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贵州等地适用)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 (二) (三)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我们可以吟诵《诗经》,聆听来自远古先民最真切的声音,也可以品读辞赋,感受来自汉唐盛世最豪迈的气息;我们可以在西北喊出粗guǎng① 犷 、豪放的秦腔,击打挣脱束缚、zhèn hàn② 震撼 人心的安塞腰鼓,也可以在江南唱出典雅、精致的昆曲,演出轻柔灵秀、婉转抒情的越剧;我们还可以在东北的山林间观赏奔驰的麋鹿,去南海的碧波中追逐xī③ 嬉 戏的鱼群;我们亦有淡泊明志的诸葛武侯,栩栩如生的摩诘居士……正是这些人与物最终汇聚成我们神州大地璀璨的华夏文明!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聆听 B.典雅 C.淡泊明志 D.栩栩如生
【解析】D.“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该成语用错对象。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 (《蒹葭》)
(4)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 (《式微》)
(5)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6)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 (贺敬之《回延安》)
(7)《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句子是: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
(8)《关雎》中“ 悠哉悠哉 , 辗转反侧 ”两句把主人公因思念而长夜无眠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社戏》的作者鲁迅,著有小说集《朝花夕拾》。
C.《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
D.《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解析】B.《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指的是( D )(3分)
他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那一腔遏制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啦!”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A.楚怀王 B.淮南王 C.秦惠文王 D.屈原
7.结合上面片段说说他“那一腔遏制不住的悲愤”具体指什么。(2分)
示例:忠君爱国,却两次被放逐;满腔热情,却无人能理解;国家即将灭亡,自己却无能为力。(回答一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妹妹扮演的角色
高 博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③“因为我的角色!”
④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⑤“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 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⑥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⑦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⑧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⑨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⑩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而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 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8.下列选项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中的“小心翼翼”写出了我们怕伤着妹妹自尊心那种微妙的心理。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在意角色大小,只要用心,小角色也可能变成大角色。
C.“豆豆”听到“老鼠”这个词的时候,“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可以看出“豆豆”在话剧里“入了戏”。
D.整个故事一直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行文过程中采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
【解析】D.整个故事除了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还用了侧面描写。例如第 段中写道“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一句就用观众的表现侧面烘托妹妹表演的精彩,是侧面描写。
9.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下表。(4分)
时 间 报名时 定角色那天 排练时 排练归来
神情态度 热情万丈 ① 一脸冰霜 很投入 ② 兴奋(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10.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3分)
①听从父亲的教导,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条狗;②积极参加每次排练,非常投入,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费尽心思;③演出时表演得惟妙惟肖。
11.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谈谈你的看法。(4分)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善于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因为长辈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处事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或走错道路。(言之有理即可)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
张亭亭
①中国人极爱喝酒,各种场合都少不了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得意之时饮酒作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时用酒寄托惜别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处时用酒聊慰内心的孤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不可缺少。
②那你可知道,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的吗?
③谷物酿酒涉及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是糖化,二是发酵。谷物中的淀粉在淀粉酶水解作用下生成可发酵的糖,此过程称为糖化;可发酵的糖在酵母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此过程为发酵。由于酵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因此很容易得到,所以最关键的一步是淀粉糖化。
④在古代中国,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酒曲中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转变成糖。用酒曲酿酒是中国一大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亦是中国白酒酿造技术的鼻祖,可谓闻名于世。
