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专题一_国家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运行与维护(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课件:专题一_国家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运行与维护(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5 07: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①夯实一轮基础
——结合一轮复习阶段特征,继续巩固熟读熟背,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②完善知识体系
——专题+通史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同学们自主归纳,深化认知
③掌握解题方法
——课堂专讲,课后针对性限时训练,严格做题规范,形成解题方法
新课程 新教材 新高考 二轮复习
202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国家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运行与维护
课程标准
教材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
高考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教材 课程标准
中外历史纲要上 1.认识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3.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等举措
4.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5.了解两宋时期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6.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制度建设
7.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3.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4.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教材 课题 子目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秦的统一、秦的暴政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
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高考考向 2024年高考 2023年高考 2022年高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先秦国家治理体系的变化 【新课标】24·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贫富分化 【黑吉辽】1·仰韶文化彩陶残片 【湖北】1·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安徽】1·西周青铜器的礼乐功能 【湖南】1·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新课标】24·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 【湖南】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山东】1·实证私有制的出现 【浙江6月】1·龙山文化 【河北】1·兴隆洼遗址 【天津】1·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福建】1·商王统治权力的强化 【辽宁】1·分封制推动礼乐传播 【江苏】1·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天津】1·龙山文化
【海南】1·海南先民船型屋
【福建】1·分封制推动文化扩展
【河北】1·宗法制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新课标】26·三国魏晋时期加强皇权统治 【黑吉辽】18·秦始皇刻石呈现的帝王形象 【甘肃】17·辽夏金的职官制度 【浙江6月】4·皇帝制度 【海南】2·东汉行政体制有效运行 【北京】5·清代奏折制度的特点 【广东】1·两晋专制皇权的弱化 【浙江6月】4·中国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
【重庆】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
【广东】3·中央机构的变化
【辽宁】4·金朝改革中央官制加强皇权
【湖南】5·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高考考向 2024年高考 2023年高考 2022年高考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 【广东】17·秦乡里制度的变化 【湖南】2·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湖北】5·明朝建立宗室藩屏 【湖南】3·东汉至南北朝的豪强地主势力 【湖北】3·唐代藩镇的独立性 【湖南】5·唐末至五代的藩镇割据 【黑吉辽】4·宋代提升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江苏】4·明代基层社会的治理 【浙江6月】3·郡县制的建立 【天津】4·郡国并行制与唐代藩镇 【江苏】2·曹操复古九州之制 【重庆】4·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广东】4·唐代外重内轻的局面 【广东】2·两汉的“奉朝请”
【河北】2·秦代地方集权体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北京】2·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黑吉辽】3·唐代明经科考试 【天津】4·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 【重庆】3·科举制易结朋党的弊端 【湖北】5·明代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的关系 【全国课标】26·汉代“十三州”监察区 【山东】2·乘牛车风尚与东汉政治衰颓 【湖南】4·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江苏】2·汉代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湖南】3·选官制度与世家大族没落
【湖北】5·明代科举取士
【江苏】4·元代地方监督机制
【山东】4·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微专题一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治理体系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概念解析】多元一体
“多元”是指中华文明、民族或文化的多样性,包括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一体”是指中国境内文明、民族或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同一性。
【概念解析】家国同构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的相似性、共同性。这种相似性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存在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融合。起源于先秦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得到广泛的实践和发展。
多元(强调不同)
一体(强调联系和一致性)
①起源区域多元: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
②文化遗存多元:(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新时期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权贵阶层,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万邦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③文化特色多元:如红山、良渚的玉器发达但没有青铜器;中原青铜器多为动物纹饰,而三星堆青铜树、青铜人、金面具独具特色。
①相互联系走向一体:逐渐形成共同的社会生活特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②中原地区成为核心:中原地区日益领先,逐渐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并向外辐射。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课前任务】梳理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时间 代表 特征
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1万年 )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 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开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
彩绘陶器,栽培粟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掌握养蚕缫丝,种植水稻
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课前任务】梳理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制度 内容 影响
