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前导学(含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前导学(含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5 09:4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梳理古代欧亚大陆商路的开辟、发展历程及丝绸之路的路线。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运用图文史料,探究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特点,认识并阐释古代商路开辟的影响。
3.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古代商路开辟的原因。
4.家国情怀:认识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预习
一、丝绸之路
1.名称由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________”,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中国丝绸的影响:中国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________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________出使西域。
(2)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________”,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概念:在丝绸之路北面,从________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2)相关史实:匈奴、突厥等________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1)概念:从________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2)影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________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________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演变
①西汉时期:已经开辟了通往________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________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________。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传入西方
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________。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________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________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的出口与交流
a.出口: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________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b.交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________的影响。
(2)传入中国
①从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________”,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________、胡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________、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________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________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文化交流
(1)传入中国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________,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________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________、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2)传入西方:中医药知识随着________传到阿拉伯地区。
课后练习
1.据《后汉书》记载,在公元1世纪时已经有外国商人来到洛阳。越来越多西域商人涌入,导致魏国(3世纪)需敦煌太守仓慈发给商人专门许可证方可去洛阳贸易,这主要得益于( )
A.开明的对外政策 B.繁荣的经济文化
C.丝绸之路的影响 D.稳定的社会秩序
2.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兴胡麇集之所。古城遗址出土了当时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反映了唐代( )
A.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
3.郑和船队在古里(位于印度半岛)驻扎时间长,成交额高。船队卖出大量丝绸、瓷器、铜铁,购进象牙、宝石、香料等。同时,郑和等人做了大量商务考察工作以期未来。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旨在宣扬帝国国威 B.刺激海外白银流入
C.确保朝贡贸易延续 D.促进丝绸之路发展
4.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 )
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
5.1573年,直通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时盛时衰,运行了两个半世纪。这一贸易路线流通的诸多商品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来自美洲的白银,因此被称为“丝一银贸易”。这一贸易( )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适应了殖民扩张的发展需求
C.确立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中心地位
D.奠定了英国殖民霸主的地位
6.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
A.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 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
C.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 D.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
7.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8.《职贡图》由朝廷敕命绘制,一般描绘朝贡国向皇帝觐见纳贡情景,贡使形象往往野蛮和怪异。图为清代乾隆年间谢遂所作《职贡图》中的西洋贡使形象。据此可知,当时( )
A.闭关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国人天朝上国观念松动
C.中西文化交流有所扩大 D.朝廷接受男女平等思想
9.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和“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乌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虽然外销瓷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在品质上不如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上的贸易。
——摘编自〔德〕吉乐《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凤首壶所呈现的时代风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以及外销瓷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河西走廊、凿空、新疆、海路、
二、漠北草原、游牧民族、关中平原、西南、航海技术、印度洋、官方使节、巅峰
三、东罗马帝国、中亚、四大发明、瓷器、中华文化、汗血马、胡桃、服饰、宋元、金银器皿、中国化、基督教、杂技、炼丹术
【课后练习】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公元I世纪时已经有外国商人来到洛阳越来越多西域商人涌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因此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影响,开明的对外政策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项;繁荣的经济文化是吸引西域商人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州是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并存,出土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非汉字文献,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外交流,并非民族交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丝绸之路重镇上出土了汉文献和非汉文献情况,不能得知哪种文化受到推崇,排除B项;仅通过西州地区出土的文献不能得知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大小,不能反映外重内轻的局面,且唐朝前期并没有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船队卖出大量丝绸、瓷器、铜铁,购进象牙、宝石、香料等。同时,郑和等人做了大量商务考察工作以期未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与当地进行了大额的经济交易,且做了商务考察,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宣扬帝国国威,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积极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丝一银”贸易正是迎合殖民扩张需求而形成的,故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长期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奠定了英国殖民霸主的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B。
6.答案:D
解析:中国新疆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交流荟萃之地,材料中的三条商路除南路外,均连通亚欧两洲,故选D项;公元7-10世纪,中华文化圈的范围并未沿这些商路向西扩展,故排除A项:蒙古西征发生于公元13世纪,且这些商路并未因西征而中断,反而因西征变得更加畅通,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中路”与汉代中国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大体重合,故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在乌兰察布(中国的今内蒙古地区)和赤峰等地发现了波斯和伊斯兰教的实物,可知这些地区在蒙元时期和波斯等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而根据所学乌兰察布和赤峰在中共北部内蒙古草原地区,和中外交流的道路是草原丝绸之路,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说中原地区和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而在说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根据所学丝绸之路兴衰和统治政策有很重要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草原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代西洋贡使的形象由野蛮和怪异的形象变成了比较写实的文明形象,这说明乾隆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列强殖民扩张,中西方之间文化交流扩大,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有所增加,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仍然存在,排除A项,天朝上国观念松动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男女平等思想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1)特点:开放包容;富于创新;豪放大气。
(2)主要原因: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到了欧洲和美洲,成为了连接亚洲与欧洲美洲的重要货物;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与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关。
影响:外销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制瓷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
解析:(1)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径、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从中概括其时代风格:开放包容,富于创新;“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的凤凰”,从中概括其时代风格:豪放大气。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由材料“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可知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的瓷器贸易进一步扩大到了欧洲和美洲,成为了连接亚洲与欧洲美洲的重要货物;由材料“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可知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与文化交流和传播有关。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得出外销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得出促进了制瓷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欧洲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