心得会”上与大家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一:书/你是我的益友/陪我笑/陪我哭 示例二:书是我的良师/教我智慧/润泽心田/启迪人生 示例三:有时他是一座奇峰/引我攀登/有时她是一条涓流/令我驻足/他们是书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一花一世界”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所有的花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你愿意成为哪一朵花?请将“我是那一朵 的花”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任务二:《统一》中说:“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它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请以“和谐统一也是美”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任务三:花会说话吗?叶会行走吗?……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9张PPT)
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第3单元测试01
范围:第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学习本单元后,班级开展“古人怎么写山水”的探究性学习,下面是小雨分享的学习成果,请根据拼音写出PPT1和PPT2中相应的汉字。
Q:古人怎么写山水? 或远景近景,或动静结合,描①mó______细致。请看诗文名句:…… Q:古人怎么写山水? ②rónɡ______情入景,给予景物人的情态。请看诗文名句:…… Q:古人怎么写山水?
寄寓深刻的哲理或情意等。请看诗文名句:……
PPT1 PPT2 PPT3
摹
融
2.(2分)小雯对汉字的造字和用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参考下表中“马”的相关知识,观察分析“众”的甲骨文和今字,分析其造字法和释义。
甲骨文 今字 造字法 释义
马 象形 “马”是马的形状,像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众 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意
“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三个人即为众,是人数多的意思
3.(2分)小雨搜集到湖南常德屈原公园门口对联,他出示了上联,你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组合下面七个汉字,写出下联吗?
陵 千 人 武 蔚 文 载
上联:一园诗思怀三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载人文蔚武陵
4.(3分)学校本周五下午三点将举办“诗词文化”主题讲座,小雨代校团委拟了一份通知,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通 知
为弘扬优秀的诗词文化,激发同学们热爱诗歌的热情,学校特邀请著名诗人西川于本周五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为同学们举行一次“诗词文化”主题讲座,请同学们务必一定准时参加。
2025年4月20日
校团委
①画线句子语义重复,应将“________”或“________”删去。
②通知中举行主题讲座的时间不具体,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______”。
③通知中有一处格式不正确,应将“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调换位置。
务必
一定
本周五
本周五下午
三点
2025年4月20日
校团委
5.(8分)小雯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就像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欣赏古文,我们沉醉于小石潭“青树翠蔓,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幽静美丽;感慨于桃花源“芳草鲜美,③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亦真亦幻。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落英缤纷
品读古诗,我们看到洞庭湖“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汹涌澎湃;听到劳役者对统治阶级“微君之故,⑥_______
_______”(《式微》)的质问;感受到男子“求之不得,⑦___________”(《关雎》)的执着;猜测到女子约会不遇“一日不见,⑧__________”(《子衿》)的失落惆怅……让我们浸润于古诗文,领略它的多姿多彩。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胡为
寤寐思服
如三月兮
乎中露
6.(3分)班级要举行“书香满校园,文学伴我行”主题活动,小雯负责设计活动宣传海报,需要从下边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配图。你会推荐哪一张?请说明理由。(写作提示:介绍图片画面和寓意)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推荐图一。图片的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书的上方有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书的形状还酷似一只雏鹰,象征着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图片寓意着学生多读书才能奔赴美好的未来,彰显了“读书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示例二:我推荐图二。图片的主体是四只高高举起的手臂,每只手的上方都有一本书。翻开的书还酷似一只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象征着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图片寓意着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在未来世界展翅翱翔,彰显了“读书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图一 图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②于归③,宜④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花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之子:这位姑娘。③于归:姑娘出嫁。④宜: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⑥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7.(2分)批注一:从画线的地方可以看出《诗经》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____________,从内容判断这首诗应该是属于______(风、雅、颂)的部分。
8.(2分)批注二:《关雎》中用雎鸠鸟比兴,表达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兼葭》中用蒹葭比兴,表达对伊人之可望而不求的惆怅;这首诗用______________
比兴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章叠句
风
桃树开花结果
