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掌握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历程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运用史料,探究印欧人迁徙的原因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认识印欧人文化的特点。
3唯物史观:理解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作用,认识古代人口迁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家国情怀:认识民族迁徙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课前预习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的起源与生活方式
(1)起源:可能起源于________平原。
(2)生活方式: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________。
2.印欧人的迁徙
(1)时间:公元前2千纪初起,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方向: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________的广大地区。
(3)优势: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
(4)影响: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________,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________,多次入侵两河流域,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________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________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④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________,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亚洲:大月氏人西迁
(1)原因: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2)影响:建立________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2.欧洲:日耳曼人在与________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3.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
(1)中国
①少数民族内迁: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________、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②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________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________。
(3)阿拉伯: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____三洲的帝国。
4.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________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课后练习
1.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2.公元前1100年,印欧人的一支多利安人从北向南侵入希腊,摧毁了希腊迈锡尼文明。多利安人将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他们使用双牛牵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术。由此可见,多利安人的迁徙( )
A.打断了希腊文明发展历程 B.引导了世界文明的优胜劣汰
C.推动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 D.确立了希腊文化的优势地位
3.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人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因此军事首领成为国王,亲兵成了贵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4.吴于廑先生认为,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3-6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以及蒙古西征。下列与3-6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有关的史实是( )
①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并建立国家
②中国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③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④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清初,随着山陕移民入川,秦腔也被带到了四川,与进入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和本土灯戏等发展、融合,形成了川剧的五大声腔。这一历程反映了(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区域文化
C.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艺术创新
6.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7.【中国古代岭南移民】
材料一: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
——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材料二: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东欧、马拉战车、印度、雅利安人、赫梯帝国、伊朗、希腊文明、恒河流域
二、贵霜、罗马帝国、鲜卑人、生产工具、西罗马帝国、亚、非、欧、其他民族
【课后练习】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奴隶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印欧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国更是掀起了洲际的文明交流潮流(如“希腊化”),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据材料信息可知,多利安人将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C项正确;多利安人入侵后希腊文明继续发展,并未中断,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多利安人对希腊一地的影响,不能得出引导了世界,排除B项;铁器和农业技术只是影响文明发展的一方面因素,仅凭此不足以确保文化优势,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在摧毁西罗马后,将获得的土地进行分封,将原来氏族组织变成国王——贵族这样的国家组织,说明了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日耳曼人的迁徙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罗马帝国的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3——6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并建立国家是在476年,①符合题意:中国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在两晋时期,公元265年至420年,②符合题意;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③不符合题意;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 项、C 项和 D 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人口流动,各种艺术形式流入四川并与本土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川剧的五大声腔,反映了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艺术的创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融合了不同的外来艺术形式,没体现故土情结,排除A项;清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民族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其方向应该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移民来源形式多样;移民来源地域广泛。(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自周边地区移民增多;民众主动迁徙。
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答出两点即可)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1)关于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根据材料“这些遣戍的秦兵”,“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可知政府主导移民;据材料“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可知,移民来源形式多样;移民来源地域广泛。
(2)第一小问,关于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根据材料“这些遣戍的秦兵”,“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流民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府主导变为民众主动迁徙;根据材料“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有自福建来者”,“也有自江西来者”,“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可知自周边地区移民增多。
第二小问,关于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移民岭南的现象有利于缓和移出地区的人地矛盾;据所学可知,岭南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为主,伴随着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移民,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加深;此外,岭南地区地形上以山地为主,可耕地较少,伴随着移民的涌入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移民涌入岭南对迁出地而言有助于缓解人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