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国际法院成立之初被视为联合国系统中最不成功的机构,认为它为发达国家的霸权地位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进行诉讼程序的改革,并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国际法院的改革( )
A. 推动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 B. 利于推进国际社会法治化
C. 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D. 表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遭到抵制
2.下图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卡塔尔是最早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2016年中国铁建与当地公司组成联合体中标卢赛尔体育场项目。同时,全球20多个国家的110家企业、7000 多名建设者也参与了该体育场的建设。该体育场的修建()
①反映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②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③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的成果
④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2024年1月,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朗和埃塞俄比亚五国正式加入金砖合作机制,金砖合作机制的内涵与外延、容量与空间均大为拓展。截至2024年11月,“大金砖”十国总人口已占全球人口的45%,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30%。金砖国家的发展( )
A. 加速区域集团化进程 B.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C. 推动多极化格局形成 D. 助推国际经济新秩序优化
4.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 )
A. 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B.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 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D. 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5.据统计,2012年全球大约1260万人由于环境原因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3%;2014年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480~1270万吨之间;2016年全球只有70个国家发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铅涂料条例。这些问题表明()
A. 全球治理的艰难竭蹶 B. 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C.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D.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
6.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 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 D. 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7.乌克兰危机被称为“21世纪以来欧洲最大规模军事冲突”。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持续向乌输送武器装备,给这场危机“火上浇油”;另一方面,为应对乌克兰和北约的军事压力,俄方也在加紧强化军力,频繁展示战略威慑能力。据此可知,当今世界( )
A. 应加快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B. 经济全球化无法制约战争
C. 政治多极化趋势历程曲折 D.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8.2022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超过7.5万美元,而苏丹、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发展中国家不足700美元,这一比值自2004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这些国家还是世界难民的重要来源地。由此可知( )
A. 贫富差距阻滞了全球化进程 B. 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
C. 冷战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D.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亟待打破
9.如表是20世纪中后期世界大事年表,从表中可以得出( )
时间 大事 时间 大事
1945年 联合国成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52年 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56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2001年 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入侵阿富汗
1961年 不结盟运动形成 2023年 巴以冲突爆发
A. 联合国维护了世界和平
B.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
C. 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D. 各国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促进经济交流合作
10.1984年10月,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说道:“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和平问题的根源是恐怖主义 B. 南北问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C. 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南北差距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11.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A. 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B. 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C. 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12.“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的产生( )
A. 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兴起 B. 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C. 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 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13.1939年,情报显示德国正加紧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积极推动美国原子弹研制。1945年,他却对原子弹的使用表示了巨大担忧。他说:“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议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这反映( )
A. 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到来 B. 合作共赢成为科研的趋势
C. 科学家反思战争与和平 D. 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
14.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据此可知()
A. 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 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 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 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世界和平
15.2011年5月,“9·11”事件的罪魁祸首本·拉登被击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举行了庆祝活动。2011年9月11日,美国举行了纪念“9·11”事件10周年的沉痛悼念活动,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措施进一步打击恐怖活动。这表明()
A. 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 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主要根源
C. 战争的威胁已经不复存在 D. 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之一
16.据下表可知,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旨在( )
21世纪初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部分)
时间 重要投资领域 投资额(美元)
2006—2008年 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资源开发和制造业。 5.2亿增至54.91亿
2013—2018年 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 33.7亿增至53.9亿
A.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B. 保障非洲的经济安全
C. 深化中非合作共赢伙伴关系 D.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17.2023年10月17日—18日由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吸引了15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论坛的成功召开表明( )
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潮流 B. 建立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C. 第三世界力量发展壮大 D. 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18.1974—1975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该协定的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洲共同市场,而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商品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A. 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 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 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 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9.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带来效应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全球化的心态,进而影响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下图是该学者绘制的“全球化、经济基础与思想谱系的逻辑关系与动态演化图”。由此可以深刻认识到
