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02【2025春统编版语文阶段性测试】(原卷版+解答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02【2025春统编版语文阶段性测试】(原卷版+解答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4 16:09:2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期中学业质量评价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语文为舟,泛游文化海洋”研学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请你参与。
1.(2分)研学活动第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文化名人鲁迅的故乡——绍兴。右图是小雨展示的“兴”字的甲骨文(由四周的“人”和中间的大盘组成),它的本义为“举起来”,请你用一句话猜测甲骨文所表示的场景: 周围的四个人将大盘举起来 。
2.(2分)研学活动第二站,同学们来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小雯发现《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字义演变很有意思。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说文解字》中“英”写作。它是形声字,从艸,央声。它的篆书形体像草,表明“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央既表声,又有中央的含义。整个字表示花在绿叶中央,所以它的本义是① 花 。《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就是这个意思。花是美好的象征,由此可引申为“不凡、杰出”。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成语②“ 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 ”来理解,这就是“英雄”中“英”的意思啦!
3.(2分)研学活动第三站,同学们来到层出现在苏轼笔下的黄州遗爱湖。小雨对遗爱湖的一副对联很感兴趣,但他已记得不大清楚,请你选择适当的内容帮他把对联补充完整。(横线处选择填写的内容:A.烟波 B.月影 C.诗 D.梦)
上联:临皋春晓,千里① 烟波 千里② 梦
下联:玉案梅香,一帘③ 月影 一帘④ 诗
4.(8分)小雯用一段话对课本中的古诗文进行整理,请你在横线处填写有关古诗文名句。
诗歌,让每一个中国人显而不露的情感,有一处安放灵魂的桃源。或写景,或言志,或传情,经千百年流转,诗歌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无法割舍的文化传承。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①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蒹葭》中“②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对心中伊人的执着追求;《式微》中“微君之躬,③ 胡为乎泥中 ?”让我们感受劳役民众对统治者的沉郁愤懑;《子衿》中“④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让我们体味相思女子对心上人的真挚思念。此外,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我们看到了溪水逶迤如“⑤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气蒸云梦泽,⑥ 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气势;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理解了那份“⑦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不以山水为远的真挚情谊;在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我们享受着“⑧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
5.(3分)研学活动第四站,同学们来到了展现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三星堆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上千件精美文物,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古蜀王国的宏大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小雨想制作一张文化明信片,请你帮他选择一种书法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甲  乙
示例一:我选择甲。行书线条流畅灵动,如行云流水一般,体现了三星堆文物的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示例二:我选择乙。隶书方劲古拙,体现了三星堆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古蜀国的宏大古朴。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欺侮(rǔ)           B.戛(ɡá)然而止
(2)容易写错的词:A.不知好殆 B.周而覆始
(3)容易说错的话:A.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B.谢谢你提醒,明天我一定准时莅临。
(1)A.wǔ B.jiá
(2)A.不知好歹 B.周而复始
(3)A.语意不明,应该在“世界上”后面添加“其他国家”;B.用词不当,“莅临”可改为“到达”。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释】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夏之交,正是柳宗元再贬柳州时。
7.(2分)诗的首联“ 黯然 ”点明全诗的感情基调,我体会到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相似的情感;尾联融情于景,诗人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我感受到诗人送别堂弟时 依依不舍 的感情。
8.(2分)诗的颔联妙用数词,“ 一身 ”与“ 万死 ”对比,我读出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A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 B )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 C )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选自梅曾亮《游小盘谷记》)
【注释】①謦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②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联系成语(人云亦云) (1) 说
后遂无问津者 字形推测 (2) 渡口
日且暮 迁移课内(年且九十) (3) 将近
殆近之矣 语境推断(①危险。②困乏。③几乎。④大概) (4) ④ (填序号)
10.(2分)请将“乃”“而”“遂”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遂)        B.(乃)        C.(而)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
我曾经去探访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
13.(4分)【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分别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既表现了小盘谷的幽深难测,又增添了小盘谷的神秘色彩。
【乙文参考译文】
大概就是这里了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14—16题。
你以为候鸟迁徙只是怕冷?