少女出嫁的美好祝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A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其舟行人贵贱①来往以代马车、屝履②。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③,偏即欹侧,( B )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④者径买,北达通、津⑤。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⑥,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⑦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纤索。至于风篷,(C)小席如掌,所不恃也矣。
(选自宋应物《天工开物》,有删改)
【注释】①行人贵贱:有钱和无钱的行人。②屝(fèi)履:步行。③偏重一石:有一石(百斤)左右的偏重。④好逸便:好求方便。⑤通、津:通州和天津。⑥清江浦:运河入黄河口,今江苏清江市。⑦没世:永世。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 查阅词典(①平常的。 ②人世间。③凡是) (1)______(填序号)
溯黄河浅水二百里 课内迁移(溯洄从之) (2)____________
俟风静涉过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3)________
或恃纤索 联系成语(有恃无恐) (4)________
③
逆流而上
等待
凭借
10.(2分)请把“故”“若”“则”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1.(2分)请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舟即小者 必造窗牖堂房 质料多用杉木。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或好逸便者径买,北达通、津。
若
故
则
/
/
有喜欢方便的人就直接买下来,向北可到达通州和天津。
13.(4分)【甲】【乙】两文段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甲】文段使用摹状貌的方法,介绍了核舟上的人物情状,生动形象。【乙】文段使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浪船方便但是不能经历大风浪的特点。
【乙文参考译文】
三吴地区的浪船。凡是在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范围内,到处都是深沟和小水湾,浪船(最小的叫塘船)的数量要用万亿来计算。这种船供有钱和无钱的行人来往乘坐,以代替马车和步行。船即使小也一定要建造窗户、客堂和卧房,所用材料大多是杉木。人在船中,不能有一石左右的偏重,一旦偏重船就会倾斜,所以俗名叫 “天平船”。这种船在七百里范围内来往,有喜欢方便的人就直接买下来,向北可到达通州和天津。
途中只有镇江一处横渡,要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才能渡过。再渡过清江浦,逆黄河浅水行驶二百里,就进入闸河平稳的航道。至于长江上游的风浪,就永远避开而不经过那里。浪船行驶的动力在船尾,有一支巨大的橹,由两三人推着向前走,有时也依靠纤索。至于风帆,小得像手掌一样,是不可依靠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莼菜:舌尖上藏着最深的乡愁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
崔丽娟
①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鲁颂·泮水》节选
②莼菜,来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其中的茆,即莼菜。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的诗,本诗的主人公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xié)莼菜以备大典之用。鲁僖公即将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③诗中“采茆”是为祭祀做准备。《正义》引《诗义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yù),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本草纲目》中还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莼菜的嫩叶、叶柄和嫩茎均可食用,味道鲜美嫩滑,因此常常在饮酒、欢乐、庆功和祭典中使用。
④莼菜,又名蒪(pò)菜、马蹄菜、湖菜等,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茎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匍匐根状茎横卧于水体底泥中;花小,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叶呈椭圆状,漂浮于水面,长为3.5-6厘米,宽5-1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柄,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果为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
⑤莼菜属水生浮叶植物。曾因其有性繁殖能力弱,对土壤及水环境要求高,原生种群较少,于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又被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通过地下茎越冬,一般花期为6月,果期为10-11月。
⑥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莼菜含有酸性多糖,主要存在嫩芽和幼叶叶柄外包裹的透明胶质中,另外,莼菜还包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自古被视为珍贵蔬菜,味道清香,可用来制作杭州莼菜羹、莼菜黄鱼羹等杭州名菜。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⑦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______,“莼鲈之思”就将舌尖的美味和文人浓浓的乡愁串联起来了。
(选自2024年3月30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介绍了莼菜的特征、功效和文化寓意。
B.《诗经》中的“茆”就是莼菜,它最初用于祭典。
C.第③段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圆者为荇,叶尖者为莼。
D.莼菜属水生草本植物,繁殖较慢,对生长环境要求高。
【解析】C.根据第③段“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可知,叶圆者为莼,叶尖者为荇。
C
15.(2分)本文的题目富有新意,请作一点赏析。
它巧妙地揭示美味与乡愁之间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3分)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填入第⑦段横线处更恰当?请阐述理由。
A.《晋书·张翰传》中记载:西晋末年,吴郡名士张翰洛阳做官,深受掌权的齐王司马冏器重。但时值天下纷争,张翰萌生辞官归隐之心。有一年秋风起时,张翰思念起江苏苏州老家的菰菜(茭白)、莼羹、鲈鱼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然后辞官回乡。
B.晋代张翰在外任职,有一年秋风起时,他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选A。理由:主要内容为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归隐。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 选B。理由:主要内容为张翰在外任职因想起家乡的莼菜鲈鱼而作诗抒写乡愁。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桃花源在哪里?
