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时练习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时练习题(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4 18: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时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看拼音,写词语。
pì jìng bì nàn mó guǐ jiǎo xíng
( ) ( ) ( ) ( )
xuē zi mián páo kǔn bǎng zhí xíng
( ) ( ) ( ) ( )
2.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埋头(mán mái) 尖锐(luì ruì) 砖墙(zuān zhuān)
娱乐(yú wù) 暂时(zǎn zàn) 勉强(qiáng qiǎng)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近义词:慈祥—( ) 避免—( ) 恐怖—( )
(2)反义词:含糊—( ) 严重—( ) 怒气冲冲—( )
4.填空。
(1)“阀”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组词( )。“舅”字应查( )部,共( )画,是( )结构,组词( )。
(2)“重”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重量,分量;②程度深;③重要;④重视;⑤不轻率。请为下列词语中的“重”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净重( ) ②重伤( ) ③重点( ) ④看重( )
⑤尊重( ) ⑥慎重( ) ⑦重任( ) ⑧稳重( )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匪徒 ( )的吼声 ( )的枪声
( )的力量 ( )的眼光 ( )的脸
6.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
(3)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
7.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
8.品读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句话抓住人物的 、 等进行描写,从“平静”里,可以看到父亲受刑后的 ,也暗示“我们”不要 ;“慈祥”里有对亲人的 ,显示出李大钊 的革命精神。我们可以这样多角度评价“父亲”—— 。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伟大的力量”是指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时,父亲心里也许在想: 。
(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这句话是对父亲的 、 描写,“ ”说明在危险来临之时,父亲依然 。
9.按课文内容填空(语文要素: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1)《十六年前的回忆》歌颂了 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 的本质,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 之情。
(2)《十六年前的回忆》写的是 年的事情,是按李大钊 、 、 、 的顺序记叙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展示了革命先烈 、 的精神,激发我们对前辈的 和 之情。
(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 同志的女儿 写的一篇 ,父亲被捕时“不慌不忙向外走去”,展现了革命者的 ;父亲最后“又望了望我们”,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 。全文为我们还原了一位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的革命者的感人形象。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是 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 。
二、现代文阅读
(一)
①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②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③“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④“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⑤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10.阅读选文,用“ ”画出表现李大钊沉着镇定的动作描写。
11.判断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选文体现了女儿对父亲当时坚决的态度的不解。( )
(2)第1自然段中亲友与父亲态度的对比体现了李大钊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
(3)选文从女儿的视角,立体地还原了李大钊的英雄形象。( )
12.读画“______”的句子,结合资料袋,写一写李大钊这样说的原因。
资料袋 中央在1926年9月已经让李大钊撤离北京,但李大钊想:我们这么不容易发起的党组织,要是全部撤离了,这些党组织全部失去联络,就等于我们要失去这么一大部分力量,所以我不能走。在安排其他人撤退后,他自己选择了坚守。
13.请你写出可以赞颂李大钊品格的诗句。
(二)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a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b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本文选自 ,全文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李大钊被捕前、 、提审时、 的情形,条理清晰,结果严谨。
(2)选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选填序号]。
A.表示转换话题 B.表示补充说明 C.表示意思递进 D.表示引用
(3)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a是对李大钊 和 的描写。画横线的句子b应该用 的语气来朗读。
(4)法官怒气冲冲,拿起惊堂木“重重地”:拍,李大钊却“安定”“沉着”,这里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李大钊 。
三、书面表达
英雄,是令人崇拜,令人向往的。很多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许是孙悟空、哪吒,或许是钢铁侠、蜘蛛侠;社会有大众的英雄,比如舍生忘我的消防员、驻扎边疆的解放军;国家有永恒的英雄,比如慷慨赴死的李大钊、顽强抗敌的狼牙山五壮士。根据所学,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英雄”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有一定思想深度;语言流畅,逻辑通顺;45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僻静 避难 魔鬼 绞刑 靴子 棉袍 捆绑 执行
2.mái ruì zhuān
yú zàn qiǎng
3. 慈爱 防止 可怕 清晰 轻微 喜气洋洋
4. 上三包围 门 6/六 军阀 臼 13/十三 上下 舅舅 ① ② ③ ④ ④ ⑤ ③ ⑤
5. 残暴 粗暴 尖锐 伟大 异样 苍白
6.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7. 严格 严厉 严峻 严肃 剧烈 强烈 猛烈
8. 神态 外貌 坚强 担心 关爱 英勇无畏 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关爱家人的革命英雄 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你们不要过于悲痛,即使我不在了,你们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动作 神态 不慌不忙 沉着镇定、临危不惧
9. 李大钊 凶狠残暴 深切怀念 16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忠于革命 不怕牺牲 敬仰 怀念 李大钊 李星华 回忆录 沉着镇定 对家人的不舍 从容赴死 首尾呼应 使整篇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强化了文章的中心;同时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敌人强烈的憎恨
10.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11. × √ √ 12.李大钊对待工作有极强的责任心,对待党组织有赤诚的忠心,不能接受好不容易发起的党组织失去联络,所以他在明知道处境危险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坚守在北京。 13.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4.(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被害后
(2)B
(3) 外貌 神态 深情、恳切
(4) 对比 沉着、勇敢、处变不惊、英勇无畏的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