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它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它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王控制国家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和部族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周天子将封地连同居民大规模地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让他们在地方做“诸侯”辅佐周王。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亨有世袭统治权,可以继续分封,对周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的义务。
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与文化交流。
有相对独立性,易形成诸侯割据。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
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维护西周统治。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知识拓展】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治理的特征
君主权力:
地方行政:
官吏选拔:
平民阶层:
贵族政治:
等级森严:
神权色彩:
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贵族、平民“国人”都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商周时期,地方部族或封国都有很大的自治权,君主对地方的统治是间接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袭;
商周时期,原始民主传统仍然有较大影响,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结构,世卿世禄选官;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有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例1.(2023·湖南高考·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B
例2.(2024·江西高考·1)图1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C
例3.史料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
蓝田人 约115万~7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19万~15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万~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万~2万年 台湾台南 ——
山顶洞人 约3.4万~1.6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多元化:不仅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海河、珠江、辽河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本土化: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不平衡性:南北有差异性,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
【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例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2】原始社会向国家演进
C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例2.(2025·八省联考·内蒙古)有学者认为,距今约4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遗址具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特征,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部分窖穴内发现了大量的炭化黍颗粒
B.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杵、臼等
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
D.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
D
【考向3】分封制和宗法制
例1.(2023·辽宁高考·1)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B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例2.(2022·福建高考·1)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县西周中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D
例3.(2023·江苏高考·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D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例4. 周代仍有很多的邦(即邦国),周王是各邦共同拥戴的王或天子。这和夏、商两代有相同之处,都行“封建”制度。但是,夏、商两代的诸侯都是从原有各部落发展起来的小邦,只是在名义上从属于王朝,而并非实际上由王朝封土建国的。周代的诸侯国中仍有许多是原有的国家,但是周王朝也确实封建了一批重要的国家,如齐、鲁、晋、卫等。周王朝与诸侯国不仅保持政治和文化上的关系,而且与同姓诸侯保持着宗法关系,与异姓诸侯结有婚姻关系。不论从传统文献还是从铜器铭文来看,周代中原各邦已经有了共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周共同的政治制度,并进一步说出夏、商两代制度的特点和西周与夏、商在政治制度上的不同。
制度:“封建”制度。
特点:各邦都是从原有部落发展而来,名义上从属于王朝。
不同:西周的许多邦是由周王分封而成,周王与各邦之间具有宗法关系或婚姻关系,中原各邦已经有了共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微专题二
集权于上: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概念解析】君主专制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但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专制独裁,需要相关机构以及国家机器的协助。因此对专制主义体现在官僚机构,行政区划以及法律等方面。其中主要表现为官僚机构中的君臣关系,如三公九卿、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都体现了君臣关系,都和君主专制有关。
【注意】古代中枢权力体制的异化现象
中国自秦汉以来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无论是外戚干政、宦官专权还是权臣专权,其权力均依托于专制皇权,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专制皇权的延伸和变异。它们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都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如何平衡君主专制和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避免权力失衡?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时期 阶段 表现 影响
先秦 萌芽
秦朝 创立 西汉 发展 东汉 演变 魏晋 深化 隋唐 完善 宋朝 加强 元朝 加强 明朝 强化 清朝 顶峰 【课前任务】梳理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
将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特权,使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管理制度;中枢机构是丞相府
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外朝制:建立中朝,削弱外朝相权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尚书令作用提升
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皇权加强
三省制形成;士族与皇权共治
出现皇权弱化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为合议之所(机构一体化)(群相制)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后世影响深远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时期 阶段 表现 影响 趋势
先秦 萌芽
秦朝 创立 西汉 发展 东汉 演变 魏晋 深化 隋唐 完善 宋朝 加强 元朝 加强 明朝 强化 清朝 顶峰 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
将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特权,使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管理制度;中枢机构是丞相府