⑤中国人很早就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约9 000—7 500年前)就广泛使用的球状罐,通常是小嘴、窄颈、球肚的形状,这种容器形式极为适合储存液体,是常用的容器。这种容器可用于发酵酒,因为它的窄颈可以有效地密封,以排除尽可能多的空气,提供谷物发酵的厌氧条件。学者分析研究了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球状罐中残留的化学成分,发现陶罐上残留有淀粉残渣、谷物形成的植物化石和一些霉菌酵母菌。这一发现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酒曲酿制酒。中国最早的酒可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⑥另外,对于很多人都喜爱的啤酒,我们都认为是在19世纪正式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可事实上经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2900年)中国就有了“啤酒”。通过对米家崖遗址出土陶罐的淀粉、植物岩和化学残留物分析,发现早在5 000年前,中国人就利用专门的工具,创造了良好的发酵条件,建立了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在中国古代,这种酒被称作“醴”,是以发芽的谷物(如麦芽)为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制成的。
⑦与酒曲酿酒不同的是,醴是利用谷芽自身产生的酶糖化酿制而成的。经研究,中国的醴和啤酒属于同一类型的含酒精浓度低的饮料。后来由于醴的酒精浓度比较低,不够醇厚,在汉代之后,酒曲酿造的酒逐渐成为主流,而醴则慢慢被人遗忘了。
⑧酒,把人类历史浇灌得跌宕起伏,将琴棋书画熏染得色彩斑斓。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且酒且歌哉!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国最早的酒可追溯到约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中国古代没有啤酒,它在19世纪传入中国,是外来酒种。
C.糖化过程指淀粉酶通过水解作用把谷物中的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的糖。
D.“醴”是用发芽的谷物为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制成的。
【解析】B.原文第⑥段是:事实上经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2900年)中国就有了“啤酒”。此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13.请分析中国古代制酒为何使用球状罐子。(3分)
这种容器可用于发酵酒,因为它的窄颈可以有效地密封,以排除尽可能多的空气,提供谷物发酵的厌氧条件。
1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从河南出土的球状罐中残留物的例子,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酒曲酿酒的事实。
15.中国的“酒”文化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但在现代社会,因为酗酒造成的交通事故、猝死事件等频发,“酒”一度被贴上“慢性毒药”的标签。请你结合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引导人们正确、文明、理性饮酒提出自己的建议。(4分)
示例:①正确认识“酒”文化,应明白喝酒作为消遣娱乐方式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但总体而言弊大于利。②万物皆有度,过犹不及。注意不可过度饮酒。③积极了解有关酒的生活常识,宣传“过度饮酒事故”的危害。(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旧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禹锡终易连州”是说刘禹锡最终和柳宗元互换去连州上任了。
B.柳宗元为官,能为民办实事,比如革除地方陋习。
C.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都不远千里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
D.本文短短两百字,却清楚地写出了柳宗元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
【解析】A.根据“禹锡终易连州”可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刘禹锡最终和柳宗元互换去连州上任了”说法错误。
17.请你摘录原文中能体现柳宗元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的语句。(4分)
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
A.例移为柳州刺史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请以柳州赐禹锡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C.乃出私钱赎之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D.皆随宗元师法 皆生寒树(吴均《与朱元思书》)
【解析】A.成为,做;B.把,用/认为;C.于是,就;D.都。
【参考译文】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为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调任为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极遥远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们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会出自己的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①明。
【注释】①及:到。
19.诗人一开始写“昨日草枯今日青”是为了( A )(3分)
A.表现时间流逝,不知不觉已离家很久。 B.表现春回大地,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C.表现小草枯萎,因此倍感忧伤和惋惜。 D.表现季节交替,暗示要尊重自然规律。
【解析】A.本诗写了作者思乡的情结,诗中的“昨日”和“今日”不是简单地指昨天和今天,而是指“以前”和“现在”。他梦见自己登上了回家的路可知他思乡心切,看到冬天的枯草又开始绿了,说明冬去春来,又是一年过去了,羁留在远方的游子也动起了思念故乡的感情。
20.本诗末句“不到”和“及”之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4分)
这句写诗人夜里梦见自己踏上了回乡的道路,在梦中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梦就醒了,“不到”和“及”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还家的无奈、惆怅之情。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也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21.走进贵州山水,感受贵风黔韵。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锦绣贵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组织委员,小李同学要邀请校团委张老师开设专题讲座,以下是他准备对张老师说的话,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张老师,您好!我是八(1)班的组织委员。①为了感受美丽的家乡,领略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②我们班准备开展以“锦绣贵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③想邀请您给我们开设一场专题讲座,④你一定要来啊!
