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小石潭记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小石潭记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4 20: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闻水声,如鸣珮( )环,心乐( )之。
(2)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 ), 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 )拂( )。
(3)佁( )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3)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日光下澈
(6)影布石上
(7)卷石底以出
(8)伐竹取道
3.写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 今义:表示应允、认可
(2)不可久居
古义: 今义:居住
(3)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从此处到彼处
(4)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辨析下列一词多义词。
(1)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2)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3)清 以其境过清
清水尤清冽
(4)为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而 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5.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词。
(1)从小丘西行
(2)心乐之
(3)下见小潭
(4)近岸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潭西南而望
(7)斗折蛇行
(8)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6.翻译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默写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 , 。
(2)、《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
, 。
(3)、《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呆然不动的句子是:
, , 。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子是:
, , 。
(5)、《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 。
8.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字 ,唐代著名文学家,是“ ”之一。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也可为此“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伐竹取道
(4)以其境过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 整体感知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四段的主要内容。全文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12. 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13. 语句理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写作手法作者在第 2 段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移步换景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初七日,自坪头潭①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②,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③,为鸣玉涧④。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
(选自《徐霞客⑤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注释】①坪头潭:潭名。②夹:同“狭”,狭窄。③注:灌入。④鸣玉涧:山涧名。⑤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 21 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经 30 年考察撰成 60 万字《徐霞客游记》。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 卷:
(2)往来翕忽 翕忽:
(3)两旁山皆石骨 皆:
(4)攒峦夹翠 夹: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涧随山转,人随涧行。
17.【甲】【乙】两文都写到潭中的水 ;而【乙】文中“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分别写出潭水的 和
18.【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
③有顷,益怠 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21.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1) huáng pèi lè(2) juǎn chí kān zhuì pī fú(3) yǐ chù xī (4) chuàng suì
2.(1)向西 (2)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3)或现或隐 (4)像狗的牙齿那样(5)向下 (6)照映 (7)翻卷 (8)砍伐
3.(1)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2)停留 (3)离开 (4)年轻人
4.(1)介词,把,用 用法同“而”,表修饰 因为(2)大约 能够 (3)凄清,冷清 清澈(4)作为 成为(5)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接 连词,表并列
5.(1)名词作状语,向西(2)意动用法,以 为乐,因 感到高兴(3)名词作状语,向下(4)形容词作动词,靠近(5)名词作状语,在空中(6)名词作状语,向西南(7)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8)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9)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6.(1)潭中的鱼大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
(2)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见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小石潭拿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7、(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嬉互,似与游者相乐。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子厚 唐宋八大家
9. (1)以……为乐(2)呆呆的样子 (3)砍伐竹子(4)因为
10.(1)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于是就记下这里的景色离开了。
11.文中第1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接着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第3段探寻小潭源流,第4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幽静(清幽、寂静、冷清等)的特点。
12.意在表现作者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13.这是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4.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一动不动,“佁然”就是静止不动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有着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一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15.(1)弯曲(2)轻快迅疾的样子(3)都,全(4)夹杂
16.(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鸣玉涧的水随着山势转弯,人沿着山涧(的水边)行走。
17.清澈 颜色 动态美
18.“西行”“下见”“近岸”“西南而望”“渡溪入山”“循深潭而行”“涧随山转,人随涧行”说明两文都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
19、①咸:都。②济:渡,渡河。③怠:疲惫。④遂:于是,就。
20、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21、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