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前导学(含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前导学(含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5 09:4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运用史料探究两次世界大战对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影响,阐释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意义。
3.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等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多样性。
4.历史解释:认识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进行了文化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课前预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____________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________、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______________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4)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________、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5)非洲和拉丁美洲: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____________、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2.影响
(1)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____________。
3.事例
亚洲
①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________________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________________来争取国家独立。
③印度:甘地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背景
(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________要求。
(2)二战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________________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________。
(2)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3)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________________独立。
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________________,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印度
(1)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____________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2)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____________和英语。
(3)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________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4)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4.现代埃及文化
(1)特点: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________等地的文化元素。
(2)表现
①伊斯兰教为________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________也被广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________等也有很大影响。
课后练习
1.有学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指出,在20世纪初的欧洲,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作者意在( )
A.强调民族主义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B.批判极端民族主义
C.说明民族利益应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D.强调民族自决重要
2.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B.使民族自决原则被广泛接受
C.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D.导致反战和平运动普遍兴起
3.某位学者在提到一战时曾指出,“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该学者( )
A.全面分析了一战爆发的原因 B.论证民族自决原则的合理性
C.旨在劝导各国政府退出一战 D.批判极端民族主义威胁和平
4.1958年出版的《丑陋的美国人》严厉批评了美国的外交狭隘主义,在美引起轰动。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读完此书后,决定成立志愿组织和平队,将美国人派往发展中国家帮助其发展,并试图消除人们对美国的负面看法。这最能说明美国( )
A.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 B.决心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资源
C.注重用软实力助力全球战略 D.企图借对外援助拓展美国市场
5.20世纪20年代,欧洲出现超现实主义运动。许多人带着改造社会、改造生活的信念投入行动,他们认为当时人类的灾难不在于物质的匮乏,而在于精神上所受的压迫。他们致力于改变束缚西方人的传统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模式。这场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创作理论的革新 B.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丰富
C.战争引起的精神创伤 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
6.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由于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新浪潮、学术界和政界流行的多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和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拉美裔化的倾向等原因,导致美国国民特性出现了一定的危机。其旨在说明( )
A.拉美裔和亚裔在美国族群中的比例增大
B.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的国家特性
C.美国的霸权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D.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
7.1977年以来,新加坡在各个选区成立数百个居民委员会和民主联络所,它们在政府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在新年致辞中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忠、孝、仁、爱、礼、义、秉,即所谓的“八德”。这表明新加坡( )
A.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B.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C.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D.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8.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C.警惕西方价值的虚伪性 D.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一位巴基斯坦诗人、哲学家提出,“如果伊斯兰教想要成功适应现代世界,那么,‘创制’就不仅是当代穆斯林的权利,更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不少新兴的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将传统的伊斯兰教法实体压缩为仅包括婚姻、家庭和遗产继承等狭小领域的“穆斯林家庭法”,而将有关商事、民事、刑事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规定皆以西方式的法律制度代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巴基斯坦一度提出“实行伊斯兰制度”的口号,但政府只是有选择性地恢复了部分宗教刑罚,而且在审判程序上也作出严格规定。传统的伊斯兰教刑罚更多地起着威慑作用,历来很少被付诸实践。
——摘编自李林《穿透“复古”与“现代”的迷雾——如何理解现代性语境下的伊斯兰教法》
材料二 独立后的巴基斯坦实行联邦制,政治运行表现出高度的中央集权特征。当地方法律与联邦法律相矛盾时,无论立法时间先后,地方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法律。巴基斯坦的政体是议会制,家族政治与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结合使巴基斯坦政党具有地域化、族群文化特征,几个全国性政党分别是不同族群的代表。巴基斯坦所在地域历史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南亚次大陆的必经之地,这导致生活在巴基斯坦的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形态不同,风俗习惯各异,所操语言有别,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但巴基斯坦又推崇单一文化论。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早期的能源基地、基础设施和港口陆续竣工,两国产业合作将以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为平台逐渐展开,这些平台皆建立在当地社会基础上,需要充分的人力支持和友善的文化氛围。