第①句语序不当,将“美丽”和“家乡”互换位置。第②句用语不得体,可改为“真诚欢迎您的到来”。
22.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贵州赤水是千瀑之乡,那里的中洞瀑布是典型的帘状瀑布, 。
A.平直下坠,垂挂谷中,晶莹剔透,十分美丽,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
B.平直下坠,垂挂谷中,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当地人称它为“美人梳”
C.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平直下坠,垂挂谷中,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
D.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平直下坠,垂挂谷中,当地人称它为“美人梳”
【解析】结合前面的内容“中洞瀑布是典型的帘状瀑布”,按照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瀑布时应先介绍它的外形,可以排除CD两项;仔细分析AB两项的内容,“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与前文主语一致,更合适。故选A。
23.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请把以下遵义市旅游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并阐述归类理由。(每一类只需选择2至3项,并填写序号。不能与示例重复)(6分)
①贵州茅台酒 ②赤水丹霞地貌 ③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正安白茶 ④沙滩文化遗址 ⑤乌江小三峡 ⑥娄山关 ⑦海龙屯军事古堡 ⑧遵义会议会址
(答题示例)分类:①③ 理由:按照地区特产分类
分类一: ②⑤ 理由:按照 自然风景 分类
分类二: ⑥⑧ 理由:按照 红色旅游 分类
五、写作能力(60分)
24.“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生活中很多事情也许就是这样,但波澜起伏也让我们收获很多……
请以“一波三折”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2)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3)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期中测试01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
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我们可以吟诵《诗经》,聆.听.来
自远古先民最真切的声音,也可以品读辞赋,感受来自汉唐盛世最豪迈的气息;我
们可以在西北喊出粗guǎng① 、豪放的秦腔,击打挣脱束缚、zhèn hàn②
人心的安塞腰鼓,也可以在江南唱出典.雅.、精致的昆曲,演出轻柔灵秀、婉转
抒情的越剧;我们还可以在东北的山林间观赏奔驰的麋鹿,去南海的碧波中追逐xī
③ 戏的鱼群;我们亦有淡.泊.明.志.的诸葛武侯,栩.栩.如.生.的摩诘居士……正
是这些人与物最终汇聚成我们神州大地璀璨的华夏文明!
犷
震
撼
嬉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聆听 B.典雅 C.淡泊明志 D.栩栩如生
【解析】D.“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该成语用错
对象。
D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蒹葭萋萋, 。 (《蒹葭》)
(4)微君之故, ? (《式微》)
(5) ,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6)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 (贺敬之《回延安》)
(7)《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句子是: , 。
(8)《关雎》中“ , ”两句把主人公因思念而长夜无
眠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
天涯若比邻
欲济无舟楫
白露未晞
胡为乎中露
其岸势犬牙差互
红旗飘飘把手招
斗折蛇行
明灭可
见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社戏》的作者鲁迅,著有小说集《朝花夕拾》。
C.《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
D.《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解析】B.《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B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指的是( D )(3分)
他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那.一.腔.遏.制.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
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
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啦!”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
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A.楚怀王 B.淮南王 C.秦惠文王 D.屈原
7.结合上面片段说说他“那一腔遏制不住的悲愤”具体指什么。(2分)
示例:忠君爱国,却两次被放逐;满腔热情,却无人能理解;国家即将灭亡,自
己却无能为力。(回答一点即可)
D
(二)现代文阅读
妹妹扮演的角色
高 博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
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
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③“因为我的角色!”
④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⑤“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
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 饭后爸爸和妹妹谈
了很久。
⑥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
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
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
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⑦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
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
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⑧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
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
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⑨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
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
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⑩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
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
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
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
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
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而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
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
主角。”
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 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
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8.下列选项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中的“小心翼翼”写出了我们怕伤着妹妹自尊心那种
微妙的心理。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在意角色大小,只要用心,小角色也可能变成大角色。
C.“豆豆”听到“老鼠”这个词的时候,“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
望”,可以看出“豆豆”在话剧里“入了戏”。
D.整个故事一直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行文过程中采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等描写方法。
【解析】D.整个故事除了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还用了侧面描写。例如第 段中
写道“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
妹”一句就用观众的表现侧面烘托妹妹表演的精彩,是侧面描写。
D
9.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下
表。(4分)
时 间 报名时 定角色那天 排练时 排练归来
神情态度 热情万丈 ① 很投入 ②
10.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3分)
①听从父亲的教导,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条狗;②积极参加每次排练,非常投
入,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费尽心思;③演出时表演得惟妙惟肖。
一脸冰
霜
兴奋(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芒)
11.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
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谈谈你的看法。(4分)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善于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因为长辈有着丰富的阅历
和处事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或走错道路。(言之有理即可)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
张亭亭
①中国人极爱喝酒,各种场合都少不了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喜悦得意之时饮酒作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时用
酒寄托惜别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处
时用酒聊慰内心的孤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不可缺少。
②那你可知道,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的吗?