梁 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
②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福建武夷山区。从福州出发过永安县,车停在路边,有指示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③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这时席地而坐,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草坪上散摆着些茶桌,武夷山的“大红袍”茶海内知名,你在这里尽可细品杯中乾坤,把玩手中岁月。那天我正低头品茗,忽听有人呼唤,隔数桌之外走过一人,原来是十多年未见的一位南海边的朋友,不期在此相遇。我们相抱而呼,以茶代酒,痛饮一番。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④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
⑤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⑥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⑦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⑧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⑨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选自《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
17.(3分)【探·桃源之境】请你跟随作者的脚步,探寻文中两处桃花源,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桃花源” 所至所见 所感
福建 武夷山 溯流探源——登石山顶——(2)____________——旧友重逢 “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恩施 (1)_________ 洞中观歌舞——农家吃酒食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文中原句)
武陵山(区)
赏景品茗
“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或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18.(3分)【品·桃源之美】请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写景语句。
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神似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切合了桃花源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19.(3分)【悟·桃源之情】读游记要关注景,也要关注人。本文第③段和第⑧段都写了“桃源”所遇之人,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第③段写在武夷山桃源所遇故人,说明桃花源是许多像作者一样的人所向往的地方,第⑧段写主人对“我们”的热情,也使得作者对桃花源的淳朴生活更加向往。可见,桃源所遇之人,皆为惺惺相惜之人。这既说明桃源之神妙,能够暗通今昔;也体现桃源之亲切,令人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喜爱和赞叹
之情。
20.(3分)【辨·桃源之思】文末,作者说“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阅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生活符号,说明桃花源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不同于日常的生活方式;桃花源也是一种文化标记,这是从文化认知和审美角度,说明桃花源代表了我们民族对于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选段一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这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
选段二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有删改)
选段三 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有删改)
为指导同学们阅读《经典常谈》,语文老师设计了以下阅读任务群,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21.(2分)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很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D.全书共13篇,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D
【解析】D.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里这样说“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故选项中“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的表述错误。
22.(2分)叶圣陶把《经典常谈》比喻为“地图跟地理志”,说明了《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说明《经典常谈》能起到工具书的作用,能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意近即可)
23.(2分)叶圣陶先生说《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通俗易懂。请以选段二为例简单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言之成理即可)
24.(2分)阅读选段三内容,简要说明杜甫对诗歌发展作出的贡献。
将诗历史化、散文化;变革五言诗;成立古体七言诗;开“沉着痛快”一派。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右边是某地在“世界读书日”公布的一个宣传读书的标识,请对其进行介绍。(要求:①说明标识的构成元素及其寓意;②80字左右。)
示例:该读书标识由爱心、书本和纽带等元素组合构成。爱心和书本寓意我们要热爱读书、用心读书;心形纽带则寓意着以书籍作为纽带,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任务二:“书”或许引发了你的许多情思,请写一首小诗在“读书心得会”上与大家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一:书/你是我的益友/陪我笑/陪我哭 示例二:书是我的良师/教我智慧/润泽心田/启迪人生 示例三:有时他是一座奇峰/引我攀登/有时她是一条涓流/令我驻足/他们是书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一花一世界”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所有的花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你愿意成为哪一朵花?请将“我是那一朵______的花”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任务二:《统一》中说:“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它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请以“和谐统一也是美”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任务三:花会说话吗?叶会行走吗?……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学习本单元后,班级开展“古人怎么写山水”的探究性学习,下面是小雨分享的学习成果,请根据拼音写出PPT1和PPT2中相应的汉字。
Q:古人怎么写山水? 或远景近景,或动静结合,描①mó 摹 细致。请看诗文名句:…… Q:古人怎么写山水? ②rónɡ 融 情入景,给予景物人的情态。请看诗文名句:…… Q:古人怎么写山水? 寄寓深刻的哲理或情意等。请看诗文名句:……
PPT1 PPT2 PPT3
2.(2分)小雯对汉字的造字和用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请你参考下表中“马”的相关知识,观察分析“众”的甲骨文和今字,分析其造字法和释义。
甲骨文 今字 造字法 释义
马 象形 “马”是马的形状,像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众 ① 会意 ② “众”字由三个“人”字组成,“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三个人即为众,是人数多的意思
3.(2分)小雨搜集到湖南常德屈原公园门口对联,他出示了上联,你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组合下面七个汉字,写出下联吗?