——摘编自孔亮《巴基斯坦俾路支民族主义极端化及其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巴基斯坦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特征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评析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民族独立、自由、奥斯曼帝国、独立、尼加拉瓜、解体、中国共产党、民族解放斗争、非暴力不合作
二、独立、亚非拉地区、台湾、阿尔及利亚、世界殖民体系
三、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印地语、种姓、儒家文化、西亚、官方、法语、艺术
【课后练习】
1.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一战的背景,是批判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做法,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选项错误,作者并未说明民族利益应该与国家利益一致;D选项错误,作者并未强调战后民族自决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答案:A
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1926年”“这场把欧洲……战争”“唤醒了……独立意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亚洲”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观点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亚洲人民的独立意识,改变了亚洲和亚洲人的思想,说明一战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排除B:“广泛接受”说法错误。排除C:一战促进了亚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反战和平运动普遍兴起”与材料内容无关。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概括可知:“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不关心……”可知学者反思民族主义对社会的作用,认为其不顾一切,反映出其对在一战后对极端民族主义威胁和平的批判,D项正确;全面分析了一战爆发的原因其中全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分析了其中的一个原因,排除A项,材料是阐述民族主义的影响,而非民族自决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是对民族主义的反思,未涉及对各国政府是否退出一战的论述,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成立和平队除了试图消除人们对美国的负面看法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现美国对外关系的“软实力”,向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服务,C项正确;1958-1961年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D项说法片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文化领域兴起的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由此可见,这场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精神创伤,C项正确;“文艺创作理论的革新”属于材料反映的表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技进步与物质丰富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超现实主义运动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亨廷顿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理论冲击了美国国民特性,意在说明多文化主义理论冲击了美国国民认同,即美国社会有文化认同危机,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未探讨亚裔在美国的情况,排除A项;B项偷换概念,国家特性不等于国民特性,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李光耀总理……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可知,新加坡政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号召全体新加坡公民遵守所谓的“八德”,体现了新加坡政府注重加强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是民众参政热情及民本思想,排除B、C项;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新加坡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可知,新兴民族国家应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捍卫文化主权,抵御西方文化入侵,故选B项;“国家身份的保持”不等于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排除A项;警惕西方价值的虚伪性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文化主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文化交流的开放性,排除D项。
9.答案:(1)特征:以伊斯兰文化为根基;吸收西方现代文化成果(政治、法律制度等);民族文化较为多元;仍然受到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官方奉行单一文化论和中央集权准则;具有一定的排外倾向。
成因:伊斯兰教在南亚的传播;土耳其、埃及等国世俗化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文化输出;印巴分治导致的文化隔阂;没有经历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影响深刻)。
(2)评析:可能面临现代工业文明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冲突,其根源在于巴基斯坦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可能激发当地民族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忧虑,巴基斯坦民族构成复杂,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难度极大;可能遭遇部分西方国家的“污名化”,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不同于任何殖民活动,中国与巴基斯坦共商、共建、共享,没有附带任何意识形态输出。
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巴基斯坦新兴民族国家文化的特征,据材料“如果伊斯兰教想要成功适应现代世界,那么,“创制’就不仅是当代穆斯林的权利,更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可知,以伊斯兰文化为根基;据材料“而将有关商事、民事、刑事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规定皆以西方式的法律制度代替。”可知,吸收西方现代文化成果,民族文化较为多元;据材料“独立后的巴基斯坦实行联邦制,政治运行表现出高度的中央集权特征。”、“但巴基斯坦又推崇单一文化论。”可知,官方奉行单一文化论和中央集权准则:据材料“巴基斯坦的政体是议会制家族政治与聚居型多民族结构的结合使巴基斯坦政党具有地域化、族群文化特征,几个全国性政党分别是不同族群的代表。”可知,仍然受到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据材料“这些平台皆建立在当地社会基础上,需要充分的人力支持和友善的文化氛围。”可知,具有一定的排外倾向。第二小问,关于这些特征的成因,据所学可知,巴基斯坦曾经是印度的一部分,但是独立之前,伊斯兰教已经在南亚传播;巴基斯坦作为新兴民族国家在独立后的国家治理上受到同为民族国家的土耳其、埃及等国的影响,这些国家实行世俗化改革吸收西方文化;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历史原因,独立后仍然受到英国的影响;再加上巴基斯坦没有经历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因此受到封建残余影响,还有印巴分治导致的文化隔阂。
(2)关于从文化角度评析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据材料“这导致生活在巴基斯坦的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形态不同,风俗习惯各异,所操语言有别,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但巴基斯坦又推崇单一文化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可能激发当地民族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忧虑,巴基斯坦民族构成复杂,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难度极大;据所学可知,因为巴基斯坦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政府与巴基斯坦合作时,当代巴基斯坦民众可能不认可现代工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和当地传统文化可能产生冲突;此外,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国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时,西方国家可能歪曲中巴合作,称中国在变相开展殖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