③谷物酿酒涉及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是糖化,二是发酵。谷物中
的淀粉在淀粉酶水解作用下生成可发酵的糖,此过程称为糖化;可发酵的糖在酵母
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此过程为发酵。由于酵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因
此很容易得到,所以最关键的一步是淀粉糖化。
④在古代中国,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
化发酵成酒。酒曲中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
(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
转变成糖。用酒曲酿酒是中国一大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亦
是中国白酒酿造技术的鼻祖,可谓闻名于世。
⑤中国人很早就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约9 000—7 500年
前)就广泛使用的球状罐,通常是小嘴、窄颈、球肚的形状,这种容器形式极为适
合储存液体,是常用的容器。这种容器可用于发酵酒,因为它的窄颈可以有效地密
封,以排除尽可能多的空气,提供谷物发酵的厌氧条件。学者分析研究了从河南贾
湖遗址出土的球状罐中残留的化学成分,发现陶罐上残留有淀粉残渣、谷物形成的
植物化石和一些霉菌酵母菌。这一发现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就已经开
始用酒曲酿制酒。中国最早的酒可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⑥另外,对于很多人都喜爱的啤酒,我们都认为是在19世纪正式传入中国,属
外来酒种。可事实上经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2900
年)中国就有了“啤酒”。通过对米家崖遗址出土陶罐的淀粉、植物岩和化学残留
物分析,发现早在5 000年前,中国人就利用专门的工具,创造了良好的发酵条件,
建立了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在中国古代,这种酒被称作“醴”,是以发芽的
谷物(如麦芽)为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制成的。
⑦与酒曲酿酒不同的是,醴是利用谷芽自身产生的酶糖化酿制而成的。经研
究,中国的醴和啤酒属于同一类型的含酒精浓度低的饮料。后来由于醴的酒精浓度
比较低,不够醇厚,在汉代之后,酒曲酿造的酒逐渐成为主流,而醴则慢慢被人遗
忘了。
⑧酒,把人类历史浇灌得跌宕起伏,将琴棋书画熏染得色彩斑斓。壶里乾坤
大,杯中日月长。且酒且歌哉!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国最早的酒可追溯到约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中国古代没有啤酒,它在19世纪传入中国,是外来酒种。
C.糖化过程指淀粉酶通过水解作用把谷物中的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的糖。
D.“醴”是用发芽的谷物为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制成的。
【解析】B.原文第⑥段是:事实上经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时期(公元
前5000—2900年)中国就有了“啤酒”。此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13.请分析中国古代制酒为何使用球状罐子。(3分)
这种容器可用于发酵酒,因为它的窄颈可以有效地密封,以排除尽可能多的空
气,提供谷物发酵的厌氧条件。
B
1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学者分析研究了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球状罐中残留的化学成分,发现陶罐上
残留有淀粉残渣、谷物形成的植物化石和一些霉菌酵母菌。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从河南出土的球状罐中残留物的例子,具体而准
确地说明了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酒曲酿酒的事实。
15.中国的“酒”文化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但在现代社会,因为酗酒造成的交通事
故、猝死事件等频发,“酒”一度被贴上“慢性毒药”的标签。请你结合相关知
识和生活经验,为引导人们正确、文明、理性饮酒提出自己的建议。(4分)
示例:①正确认识“酒”文化,应明白喝酒作为消遣娱乐方式时存在的优点
和缺点,但总体而言弊大于利。②万物皆有度,过犹不及。注意不可过度饮
酒。③积极了解有关酒的生活常识,宣传“过度饮酒事故”的危害。(言之
有理,两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
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
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
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
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旧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
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禹锡终易连州”是说刘禹锡最终和柳宗元互换去连州上任了。
B.柳宗元为官,能为民办实事,比如革除地方陋习。
C.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都不远千里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
D.本文短短两百字,却清楚地写出了柳宗元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
【解析】A.根据“禹锡终易连州”可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刘禹锡最
终和柳宗元互换去连州上任了”说法错误。
17.请你摘录原文中能体现柳宗元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的语句。(4分)
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A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
A.例移为.柳州刺史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请以.柳州赐禹锡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C.乃.出私钱赎之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D.皆.随宗元师法 皆.生寒树(吴均《与朱元思书》)
【解析】A.成为,做;B.把,用/认为;C.于是,就;D.都。
B
【参考译文】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为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调任
为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
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极遥远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
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
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们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
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
授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
