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期中学业质量评价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贵州的春天姗姗来迟。和煦的春风唤醒了田间的“黄金甲”,省内油菜花相继开放,这使得贵州成为家喻户xiǎo① 晓 的赏花胜地。金黄夹杂着翠绿,微风徐来,泛起浩浩荡荡的“浪花”,满眼灿烂。油菜花如宝石般被镶qiàn② 嵌 在水村山郭中,一派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将贵州“绣”成一幅幅迷人的美丽画卷。
màn bù③ 漫步 其中,处处为景,步步生情,悠然自在。金黄的油菜花将大地衬得生动明朗。阳光下,田野旁,人们凝望着那片灿烂的金黄,那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2.请根据上面文段中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词语。(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姗姗来迟 B. 浩浩荡荡 C.悠然 D.凝望
【解析】B.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这里对象错误。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3)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5)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6)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欧阳修《卖油翁》)
(7)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8)《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3分)
A.《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与《秦妇吟》合称为“乐府双璧”。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诗人、文学评论家。
D.“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解析】A.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看这个天,多么晴爽干燥,正像北方人那样爽直痛快。人遇到喜事,连天气也好了,他似乎没见过这样可爱的冬晴。为更实际地表示自己的快乐,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他扯开大步,去找她。心中已看见了那个杂院,那间小屋,与他心爱的人;只差着一对翅膀把他一下送到那里。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
6.上面名著片段中的“她”指的是(A)(3分)
A.小福子 B. 虎妞 C.高妈 D.曹太太
7.下面是《骆驼祥子》中的一段话,选文中的“先生”是指 曹先生 ,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 祥子拉车摔伤了曹先生 (事件)。(2分)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二)现代文阅读
一棵长在城里的桑树
朱永波
①单位在一个老旧小区里,前排是办公楼,后排是家属楼,在两楼之间靠近办公楼一侧,有一棵碗口粗的桑树。
②没人知道这棵桑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直到有一年,一位同城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求助,说是他上小学的孩子在养蚕,不知道哪儿能找到桑树。我告诉他,我单位的院子便有一棵。他很惊讶,城里还能找到桑树?
③在民间,总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习俗,所以桑树是很少能出现在庭院的。一般能看到桑树的地方,不是荒芜掉的田里,就是偏僻的沟边。桑树给鸟儿奉献了香甜的桑果,鸟儿也顺便给它传播了种子。所以我猜想,单位里的这棵桑树也应该是一只贪吃的鸟儿种的,它在城外的一棵桑树上吃了桑果,路过城市的时候在空中拉了便便,恰好落在我单位的院子里,这里便长出了一棵桑树。
④二楼的楼道一伸手就可以够到桑树的树枝,朋友非常开心。他说要不是我告知,他不知道要驱车多少千米去城外找桑树。他平时在家少,很少陪伴儿子,感到很愧疚。因此,儿子喜欢养蚕宝宝,他无论如何也要满足孩子的这个愿望。
⑤一棵平时没怎么留意的桑树,却满足了一位父亲的爱子之心,我突然为这棵桑树感到骄傲起来。朋友走后,我默默地站在窗前,仔细打量起这棵树来。它并不魁梧,因为夹在两楼之间,只能努力地往上生长,便显得瘦瘦高高的,像极了一位初来乍到的腼腆少年。
⑥我以为这事就此了了,不料这却只是个开始。
⑦第二天下午,我听到楼道里有孩子的声音,一看,几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在二楼楼道上东张西望的,是那种想采桑叶又担心被人说的样子。当然,没人愿意去打碎一群少年的梦。此后的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放学后都有孩子前来采桑叶,小院居民也从来没人嫌吵,有几次,我还看到在院子里转悠的老伯帮孩子们采桑叶。
⑧整个春天,这棵桑树都在为孩子们奉献着叶子,它也像遭了难一样,除了主干最高处一枝独秀,周边能够得着的地方都被采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甚至,有些树枝都被调皮的孩子折断了,像残废了的胳膊在空中耷拉着。我开始心疼这棵树了。
⑨然而,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夏日的脚步刚抵达,这棵树便满血复活了,新抽出来的枝丫像箭一样射向四周,没几天茂密的树叶便把半个院子罩得严严实实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我真为它生命的顽强和对人的宽容感慨!