①每年有数以百亿计的鸟儿,在相隔数千乃至数万千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演绎着一场场生命的奇迹。然而,我们对它们为什么要迁徙却知之甚少。很多人只是简单地认为,它们往南方迁徙是为了御寒,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早就过时了。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鸟类的迁徙充满无穷的奥秘,一次次颠覆人类的认知。而在探索成因之前,让我们先从一种奇特的鸟开始破除误解。
②扁嘴海雀,一直以来被视为鸟类家族中的“四不像”。它嘴像麻雀,体似企鹅,脚蹼如鸭,雏鸟羽色同小鸡。最迥异于其他鸟的是它的双腿生在尾部,站立时直立身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像是步履蹒跚的老人。然而,看似笨拙的它们每年都会飞行大约8 000千米,横跨整个北太平洋,纵横往返于美洲和亚洲。比如它们会在加拿大西部繁殖,然后不远千里飞到亚洲东部的沿海度过冬季。一开始,人们认为它们迁徙是因为天太冷,然而,最新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们往返的地方在同一时间拥有相似的温带气候。理论上来说,如果它们冬季待在繁殖地,那里的环境也能使它们存活下去。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进行迁徙呢?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研究,但仍未达成共识。
③不过,这个例子对我们固有的认知提出了质疑,鸟儿可能并不是因为气候寒冷才迁徙的。毕竟在腊月深冬,我们的身边也不乏鸟儿的身影,比如麻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了鸟的迁徙呢?有科学家猜想,鸟类的迁徙习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的冰川时期。当北半球的冰雪时节到来时,部分鸟类被迫离开故乡去寻找利于觅食的地方。当北半球寒潮退却,它们再从其他地方飞回来。等到第二年寒潮来袭,去年未迁徙的鸟受到同伴的诱导,也加入了迁徙的队伍。也就是说,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使鸟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定期性往返的本能,于是便世代相传形成习性。然而,这一学说也存在一定缺陷,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鸟类不迁徙,并且冰川期仅占鸟类演化历史的1%,如此短暂的时间,对鸟类遗传性的影响恐怕有限。
④近年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爱丽丝·博伊尔和科特尼·康威两位科学家又提出了研究鸟类迁徙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原因并没有人类想得那么神秘,它们之所以进行迁徙,很可能纯粹是因为它们饿了。这个新假说是他们通过研究379种生活在美洲大陆的霸鹟的生活习性而获得的。霸鹟是霸鹟科鸟类的简称,这个科中既有留鸟也有候鸟,两者有时还会互相转换。而它们之所以会出现迁徙现象,是因为部分地区在寒冷时会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逼得它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向温度高、食物多的地区迁徙。研究者认为,这个新假说也能解释绝大多数鸟类的迁徙行为。这个假说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鸟能在留鸟和候鸟之间转变。如果北方的食物四季不断,就算气温低,它们也不介意留下来过冬,候鸟就变成了留鸟;但如果北方的冬天没有吃的,它们也会为了生存选择南迁,留鸟也就成了候鸟。丹顶鹤之所以从候鸟变成留鸟,就是因为当地人在冬季持续定期投喂,使其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⑤可能你又会问,一些不迁徙的鸟,比如麻雀、乌鸦等,就不存在食物短缺的问题吗?有研究者认为,这也许是与不同鸟类所需要的越冬和繁殖环境不同有关。对于那些不迁徙的小型林鸟来说,冬天它们靠寻找冰雪之上的草籽、浆果等就能充饥,所以可以不用飞往南方越冬。 如今,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预下,一些鸟类的分布范围发生了全球性的改变。关于鸟类迁徙的研究,正不断涌现出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索。
(选自《科学生活》,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A.学者一致认为扁嘴海雀从美洲飞到亚洲过冬,是因为那里有更多的食物且适合繁殖。
B.有专家认为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导致了鸟类的迁徙,作者对此存在一定的疑惑。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会影响鸟类的迁徙,一些鸟类有可能会从候鸟变成留鸟。
D.作者使用设问句,既强调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对问题的思考。
【解析】A.依据第②段“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进行迁徙呢?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研究,但仍未达成共识”可知,选项“学者一致认为”的说法是错误的。
15.(2分)下面是小雯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根据文章补充完整。
候鸟冬季什么要迁徙?
16.(3分)作者在文章第④段提到丹顶鹤,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①说明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影响到鸟类的迁徙;②以实例说明一些鸟类可以在留鸟和候鸟之间转变;③以实例佐证爱丽丝·博伊尔和科特尼·康威两位科学家提出的鸟类迁徙的新思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17—20题。
冬日炒米香
朱慧彬
①过了立冬日,便到了农家炒米季。
②从地里收上来的糯谷经过反复晾晒、脱粒后,白花花的糯米便进了米缸。择一吉日,母亲将糯米泡水、洗净、入笼,再一笼笼蒸出来。白花花的软与糯,在大白瓷碗里泛光。一碗糯米配什么菜都好吃——豆腐炒蒜苗、韭黄炒鸡蛋、莲藕烧猪排……若是糯米上再铺一层薄薄的五花肉或油菜蒸菜,那顿饭就会香甜得堪比过年。
③蒸出来的糯米抱着团,难储存,须先冷却阴干搓散,晾在日光下。几个太阳天,糯米便会失去水分变瘦变小,白嫩水润的皮肤一层层变干变淡。阳光一缕缕潜入,糯米一粒粒变得冷峻、坚硬,连枝头虎视眈眈的乌鸦、麻雀都会望而却步。此时年关就要到了。
④在冬月,豆饼与炒米是年货的一部分。糯米干燥后成为阴米,即可入缸。母亲一有闲暇,便会手制竹刷、采购黑沙。它们是制作炒米不可或缺的工具。
⑤母亲早早清扫厨房的灰尘,起锅除垢,备好食材。然后身着长衫,整理鬓发,手执竹刷,一如出征的女将。她意气风发地指挥帮厨将大铁锅烧热。等锅底泛红、黑沙出烟,火候到时,母亲便会撒入一把阴米,一把竹刷拂尘般不紧不慢地在沙海米阵里辗转腾挪。
⑥母亲的手法是轻盈的,竹刷与糯米的互动,像一幕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又如一支编排好的喜庆舞蹈。一双云手起承转合,一对眸子涡流暗涌。光影聚集的锅底,阴米一分一分地由灰变黄,由黄变白,变回从前的模样。紧接着,一声声轻微的爆响,米粒一点点变长变粗,身子渐渐膨胀隆起,最终蜕变成白胖胖的“蚕宝宝”。一锅“蚕宝宝”出炉,母亲便迅速捞起,滤掉黑沙与残粒,存入筐中。
⑦这一流程,母亲每年都要演练千百遍。有时疲惫的母亲也会打盹。听到我们“糊了糊了”的提醒和一阵哄笑时,母亲才猛然惊醒,一边手忙脚乱,一边“哎哟,哎哟”地自责。
⑧炒米是一个村庄年庆的前奏。领头的先是一户两户,然后是整个村庄。炒米的香钻出厨房,挤出门窗,浮在村庄空气里。那气味穿堂过户,传递着入冬进腊的消息。而屋外村道上,赶集办年货的车铃声、脚步声也越来越近,越来越紧。
⑨在故乡,炒米是农人饱腹的冬粮,是孩子放学回家解馋的零嘴儿。抓一把炒米入口嚼一嚼,身体便热乎起来。炒米和着白面或者豆饼,就盘酸菜,晒着冬阳,那种舌尖上的软、口鼻里的香让人无法忘怀。故乡的炒米将农家的年味炒浓炒香、拉长拉远,到春暖花开,犁耙声响;到春播夏种,福满人间。