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外朝制:建立中朝,削弱外朝相权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尚书令作用提升
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皇权加强
三省制形成;士族与皇权共治
出现皇权弱化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为合议之所(机构一体化)(群相制)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后世影响深远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行政)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权力分割过细,一定程度上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一省两院制:中书省(行政中枢)、枢密院、宣政院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宰相权力过于集中——相权的一次反弹
废宰相和中书省;设内阁,逐步成为行政中枢;宦官专政和厂卫制度
皇权失去约束(并非绝对),强化君权
军机处(行政中枢)、奏折制度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相权
不断削弱,直至被废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知识拓展】2.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①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②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③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这一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设置多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所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知识拓展】1.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①分割宰相权力;②中央机构内侍化;③加强监察监督;④控制选官用人;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知识拓展】3.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力量
朝议制度
官僚制度 (包括宰相制度)
重史传统
儒学制约
其他制约
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官员有法律制度作为办事依据,有制度赋予的权力;官僚制度制约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可以借鉴历史的力量以及前代帝王尤其是有作为的帝王对同类事务的处理办法,来表达观点、制约帝王或影响朝廷决策
“德治”“仁政”从道德层面制约皇权;“孝顺伦理”从价值观层面制约皇权;“天人感应”和“天理”的主张则从敬畏层面制约皇权
谏诤制度: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旨在匡正君主过失的监察制度,监督的主要对象为皇帝;“法与天下共”:士大夫法观念对皇权的制约;君德、重民思想对皇权的制约。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1】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创设
例1.(2023·海南高考·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图1)。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D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例2.(2024·甘肃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9分)
(1)发展历程:辽太祖时,南北面官以血缘亲疏划分管理;辽太宗时,规范服饰,明确管理职权;辽世宗时,正式确立以地域划分南北两套职官系统,职权更加明晰,南面官制度更为成熟。
【考向1】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创设
一、内涵阐释
说法一: “历史特点是指某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之处,既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显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把握历史事物的特点,是历史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增强历史洞察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叶小兵教授
说法二: 描述某一历史事物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性质、特质、属性等;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是描述性和形容性的词性。
什么是历史特点?
设问方式: “概括……的特点”;“概括……的特征”;“简析……的特点/特征”。
一般含有以下词语:特征、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过程特点、异同点、不同之处(比较特点)等。
二、解题方法与策略
做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明确设问中的限定语,把握好设问的方向。明确解答对象,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
②看分值确定答案数量:如问题4分至少答2点、6分至少答3点、8 分至少答4点等。点数多于分数(按一点2分计)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定向词分类 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 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教材 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教材 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 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9分)
二、解题方法与策略
做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划分层次。根据标点符号(句号、分号、省略号)、主体或具体意思来划分。
②对关键词句用划短线或画圈的方式标记出来。
③确定特点类角度。一是从宏观(变化趋势或整体特点)+微观 两个角度思考;
二是同项必须合并,动态变化也会是特点;
第二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
二、解题方法与策略
做题的步骤是什么?
第三步: 组织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的有效信息转化为言简意赅的概括性语言或学科术语,切忌没有任何加工整合的照抄材料,精心布局答案。该设问类型建议采取精简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用词组的形式阐述,如:“XX化”和“XX性”)
(2)共同特点:既保留本民族特色,又效仿借鉴汉制(双轨制、因俗而治);官制渐趋完备;传承中创新。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权、维护统治;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借鉴。
二、解题方法与策略
答题角度和答题术语
角度 答题术语(特点类)
时间 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发生频率的高低等方面 “历史悠久”、起源早晚(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因时而异
目的 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兼顾各阶层利益、或具有特定时代目的等。 注重、维护、满足、立足点、以......为基础/前提/立足点/目标
服务于......
过程 过程是否顺利 继承与发展、渐进性(不断发展完善)、曲折性、阶段性、短暂漫长、发展迅速、速度快慢、呈......趋势;逐步扩展, 变化趋势,动态变化
空间 事物分布的空间和区域 分布(南北、具体区域)、区域动态变化、以......为中心、区域发展不平衡
形式(方式) 以何种形式(方式)进行,主导力量是什么? 行政手段,政府推行(政府重视、主导);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和民间合作;各阶层广泛参与;立法来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推动;鼓励或强制,和平或暴力,手段多样化;…与…相结合;先试点后推广
内容 涉及面是否广泛、内容最突出的地方 措施全面;分类细致;
内容丰富、广泛、细密、完善、完备、全面,体系化、制度化、范围广、规模大,相互配合(结合、并重)、联系密切,差异性、灵活性、世俗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侧重于、注重维护、重视…、以…为核心、借鉴……、以……为主
二、解题方法与策略
答题角度和答题术语
角度 答题术语(特点类)
程度 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 一定程度上……;彻底性/具有不彻底性;程度深;(改革类)带有……局限性
范围 包括地域、领域、空间等 涉及领域广(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个领域);从...到...