⑩从此,每年的春日,小院里都会出现前来采桑叶的小学生,他们如同候鸟般聚集在小院,叽叽喳喳地给小院带来生气。到了暮春,他们又如同候鸟般突然消失,小院便又恢复往日的宁静。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那棵桑树依然在院子里继续着它的春夏秋冬,它在这座小城里也继续着它的传说。而我也听人说,当年前来采桑叶的孩子当中,居然有考上博士研究蚕桑和丝绸的。
看着窗外的这棵来自乡野的桑树,我突然想到了“成全”二字。人、鸟、树,到底是谁成全了谁?其实,这世间,谁又不是努力地成全着别人,又同时被别人成全着呢?我们心中有爱,帮助他人,敬畏自然,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选自《春城晚报》,有删改)
8.随着桑树的境况变化,“我”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情感变化过程的一项是(C)(3分)
A.骄傲 B.心疼 C.愤怒 D.感慨
【解析】A.结合第⑤段的“一棵平时没怎么留意的桑树……感到骄傲起来”可得“骄傲”;B.结合第⑧段中的“除了主干最高……孩子折断了”可得“心疼”;D.结合第⑨段的“我真为它生命的顽强和对人的宽容感慨”可得“感慨”。C项未体现。
9.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棵生长在城里的桑树有什么特点。(4分)
①从作者猜想这棵桑树的来源,可见这棵桑树不在意生长环境的好坏,极易生长;②它的叶子被人们采了,树枝被折断,不久又满血复活,可见它生命力顽强,愿意牺牲自我、奉献自我。
10.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它并不魁梧,因为夹在两楼之间,只能努力地往上生长,便显得瘦瘦高高的,像极了一位初来乍到的腼腆少年。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院子里这棵因夹在两楼之间而显得瘦瘦高高的桑树比作一位腼腆少年,形象地写出了这棵桑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它不屈不挠、努力生长的可贵精神。
11.第⑦段“没人愿意去打碎一群少年的梦”中的“梦”有哪些含义?(4分)
①想要采摘桑叶的心愿;②对知识的渴盼(对自然的探索);③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写出两点即可)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劝说,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并继续资助生活困难的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2.下列内容不属于文章表现的“传递”的一项是(B)(3分)
A.“她”把后备箱的废品倒在小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B.“她”关掉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C.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
D.因为男孩的捐款,“她”的火锅店在采访后生意好转了。
【解析】B.“她”是因为生意受挫才选择开新店,开新店没有传递爱心、温暖的意义。
13.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情节 “她”的情感变化
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 十分痛苦
小男孩捡废品时,捡到手机,为了物归原主,竟睡着了 非常感动
得知男孩经历,备受感动,重拾希望,重新筹钱开火锅店 重拾希望
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 心急如焚
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电视台采访,生意好转 十分感激
14.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4分)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15.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得到能自食其力的男孩的帮助,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三)古代诗文阅读
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志怪小说集《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喜欢。⑧易:交换。
16.以下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不是用来表达任末好学的一项是(D)(3分)
A.负笈不远险阻 B. 夜则映星月而读
C.暗则缚麻蒿自照 D.常以净衣易之
【解析】D.别人用干净的衣服跟他换写了心得的衣服不能体现出任末好学。
17.请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角度,谈谈你从任末的成功中获得的启示。(4分)
学习态度上:①要不怕困难;②要勤奋刻苦;③要喜欢、热爱学习。学习方法上:要勤动笔,随时记录。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3分)
A.人若不学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B.则何以成 公亦以此自矜(欧阳修《卖油翁》)
C.常以净衣易之 孤常读书(《孙权劝学》)
D.谓之行尸走肉耳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解析】A.如果/你;B.凭借、凭;C.常常、经常;D.罢了。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点燃来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便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敬佩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9.诗人村夜赏景,心情也发生了起伏变化。下列对诗人心情变化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孤独——悲伤 B. 孤独——惊喜
C.悲伤——凄凉 D.惬意——惊喜
【解析】B.从“行人绝”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寂寞与孤独。第三句是过渡也是转折,第四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喜的赞叹。据此分析可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孤独——惊喜。
20.请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所展示的画面。(4分)
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为了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复兴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爱心捐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21.七年级(1)班班委会向本班家长发出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①为了响应贵州省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②让更多的人强烈地加入献爱心的活动中,③帮助边远贫困地区学生放飞梦想,用实际行动创建和谐社会。④我们中学七年级(1)班拟于2025年6月5日下午2:00在本班教室举办一场爱心捐赠活动。⑤要求您必须参加!