陵 千 人 武 蔚 文 载
上联:一园诗思怀三闾
下联: 千载人文蔚武陵
4.(3分)学校本周五下午三点将举办“诗词文化”主题讲座,小雨代校团委拟了一份通知,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通 知
为弘扬优秀的诗词文化,激发同学们热爱诗歌的热情,学校特邀请著名诗人西川于本周五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为同学们举行一次“诗词文化”主题讲座,请同学们务必一定准时参加。
2025年4月20日
校团委
①画线句子语义重复,应将“ 务必 ”或“ 一定 ”删去。
②通知中举行主题讲座的时间不具体,应将“ 本周五 ”改为“ 本周五下午三点 ”。
③通知中有一处格式不正确,应将“ 2025年4月20日 ”与“ 校团委 ”调换位置。
5.(8分)小雯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就像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欣赏古文,我们沉醉于小石潭“青树翠蔓,① 蒙络摇缀 ,② 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幽静美丽;感慨于桃花源“芳草鲜美,③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亦真亦幻。品读古诗,我们看到洞庭湖“④ 气蒸云梦泽 ,⑤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汹涌澎湃;听到劳役者对统治阶级“微君之故,⑥ 胡为乎中露 ”(《式微》)的质问;感受到男子“求之不得,⑦ 寤寐思服 ”(《关雎》)的执着;猜测到女子约会不遇“一日不见,⑧ 如三月兮 ”(《子衿》)的失落惆怅……让我们浸润于古诗文,领略它的多姿多彩。
6.(3分)班级要举行“书香满校园,文学伴我行”主题活动,小雯负责设计活动宣传海报,需要从下边两张图片中选择一张作为配图。你会推荐哪一张?请说明理由。(写作提示:介绍图片画面和寓意)
图一 图二
示例一:我推荐图一。图片的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书的上方有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书的形状还酷似一只雏鹰,象征着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图片寓意着学生多读书才能奔赴美好的未来,彰显了“读书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示例二:我推荐图二。图片的主体是四只高高举起的手臂,每只手的上方都有一本书。翻开的书还酷似一只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象征着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图片寓意着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在未来世界展翅翱翔,彰显了“读书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②于归③,宜④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花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之子:这位姑娘。③于归:姑娘出嫁。④宜: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⑥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7.(2分)批注一:从画线的地方可以看出《诗经》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 重章叠句 ,从内容判断这首诗应该是属于 风 (风、雅、颂)的部分。
8.(2分)批注二:《关雎》中用雎鸠鸟比兴,表达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兼葭》中用蒹葭比兴,表达对伊人之可望而不求的惆怅;这首诗用 桃树开花结果 比兴表达 少女出嫁的美好祝愿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A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三吴浪船。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其舟行人贵贱①来往以代马车、屝履②。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③,偏即欹侧,( B )俗名“天平船”。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④者径买,北达通、津⑤。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⑥,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⑦避而不经也。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纤索。至于风篷,(C)小席如掌,所不恃也矣。
(选自宋应物《天工开物》,有删改)
【注释】①行人贵贱:有钱和无钱的行人。②屝(fèi)履:步行。③偏重一石:有一石(百斤)左右的偏重。④好逸便:好求方便。⑤通、津:通州和天津。⑥清江浦:运河入黄河口,今江苏清江市。⑦没世:永世。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 查阅词典(①平常的。②人世间。③凡是) (1) ③ (填序号)
溯黄河浅水二百里 课内迁移(溯洄从之) (2) 逆流而上
俟风静涉过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3) 等待
或恃纤索 联系成语(有恃无恐) (4) 凭借
10.(2分)请把“故”“若”“则”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若) B.(故) C.(则)
11.(2分)请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或好逸便者径买,北达通、津。
有喜欢方便的人就直接买下来,向北可到达通州和天津。