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
就会出自己的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
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
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①明。
【注释】①及:到。
19.诗人一开始写“昨日草枯今日青”是为了( A )(3分)
A.表现时间流逝,不知不觉已离家很久。
B.表现春回大地,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C.表现小草枯萎,因此倍感忧伤和惋惜。
D.表现季节交替,暗示要尊重自然规律。
【解析】A.本诗写了作者思乡的情结,诗中的“昨日”和“今日”不是简单地指
昨天和今天,而是指“以前”和“现在”。他梦见自己登上了回家的路可知他思
乡心切,看到冬天的枯草又开始绿了,说明冬去春来,又是一年过去了,羁留在
远方的游子也动起了思念故乡的感情。
A
20.本诗末句“不到”和“及”之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
(4分)
这句写诗人夜里梦见自己踏上了回乡的道路,在梦中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梦就
醒了,“不到”和“及”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还家的无奈、惆怅
之情。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
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也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21.走进贵州山水,感受贵风黔韵。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锦绣贵州”为主题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组织委员,小李同学要邀请校团委张老师开设专题讲
座,以下是他准备对张老师说的话,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6分)
张老师,您好!我是八(1)班的组织委员。①为了感受美丽的家乡,领略家乡
悠久的历史文化,②我们班准备开展以“锦绣贵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③想邀请您给我们开设一场专题讲座,④你一定要来啊!
第①句语序不当,将“美丽”和“家乡”互换位置。第②句用语不得体,可改为
“真诚欢迎您的到来”。
22.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贵州赤水是千瀑之乡,那里的中洞瀑布是典型的帘状瀑布, 。
A.平直下坠,垂挂谷中,晶莹剔透,十分美丽,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
B.平直下坠,垂挂谷中,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当地人称它为“美人梳”
C.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平直下坠,垂挂谷中,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
D.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平直下坠,垂挂谷中,当地人称它为“美人梳”
【解析】结合前面的内容“中洞瀑布是典型的帘状瀑布”,按照我们认识事物的
规律,介绍瀑布时应先介绍它的外形,可以排除CD两项;仔细分析AB两项的内
容,“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与前文主语一致,更合适。故选A。
A
23.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遵义是首批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请把以下遵义市旅游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并阐述归类理
由。(每一类只需选择2至3项,并填写序号。不能与示例重复)(6分)
①贵州茅台酒 ②赤水丹霞地貌 ③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正安白茶 ④沙滩
文化遗址 ⑤乌江小三峡 ⑥娄山关 ⑦海龙屯军事古堡 ⑧遵义会议会址
(答题示例)分类:①③ 理由:按照地区特产分类
分类一: 理由:按照 分类
分类二: 理由:按照 分类
②⑤
自然风景
⑥⑧
红色旅游
五、写作能力(60分)
24.“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
行中阻碍、变化很多。生活中很多事情也许就是这样,但波澜起伏也让我们收获
很多……
请以“一波三折”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2)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3)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期中学业质量评价(贵州等地适用)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 (二) (三)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我们可以吟诵《诗经》,聆听来自远古先民最真切的声音,也可以品读辞赋,感受来自汉唐盛世最豪迈的气息;我们可以在西北喊出粗guǎng① 犷 、豪放的秦腔,击打挣脱束缚、zhèn hàn② 震撼 人心的安塞腰鼓,也可以在江南唱出典雅、精致的昆曲,演出轻柔灵秀、婉转抒情的越剧;我们还可以在东北的山林间观赏奔驰的麋鹿,去南海的碧波中追逐xī③ 嬉 戏的鱼群;我们亦有淡泊明志的诸葛武侯,栩栩如生的摩诘居士……正是这些人与物最终汇聚成我们神州大地璀璨的华夏文明!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聆听 B.典雅 C.淡泊明志 D.栩栩如生
【解析】D.“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该成语用错对象。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 (《蒹葭》)
(4)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 (《式微》)
(5)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6)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 (贺敬之《回延安》)
(7)《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句子是: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
(8)《关雎》中“ 悠哉悠哉 , 辗转反侧 ”两句把主人公因思念而长夜无眠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社戏》的作者鲁迅,著有小说集《朝花夕拾》。
C.《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
D.《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解析】B.《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指的是( D )(3分)
他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那一腔遏制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啦!”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A.楚怀王 B.淮南王 C.秦惠文王 D.屈原
7.结合上面片段说说他“那一腔遏制不住的悲愤”具体指什么。(2分)
示例:忠君爱国,却两次被放逐;满腔热情,却无人能理解;国家即将灭亡,自己却无能为力。(回答一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妹妹扮演的角色
高 博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③“因为我的角色!”