复兴中学七年级(1)班班委会
2025年6月1日
第②句搭配不当,应将“强烈”改为“积极”或“踊跃”,或删去“强烈地”。
第⑤句语言表达不得体,应把“要求您必须参加”改为“诚邀您依时(或准时、按时、前来)参加”。
22.七年级(1)班共45人,以下是该班同学和家长的捐赠情况统计表,请你分析表格数据,写出两点结论。(6分)
捐赠人 同学(45人) 家长(42人)
财物 文具(件) 书籍(本) 玩具(件) 现金(元) 日常用品(件) 书籍(本) 体育用品(件) 现金(元)
数量 208 382 123 450.5 66 78 35 3 215
示例:①捐赠活动中同学以捐物的形式为主,家长则以捐钱的形式为主。②此次活动得到了本班同学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意思对即可)
23.捐赠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了一句活动感悟,请你仿照示例,再续写一句。(3分)
示例: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示例一: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活着的希望。 示例二:爱心是夜空里的一首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五、写作能力(60分)
24.生活中,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可能一个瞬间、一片风景、一次邂逅……都会温暖我们的内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让你感动的细节。请以“那一刻,我感动了”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那一刻”提示我们要注意让“我”产生“感动”的应该是某个瞬间。
(2)选材可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亲人、朋友的帮助,老师、同学的关心、友爱、鼓励、安慰等,还有各行各业人民的无私辛苦等。
(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期中学业质量评价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贵州的春天姗姗来迟。和煦的春风唤醒了田间的“黄金甲”,省内油菜花相继开放,这使得贵州成为家喻户xiǎo① 晓 的赏花胜地。金黄夹杂着翠绿,微风徐来,泛起浩浩荡荡的“浪花”,满眼灿烂。油菜花如宝石般被镶qiàn② 嵌 在水村山郭中,一派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将贵州“绣”成一幅幅迷人的美丽画卷。
màn bù③ 漫步 其中,处处为景,步步生情,悠然自在。金黄的油菜花将大地衬得生动明朗。阳光下,田野旁,人们凝望着那片灿烂的金黄,那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2.请根据上面文段中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词语。(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姗姗来迟 B. 浩浩荡荡 C.悠然 D.凝望
【解析】B.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这里对象错误。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3)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5)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6)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欧阳修《卖油翁》)
(7)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8)《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3分)
A.《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与《秦妇吟》合称为“乐府双璧”。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诗人、文学评论家。
D.“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解析】A.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看这个天,多么晴爽干燥,正像北方人那样爽直痛快。人遇到喜事,连天气也好了,他似乎没见过这样可爱的冬晴。为更实际地表示自己的快乐,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他扯开大步,去找她。心中已看见了那个杂院,那间小屋,与他心爱的人;只差着一对翅膀把他一下送到那里。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
6.上面名著片段中的“她”指的是(A)(3分)
A.小福子 B. 虎妞 C.高妈 D.曹太太
7.下面是《骆驼祥子》中的一段话,选文中的“先生”是指 曹先生 ,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 祥子拉车摔伤了曹先生 (事件)。(2分)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二)现代文阅读
一棵长在城里的桑树
朱永波
①单位在一个老旧小区里,前排是办公楼,后排是家属楼,在两楼之间靠近办公楼一侧,有一棵碗口粗的桑树。
②没人知道这棵桑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直到有一年,一位同城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求助,说是他上小学的孩子在养蚕,不知道哪儿能找到桑树。我告诉他,我单位的院子便有一棵。他很惊讶,城里还能找到桑树?
