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专题版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
2025届高三·二轮复习
何尊
专题二
政治智慧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目录
主题2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主题1 中国古代的户籍、赋役制度与社会治理
主题3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主题4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考情分析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中国古代 法律与教化 天津.1中国古代教化历程(夏商周) 甘肃.3中国古代教化历程(魏晋)重庆.6中国古代教化途径(宋元清) 北京.3中国古代法治 山东·16 棚民案 山东·1法家尚法存礼
湖南·1 儒、墨、道、法思想的传播
广东·4
北宋儒学的复兴
中国古代 户籍、赋税 与社会治理 福建.2 古代基层治理(魏晋) 福建.5 户籍演变(明) 重庆.2 赋役制度(魏晋隋唐) 湖北.4 赋役制度(元) 江西.5 安徽.5 北京.4 赋役制度(明清) 湖南·17 唐均田制、两税法 浙江1月·4 貌阅之法 浙江1月·5 一条鞭法 湖南·2 汉武帝的以农为本
浙江·28 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
广东·7 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古代 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安徽.2 河北.3 广东.2 古代民族关系(三国南北朝) 海南.4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宋)湖南.2 古代民族关系(明清) 新课标·14中华文明发展 湖北·3 唐代民族关系 湖南·5 明对朝日关系 浙江月·3 西域 浙江·6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广东·5 清代广州的中外交流
中国古代 变法与改革 广西·4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湖南.3 北魏孝文帝改革 浙江·28 商鞅变法
体系构建
国家治理
智慧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赋役制度与社会治理
战国
秦
汉
东晋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秦献公“为户籍相伍”编排民户;户籍制度逐步确立。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西汉:中央、地方有专人管理户籍,编入户籍的百姓成为“编户齐民”。
“黄籍” “白籍” “土断”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户籍分为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等,统称“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
承元制以职业定户籍,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选必》1 第17课)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租庸调制
780年两税法
募役法
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为户籍相伍”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黄籍”
“白籍”
“土断”
“大索貌阅”
主户
客户
“诸色户计”
黄册
鱼鳞图册
永停编审
知识重构
——纵横贯通 构建专题
朝代 赋役制度
秦汉
魏晋-隋
唐 前期
中后期
宋
元
明 明初
正统
后期
清
主要有:田赋、人头税、 徭役 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两税法;
北方——租庸调(征丁税、地税)
南方——两税法(夏税、秋粮)
两税法 (夏税、秋粮)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二、古代的赋役制度
募役法(王安石变法)
“科差”:
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标志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三、古代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时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
宋
明
清
实行乡里制度
实行邻保制度
实行保甲制度
实行里甲制度
清初实行里甲制度,后来实行保甲制
建立什伍组织
村坊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十家牌法
行政区划、户籍管理
维护社会治安为主
演变:从乡里制到保甲制;基层自治功能减弱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四、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社 会 救 济
优抚政策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
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政府
宗族救助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设义田,赈济族人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思考:1.社会救济的主要渠道、特点?
2.政府救济和民间救济各自侧重点是?
政府救济的重点:救灾
核心: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
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主体
辅助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深化拓展
——深入挖掘 扩展知识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4)户籍作用具有多样性:
征收赋役是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另外户籍制度还控制人口流动。宋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社会治安功能。
(1)户籍分布具有地域性,
因为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地将人口控制地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限制其流动;
(2)户籍划分具有等级性,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渐降低,界限分明。
(3)户籍延续具有世袭性:
严格的户口管理也体现在等级职业被清晰标识等方面。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
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商品税所占比重增大。
(1)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人亩”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征税方式由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
赋税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简化单一,最終赋役合一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役转化。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资代役
——以“租庸调制”为标志
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
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①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
②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需要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首要的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成了家庭的放大。而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孝治村。忠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
三、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
(2)忠孝治理乡村:
(3)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
四、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三大基本途径
① 政府控制
中国古代县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一乡里。负责地方征发赋役、维护治安、赈济灾民等
② 宗族控制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保甲制度与宗族势力相结合,对于维护社会治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思想教化
中国古代儒家士人是乡村教化的主力,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乡约对乡村教化和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Beautiful
development
with
brilliant stars
真题引领
——把脉高考 探寻命题规律
【考点】户籍演变(明)
【答案】B
(2024·福建卷·5)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1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A.倭寇问题严重 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卫所管理混乱 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考点】赋役制度(魏晋隋唐)
【答案】C
(2024·重庆卷·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答案】B
【考点】明朝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2(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时间 特征 表现
夏商西周 “刑”“礼”并立
春秋战国 秦朝 礼法之争
两汉 —隋唐 律令儒家化 —礼法结合
宋元 明清 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
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 为标志,刑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围绕德治与法治展开激烈的辩论,法家思想受到各诸侯的重视。秦崇尚法治,律令并重。
《唐律疏议》完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西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知识重构
——纵横贯通 构建专题