(选自2024年1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7.(3分)读一读和炒米有关的句子,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A)
A.要强调制作阴米时糯米的变化之大,我这样读:“阳光一缕缕潜入,糯米一粒粒变得冷峻、坚硬,连枝头虎视眈眈的乌鸦、麻雀都会望而却步。”
B.要读出母亲炒米前做准备的画面感,我这样读:“母亲早早清扫厨房的灰尘,起锅除垢,备好食材。然后身着长衫,整理鬓发,手执竹刷,一如出征的女将。”
C.要读出炒米时糯米膨胀的趣味,我这样读:“一声声轻微的爆响,米粒一点点变长变粗,身子渐渐膨胀隆起,最终蜕变成白胖胖的‘蚕宝宝’。”
D.要读出对炒米的怀念,我这样读:“炒米和着白面或者豆饼,就盘酸菜,晒着冬阳,那种舌尖上的软、口鼻里的香让人无法忘怀。”
18.(3分)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竹刷与糯米的互动,像一幕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又如一支编排好的喜庆舞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炒米的动作,比喻成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和喜庆舞蹈,生动地表现出炒米方法的神奇和炒米动作的优美,表达出作者对母亲娴熟的炒米技艺的赞美之情。
19.(3分)请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概括母亲这个人物的形象。
①勤劳:母亲泡糯米、洗糯米、蒸糯米、制竹刷、购黑沙、扫灰尘、除锅垢、备食材。②技艺高超:将阴米炒成白胖胖的“蚕宝宝”。③对自己严格:为自己疲倦打盹炒糊阴米而自责。④慈爱:将炒米用作给家人饱腹和给孩子做零食解馋,爱家人,爱孩子。(答出三点即可)
20.(3分)“故乡的炒米将农家的年味炒浓炒香、拉长拉远,到春暖花开,犁耙声响;到春播夏种,福满人间。”说说你对文章结尾的含义的理解,并说说这样结尾的妙处。
理解:故乡的炒米香,预示着农家新年的迫近,展示着农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妙处:在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在内容上揭示故乡炒米的传统底蕴,表现故乡炒米对农家生活的深远影响,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名著导读:我们曾学过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请你带着它阅读下面名著选段。
《经典常谈》选段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去。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这件事是楚人最痛心的,屈原更不用说了。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骆驼祥子》选段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穿上杠房或喜轿铺所预备的绿衣或蓝袍,戴上那不合适的黑帽,他暂时能把一身的破布遮住,稍微体面一些。遇上那大户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脏病使他迈不开步,正好举着面旗,或两条挽联,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
可是,连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至于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作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21.(2分)对屈原来说,下面哪件事不是人生中的“凝寒”?请选出恰当的一项。(D)
A.靳尚等人的谗言           B.张仪的离间
C.楚怀王的放逐 D.宋玉的模仿传承
22.(2分)选段中的屈原和祥子是否做到了“终岁常端正”?请结合选段说说。
屈原在高位时一心为国,被放逐后没有与奸臣同流合污,最后以身殉国,做到了“终岁常端正”。祥子心怀梦想,努力拉车,但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彻底沉沦,只能在人家婚丧嫁娶时做些事,浑浑噩噩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没有做到“终岁常端正”。(意对即可)
23.(2分)祥子悲惨的一生中满是“瑟瑟谷中风”的摧折,请列举一例。
示例:祥子起早贪黑去拉黄包车攒下了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被大兵抢走。
24.(2分)结合整本书来看,屈原做的哪些事体现了他的本性?
①被放逐时写了《离骚》《九章》等,表达对君王的忠心、对贤人的向往、对小人的深恶痛疾。②国家灭亡后以死明志,始终保持着忠臣节士的本性。(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读下面的小诗,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得少于80字。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
金就在它的里面
示例:世上看似最不值钱的东西往往最宝贵,除了沙,还有空气、水、阳光……这首哲理诗告诉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要掌握对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道理,而不能盲目地妄加评判。(言之有理即可)
任务二: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你的班级拟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来宣传低碳生活。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开场白。(80字左右)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今天,让我们践行低碳生活,保护地球家园吧!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请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一写你身边的人。
任务二:教养藏在细节里,在生活中,有教养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让人感到舒服,处处是温暖的光芒。请将“教养是一种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关于“教养”,你有哪些感触?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期中学业质量评价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语文为舟,泛游文化海洋”研学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请你参与。
1.(2分)研学活动第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文化名人鲁迅的故乡——绍兴。右图是小雨展示的“兴”字的甲骨文(由四周的“人”和中间的大盘组成),它的本义为“举起来”,请你用一句话猜测甲骨文所表示的场景: 周围的四个人将大盘举起来 。
2.(2分)研学活动第二站,同学们来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小雯发现《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字义演变很有意思。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说文解字》中“英”写作。它是形声字,从艸,央声。它的篆书形体像草,表明“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央既表声,又有中央的含义。整个字表示花在绿叶中央,所以它的本义是① 花 。《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就是这个意思。花是美好的象征,由此可引申为“不凡、杰出”。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成语②“ 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 ”来理解,这就是“英雄”中“英”的意思啦!