③在民间,总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习俗,所以桑树是很少能出现在庭院的。一般能看到桑树的地方,不是荒芜掉的田里,就是偏僻的沟边。桑树给鸟儿奉献了香甜的桑果,鸟儿也顺便给它传播了种子。所以我猜想,单位里的这棵桑树也应该是一只贪吃的鸟儿种的,它在城外的一棵桑树上吃了桑果,路过城市的时候在空中拉了便便,恰好落在我单位的院子里,这里便长出了一棵桑树。
④二楼的楼道一伸手就可以够到桑树的树枝,朋友非常开心。他说要不是我告知,他不知道要驱车多少千米去城外找桑树。他平时在家少,很少陪伴儿子,感到很愧疚。因此,儿子喜欢养蚕宝宝,他无论如何也要满足孩子的这个愿望。
⑤一棵平时没怎么留意的桑树,却满足了一位父亲的爱子之心,我突然为这棵桑树感到骄傲起来。朋友走后,我默默地站在窗前,仔细打量起这棵树来。它并不魁梧,因为夹在两楼之间,只能努力地往上生长,便显得瘦瘦高高的,像极了一位初来乍到的腼腆少年。
⑥我以为这事就此了了,不料这却只是个开始。
⑦第二天下午,我听到楼道里有孩子的声音,一看,几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在二楼楼道上东张西望的,是那种想采桑叶又担心被人说的样子。当然,没人愿意去打碎一群少年的梦。此后的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放学后都有孩子前来采桑叶,小院居民也从来没人嫌吵,有几次,我还看到在院子里转悠的老伯帮孩子们采桑叶。
⑧整个春天,这棵桑树都在为孩子们奉献着叶子,它也像遭了难一样,除了主干最高处一枝独秀,周边能够得着的地方都被采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甚至,有些树枝都被调皮的孩子折断了,像残废了的胳膊在空中耷拉着。我开始心疼这棵树了。
⑨然而,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夏日的脚步刚抵达,这棵树便满血复活了,新抽出来的枝丫像箭一样射向四周,没几天茂密的树叶便把半个院子罩得严严实实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我真为它生命的顽强和对人的宽容感慨!