使用法律治理国家
魏明帝设律博士,儒进一步推动律令律令儒家化。
时间 表现
西周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唐朝
宋元
明清
二、中国古代的教化
建立起以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逐渐影响了社会教化
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目的主要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南宋后,程朱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宣讲“圣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朝代 法律成果 教化成果 法律与教化的关系
先秦
秦 ——
汉
两晋 南北朝
唐
宋
元
明清
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对立
中国法律起源早,战国时期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
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独尊儒术
礼法开始结合,
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以经注律
律令儒家化
进一步推动
律令儒家化
量刑原则之一: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开后世依服定罪的先河
《唐律疏议》
颁行《大唐开元礼》
唐律
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以唐律为蓝本
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吕氏乡约》
宣讲“圣谕”
原本由儒家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
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深化拓展
——深入挖掘 扩展知识
中国是一个极为尊重老人的国家,古代皇帝还常常赏赐高寿的人爵位、布帛。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乡村往往具有楷模的作用,其言行具有醇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在明清时期,乡约成为乡村治理的普遍做法,乡约的内容由政府规定,逐渐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宋代以后,家规的制定普遍化,成为乡村教化的起点和基础
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朱熹编撰《家礼》和《小学》等儒家通俗读物:作为乡村教育的教材,宣扬儒家的思想,乡村教师具有很高的威望,也具有一定的楷模作用
乡老的教化
乡约的作用
乡教的作用
家规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基层教化的途径
①汉朝“引礼入法”:律令儒家化的发端。逐渐确立儒家思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朝法律开始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③唐朝“礼法合一”:法律懦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三、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立法,从而使礼与法进一步融合。
(1)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围绕看德治和法治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法家思想受到各国侯的重视,
二.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
(2)礼法结合:
①西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思,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②《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③明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Beautiful
development
with
brilliant stars
真题引领
——把脉高考 探寻命题规律
【考点】中国古代教化历程(夏商周)
【答案】A
【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教化历程(魏晋)
(2024·天津卷·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 )
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 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
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 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
(2024·甘肃卷·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2024·北京卷·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法治(唐)
(2024·全国甲卷·27)清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数十部小说被翻译成满语印行。另《大清律例》规定,对内容“秽恶”的小说“尽行销毁”,如再制作、售卖、阅读,加以刑处。这使( )
A.通俗文化发展陷入停滞 B.法律体系完成了儒家化
C.君主专制统治趋于僵化 D.传统社会伦理得到维护
【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法律和教化的影响
主题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知识重构
——纵横贯通 构建专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的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未中断;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朝代 中央机构
秦 典客、典属国
汉 大鸿胪
魏晋
隋 礼部
鸿胪寺
唐 礼部
鸿胪寺
宋 礼部、鸿胪寺
元 宣政院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清 理藩院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边疆政策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设机构;屯戍政策
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
郡县制(豪酋大姓);
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大都护府、
都护府、羁縻州
东北、云南设行省
东北设都司、卫、所;
西北设卫;
西南设土司;敕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民族关系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北击匈奴;和亲政策
五胡内迁;汉化
周边民族归附;封谯国夫人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羁縻州刺史由民族首领担任
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
行汉法;差别对待
修长城,设“九边”;
贸易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朝代 中央机构 对外
秦 典客、典属国
汉 大鸿胪
魏晋
隋 礼部 鸿胪寺
唐 礼部 鸿胪寺
宋 礼部、鸿胪寺
元 宣政院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清 理藩院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到达印度南部;汉委奴国王
海陆并举
造纸术外传;
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
长安国际大都会
陆路受阻,海路发达;
广州、泉州、明州
马可·波罗
朝贡体系,朝贡贸易体系;
《尼布楚条约》;
海禁,闭关锁国
一、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在北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
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
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深化拓展
——深入挖掘 扩展知识
汉:设西域都护府
唐: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设伊犁将军
元:设宣政院
明:设都司、敕封
清:理藩院、设驻藏大臣
三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元:设澎湖巡检司
清: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北——新疆
西南——西藏
东南——台湾
二、民族交往的方式
2.会盟、议和
1.和亲:
3.册封
4.通贡
唐:《职贡图》 (《纲要》P34)
北宋:给辽的岁币、西夏的岁赐;
南宋:给金的岁贡
5.经济文化交流
6.设置管辖机构
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
开展互市贸易。
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书籍
③两宋: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交流。
④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
和平为主
7.战争冲突
三、从三国—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
理解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
特点:①以汉化为总体趋势;
②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③方式具有多样性;
④肯定以往成果。
北方胡汉交融
少数民族内迁;游牧转向农耕;
学习汉制,民族差距缩小;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蛮汉交融
北民南迁;
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治理;江南地区开发。
统一因素:
①短暂统一和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
②北方的民族交融;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不平衡状况逐渐缩小
从少数民族看:学习借鉴汉族先进制度、文化、生产方式,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树立在中原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宣称与华夏同源共祖,利于巩固统治,增强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
从中华民族看:少数民族融入为华夏族群的扩大提供了新鲜血液;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
意义:
四、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
