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八下历史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卷01【八下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春八下历史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卷01【八下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4 16:22:2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班级:      姓名: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题号 一 二 总分
答案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人民日报》社论《伟大的丰碑 辉煌的岁月》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这里”是指( A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九大
2.下列两组词语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消失和流行的词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我国( A )
消失的词语 流行的词语
红宝书、红卫兵、走资派、文斗武斗、打倒小资情调、干校老三篇 包干责任制、村干部、猫论、“三个代表”、小康社会、科教兴国、费改税
A.工作中心转移 B.政治体制改革
C.消费习惯变化 D.外来文化影响
3.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描述的是( B )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B.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D.国有企业全面改革
4.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不行”“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由此可知,这场“谈话”( A )
A.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
5.1980年秋,全国主动实行“双包(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只占总数的20%;1981年底,发展到50%;到1982年夏,发展到占78.2%;1983年春,发展到占95%以上。可知“联产承包”( A )
A.顺应农村生产力的要求 B.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
C.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D.推动了农业获得大丰收
6.1992年国家物价局大幅度放开定价管理权限,政府定价的农产品缩减到只有6种,重工业产品也缩减到不足100种,而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却高达90%。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我国( B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C.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D.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 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D )
A.1956年 B.1966年 C.1978年 D.1996年
8.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第一阶段,“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D )
A.开国大典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经济特区的建立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这表明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A )
A.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B.加快中外经济融合
C.促进特区自身发展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0.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C )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振奋人心
C.江城武汉: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11.上海大事纪年:1984年,设立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建立浦东开发区;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此说明上海( B )
A.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B.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全国第一位
D.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12.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某课题小组收集了如下一些信息:①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②1982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二大致开幕词;③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④1992年初邓小平进行南方谈话。请为这些信息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C )
A.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3.整理知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B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14.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体现了中国( C )
A.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开启对外开放新征程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15.【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51年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材料二 
图一 农业生产合作 图二 手工业生产合作 图三 公私合营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万斤) 1 950.5 1 435 26.4%
棉花(万担) 3 280 2 126 35.2%
油料(万担) 7 542 3 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 590 8 227 43.6%
材料四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份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6.70亿千克 7.15亿千克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内在联系?(2分)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为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材料二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1分)
事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意义: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三中1960年经济状况如何?(1分)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状况:农业生产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2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5)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2分)
示例:①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答出一点即可)
16.【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开放交流促进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材料二 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重要商路,更是文明交流之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在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2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里?(2分)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
(2)简述我国对外开放40多年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对外开放的认识。(4分)
示例: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僵化模式: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不仅是“物质文化需要”,而扩展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社会生产领域则主要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新问题”,这就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基础。
——王向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
材料三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打破经济体制上的“僵化模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策。(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分)
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心工作:增强企业活力。
(2)根据材料二,说说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生产领域中出现了什么新变化。(2分)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中央提出了什么新发展理念?(2分)
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扩展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生产领域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请结合共和国史,以“筑梦·圆梦”为题,从下图中任选三个方面,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4分)
示例:筑梦·圆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党和政府先后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精准扶贫等,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实现了生活富裕梦。“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实现国家富强梦奠定了基础。军事上,研制“两弹一星”,建立五大军种,形成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筑成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多次主办国际盛会,秉承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肩负起新使命,筑梦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统编八下历史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班级:      姓名: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题号 一 二 总分
答案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人民日报》社论《伟大的丰碑 辉煌的岁月》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这里”是指( A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九大
2.下列两组词语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消失和流行的词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我国( A )
消失的词语 流行的词语
红宝书、红卫兵、走资派、文斗武斗、打倒小资情调、干校老三篇 包干责任制、村干部、猫论、“三个代表”、小康社会、科教兴国、费改税
A.工作中心转移 B.政治体制改革
C.消费习惯变化 D.外来文化影响
3.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描述的是( B )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B.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D.国有企业全面改革
4.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不行”“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由此可知,这场“谈话”( A )
A.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
5.1980年秋,全国主动实行“双包(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只占总数的20%;1981年底,发展到50%;到1982年夏,发展到占78.2%;1983年春,发展到占95%以上。可知“联产承包”( A )
A.顺应农村生产力的要求 B.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
C.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D.推动了农业获得大丰收
6.1992年国家物价局大幅度放开定价管理权限,政府定价的农产品缩减到只有6种,重工业产品也缩减到不足100种,而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却高达90%。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我国( B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C.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D.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 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D )
A.1956年 B.1966年 C.1978年 D.1996年
8.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第一阶段,“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D )
A.开国大典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经济特区的建立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这表明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A )
A.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B.加快中外经济融合
C.促进特区自身发展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0.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C )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振奋人心
C.江城武汉: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11.上海大事纪年:1984年,设立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建立浦东开发区;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此说明上海( B )
A.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B.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全国第一位
D.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12.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某课题小组收集了如下一些信息:①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②1982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二大致开幕词;③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④1992年初邓小平进行南方谈话。请为这些信息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C )
A.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3.整理知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B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14.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体现了中国( C )