⑩从此,每年的春日,小院里都会出现前来采桑叶的小学生,他们如同候鸟般聚集在小院,叽叽喳喳地给小院带来生气。到了暮春,他们又如同候鸟般突然消失,小院便又恢复往日的宁静。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那棵桑树依然在院子里继续着它的春夏秋冬,它在这座小城里也继续着它的传说。而我也听人说,当年前来采桑叶的孩子当中,居然有考上博士研究蚕桑和丝绸的。
看着窗外的这棵来自乡野的桑树,我突然想到了“成全”二字。人、鸟、树,到底是谁成全了谁?其实,这世间,谁又不是努力地成全着别人,又同时被别人成全着呢?我们心中有爱,帮助他人,敬畏自然,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选自《春城晚报》,有删改)
8.随着桑树的境况变化,“我”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情感变化过程的一项是(C)(3分)
A.骄傲 B.心疼 C.愤怒 D.感慨
【解析】A.结合第⑤段的“一棵平时没怎么留意的桑树……感到骄傲起来”可得“骄傲”;B.结合第⑧段中的“除了主干最高……孩子折断了”可得“心疼”;D.结合第⑨段的“我真为它生命的顽强和对人的宽容感慨”可得“感慨”。C项未体现。
9.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棵生长在城里的桑树有什么特点。(4分)
①从作者猜想这棵桑树的来源,可见这棵桑树不在意生长环境的好坏,极易生长;②它的叶子被人们采了,树枝被折断,不久又满血复活,可见它生命力顽强,愿意牺牲自我、奉献自我。
10.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它并不魁梧,因为夹在两楼之间,只能努力地往上生长,便显得瘦瘦高高的,像极了一位初来乍到的腼腆少年。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院子里这棵因夹在两楼之间而显得瘦瘦高高的桑树比作一位腼腆少年,形象地写出了这棵桑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它不屈不挠、努力生长的可贵精神。
11.第⑦段“没人愿意去打碎一群少年的梦”中的“梦”有哪些含义?(4分)
①想要采摘桑叶的心愿;②对知识的渴盼(对自然的探索);③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写出两点即可)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劝说,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并继续资助生活困难的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2.下列内容不属于文章表现的“传递”的一项是(B)(3分)
A.“她”把后备箱的废品倒在小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B.“她”关掉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C.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
D.因为男孩的捐款,“她”的火锅店在采访后生意好转了。
【解析】B.“她”是因为生意受挫才选择开新店,开新店没有传递爱心、温暖的意义。
13.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情节 “她”的情感变化
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 十分痛苦
小男孩捡废品时,捡到手机,为了物归原主,竟睡着了 非常感动
得知男孩经历,备受感动,重拾希望,重新筹钱开火锅店 重拾希望
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 心急如焚
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电视台采访,生意好转 十分感激
14.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4分)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15.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得到能自食其力的男孩的帮助,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三)古代诗文阅读
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志怪小说集《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喜欢。⑧易:交换。
16.以下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不是用来表达任末好学的一项是(D)(3分)
A.负笈不远险阻 B. 夜则映星月而读
C.暗则缚麻蒿自照 D.常以净衣易之
【解析】D.别人用干净的衣服跟他换写了心得的衣服不能体现出任末好学。
17.请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角度,谈谈你从任末的成功中获得的启示。(4分)
学习态度上:①要不怕困难;②要勤奋刻苦;③要喜欢、热爱学习。学习方法上:要勤动笔,随时记录。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3分)
A.人若不学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B.则何以成 公亦以此自矜(欧阳修《卖油翁》)
C.常以净衣易之 孤常读书(《孙权劝学》)
D.谓之行尸走肉耳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解析】A.如果/你;B.凭借、凭;C.常常、经常;D.罢了。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点燃来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便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敬佩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9.诗人村夜赏景,心情也发生了起伏变化。下列对诗人心情变化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3分)
A.孤独——悲伤 B. 孤独——惊喜
C.悲伤——凄凉 D.惬意——惊喜
【解析】B.从“行人绝”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寂寞与孤独。第三句是过渡也是转折,第四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喜的赞叹。据此分析可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孤独——惊喜。
20.请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所展示的画面。(4分)
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为了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复兴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爱心捐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21.七年级(1)班班委会向本班家长发出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①为了响应贵州省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②让更多的人强烈地加入献爱心的活动中,③帮助边远贫困地区学生放飞梦想,用实际行动创建和谐社会。④我们中学七年级(1)班拟于2025年6月5日下午2:00在本班教室举办一场爱心捐赠活动。⑤要求您必须参加!