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人中国;
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
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
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Beautiful
development
with
brilliant stars
真题引领
——把脉高考 探寻命题规律
【考点】古代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答案】A
(2024·河北卷·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答案】C
(2024·湖南卷·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2(2023.1.浙江卷.3).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 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 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 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答案】B
【考点】古代对边疆的管理
(2021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考点】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都城、元朝残余势力附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
一类:明朝的都城附近。两个都城中的一个(南京或者北京)附近。理由:是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
二类:北部与蒙古族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理由:明朝是灭亡了元朝(蒙古政权)才建立的,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三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理由: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会设置集中分布的卫所;
四类:容易遭到外来侵略的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理由:这是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会设立集中分布的卫所。
主题四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代 魏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
“一条鞭法”
齐国管仲
“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变法运动
齐国:邹忌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
知识重构
——纵横贯通 构建专题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光武中兴
开元盛世
康乾盛世
一、商鞅变法
背景
目的
内容
意义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崩溃;
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
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阶级:士阶层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政治: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纲要》上第二课、《选必》1第四课)
②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目的
内容
意义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第一阶段: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第二阶段:实行汉化政策: ①迁都洛阳
② 移风易俗(易服装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阶级矛盾
②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
③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④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⑤为隋唐盛世和繁荣的出现奠定基础
(《纲要》上第5课、《选必》1第4课)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
③社会矛盾尖锐;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
目的
内容
结果
②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
③土地兼并,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①“三冗”,财政危机
④庆历新政失败
富国强兵 挽救统治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
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整顿学校
富国——
强兵——
人才——
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了革新人才,宣传了革新思想
结果:失败
变法效果:
①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再加上用人不当,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纲要》上第9课、《选必》1第4课)
1069年
四、明朝张居政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
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开始: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赋役合一” “赋役征银”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选必》1第4课)
深化拓展
——深入挖掘 扩展知识
一、中国古代改革的四大类型
此类改革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大都属于此类改革,这些改革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比如:秦国商鞅变法
此类改革一般发生在王朝统治初期,刚刚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的教训,进行统治政策调整。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此类改革一般发生在王朝统治的中后期,改革主要针对封建王朝存在的弊端展开,阻力较大,一般以失败告终。
比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
此类改革一般由少数民族政权实行,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金夏的改革等
社会转型
治乱兴衰
挽救危机
少数民族
封建化改革
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 (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1.性质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2.目的
3.内容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经济:财政收入问题
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
4.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看当时的力量对比:
①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②改革的阻力从内外两方面或从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 影响
(4)统治者的支持
(5)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6)改革在王朝所处的时期
Beautiful
development
with
brilliant stars
真题引领
——把脉高考 探寻命题规律
(2023.1.浙江卷.5). 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 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 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 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 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考点】张居正改革
【答案】A
(2024·广西卷·4)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
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答案】C
4.(2022.全国乙卷.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
【考点】商鞅变法
(1)民众养成好战之风;
士兵具有功利性;
荀子提倡仁义思想。
(2)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
缺乏仁义,导致逐利尚武的社会风气。
专题线索
主题: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全面掌控地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赋税与基层治理
编制户籍、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核心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从以人头税为主转向以财产税为主,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承担着赋役征收、社会治安、救灾帮扶、社会教化等职责,政府在基层治理中起主导作用,民间组织起辅助作用,两者相互配合。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自西汉起,历代王朝采用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制度中,形成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
线索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朝开始,中国历朝都注重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秦汉、隋唐、元明清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发展。
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
线索四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变法与改革是中国古代王朝优化国家治理的主要途径。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