3.(2分)研学活动第三站,同学们来到层出现在苏轼笔下的黄州遗爱湖。小雨对遗爱湖的一副对联很感兴趣,但他已记得不大清楚,请你选择适当的内容帮他把对联补充完整。(横线处选择填写的内容:A.烟波 B.月影 C.诗 D.梦)
上联:临皋春晓,千里① 烟波 千里② 梦
下联:玉案梅香,一帘③ 月影 一帘④ 诗
4.(8分)小雯用一段话对课本中的古诗文进行整理,请你在横线处填写有关古诗文名句。
诗歌,让每一个中国人显而不露的情感,有一处安放灵魂的桃源。或写景,或言志,或传情,经千百年流转,诗歌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无法割舍的文化传承。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①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蒹葭》中“②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对心中伊人的执着追求;《式微》中“微君之躬,③ 胡为乎泥中 ?”让我们感受劳役民众对统治者的沉郁愤懑;《子衿》中“④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让我们体味相思女子对心上人的真挚思念。此外,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我们看到了溪水逶迤如“⑤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气蒸云梦泽,⑥ 波撼岳阳城 ”的雄伟气势;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理解了那份“⑦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不以山水为远的真挚情谊;在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我们享受着“⑧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
5.(3分)研学活动第四站,同学们来到了展现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三星堆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上千件精美文物,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古蜀王国的宏大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小雨想制作一张文化明信片,请你帮他选择一种书法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甲  乙
示例一:我选择甲。行书线条流畅灵动,如行云流水一般,体现了三星堆文物的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示例二:我选择乙。隶书方劲古拙,体现了三星堆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古蜀国的宏大古朴。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欺侮(rǔ)           B.戛(ɡá)然而止
(2)容易写错的词:A.不知好殆 B.周而覆始
(3)容易说错的话:A.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B.谢谢你提醒,明天我一定准时莅临。
(1)A.wǔ B.jiá
(2)A.不知好歹 B.周而复始
(3)A.语意不明,应该在“世界上”后面添加“其他国家”;B.用词不当,“莅临”可改为“到达”。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释】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夏之交,正是柳宗元再贬柳州时。
7.(2分)诗的首联“ 黯然 ”点明全诗的感情基调,我体会到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相似的情感;尾联融情于景,诗人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我感受到诗人送别堂弟时 依依不舍 的感情。
8.(2分)诗的颔联妙用数词,“ 一身 ”与“ 万死 ”对比,我读出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A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 B )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 C )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选自梅曾亮《游小盘谷记》)
【注释】①謦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②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联系成语(人云亦云) (1) 说
后遂无问津者 字形推测 (2) 渡口
日且暮 迁移课内(年且九十) (3) 将近
殆近之矣 语境推断(①危险。②困乏。③几乎。④大概) (4) ④ (填序号)
10.(2分)请将“乃”“而”“遂”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遂)        B.(乃)        C.(而)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
我曾经去探访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
13.(4分)【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分别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既表现了小盘谷的幽深难测,又增添了小盘谷的神秘色彩。
【乙文参考译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只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就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大约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至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沿崖倾斜。形状像仰天大钵,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将近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沉,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这里了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14—16题。
你以为候鸟迁徙只是怕冷?
①每年有数以百亿计的鸟儿,在相隔数千乃至数万千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演绎着一场场生命的奇迹。然而,我们对它们为什么要迁徙却知之甚少。很多人只是简单地认为,它们往南方迁徙是为了御寒,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早就过时了。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鸟类的迁徙充满无穷的奥秘,一次次颠覆人类的认知。而在探索成因之前,让我们先从一种奇特的鸟开始破除误解。
②扁嘴海雀,一直以来被视为鸟类家族中的“四不像”。它嘴像麻雀,体似企鹅,脚蹼如鸭,雏鸟羽色同小鸡。最迥异于其他鸟的是它的双腿生在尾部,站立时直立身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像是步履蹒跚的老人。然而,看似笨拙的它们每年都会飞行大约8 000千米,横跨整个北太平洋,纵横往返于美洲和亚洲。比如它们会在加拿大西部繁殖,然后不远千里飞到亚洲东部的沿海度过冬季。一开始,人们认为它们迁徙是因为天太冷,然而,最新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们往返的地方在同一时间拥有相似的温带气候。理论上来说,如果它们冬季待在繁殖地,那里的环境也能使它们存活下去。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进行迁徙呢?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研究,但仍未达成共识。
③不过,这个例子对我们固有的认知提出了质疑,鸟儿可能并不是因为气候寒冷才迁徙的。毕竟在腊月深冬,我们的身边也不乏鸟儿的身影,比如麻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了鸟的迁徙呢?有科学家猜想,鸟类的迁徙习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的冰川时期。当北半球的冰雪时节到来时,部分鸟类被迫离开故乡去寻找利于觅食的地方。当北半球寒潮退却,它们再从其他地方飞回来。等到第二年寒潮来袭,去年未迁徙的鸟受到同伴的诱导,也加入了迁徙的队伍。也就是说,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使鸟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定期性往返的本能,于是便世代相传形成习性。然而,这一学说也存在一定缺陷,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鸟类不迁徙,并且冰川期仅占鸟类演化历史的1%,如此短暂的时间,对鸟类遗传性的影响恐怕有限。
④近年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爱丽丝·博伊尔和科特尼·康威两位科学家又提出了研究鸟类迁徙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原因并没有人类想得那么神秘,它们之所以进行迁徙,很可能纯粹是因为它们饿了。这个新假说是他们通过研究379种生活在美洲大陆的霸鹟的生活习性而获得的。霸鹟是霸鹟科鸟类的简称,这个科中既有留鸟也有候鸟,两者有时还会互相转换。而它们之所以会出现迁徙现象,是因为部分地区在寒冷时会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逼得它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向温度高、食物多的地区迁徙。研究者认为,这个新假说也能解释绝大多数鸟类的迁徙行为。这个假说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鸟能在留鸟和候鸟之间转变。如果北方的食物四季不断,就算气温低,它们也不介意留下来过冬,候鸟就变成了留鸟;但如果北方的冬天没有吃的,它们也会为了生存选择南迁,留鸟也就成了候鸟。丹顶鹤之所以从候鸟变成留鸟,就是因为当地人在冬季持续定期投喂,使其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⑤可能你又会问,一些不迁徙的鸟,比如麻雀、乌鸦等,就不存在食物短缺的问题吗?有研究者认为,这也许是与不同鸟类所需要的越冬和繁殖环境不同有关。对于那些不迁徙的小型林鸟来说,冬天它们靠寻找冰雪之上的草籽、浆果等就能充饥,所以可以不用飞往南方越冬。 如今,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预下,一些鸟类的分布范围发生了全球性的改变。关于鸟类迁徙的研究,正不断涌现出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索。
(选自《科学生活》,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A.学者一致认为扁嘴海雀从美洲飞到亚洲过冬,是因为那里有更多的食物且适合繁殖。
B.有专家认为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导致了鸟类的迁徙,作者对此存在一定的疑惑。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会影响鸟类的迁徙,一些鸟类有可能会从候鸟变成留鸟。
D.作者使用设问句,既强调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对问题的思考。
【解析】A.依据第②段“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进行迁徙呢?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研究,但仍未达成共识”可知,选项“学者一致认为”的说法是错误的。
15.(2分)下面是小雯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根据文章补充完整。
候鸟冬季什么要迁徙?