复兴中学七年级(1)班班委会
2025年6月1日
第②句搭配不当,应将“强烈”改为“积极”或“踊跃”,或删去“强烈地”。
第⑤句语言表达不得体,应把“要求您必须参加”改为“诚邀您依时(或准时、按时、前来)参加”。
22.七年级(1)班共45人,以下是该班同学和家长的捐赠情况统计表,请你分析表格数据,写出两点结论。(6分)
捐赠人 同学(45人) 家长(42人)
财物 文具(件) 书籍(本) 玩具(件) 现金(元) 日常用品(件) 书籍(本) 体育用品(件) 现金(元)
数量 208 382 123 450.5 66 78 35 3 215
示例:①捐赠活动中同学以捐物的形式为主,家长则以捐钱的形式为主。②此次活动得到了本班同学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意思对即可)
23.捐赠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了一句活动感悟,请你仿照示例,再续写一句。(3分)
示例: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示例一: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活着的希望。 示例二:爱心是夜空里的一首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五、写作能力(60分)
24.生活中,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可能一个瞬间、一片风景、一次邂逅……都会温暖我们的内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让你感动的细节。请以“那一刻,我感动了”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那一刻”提示我们要注意让“我”产生“感动”的应该是某个瞬间。
(2)选材可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亲人、朋友的帮助,老师、同学的关心、友爱、鼓励、安慰等,还有各行各业人民的无私辛苦等。
(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人教2024版七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下语文期中测试02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贵州的春天姗姗来迟。和煦的春风唤醒了田间的“黄金甲”,省内油菜花相继开放,这使得贵州成为家喻户xiǎo①_____的赏花胜地。金黄夹杂着翠绿,微风徐来,泛起浩浩荡荡的“浪花”,满眼灿烂。油菜花如宝石般被镶qiàn②____在水村山郭中,一派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将贵州“绣”成一幅幅迷人的美丽画卷。
晓
嵌
màn bù③______其中,处处为景,步步生情,悠然自在。金黄的油菜花将大地衬得生动明朗。阳光下,田野旁,人们凝望着那片灿烂的金黄,那是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2.请根据上面文段中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词语。(4分)
漫步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姗姗来迟 B. 浩浩荡荡 C.悠然 D.凝望
【解析】B.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这里对象错误。
B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____。(《木兰诗》)
(3)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5)东市买骏马,____________,南市买辔头,_____________。(《木兰诗》)
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赐百千强
独坐幽篁里
杨花榆荚无才思
西市买鞍鞯
北市买长鞭
(6)汝亦知射乎?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卖油翁》)
(7)蒙曰:“士别三日,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8)《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射不亦精乎
即更刮目相待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与《秦妇吟》合称为“乐府双璧”。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诗人、文学评论家。
D.“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解析】A.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A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看这个天,多么晴爽干燥,正像北方人那样爽直痛快。人遇到喜事,连天气也好了,他似乎没见过这样可爱的冬晴。为更实际地表示自己的快乐,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他扯开大步,去找她。心中已看见了那个杂院,那间小屋,与他心爱的人;只差着一对翅膀把他一下送到那里。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
6.上面名著片段中的“她”指的是( )(3分)
A.小福子 B. 虎妞 C.高妈 D.曹太太
7.下面是《骆驼祥子》中的一段话,选文中的“先生”是指__________,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2分)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A
曹先生
祥子拉车摔伤了曹先生
(二)现代文阅读
一棵长在城里的桑树
朱永波
①单位在一个老旧小区里,前排是办公楼,后排是家属楼,在两楼之间靠近办公楼一侧,有一棵碗口粗的桑树。
②没人知道这棵桑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直到有一年,一位同城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求助,说是他上小学的孩子在养蚕,不知道哪儿能找到桑树。我告诉他,我单位的院子便有一棵。他很惊讶,城里还能找到桑树?