④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⑤“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 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⑥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⑦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⑧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⑨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⑩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而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 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8.下列选项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中的“小心翼翼”写出了我们怕伤着妹妹自尊心那种微妙的心理。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在意角色大小,只要用心,小角色也可能变成大角色。
C.“豆豆”听到“老鼠”这个词的时候,“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可以看出“豆豆”在话剧里“入了戏”。
D.整个故事一直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行文过程中采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
【解析】D.整个故事除了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还用了侧面描写。例如第 段中写道“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一句就用观众的表现侧面烘托妹妹表演的精彩,是侧面描写。
9.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下表。(4分)
时 间 报名时 定角色那天 排练时 排练归来
神情态度 热情万丈 ① 一脸冰霜 很投入 ② 兴奋(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10.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3分)
①听从父亲的教导,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条狗;②积极参加每次排练,非常投入,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费尽心思;③演出时表演得惟妙惟肖。
11.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谈谈你的看法。(4分)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善于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因为长辈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处事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或走错道路。(言之有理即可)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
张亭亭
①中国人极爱喝酒,各种场合都少不了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得意之时饮酒作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时用酒寄托惜别之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处时用酒聊慰内心的孤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不可缺少。
②那你可知道,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酒的吗?
③谷物酿酒涉及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是糖化,二是发酵。谷物中的淀粉在淀粉酶水解作用下生成可发酵的糖,此过程称为糖化;可发酵的糖在酵母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此过程为发酵。由于酵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因此很容易得到,所以最关键的一步是淀粉糖化。
④在古代中国,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酒曲中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转变成糖。用酒曲酿酒是中国一大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亦是中国白酒酿造技术的鼻祖,可谓闻名于世。
⑤中国人很早就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约9 000—7 500年前)就广泛使用的球状罐,通常是小嘴、窄颈、球肚的形状,这种容器形式极为适合储存液体,是常用的容器。这种容器可用于发酵酒,因为它的窄颈可以有效地密封,以排除尽可能多的空气,提供谷物发酵的厌氧条件。学者分析研究了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球状罐中残留的化学成分,发现陶罐上残留有淀粉残渣、谷物形成的植物化石和一些霉菌酵母菌。这一发现证实了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酒曲酿制酒。中国最早的酒可追溯到7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⑥另外,对于很多人都喜爱的啤酒,我们都认为是在19世纪正式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可事实上经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2900年)中国就有了“啤酒”。通过对米家崖遗址出土陶罐的淀粉、植物岩和化学残留物分析,发现早在5 000年前,中国人就利用专门的工具,创造了良好的发酵条件,建立了先进的“啤酒”酿造技术。在中国古代,这种酒被称作“醴”,是以发芽的谷物(如麦芽)为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制成的。
⑦与酒曲酿酒不同的是,醴是利用谷芽自身产生的酶糖化酿制而成的。经研究,中国的醴和啤酒属于同一类型的含酒精浓度低的饮料。后来由于醴的酒精浓度比较低,不够醇厚,在汉代之后,酒曲酿造的酒逐渐成为主流,而醴则慢慢被人遗忘了。
⑧酒,把人类历史浇灌得跌宕起伏,将琴棋书画熏染得色彩斑斓。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且酒且歌哉!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国最早的酒可追溯到约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中国古代没有啤酒,它在19世纪传入中国,是外来酒种。
C.糖化过程指淀粉酶通过水解作用把谷物中的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的糖。
D.“醴”是用发芽的谷物为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制成的。
【解析】B.原文第⑥段是:事实上经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2900年)中国就有了“啤酒”。此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13.请分析中国古代制酒为何使用球状罐子。(3分)