A. 推进全球化应建立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B. 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影响全球化程度
C. 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D. 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
20.以下为博鳌亚洲论坛2019—2023年的历届主题,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年份 届次 主题
2019年 第十八届 共同命运、共同行动、共同发展
2020年 第十九届 应对世界变局,携手共创未来
2021年 第二十届 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
2022年 第二十一届 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
2023年 第二十二届 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
①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非传统安全威胁日渐凸现
③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已经消失 ④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1500—1630年间,英国木柴价格上涨了7倍,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因缺乏取暖燃料而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英国主体能源从柴薪过渡到煤炭是循序渐进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煤炭未能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煤炭年产量仅为2l万吨。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150万吨。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是法国的30倍。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8倍。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近150年。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49年我国的煤炭、电力产量仅为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半左右。当时能源工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现有煤矿、电厂的正常生产。1949年10月,中央政府设立了燃料工业部,下设技术局、计划经济局、地质矿藏勘测部、原料技术供应总局等部门,负责制定燃料工业的生产计划、基本建设规划、对能源工业的企业和机关进行检查和审查等。能源产品作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物资,纳入了国家级的统一计划管理中。1949年11月至1950年5月,燃料工业部先后召开了全国煤矿、电力、石油等三个专项会议,制定煤炭、电力和石油的生产计划与工作方针。经过三年的恢复,原有的残旧煤矿、电厂等能源工业设备得到修复,能源工业的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建国前的最高历史水平,生产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系统的能源工业体系开始形成,能源工业的布局全面展开。
——摘编自谢治国《新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对新中国能源政策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发展能源工业的措施及其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能源发展的历史启示。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弭兵之议,倡于春秋末叶。宋向戌会当时诸强国于宋都,相与约盟,酷似今兹大战前之海牙平和会也。《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孟子》书中,到处发明此义,其极沉痛峻厉之言,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至墨翟一派,更高揭非攻寝兵之鲜明旗帜,以号呼于天下。墨家非从空谈而已,常务实行。见有斗者,匍匐往救之,且以善守为“非攻”主义之后盾,故其宣传乃实力的宣传也。自兹以往,我国民遂养成爱平和的天性。
——摘编自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一战爆发后,和平主义者莱文森提出了战争非法化的理念,希望在国际法中明文规定进攻性战争为非法。1921年,在各和平团体的支持下,莱文森创立了“美国促进战争非法化委员会”,推动战争非法化计划。1927年4月,法国外长白里安接受了美国和平主义者肖特维尔的建议,向美国政府提议在两国之间缔结一项永远使战争非法化的条约。美国和平团体积响应白里安的提议,主张将双边条约变成一项多边条约,并拟定了多个条约范本。面对强大的国内外舆论,柯立芝政府最终决定在多边条约框架内接受战争非法化的理念。8月27日,法、美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五个月后,美国国会正式批准了该公约。
——摘编自王立新《踌躇的霸权》
材料三:1985年,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制定了军队改革体制、精减方案。邓小平在会上正式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军队减到300万。到1987年,百万大裁军的浩大工程顺利完成。裁军百万,对于节省军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人民负担,意义重大,也更有利于改善装备,提高部队战斗力。邓小平指出,“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裁军百万,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
——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国民“爱平和的天性”形成的历史渊源。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和平人士和团体在《非战公约》出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裁军百万的历史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教版)
材料二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事冲突随之升级,世界称之为“乌克兰问题”。在24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在回答记者问时提到:关于“乌克兰问题”,我们已经表明中方原则立场。“乌克兰问题”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经纬,演变到今天的这种局面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环球网》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面临哪些问题。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乌克兰问题”的因素都有哪些?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给出了怎样的中国方案并简要说明。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B
21.【答案】(1)原因:森林资源的短缺;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者的推动;煤炭能源的优势;社会生产的发展。影响:缓解能源危机;革新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转变;提高综合国力;加剧环境污染。
(2)措施:设立专门机构;统一计划管理;召开专项会议。特点:集中领导,统筹规划;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结合实际,重点突出。
(3)拓宽能源供应渠道,推进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22.【答案】【小题1】春秋时期就有停战议和的实践;儒家对战争的痛斥,墨家高举反战旗帜并身体力行。
【小题2】提出了《非战公约》的核心理念;促进了《非战公约》成为国际公约;推动了美国接受和批准《非战公约》。
【小题3】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展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良好形象。
23.【答案】【小题1】问题:①地区热点问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至今没有解决;2011年发生的叙利亚内战,到2018年1月已经导致540万人沦为难民,造成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②其他问题,如: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益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
【小题2】因素:第一个方面是历史渊源。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与俄罗斯是互相认可的合作关系。后由于乌克兰政治取向转向亲西方并试图依美制俄,导致乌内部族群矛盾凸显,也导致了俄乌的政治关系陷入对立状态。俄罗斯担忧乌克兰加入北约,将其战略缓冲带完全消除,使西方军事力量彻底直抵家门口,对俄罗斯造成战略性威胁。乌克兰内部亲俄罗斯的顿巴斯地区寻求分离,俄借此出兵。第二个方面是国际政治变化导致的结果。欧美国家认为俄罗斯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一直对欧洲国家和大西洋国家构成威胁。所以西方国家想通过北约东扩的方式限制俄罗斯的战略行为,以保证自身安全。美国利用欧洲大国与俄罗斯的矛盾,挑动欧洲盟国与俄罗斯对立,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为此,美国把俄罗斯作为重要的战略对手,将俄罗斯推入与欧洲对抗的陷阱中,从而掌控欧洲。第三个方面是由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所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周边出现了一系列独立主权的国家,在中亚区域、高加索地区和乌克兰所在的东欧地区,俄罗斯都被视为强敌。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很容易引起纷争。
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一方面,中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各种问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