③在民间,总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习俗,所以桑树是很少能出现在庭院的。一般能看到桑树的地方,不是荒芜掉的田里,就是偏僻的沟边。桑树给鸟儿奉献了香甜的桑果,鸟儿也顺便给它传播了种子。所以我猜想,单位里的这棵桑树也应该是一只贪吃的鸟儿种的,它在城外的一棵桑树上吃了桑果,路过城市的时候在空中拉了便便,恰好落在我单位的院子里,这里便长出了一棵桑树。
④二楼的楼道一伸手就可以够到桑树的树枝,朋友非常开心。他说要不是我告知,他不知道要驱车多少千米去城外找桑树。他平时在家少,很少陪伴儿子,感到很愧疚。因此,儿子喜欢养蚕宝宝,他无论如何也要满足孩子的这个愿望。
⑤一棵平时没怎么留意的桑树,却满足了一位父亲的爱子之心,我突然为这棵桑树感到骄傲起来。朋友走后,我默默地站在窗前,仔细打量起这棵树来。它并不魁梧,因为夹在两楼之间,只能努力地往上生长,便显得瘦瘦高高的,像极了一位初来乍到的腼腆少年。
⑥我以为这事就此了了,不料这却只是个开始。
⑦第二天下午,我听到楼道里有孩子的声音,一看,几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在二楼楼道上东张西望的,是那种想采桑叶又担心被人说的样子。当然,没人愿意去打碎一群少年的梦。此后的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放学后都有孩子前来采桑叶,小院居民也从来没人嫌吵,有几次,我还看到在院子里转悠的老伯帮孩子们采桑叶。
⑧整个春天,这棵桑树都在为孩子们奉献着叶子,它也像遭了难一样,除了主干最高处一枝独秀,周边能够得着的地方都被采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甚至,有些树枝都被调皮的孩子折断了,像残废了的胳膊在空中耷拉着。我开始心疼这棵树了。
⑨然而,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夏日的脚步刚抵达,这棵树便满血复活了,新抽出来的枝丫像箭一样射向四周,没几天茂密的树叶便把半个院子罩得严严实实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我真为它生命的顽强和对人的宽容感慨!
⑩从此,每年的春日,小院里都会出现前来采桑叶的小学生,他们如同候鸟般聚集在小院,叽叽喳喳地给小院带来生气。到了暮春,他们又如同候鸟般突然消失,小院便又恢复往日的宁静。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那棵桑树依然在院子里继续着它的春夏秋冬,它在这座小城里也继续着它的传说。而我也听人说,当年前来采桑叶的孩子当中,居然有考上博士研究蚕桑和丝绸的。
看着窗外的这棵来自乡野的桑树,我突然想到了“成全”二字。人、鸟、树,到底是谁成全了谁?其实,这世间,谁又不是努力地成全着别人,又同时被别人成全着呢?我们心中有爱,帮助他人,敬畏自然,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选自《春城晚报》,有删改)
8.随着桑树的境况变化,“我”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情感变化过程的一项是( )(3分)
A.骄傲 B.心疼 C.愤怒 D.感慨
【解析】A.结合第⑤段的“一棵平时没怎么留意的桑树……感到骄傲起来”可得“骄傲”;B.结合第⑧段中的“除了主干最高……孩子折断了”可得“心疼”;D.结合第⑨段的“我真为它生命的顽强和对人的宽容感慨”可得“感慨”。C项未体现。
C
9.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棵生长在城里的桑树有什么特点。(4分)
①从作者猜想这棵桑树的来源,可见这棵桑树不在意生长环境的好坏,极易生长;②它的叶子被人们采了,树枝被折断,不久又满血复活,可见它生命力顽强,愿意牺牲自我、奉献自我。
10.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它并不魁梧,因为夹在两楼之间,只能努力地往上生长,便显得瘦瘦高高的,像极了一位初来乍到的腼腆少年。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院子里这棵因夹在两楼之间而显得瘦瘦高高的桑树比作一位腼腆少年,形象地写出了这棵桑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它不屈不挠、努力生长的可贵精神。
11.第⑦段“没人愿意去打碎一群少年的梦”中的“梦”有哪些含义?(4分)
①想要采摘桑叶的心愿;②对知识的渴盼(对自然的探索);③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写出两点即可)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劝说,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并继续资助生活困难的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2.下列内容不属于文章表现的“传递”的一项是( )(3分)
A.“她”把后备箱的废品倒在小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B.“她”关掉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C.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
D.因为男孩的捐款,“她”的火锅店在采访后生意好转了。
【解析】B.“她”是因为生意受挫才选择开新店,开新店没有传递爱心、温暖的意义。
B
13.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情节 “她”的情感变化
厨师失误,火锅店声誉受损,好友撤资 十分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感动
得知男孩经历,备受感动,重拾希望,重新筹钱开火锅店 重拾希望
因为房子拆迁,火锅店生意冷清,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 ____________
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电视台采访,生意好转 十分感激
小男孩捡废品时,捡到手机,为了物归原主,竟睡着了
心急如焚