16.(3分)作者在文章第④段提到丹顶鹤,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①说明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影响到鸟类的迁徙;②以实例说明一些鸟类可以在留鸟和候鸟之间转变;③以实例佐证爱丽丝·博伊尔和科特尼·康威两位科学家提出的鸟类迁徙的新思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17—20题。
冬日炒米香
朱慧彬
①过了立冬日,便到了农家炒米季。
②从地里收上来的糯谷经过反复晾晒、脱粒后,白花花的糯米便进了米缸。择一吉日,母亲将糯米泡水、洗净、入笼,再一笼笼蒸出来。白花花的软与糯,在大白瓷碗里泛光。一碗糯米配什么菜都好吃——豆腐炒蒜苗、韭黄炒鸡蛋、莲藕烧猪排……若是糯米上再铺一层薄薄的五花肉或油菜蒸菜,那顿饭就会香甜得堪比过年。
③蒸出来的糯米抱着团,难储存,须先冷却阴干搓散,晾在日光下。几个太阳天,糯米便会失去水分变瘦变小,白嫩水润的皮肤一层层变干变淡。阳光一缕缕潜入,糯米一粒粒变得冷峻、坚硬,连枝头虎视眈眈的乌鸦、麻雀都会望而却步。此时年关就要到了。
④在冬月,豆饼与炒米是年货的一部分。糯米干燥后成为阴米,即可入缸。母亲一有闲暇,便会手制竹刷、采购黑沙。它们是制作炒米不可或缺的工具。
⑤母亲早早清扫厨房的灰尘,起锅除垢,备好食材。然后身着长衫,整理鬓发,手执竹刷,一如出征的女将。她意气风发地指挥帮厨将大铁锅烧热。等锅底泛红、黑沙出烟,火候到时,母亲便会撒入一把阴米,一把竹刷拂尘般不紧不慢地在沙海米阵里辗转腾挪。
⑥母亲的手法是轻盈的,竹刷与糯米的互动,像一幕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又如一支编排好的喜庆舞蹈。一双云手起承转合,一对眸子涡流暗涌。光影聚集的锅底,阴米一分一分地由灰变黄,由黄变白,变回从前的模样。紧接着,一声声轻微的爆响,米粒一点点变长变粗,身子渐渐膨胀隆起,最终蜕变成白胖胖的“蚕宝宝”。一锅“蚕宝宝”出炉,母亲便迅速捞起,滤掉黑沙与残粒,存入筐中。
⑦这一流程,母亲每年都要演练千百遍。有时疲惫的母亲也会打盹。听到我们“糊了糊了”的提醒和一阵哄笑时,母亲才猛然惊醒,一边手忙脚乱,一边“哎哟,哎哟”地自责。
⑧炒米是一个村庄年庆的前奏。领头的先是一户两户,然后是整个村庄。炒米的香钻出厨房,挤出门窗,浮在村庄空气里。那气味穿堂过户,传递着入冬进腊的消息。而屋外村道上,赶集办年货的车铃声、脚步声也越来越近,越来越紧。
⑨在故乡,炒米是农人饱腹的冬粮,是孩子放学回家解馋的零嘴儿。抓一把炒米入口嚼一嚼,身体便热乎起来。炒米和着白面或者豆饼,就盘酸菜,晒着冬阳,那种舌尖上的软、口鼻里的香让人无法忘怀。故乡的炒米将农家的年味炒浓炒香、拉长拉远,到春暖花开,犁耙声响;到春播夏种,福满人间。
(选自2024年1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7.(3分)读一读和炒米有关的句子,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A)
A.要强调制作阴米时糯米的变化之大,我这样读:“阳光一缕缕潜入,糯米一粒粒变得冷峻、坚硬,连枝头虎视眈眈的乌鸦、麻雀都会望而却步。”
B.要读出母亲炒米前做准备的画面感,我这样读:“母亲早早清扫厨房的灰尘,起锅除垢,备好食材。然后身着长衫,整理鬓发,手执竹刷,一如出征的女将。”
C.要读出炒米时糯米膨胀的趣味,我这样读:“一声声轻微的爆响,米粒一点点变长变粗,身子渐渐膨胀隆起,最终蜕变成白胖胖的‘蚕宝宝’。”
D.要读出对炒米的怀念,我这样读:“炒米和着白面或者豆饼,就盘酸菜,晒着冬阳,那种舌尖上的软、口鼻里的香让人无法忘怀。”
【解析】A.正确的朗读重音处理:阳光一缕缕潜入,糯米一粒粒变得冷峻、坚硬,连枝头虎视眈眈的乌鸦、麻雀都会望而却步。
18.(3分)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竹刷与糯米的互动,像一幕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又如一支编排好的喜庆舞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炒米的动作,比喻成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和喜庆舞蹈,生动地表现出炒米方法的神奇和炒米动作的优美,表达出作者对母亲娴熟的炒米技艺的赞美之情。
19.(3分)请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概括母亲这个人物的形象。
①勤劳:母亲泡糯米、洗糯米、蒸糯米、制竹刷、购黑沙、扫灰尘、除锅垢、备食材。②技艺高超:将阴米炒成白胖胖的“蚕宝宝”。③对自己严格:为自己疲倦打盹炒糊阴米而自责。④慈爱:将炒米用作给家人饱腹和给孩子做零食解馋,爱家人,爱孩子。(答出三点即可)
20.(3分)“故乡的炒米将农家的年味炒浓炒香、拉长拉远,到春暖花开,犁耙声响;到春播夏种,福满人间。”说说你对文章结尾的含义的理解,并说说这样结尾的妙处。
理解:故乡的炒米香,预示着农家新年的迫近,展示着农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妙处:在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在内容上揭示故乡炒米的传统底蕴,表现故乡炒米对农家生活的深远影响,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名著导读:我们曾学过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请你带着它阅读下面名著选段。
《经典常谈》选段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去。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这件事是楚人最痛心的,屈原更不用说了。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骆驼祥子》选段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穿上杠房或喜轿铺所预备的绿衣或蓝袍,戴上那不合适的黑帽,他暂时能把一身的破布遮住,稍微体面一些。遇上那大户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脏病使他迈不开步,正好举着面旗,或两条挽联,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
可是,连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至于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作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21.(2分)对屈原来说,下面哪件事不是人生中的“凝寒”?请选出恰当的一项。(D)
A.靳尚等人的谗言           B.张仪的离间
C.楚怀王的放逐 D.宋玉的模仿传承
22.(2分)选段中的屈原和祥子是否做到了“终岁常端正”?请结合选段说说。
屈原在高位时一心为国,被放逐后没有与奸臣同流合污,最后以身殉国,做到了“终岁常端正”。祥子心怀梦想,努力拉车,但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彻底沉沦,只能在人家婚丧嫁娶时做些事,浑浑噩噩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没有做到“终岁常端正”。(意对即可)
23.(2分)祥子悲惨的一生中满是“瑟瑟谷中风”的摧折,请列举一例。
示例:祥子起早贪黑去拉黄包车攒下了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被大兵抢走。
24.(2分)结合整本书来看,屈原做的哪些事体现了他的本性?