A.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开启对外开放新征程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15.【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51年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材料二 
图一 农业生产合作 图二 手工业生产合作 图三 公私合营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万斤) 1 950.5 1 435 26.4%
棉花(万担) 3 280 2 126 35.2%
油料(万担) 7 542 3 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 590 8 227 43.6%
材料四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份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6.70亿千克 7.15亿千克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内在联系?(2分)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为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材料二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1分)
事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意义: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三中1960年经济状况如何?(1分)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状况:农业生产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2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5)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2分)
示例:①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答出一点即可)
16.【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开放交流促进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材料二 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重要商路,更是文明交流之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在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2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里?(2分)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
(2)简述我国对外开放40多年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对外开放的认识。(4分)
示例: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僵化模式: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不仅是“物质文化需要”,而扩展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社会生产领域则主要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新问题”,这就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基础。
——王向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
材料三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打破经济体制上的“僵化模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策。(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分)
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心工作:增强企业活力。
(2)根据材料二,说说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生产领域中出现了什么新变化。(2分)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中央提出了什么新发展理念?(2分)
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扩展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生产领域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请结合共和国史,以“筑梦·圆梦”为题,从下图中任选三个方面,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4分)
示例:筑梦·圆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党和政府先后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精准扶贫等,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实现了生活富裕梦。“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实现国家富强梦奠定了基础。军事上,研制“两弹一星”,建立五大军种,形成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筑成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多次主办国际盛会,秉承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肩负起新使命,筑梦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统编八下历史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版八下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历史第三单元测试01
范围:第三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人民日报》社论《伟大的丰碑 辉煌的岁月》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这里”是指( A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九大
A
2.下列两组词语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消失和流行的词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我国( A )
消失的词语 流行的词语
红宝书、红卫兵、走资派、文斗武斗、打倒小资情调、干校老三篇 包干责任制、村干部、猫论、“三个代表”、小康社会、科教兴国、费改税
A.工作中心转移 B.政治体制改革
C.消费习惯变化 D.外来文化影响
A
3.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
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描述的是( B)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B.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D.国有企业全面改革
B
4.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不行”“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由此可知,这场“谈话”( A )
A.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
A
5.1980年秋,全国主动实行“双包(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只占总数的20%;1981年底,发展到50%;到1982年夏,发展到占78.2%;1983年春,发展到占95%以上。可知“联产承包”( A )
A.顺应农村生产力的要求 B.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
C.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D.推动了农业获得大丰收
A
6.1992年国家物价局大幅度放开定价管理权限,政府定价的农产品缩减到只有6种,重工业产品也缩减到不足100种,而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却高达
90%。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我国(  B)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C.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D.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D)
A.1956年 B.1966年 C.1978年 D.1996年
B
D
8.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第一阶段,“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D )
A.开国大典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经济特区的建立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这表明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A )
A.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B.加快中外经济融合
C.促进特区自身发展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A
10.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C )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振奋人心
C.江城武汉: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C
11.上海大事纪年:1984年,设立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建立浦东开发区;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此说明上海( B )
A.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B.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C.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全国第一位
D.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B
12.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某课题小组收集了如下一些信息:①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②1982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二大致开幕词;③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④1992年初邓小平进行南方谈话。请为这些信息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C )
A.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
13.整理知识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B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14.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体现了中国( C )
A.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开启对外开放新征程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C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15.【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51年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材料二
图一 农业生产合作
图二 手工业生产合作
图三 公私合营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万斤) 1 950.5 1 435 26.4%
棉花(万担) 3 280 2 126 35.2%
油料(万担) 7 542 3 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 590 8 227 43.6%
年份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6.70亿千克 7.15亿千克
材料四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内在联系?(2分)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为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材料二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1分)
事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意义: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三中1960年经济状况如何?(1分)
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状况:农业生产下降。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2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5)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2分)
示例:①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答出一点即可)
16.【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开放交流促进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材料二 丝绸之路既是东西方重要商路,更是文明交流之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在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2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里?(2分)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
(2)简述我国对外开放40多年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带,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对外开放的认识。(4分)
示例: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僵化模式: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二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不仅是“物质文化需要”,而扩展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社会生产领域则主要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新问题”,这就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基础。
——王向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
材料三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打破经济体制上的“僵化模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策。(2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分)
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中心工作:增强企业活力。
(2)根据材料二,说说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生产领域中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2分)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中央提出了什么新发展理念?(2分)
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扩展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生产领域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请结合共和国史,以“筑梦·圆梦”为题,从如图中任选三个方面,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4分)
示例:筑梦·圆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党和政府先后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精准扶贫等,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实现了生活富裕梦。“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为实现国家富强梦奠定了基础。军事上,研制“两弹一星”,建立五大军种,形成五大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筑成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多次主办国际盛会,秉承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肩负起新使命,筑梦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