14.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4分)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15.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得到能自食其力的男孩的帮助,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三)古代诗文阅读
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志怪小说集《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喜欢。⑧易:交换。
16.以下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不是用来表达任末好学的一项是( )(3分)
A.负笈不远险阻 B. 夜则映星月而读
C.暗则缚麻蒿自照 D.常以净衣易之
【解析】D.别人用干净的衣服跟他换写了心得的衣服不能体现出任末好学。
D
17.请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角度,谈谈你从任末的成功中获得的启示。(4分)
学习态度上:①要不怕困难;②要勤奋刻苦;③要喜欢、热爱学习。学习方法上:要勤动笔,随时记录。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人若不学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B.则何以成 公亦以此自矜(欧阳修《卖油翁》)
C.常以净衣易之 孤常读书(《孙权劝学》)
D.谓之行尸走肉耳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解析】A.如果/你;B.凭借、凭;C.常常、经常;D.罢了。
A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昏暗
(的话)就绑麻蒿点燃来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便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敬佩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前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9.诗人村夜赏景,心情也发生了起伏变化。下列对诗人心情变化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孤独——悲伤 B. 孤独——惊喜
C.悲伤——凄凉 D.惬意——惊喜
B
【解析】B.从“行人绝”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寂寞与孤独。第三句是过渡也是转折,第四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喜的赞叹。据此分析可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孤独——惊喜。
20.请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所展示的画面。(4分)
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为了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复兴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爱心捐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21.七年级(1)班班委会向本班家长发出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①为了响应贵州省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②让更多的人强烈地加入献爱心的活动中,③帮助边远贫困地区学生放飞梦想,用实际行动创建和谐社会。④我们中学七年级(1)班拟于2025年6月5日下午2:00在本班教室举办一场爱心捐赠活动。⑤要求您必须参加!
复兴中学七年级(1)班班委会
2025年6月1日
第②句搭配不当,应将“强烈”改为“积极”或“踊跃”,或删去“强烈地”。
第⑤句语言表达不得体,应把“要求您必须参加”改为“诚邀您依时(或准时、按时、前来)参加”。
22.七年级(1)班共45人,以下是该班同学和家长的捐赠情况统计表,请你分析表格数据,写出两点结论。(6分)
捐赠人 同学(45人) 家长(42人) 财物 文具(件) 书籍 (本) 玩具 (件) 现金 (元) 日常用品(件) 书籍 (本) 体育用品(件) 现金
(元)
数量 208 382 123 450.5 66 78 35 3 215
示例:①捐赠活动中同学以捐物的形式为主,家长则以捐钱的形式为主。②此次活动得到了本班同学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意思对即可)
23.捐赠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了一句活动感悟,请你仿照示例,再续写一句。(3分)
示例: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示例一: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活着的希望。 示例二:爱心是夜空里的一首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五、写作能力(60分)
24.生活中,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可能一个瞬间、一片风景、一次邂逅……都会温暖我们的内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让你感动的细节。请以“那一刻,我感动了”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
(1)“那一刻”提示我们要注意让“我”产生“感动”的应该是某个瞬间。
(2)选材可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亲人、朋友的帮助,老师、同学的关心、友爱、鼓励、安慰等,还有各行各业人民的无私辛苦等。
(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