13.(4分)【甲】【乙】两文段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甲】文段使用摹状貌的方法,介绍了核舟上的人物情状,生动形象。【乙】文段使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浪船方便但是不能经历大风浪的特点。
【乙文参考译文】
三吴地区的浪船。凡是在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范围内,到处都是深沟和小水湾,浪船(最小的叫塘船)的数量要用万亿来计算。这种船供有钱和无钱的行人来往乘坐,以代替马车和步行。船即使小也一定要建造窗户、客堂和卧房,所用材料大多是杉木。人在船中,不能有一石左右的偏重,一旦偏重船就会倾斜,所以俗名叫 “天平船”。这种船在七百里范围内来往,有喜欢方便的人就直接买下来,向北可到达通州和天津。途中只有镇江一处横渡,要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才能渡过。再渡过清江浦,逆黄河浅水行驶二百里,就进入闸河平稳的航道。至于长江上游的风浪,就永远避开而不经过那里。浪船行驶的动力在船尾,有一支巨大的橹,由两三人推着向前走,有时也依靠纤索。至于风帆,小得像手掌一样,是不可依靠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莼菜:舌尖上藏着最深的乡愁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
崔丽娟
①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鲁颂·泮水》节选
②莼菜,来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其中的茆,即莼菜。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的诗,本诗的主人公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xié)莼菜以备大典之用。鲁僖公即将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③诗中“采茆”是为祭祀做准备。《正义》引《诗义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yù),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本草纲目》中还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莼菜的嫩叶、叶柄和嫩茎均可食用,味道鲜美嫩滑,因此常常在饮酒、欢乐、庆功和祭典中使用。
④莼菜,又名蒪(pò)菜、马蹄菜、湖菜等,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茎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匍匐根状茎横卧于水体底泥中;花小,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叶呈椭圆状,漂浮于水面,长为3.5-6厘米,宽5-1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柄,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果为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
⑤莼菜属水生浮叶植物。曾因其有性繁殖能力弱,对土壤及水环境要求高,原生种群较少,于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又被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通过地下茎越冬,一般花期为6月,果期为10-11月。
⑥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莼菜含有酸性多糖,主要存在嫩芽和幼叶叶柄外包裹的透明胶质中,另外,莼菜还包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自古被视为珍贵蔬菜,味道清香,可用来制作杭州莼菜羹、莼菜黄鱼羹等杭州名菜。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⑦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莼鲈之思”就将舌尖的美味和文人浓浓的乡愁串联起来了。
(选自2024年3月30日《科普时报》,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本文主要介绍了莼菜的特征、功效和文化寓意。
B.《诗经》中的“茆”就是莼菜,它最初用于祭典。
C.第③段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圆者为荇,叶尖者为莼。
D.莼菜属水生草本植物,繁殖较慢,对生长环境要求高。
【解析】C.根据第③段“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可知,叶圆者为莼,叶尖者为荇。
15.(2分)本文的题目富有新意,请作一点赏析。
它巧妙地揭示美味与乡愁之间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3分)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填入第⑦段横线处更恰当?请阐述理由。
A.《晋书·张翰传》中记载:西晋末年,吴郡名士张翰洛阳做官,深受掌权的齐王司马冏器重。但时值天下纷争,张翰萌生辞官归隐之心。有一年秋风起时,张翰思念起江苏苏州老家的菰菜(茭白)、莼羹、鲈鱼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然后辞官回乡。
B.晋代张翰在外任职,有一年秋风起时,他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选A。理由:主要内容为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归隐。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 选B。理由:主要内容为张翰在外任职因想起家乡的莼菜鲈鱼而作诗抒写乡愁。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桃花源在哪里?