①被放逐时写了《离骚》《九章》等,表达对君王的忠心、对贤人的向往、对小人的深恶痛疾。②国家灭亡后以死明志,始终保持着忠臣节士的本性。(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读下面的小诗,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得少于80字。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
金就在它的里面
示例:世上看似最不值钱的东西往往最宝贵,除了沙,还有空气、水、阳光……这首哲理诗告诉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要掌握对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道理,而不能盲目地妄加评判。(言之有理即可)
任务二: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你的班级拟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来宣传低碳生活。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开场白。(80字左右)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今天,让我们践行低碳生活,保护地球家园吧!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请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一写你身边的人。
任务二:教养藏在细节里,在生活中,有教养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让人感到舒服,处处是温暖的光芒。请将“教养是一种 ”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关于“教养”,你有哪些感触?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期中测试01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语文为舟,泛游文化海洋”研学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请你参与。
1.(2分)研学活动第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文化名人鲁迅的故乡——绍兴。
右图是小雨展示的“兴”字的甲骨文(由四周的“人”和中间的大盘组
成),它的本义为“举起来”,请你用一句话猜测甲骨文所表示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围的四个人将大盘举起来
2.(2分)研学活动第二站,同学们来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小雯发现《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字义演变很有意思。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说文解字》中“英”写作 。它是形声字,从艸,央声。它的篆书形体像草,表明“英”是一种草本植物;央既表声,又有中央的含义。整个字表示花在绿叶中央,所以它的本义是①______。《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英”就是这个意思。花是美好的象征,由此可引申为“不凡、杰出”。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成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理解,这就是“英雄”中“英”的意思啦!

群英荟萃(英姿焕发、飒爽英姿、天妒英才)
3.(2分)研学活动第三站,同学们来到层出现在苏轼笔下的黄州遗爱湖。小雨对遗爱湖的一副对联很感兴趣,但他已记得不大清楚,请你选择适当的内容帮他把对联补充完整。(横线处选择填写的内容:A.烟波 B.月影 C.诗 D.梦)
上联:临皋春晓,千里①________千里②______
下联:玉案梅香,一帘③________一帘④______
烟波

月影

4.(8分)小雯用一段话对课本中的古诗文进行整理,请你在横线处填写有关古诗文名句。
诗歌,让每一个中国人显而不露的情感,有一处安放灵魂的桃源。或写景,或言志,或传情,经千百年流转,诗歌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无法割舍的文化传承。在《关雎》中,我们见证了“①____________,君子好逑”的美好爱情;《蒹葭》中“②____________,道阻且长”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对心中伊人的执着追求;《式微》中“微君之躬,③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劳役民众对统治者的沉郁愤懑;《子衿》中“④____________,如三月兮!”让我们体味相思女子对心上人的真挚思念。
窈窕淑女
溯洄从之
胡为乎泥中
一日不见
此外,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我们看到了溪水逶迤如“⑤____________,明灭可见”;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领略了洞庭湖“气蒸云梦泽,⑥____________”的雄伟气势;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理解了那份“⑦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不以山水为远的真挚情谊;在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我们享受着“⑧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
斗折蛇行
波撼岳阳城
海内存知己
曲径通幽处
5.(3分)研学活动第四站,同学们来到了展现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三星堆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上千件精美文物,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古蜀王国的宏大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小雨想制作一张文化明信片,请你帮他选择一种书法字体,并简要说明理由。
甲  乙
示例一:我选择甲。行书线条流畅灵动,如行云流水一般,体现了三星堆文物的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示例二:我选择乙。隶书方劲古拙,体现了三星堆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古蜀国的宏大古朴。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欺侮(rǔ)        B.戛(ɡá)然而止
A.wǔ  B.jiá
(2)容易写错的词:A.不知好殆 B.周而覆始
A.不知好歹 B.周而复始
A.语意不明,应该在“世界上”后面添加“其他国家”;B.用词不当,“莅临”可改为“到达”。
(3)容易说错的话:A.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B.谢谢你提醒,明天我一定准时莅临。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释】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夏之交,正是柳宗元再贬柳州时。
7.(2分)诗的首联“________”点明全诗的感情基调,我体会到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相似的情感;尾联融情于景,诗人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我感受到诗人送别堂弟时____________的感情。
8.(2分)诗的颔联妙用数词,“_______”与“________”对比,我读出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黯然
依依不舍
一身
万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A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 B )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 C )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选自梅曾亮《游小盘谷记》)
【注释】①謦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②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联系成语(人云亦云) (1)______
后遂无问津者 字形推测 (2)________
日且暮 迁移课内(年且九十) (3)________
殆近之矣 语境推断(①危险。②困乏。③几乎。④大概) (4)______(填序号)

渡口
将近

10.(2分)请将“乃”“而”“遂”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寺傍有草径甚微 南出之 乃坠大谷。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



/
/
我曾经去探访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
13.(4分)【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分别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开头写“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既表现了小盘谷的幽深难测,又增添了小盘谷的神秘色彩。
【乙文参考译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只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就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大约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至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沿崖倾斜。形状像仰天大钵,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
这里。”
将近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沉,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这里了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14—16题。
你以为候鸟迁徙只是怕冷?
