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世界古代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 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 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D. 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宗教改革
2.伊斯兰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分别是()
A.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B. 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 D. 蒙古帝国和沙皇俄国
3.埃及境内有许多金字塔,它们大部分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农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滥季,每期调动约10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这些史实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A. 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 B. 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C. 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 D. 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
4.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
A. 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 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
C. 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 D. 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
5.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
A. 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 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 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 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6.考古资料显示,从拉斯舍姆拉盖特奈和美索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遗址所出土的雕像、狮身人面像和装饰图案,都表现出了埃及的艺术风格。叙利亚的阿斯塔特神和巴尔神也受到部分埃及人的崇拜。这反映了()
A. 古代文明形成多元特征 B. 两河流域文明历代相承
C. 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互鉴 D. 古代西亚文化具有统一性
7.13世纪,蒙古西征使沉寂数百年的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此时的西欧国王、教会为了商税利益纷纷支持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为迁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在护。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A.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B. 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
C. 迫使西欧加强海上探险 D. 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化
8.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服兵役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公元前107年左古,罗马通过改革使公民兵制变成了职业兵制,服役的士兵不从事生产,领国家军饷,服役期至少长达16年。兵制改革促使古罗马( )
A. 城邦日益分崩离析 B. 军队的战斗力弱化 C. 共和制向帝制转变 D. 公民政治地位提升
9.古希腊神话中,酒神是调停人、矛盾冲突协调者和新秩序维护者。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主持雅典城邦改革,在提升平民权利的同时也保留了贵族的一部分特权。在此前后,酒神形象大量出现在瓶画艺术作品中。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雅典( )
A. 城邦制植根于历史传统 B. 传统文化助力城邦治理
C. 神灵崇拜推动政治发展 D. 民主政治促进艺术创新
10.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下表内容本质上体现了
种姓 种族 职业
婆罗门 雅利安人 祭司、知识的垄断者
刹帝利 雅利安人 武士
吠舍 雅利安人 农民、牧民、商人
首陀罗 原始居民 工匠等
A. 种姓制度是社会分工的体现 B. 雅利安人凭借其先进的文明建立统治
C. 原始居民在经济上占有优势 D.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混合产生该制度
11.在中世纪,西欧领主一般只允许庄园内部之间的男女结婚,一个农奴想要同外部的人通婚,必须向领主缴纳婚姻税。农奴在法律上处于无权地位,但如果农奴有了自己的子女和家属,领主一般会同意其遗产继承,但要向农奴索取继承税。庄园主的这些做法()
A. 体现出庄园集体劳作与家庭经营并存 B. 减弱了封建领主对农民的剥削
C. 反映了农业领域雇佣关系呈现普遍化 D. 意在维护庄园内部秩序的稳定
12.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着一个混合了地中海与撒哈拉以南人种的族群。他们有花岗岩工具、陶质烘烤用具和碗盘,有用兽骨做成的配饰,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岩制成的罗非鱼式样的首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埃及()
A. 物质文化丰富多样 B. 同苏美尔文明交流频繁
C.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D. 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13.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希腊狭小的城邦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于是不断地进行海外殖民运动。其中以小亚细亚沿海、黑海周围的希腊城邦尤为繁荣,其政治经济活动也和母邦相同。这( )
A. 反映出希腊化世界的形成 B. 体现出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C. 源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 易引发与波斯帝国间的冲突
14.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A. 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 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 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 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15.古希腊智者学派在社会道德方面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必强求一律;而苏格拉底却认为“美德即知识”。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 人们关注的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了人类 B. 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反思
C.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从繁荣走向衰落 D. 古希腊雅典城邦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16.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17.公元前1000年的一份纸草文献上书写:男奴隶西姆,从善良的织布匠哈甫家逃走了……西姆身高5英尺2英寸,红脸,茶色眼珠……如果谁能把他带回哈甫的店铺来,赏一个金币。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哈甫总是应诸君的要求织出最好的布匹来。对此最为合理的推断是
A. 古巴比伦黄金流通范围广 B. 古埃及具有商业契约精神
C. 古希腊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D. 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崩溃
18.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742-814)认为,“长子继承制”(即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全部遗产,而其他子女则被排除在外)是一种符合神意和理性的制度,它可以保证帝国的延续和繁荣。下列有关“长子继承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统治者家庭和睦和国家稳定 B. 有利于封建王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 有利于西欧政治的平民化和世俗化 D. 有利于西欧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19.古印度佛教认为,种姓的形成是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并非是神定的;在个人修行方面,佛教主张“以佛性等故,视众生无有差别”,人可以通过修行达到觉悟或修成佛。这反映了古印度佛教( )