梁 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
②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福建武夷山区。从福州出发过永安县,车停在路边,有指示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③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这时席地而坐,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草坪上散摆着些茶桌,武夷山的“大红袍”茶海内知名,你在这里尽可细品杯中乾坤,把玩手中岁月。那天我正低头品茗,忽听有人呼唤,隔数桌之外走过一人,原来是十多年未见的一位南海边的朋友,不期在此相遇。我们相抱而呼,以茶代酒,痛饮一番。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④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
⑤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⑥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⑦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⑧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⑨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选自《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
17.(3分)【探·桃源之境】请你跟随作者的脚步,探寻文中两处桃花源,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桃花源” 所至所见 所感
福建 武夷山 溯流探源——登石山顶——(2) 赏景品茗 ——旧友重逢 “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恩施 (1) 武陵山(区) 洞中观歌舞——农家吃酒食 (3)“ 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或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填文中原句)
18.(3分)【品·桃源之美】请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写景语句。
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神似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切合了桃花源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19.(3分)【悟·桃源之情】读游记要关注景,也要关注人。本文第③段和第⑧段都写了“桃源”所遇之人,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第③段写在武夷山桃源所遇故人,说明桃花源是许多像作者一样的人所向往的地方,第⑧段写主人对“我们”的热情,也使得作者对桃花源的淳朴生活更加向往。可见,桃源所遇之人,皆为惺惺相惜之人。这既说明桃源之神妙,能够暗通今昔;也体现桃源之亲切,令人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0.(3分)【辨·桃源之思】文末,作者说“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阅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生活符号,说明桃花源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不同于日常的生活方式;桃花源也是一种文化标记,这是从文化认知和审美角度,说明桃花源代表了我们民族对于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选段一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这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选自叶圣陶《读〈经典常谈〉》)
选段二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有删改)
选段三 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有删改)
为指导同学们阅读《经典常谈》,语文老师设计了以下阅读任务群,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21.(2分)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很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D.全书共13篇,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解析】D.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里这样说“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故选项中“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的表述错误。
22.(2分)叶圣陶把《经典常谈》比喻为“地图跟地理志”,说明了《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说明《经典常谈》能起到工具书的作用,能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意近即可)
23.(2分)叶圣陶先生说《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通俗易懂。请以选段二为例简单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言之成理即可)
24.(2分)阅读选段三内容,简要说明杜甫对诗歌发展作出的贡献。
将诗历史化、散文化;变革五言诗;成立古体七言诗;开“沉着痛快”一派。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右边是某地在“世界读书日”公布的一个宣传读书的标识,请对其进行介绍。(要求:①说明标识的构成元素及其寓意;②80字左右。)
示例:该读书标识由爱心、书本和纽带等元素组合构成。爱心和书本寓意我们要热爱读书、用心读书;心形纽带则寓意着以书籍作为纽带,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任务二:“书”或许引发了你的许多情思,请写一首小诗在“读书心得会”上与大家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一:书/你是我的益友/陪我笑/陪我哭 示例二:书是我的良师/教我智慧/润泽心田/启迪人生 示例三:有时他是一座奇峰/引我攀登/有时她是一条涓流/令我驻足/他们是书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一花一世界”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所有的花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你愿意成为哪一朵花?请将“我是那一朵 的花”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任务二:《统一》中说:“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它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请以“和谐统一也是美”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任务三:花会说话吗?叶会行走吗?……请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