这种容器可用于发酵酒,因为它的窄颈可以有效地密封,以排除尽可能多的空气,提供谷物发酵的厌氧条件。
1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从河南出土的球状罐中残留物的例子,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酒曲酿酒的事实。
15.中国的“酒”文化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但在现代社会,因为酗酒造成的交通事故、猝死事件等频发,“酒”一度被贴上“慢性毒药”的标签。请你结合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引导人们正确、文明、理性饮酒提出自己的建议。(4分)
示例:①正确认识“酒”文化,应明白喝酒作为消遣娱乐方式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但总体而言弊大于利。②万物皆有度,过犹不及。注意不可过度饮酒。③积极了解有关酒的生活常识,宣传“过度饮酒事故”的危害。(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旧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禹锡终易连州”是说刘禹锡最终和柳宗元互换去连州上任了。
B.柳宗元为官,能为民办实事,比如革除地方陋习。
C.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都不远千里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
D.本文短短两百字,却清楚地写出了柳宗元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
【解析】A.根据“禹锡终易连州”可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刘禹锡最终和柳宗元互换去连州上任了”说法错误。
17.请你摘录原文中能体现柳宗元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的语句。(4分)
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
A.例移为柳州刺史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请以柳州赐禹锡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C.乃出私钱赎之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D.皆随宗元师法 皆生寒树(吴均《与朱元思书》)
【解析】A.成为,做;B.把,用/认为;C.于是,就;D.都。
【参考译文】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为柳州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调任为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极遥远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们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会出自己的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①明。
【注释】①及:到。
19.诗人一开始写“昨日草枯今日青”是为了( A )(3分)
A.表现时间流逝,不知不觉已离家很久。 B.表现春回大地,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C.表现小草枯萎,因此倍感忧伤和惋惜。 D.表现季节交替,暗示要尊重自然规律。
【解析】A.本诗写了作者思乡的情结,诗中的“昨日”和“今日”不是简单地指昨天和今天,而是指“以前”和“现在”。他梦见自己登上了回家的路可知他思乡心切,看到冬天的枯草又开始绿了,说明冬去春来,又是一年过去了,羁留在远方的游子也动起了思念故乡的感情。
20.本诗末句“不到”和“及”之中蕴含了哪些情感?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4分)
这句写诗人夜里梦见自己踏上了回乡的道路,在梦中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梦就醒了,“不到”和“及”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还家的无奈、惆怅之情。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也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21.走进贵州山水,感受贵风黔韵。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锦绣贵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组织委员,小李同学要邀请校团委张老师开设专题讲座,以下是他准备对张老师说的话,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张老师,您好!我是八(1)班的组织委员。①为了感受美丽的家乡,领略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②我们班准备开展以“锦绣贵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③想邀请您给我们开设一场专题讲座,④你一定要来啊!
第①句语序不当,将“美丽”和“家乡”互换位置。第②句用语不得体,可改为“真诚欢迎您的到来”。
22.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贵州赤水是千瀑之乡,那里的中洞瀑布是典型的帘状瀑布, 。
A.平直下坠,垂挂谷中,晶莹剔透,十分美丽,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
B.平直下坠,垂挂谷中,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当地人称它为“美人梳”
C.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平直下坠,垂挂谷中,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
D.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平直下坠,垂挂谷中,当地人称它为“美人梳”
【解析】结合前面的内容“中洞瀑布是典型的帘状瀑布”,按照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瀑布时应先介绍它的外形,可以排除CD两项;仔细分析AB两项的内容,“被当地人誉为‘美人梳’”与前文主语一致,更合适。故选A。
23.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请把以下遵义市旅游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并阐述归类理由。(每一类只需选择2至3项,并填写序号。不能与示例重复)(6分)
①贵州茅台酒 ②赤水丹霞地貌 ③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正安白茶 ④沙滩文化遗址 ⑤乌江小三峡 ⑥娄山关 ⑦海龙屯军事古堡 ⑧遵义会议会址
(答题示例)分类:①③ 理由:按照地区特产分类
分类一: ②⑤ 理由:按照 自然风景 分类
分类二: ⑥⑧ 理由:按照 红色旅游 分类
五、写作能力(60分)
24.“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生活中很多事情也许就是这样,但波澜起伏也让我们收获很多……
请以“一波三折”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2)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3)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