A. 蕴含一定的人文色彩 B. 教义具有哲学思辨化的特点
C. 植根于印度传统文化 D. 引导人们追求政治上的平等
20.《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凡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窝藏奴隶者,都处以死刑;窃贼应处死,或处以重罚;奴隶否认其主人,则割去该奴隶的耳朵。材料表现的本质信息是()
A. 法典具有极端性和残酷性 B. 法典内容全面而具操作性
C. 法典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 D. 法典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文明史凡六千年,先后出现了四波文明兴起浪潮。第一波浪潮掀起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之间,世界上最早的原生型农业文明诞生。第二波文明兴起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之间的西亚和地中海区域,它们也是独立生成的文明,但受到已有中东原生型文明因素扩展和辐射的影响,故可称次生型文明。兴起于公元500-1500年中古时代的第三波文明,在邻近文明的较多影响下生成,但有自己独立特色,因此也属次生型文明。第四波浪潮发生在18-20世纪,要么是西方文明在扩张中出现派生的子文明,要么是作为对西方文明扩张的反冲。
——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
材料是该学者对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阶段划分。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两次文明兴起的浪潮,各举一例文明,并分别进行阐释。(所选的时段必须与文明相对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2.【古代近代西方的法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各国的法律制度都吸收了罗马法的特定原则 罗马法学研究最重大的影响,是给予中世纪的人们一种新的观念,告诉他们什么是法学体系,鼓励他们把传统法律编纂成有体系、有条理的法学大全。 罗马法重新在西方思想里面引入国家的观念,政府被认为是拥有立法权的公共权威。 中世纪早期的国王们是完全在封建惯例的范围内行事的。从 13世纪起,国王们开始审慎地制定新的法律,他们很清楚实际上这就是在立法,他们丝毫不装腔作势,说什么只是解释或重申古老的惯例。
——摘编自【美】布莱恩 蒂尔尼、【美】西德尼 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二 1896年,《德国民法典》以法学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逻辑严谨,体系完整,是符合当时德意志民族生活的伟大法典,现在仍然有效。《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相比,迟出一百年,它在一百年来法典编纂与学术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开展了长达20余年的立法工作,《德国民法典》公布后,相继公布并同时施行了一些必要的附属法律。《德国民法典》直接要求法律行为不得违反善良风俗,《民事婚姻》是以基督教的宗教风俗观念为基础而制定的,而且这一条一直保留到现在。《德国民法典》运用适度概括的方法,为以后法官运用留下可以发展的余地,通过判例以补充、发展甚至纠正、修正民法典的事例,已屡见不鲜。
——摘编自邓慧《<德国民法典>编纂思想的历史考察 -法学实证主义的典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中古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法典》得以长久延续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时期欧洲教育长期为教会所垄断。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展开了反对领主的斗争,这迫切需要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一些城市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多种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大学。早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博洛尼亚大学,最早在11世纪末出现,是以研究法学著称的学校,1158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敕令的保护,学生团体取得了一定的自由权利,发展为了博洛尼亚大学。
——摘编自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二:民国初年,政府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大学令》等条令,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方式完善。1917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修正大学令》,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进行了修正补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等一系列法令的颁行,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一步步走向规范与成熟。抗战时期,为保证中国教育事业不致因战祸而中断,国民政府又通过了《大学及独立学院各学系名称》《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汇集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等教育有序地发展。
——摘编自熊明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如根据材料“第一波浪潮掀起于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之间,世界上最早的原生型农业文明诞生”“二波文明兴起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之间的西亚和地中海区域,它们也是独立生成的文明,但受到已有中东原生型文明因素扩展和辐射的影响,故可称次生型文明”和所学可知,可选择第一波文明兴起浪潮和第二波文明兴起浪潮。关于第一波文明兴起浪潮的代表可选择古埃及文明,关于阐释可从古埃及文明诞生的时间和地位、尼罗河流域对古埃及农业发展的影响、古埃及文明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关于第二波文明兴起浪潮的代表可选择古希腊文明。关于阐释可从古希腊文明的时间和地位、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古希腊文明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选择第一波文明兴起浪潮和第二波文明兴起浪潮。
第一波文明兴起浪潮:古埃及文明。阐释: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原生型农业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古埃及人能够发展农业。他们种植大麦、小麦等农作物,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农业社会。古埃及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发展出独特的文字(象形文字)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等建筑,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他们根据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了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每月30天,年末加5天宗教节日,这种历法对后世历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波文明兴起浪潮:古希腊文明。
阐释:古希腊文明兴起于公元前1500-前500年之间,是次生型文明。它受到中东原生型文明因素扩展和辐射的影响。古希腊文明位于地中海区域,地理位置使其便于与周边文明交流。在吸收了中东文明的一些成果后,古希腊发展出了独特的城邦制度,每个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在文化方面,古希腊的哲学成就斐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建筑方面,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文学上,《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瑰宝,它反映了当时古希腊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
22.【答案】【小题1】影响:传播了法学体系的观念;引入了国家的概念;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有助于统一进程的推进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小题2】原因:法典的制定体现实证主义精神(或答适应德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汲取法国立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对原有法律的改造;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相结合;体系完整、内容充实,且不断补充、修正;通过法官的判例弥补法律的漏洞。
23.【答案】【小题1】背景: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反对领主斗争的需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原有教会学校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世俗统治者的支持;教会权威的逐渐式微(欧洲人民的世俗化倾向)。
【小题2】特点:通过法令保障;不断发展完善;历代政府重视;受政局影响。
影响: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解放人们思想;为新中国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