①每年有数以百亿计的鸟儿,在相隔数千乃至数万千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演绎着一场场生命的奇迹。然而,我们对它们为什么要迁徙却知之甚少。很多人只是简单地认为,它们往南方迁徙是为了御寒,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早就过时了。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鸟类的迁徙充满无穷的奥秘,一次次颠覆人类的认知。而在探索成因之前,让我们先从一种奇特的鸟开始破除
误解。
②扁嘴海雀,一直以来被视为鸟类家族中的“四不像”。它嘴像麻雀,体似企鹅,脚蹼如鸭,雏鸟羽色同小鸡。最迥异于其他鸟的是它的双腿生在尾部,站立时直立身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像是步履蹒跚的老人。然而,看似笨拙的它们每年都会飞行大约8 000千米,横跨整个北太平洋,纵横往返于美洲和亚洲。比如它们会在加拿大西部繁殖,然后不远千里飞到亚洲东部的沿海度过冬季。一开始,人们认为它们迁徙是因为天太冷,然而,最新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们往返的地方在同一时间拥有相似的温带气候。理论上来说,如果它们冬季待在繁殖地,那里的环境也能使它们存活下去。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进行迁徙呢?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研究,但仍未达成共识。
③不过,这个例子对我们固有的认知提出了质疑,鸟儿可能并不是因为气候寒冷才迁徙的。毕竟在腊月深冬,我们的身边也不乏鸟儿的身影,比如麻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了鸟的迁徙呢?有科学家猜想,鸟类的迁徙习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万年的冰川时期。当北半球的冰雪时节到来时,部分鸟类被迫离开故乡去寻找利于觅食的地方。当北半球寒潮退却,它们再从其他地方飞回来。等到第二年寒潮来袭,去年未迁徙的鸟受到同伴的诱导,也加入了迁徙的队伍。也就是说,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使鸟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定期性往返的本能,于是便世代相传形成习性。然而,这一学说也存在一定缺陷,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鸟类不迁徙,并且冰川期仅占鸟类演化历史的1%,如此短暂的时间,对鸟类遗传性的影响恐怕有限。
④近年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爱丽丝·博伊尔和科特尼·康威两位科学家又提出了研究鸟类迁徙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原因并没有人类想得那么神秘,它们之所以进行迁徙,很可能纯粹是因为它们饿了。这个新假说是他们通过研究379种生活在美洲大陆的霸鹟的生活习性而获得的。霸鹟是霸鹟科鸟类的简称,这个科中既有留鸟也有候鸟,两者有时还会互相转换。而它们之所以会出现迁徙现象,是因为部分地区在寒冷时会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逼得它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向温度高、食物多的地区迁徙。研究者认为,这个新假说也能解释绝大多数鸟类的迁徙行为。
这个假说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鸟能在留鸟和候鸟之间转变。如果北方的食物四季不断,就算气温低,它们也不介意留下来过冬,候鸟就变成了留鸟;但如果北方的冬天没有吃的,它们也会为了生存选择南迁,留鸟也就成了候鸟。丹顶鹤之所以从候鸟变成留鸟,就是因为当地人在冬季持续定期投喂,使其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⑤可能你又会问,一些不迁徙的鸟,比如麻雀、乌鸦等,就不存在食物短缺的问题吗?有研究者认为,这也许是与不同鸟类所需要的越冬和繁殖环境不同有关。对于那些不迁徙的小型林鸟来说,冬天它们靠寻找冰雪之上的草籽、浆果等就能充饥,所以可以不用飞往南方越冬。 如今,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预下,一些鸟类的分布范围发生了全球性的改变。关于鸟类迁徙的研究,正不断涌现出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索。
(选自《科学生活》,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学者一致认为扁嘴海雀从美洲飞到亚洲过冬,是因为那里有更多的食物且适合繁殖。
B.有专家认为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导致了鸟类的迁徙,作者对此存在一定的疑惑。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会影响鸟类的迁徙,一些鸟类有可能会从候鸟变成留鸟。
D.作者使用设问句,既强调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对问题的思考。
【解析】A.依据第②段“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进行迁徙呢?对此,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研究,但仍未达成共识”可知,选项“学者一致认为”的说法是错
误的。
A
15.(2分)下面是小雯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根据文章补充完整。
候鸟冬季什么要迁徙?
冰川时期的鸟类迁徒世代相传形成习性
扁尾海雀迁徒的地方与繁殖抵拥有相似的温度气候
16.(3分)作者在文章第④段提到丹顶鹤,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①说明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影响到鸟类的迁徙;②以实例说明一些鸟类可以在留鸟和候鸟之间转变;③以实例佐证爱丽丝·博伊尔和科特尼·康威两位科学家提出的鸟类迁徙的新思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17—20题。
冬日炒米香
朱慧彬
①过了立冬日,便到了农家炒米季。
②从地里收上来的糯谷经过反复晾晒、脱粒后,白花花的糯米便进了米缸。择一吉日,母亲将糯米泡水、洗净、入笼,再一笼笼蒸出来。白花花的软与糯,在大白瓷碗里泛光。一碗糯米配什么菜都好吃——豆腐炒蒜苗、韭黄炒鸡蛋、莲藕烧猪排……若是糯米上再铺一层薄薄的五花肉或油菜蒸菜,那顿饭就会香甜得堪比过年。
③蒸出来的糯米抱着团,难储存,须先冷却阴干搓散,晾在日光下。几个太阳天,糯米便会失去水分变瘦变小,白嫩水润的皮肤一层层变干变淡。阳光一缕缕潜入,糯米一粒粒变得冷峻、坚硬,连枝头虎视眈眈的乌鸦、麻雀都会望而却步。此时年关就要到了。
④在冬月,豆饼与炒米是年货的一部分。糯米干燥后成为阴米,即可入缸。母亲一有闲暇,便会手制竹刷、采购黑沙。它们是制作炒米不可或缺的工具。
⑤母亲早早清扫厨房的灰尘,起锅除垢,备好食材。然后身着长衫,整理鬓发,手执竹刷,一如出征的女将。她意气风发地指挥帮厨将大铁锅烧热。等锅底泛红、黑沙出烟,火候到时,母亲便会撒入一把阴米,一把竹刷拂尘般不紧不慢地在沙海米阵里辗转腾挪。
⑥母亲的手法是轻盈的,竹刷与糯米的互动,像一幕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又如一支编排好的喜庆舞蹈。一双云手起承转合,一对眸子涡流暗涌。光影聚集的锅底,阴米一分一分地由灰变黄,由黄变白,变回从前的模样。紧接着,一声声轻微的爆响,米粒一点点变长变粗,身子渐渐膨胀隆起,最终蜕变成白胖胖的“蚕宝宝”。一锅“蚕宝宝”出炉,母亲便迅速捞起,滤掉黑沙与残粒,存入筐中。