性质 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 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资本主义性质;具有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性质、带有半殖半封色彩、具有明确…导向、遵循…原则
影响 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影响广泛/深远/持久(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后世);效果显著;影响有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影响
因素 受.........影响 受什么因素影响,受谁影响,向谁学习,
地位 (技术)领先或落后、首创、开创性 【总体思路】:一是从宏观(变化趋势或整体特点)+微观 两个角度思考;
二是同项必须合并,动态变化也会是特点;
三是面要广、点要多、话要短; 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例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C
例2.(2023·广东高考·3) 表1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D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考向2】中国古代皇权的加强与弱化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例1.(2020·全国高考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
【考向3】中国古代皇权受到约束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微专题三
垂直管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核心概念】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如郡县制、行省制等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问题:如何在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和保留一定的地方自主性?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课前任务】梳理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时期 历程(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等)
先秦
秦朝
汉朝
魏晋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一、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
时期 历程(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等)
先秦 夏朝通过部族对地方进行控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加强对方国和部落的控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秦朝 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3)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 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从隋朝的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设节度使,后来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由州、县二级制发展为路、州(府)、县三级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地方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明朝在各省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地方管理的规律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变化的主要原因。初期改革控制;后期集权受到破坏削弱对地方的控制。
(2)分权是改革的基本方法。如宋代设通判、转运使;明代设三司,但分权易导致行政效率降低。
(3)沿袭变革是变迁的主线。以对前代沿袭为主,变革为辅(如汉承秦制)。
(4)下稳上动是变化的主要特征。县级相对稳定,州府省变化大。
(5)削弱方式:细化行政区划。从“山川形便”(元朝以前)到“犬牙交错”(元朝后),以北制南,防止割据。
(6)变化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与地方关系从内外失衡到轻重相维。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1】古代地方管理机构的创设
例1.(2022·广东高考·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D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2】古代地方集权体制的不断调整
例1.(2022·河北高考·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A
例2.(2024·湖南高考·3)表1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C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知识结构 考向研究 微专题突破
微专题四
选贤任能: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与管理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时间 概况 选官标准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秦朝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清
演变趋势 【课前任务】梳理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间 概况 标准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血缘
春秋战国 各国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授予官职 军功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两汉 ①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分常科和特科②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是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才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各州、郡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资品,分为九等,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 门第
隋唐 科举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 才学
两宋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元朝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明清 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演变趋势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方式:由血缘、推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范围:由贵族化趋向平民化,由封闭到开放;主体:由地方到中央政府,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
程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原则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时间 概况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秦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课前任务】梳理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二、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
时间 概况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秦汉 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地方情况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
魏晋 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 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
两宋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元朝
明朝 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清朝 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时地方上实行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
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1)内容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以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对象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3)机构专业:①唐代出现吏部考功司;②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③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
(4)过程公开: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知识拓展】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服务皇帝: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御史只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2)垂直监察: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
(3)严格选任:历代统治者都注重监察官的遴选。对监察官的考核也有特定的制度和规定。
(4)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5)方式多样:各朝都有制度化的监察机构,也有暗访、暗查的机构,明朝甚至出现了特务机关——厂卫机构,清朝设立了奏折制度。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例1.(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A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例2.(2023·湖北高考·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A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例3.(2024.1·浙江高考·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摘编自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8分)
(1)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
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
(2)“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③科举规模扩大;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成为儒学主流;④吸收佛、道思想;⑤在社会广泛传播。
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 考向精研
【考向2】古代监察体系与吏治的完善
例1.(2023·湖南高考·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C
例2.(2022·山东高考·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