⑦这一流程,母亲每年都要演练千百遍。有时疲惫的母亲也会打盹。听到我们“糊了糊了”的提醒和一阵哄笑时,母亲才猛然惊醒,一边手忙脚乱,一边“哎哟,哎哟”地自责。
⑧炒米是一个村庄年庆的前奏。领头的先是一户两户,然后是整个村庄。炒米的香钻出厨房,挤出门窗,浮在村庄空气里。那气味穿堂过户,传递着入冬进腊的消息。而屋外村道上,赶集办年货的车铃声、脚步声也越来越近,越来
越紧。
⑨在故乡,炒米是农人饱腹的冬粮,是孩子放学回家解馋的零嘴儿。抓一把炒米入口嚼一嚼,身体便热乎起来。炒米和着白面或者豆饼,就盘酸菜,晒着冬阳,那种舌尖上的软、口鼻里的香让人无法忘怀。故乡的炒米将农家的年味炒浓炒香、拉长拉远,到春暖花开,犁耙声响;到春播夏种,福满人间。
(选自2024年1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7.(3分)读一读和炒米有关的句子,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
A.要强调制作阴米时糯米的变化之大,我这样读:“阳光一缕缕潜入,糯米一粒粒变得冷峻、坚硬,连枝头虎视眈眈的乌鸦、麻雀都会望而却步。”
B.要读出母亲炒米前做准备的画面感,我这样读:“母亲早早清扫厨房的灰尘,起锅除垢,备好食材。然后身着长衫,整理鬓发,手执竹刷,一如出征的女将。”
C.要读出炒米时糯米膨胀的趣味,我这样读:“一声声轻微的爆响,米粒一点点变长变粗,身子渐渐膨胀隆起,最终蜕变成白胖胖的‘蚕宝宝’。”
D.要读出对炒米的怀念,我这样读:“炒米和着白面或者豆饼,就盘酸菜,晒着冬阳,那种舌尖上的软、口鼻里的香让人无法忘怀。”
A
【解析】A.正确的朗读重音处理:阳光一缕缕潜入,糯米一粒粒变得冷峻、坚硬,连枝头虎视眈眈的乌鸦、麻雀都会望而却步。
18.(3分)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竹刷与糯米的互动,像一幕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又如一支编排好的喜庆舞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炒米的动作,比喻成点石成金的神秘仪式和喜庆舞蹈,生动地表现出炒米方法的神奇和炒米动作的优美,表达出作者对母亲娴熟的炒米技艺的赞美之情。
19.(3分)请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概括母亲这个人物的形象。
①勤劳:母亲泡糯米、洗糯米、蒸糯米、制竹刷、购黑沙、扫灰尘、除锅垢、备食材。②技艺高超:将阴米炒成白胖胖的“蚕宝宝”。③对自己严格:为自己疲倦打盹炒糊阴米而自责。④慈爱:将炒米用作给家人饱腹和给孩子做零食解馋,爱家人,爱孩子。(答出三点即可)
20.(3分)“故乡的炒米将农家的年味炒浓炒香、拉长拉远,到春暖花开,犁耙声响;到春播夏种,福满人间。”说说你对文章结尾的含义的理解,并说说这样结尾的妙处。
理解:故乡的炒米香,预示着农家新年的迫近,展示着农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妙处:在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在内容上揭示故乡炒米的传统底蕴,表现故乡炒米对农家生活的深远影响,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名著导读:我们曾学过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请你带着它阅读下面名著选段。
《经典常谈》选段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
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去。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这件事是楚人最痛心的,屈原更不用说了。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又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汨罗江里。
《骆驼祥子》选段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穿上杠房或喜轿铺所预备的绿衣或蓝袍,戴上那不合适的黑帽,他暂时能把一身的破布遮住,稍微体面一些。遇上那大户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脏病使他迈不开步,正好举着面旗,或两条挽联,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
可是,连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至于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作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21.(2分)对屈原来说,下面哪件事不是人生中的“凝寒”?请选出恰当的一项。
( )
A.靳尚等人的谗言            B.张仪的离间
C.楚怀王的放逐 D.宋玉的模仿传承
D
22.(2分)选段中的屈原和祥子是否做到了“终岁常端正”?请结合选段说说。
屈原在高位时一心为国,被放逐后没有与奸臣同流合污,最后以身殉国,做到了“终岁常端正”。祥子心怀梦想,努力拉车,但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彻底沉沦,只能在人家婚丧嫁娶时做些事,浑浑噩噩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没有做到“终岁常端正”。(意对即可)
23.(2分)祥子悲惨的一生中满是“瑟瑟谷中风”的摧折,请列举一例。
示例:祥子起早贪黑去拉黄包车攒下了钱,买了一辆新车,但被大兵抢走。
24.(2分)结合整本书来看,屈原做的哪些事体现了他的本性?
①被放逐时写了《离骚》《九章》等,表达对君王的忠心、对贤人的向往、对小人的深恶痛疾。②国家灭亡后以死明志,始终保持着忠臣节士的本性。(意对
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读下面的小诗,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不得少于80字。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
金就在它的里面
示例:世上看似最不值钱的东西往往最宝贵,除了沙,还有空气、水、阳光……这首哲理诗告诉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要掌握对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道理,而不能盲目地妄加评判。(言之有理即可)
任务二: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你的班级拟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来宣传低碳生活。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开场白。(80字左右)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今天,让我们践行低碳生活,保护地球家园吧!
26.(50分)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请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一写你身边的人。
任务二:教养藏在细节里,在生活中,有教养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让人感到舒服,处处是温暖的光芒。请将“教养是一种__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关于“教养”,你有哪些感触?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