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建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建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5 19:1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建立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
A. 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 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 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 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2.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3.1947年2月,联共(布)中央全会通过了《战后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决议,强调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是提高谷物产量的重要途径。此外,为了加强劳动管理,还规定了庄员最低劳动日。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将恢复农业作为工作重心 B. 延续了斯大林模式
C. 出现粮食严重短缺的局面 D. 拉开战后改革序幕
4.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该漫画表明当时的苏联(  )
A. 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 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 试图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D. 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5.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身也应该革新。这一主张(  )
A. 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 B. 结束了与美国的冷战
C. 推动东欧社会急剧变化 D. 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6.1952年,苏联的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然而,1952年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有时候还没有一战前的粮食产量高。这一现象可说明苏联(  )
A. 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B. 机械化导致劳动者积极性降低
C. 在美苏争霸格局中处于劣势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十分显著
7.下图为苏联1965-1985年城乡收入统计对比表(单位:卢布),其变化发展的趋势()
年份 城市职工 集体农庄庄员
月均收入(含补贴) 月均货币工资 月均收入 占城市职工月收入比重
1965 129.2 96.5 51.5 53.4%
1970 164.5 122 74.8 61.3%
1975 198.9 145.8 92 63.1%
1980 232.7 168.9 118.5 70.2%
1985 268 190.1 153.4 80.7%
A. 源自苏联模式的优势 B. 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
C. 反映出贫富分化的弊端 D. 表明民众生活水平提升
8.1958年,赫鲁晓夫宣布凡是向西欧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而对东欧出口石油只降价6%。到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石油产品出口价格,对西欧出口降价55.7%,向东欧只降价8.3%。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由1958年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74%增长至1963年的89%。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 改善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 B. 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展现其石油工业的强大产能 D. 获取现代化急需的资金技术
9.1965年,苏共中央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按部门原则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专业部;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引导企业关注产品销售额、利润额和盈利率。这表明新经济体制旨在(  )
A. 提升国民经济调控的专业化 B. 增强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活力
C. 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借鉴欧美国家市场调节经验
10.197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57.5%,军费开支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3%、苏联的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的导弹从1963年分别约占美国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这说明()
A. 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 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
C. 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 D. 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
11.1953年起,苏共开始逐步调整农业收购制度,即降低义务交售制的比例且提升国家采购的比例。1961年,苏共决定将农产品的采购改为合同订购的方式,由消费合作社向农庄购买销售合同外的剩余农产品,按地方市场价格购买。这一时期政策的转变表明苏联()
A. 试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旨在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C.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 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
12.1985年起苏联“改革文学”兴起,下表中的三部小说都是在改革初年最早面世的对现实生活进行暴露和控诉的文学作品,其直面困境的创作倾向无疑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吻合。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  )
作者 作品 发行时间 评价
拉斯普京 《火灾》 1985年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及时的作品,因为它发出“火灾”警报,召唤人们去扑灭会对传统道德构成威胁的“社会火灾”。
阿斯塔菲耶夫 《悲伤的侦探故事》 1986年 小说主人公的诘问当然就是作家本人的诘问,他这部小说也被视为他面对现实喊出的“高声忏悔”。
艾特马托夫 《断头台》 1986年 以他一贯的神话现实主义手法针砭时弊,将自然和精神生态同时滑坡的场景展现给读者。
A. 主张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B. 否定了原有的苏联体制
C. 为新改革创造社会舆论 D. 抨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13.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14.有学者称: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发展战略”意图扭转苏联经济停滞,在初期经济效果不佳时提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收效甚微下又骤然转向政治领域。该学者意在说明苏联改革进程中( )
A. 存在过激倾向缺少宏观规划 B.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C. 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15.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A. 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B. 苏联的经济体制落后于美国的经济体制
C. 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 苏联的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16.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知
A.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 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 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 农业问题成为制约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17.阅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曾取得一定成效
B. 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经济模式
C. 苏联的经济改革使得GDP增长率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D. 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得苏联的经济出现负增长率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
A. 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 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 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 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19.1956年,苏联《国家退休法》只规定了工人职员的社会保障权利。1965年苏联通过《集体农庄庄员养老金和补助费法》,将享受退休金的范围扩大到集体农庄庄员。这表明当时苏联()
A. 国民经济在按比例发展 B. 学习西方建设福利国家
C. 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基础 D. 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
20.下表所示为苏联领导人的部分主张。这反映出苏联()
苏联领导人 主张
斯大林 提出苏联要在10—15年内人均工业产品产量赶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赫鲁晓夫 提出10年内工业生产绝对量与人均工业产品产量都要压倒美国
戈尔巴乔夫 针对与美国经济实力差距拉大的趋势,提出“加速战略”
A. 与美国争霸中长期处于守势 B. 工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C. 改革日益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D. 经济发展战略一定程度脱离实际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经济发展与军备竞赛】
材料一:下图为1981—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据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等整理
材料二: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加紧军备竞赛,军费开支远超其他国家,下表为中美苏两国1985—1991年间军费开支占GDP百分比统计表
年份 苏联 美国
GDP(亿美元) 军费占比 GDP(亿美元) 军费占比
1985 22180 13.08% 40540 6.36%
1986 22500 12.76% 42780 6.55%
1987 23480 12.90% 45440 6.34%
1988 25070 12.72% 49080 5.97%
1989 26480 11.44% 52670 5.77%
1990 26600 10.97% 55630 5.50%
1991 25310 10.27% 57410 4.88%
——据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等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军备竞赛与冷战的关系。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苏联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对德政策发生变化,但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德军以“闪电战”迅迷深入苏联领土,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崩潰,死伤枕籍。同年9月.德耳集中兵力开始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重用朱可夫大将;组建新的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严重短缺。苏联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颓强抵抗。同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后,苏军发起反攻,虽然伤亡重大。但成功解放了罗加切沃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德军在莫斯科战投损失兵力30多万。丢失坦克、火地以及其他技术装备不计其数。德军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冈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摘编自【英】诺曼 ·斯通《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红军失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历史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崩溃性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出现了两种挽救资本主义命运的探索和努力。一种是法西斯主义,即通过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来摆脱危机,以德、意、日为代表;另一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同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经济政策,刺激经济,扩大就业,缓和矛盾,摆脱危机,以罗斯福的“新政”为代表。罗斯福在资本主义体系内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改革,局部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资本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垂死的、腐朽的状态,重新恢复了生机。
——摘编自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材料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动荡的政治、经济秩序,引发了苏共领导权的丧失和国家制度的崩溃,致使国家走向解体。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编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日和美国“两种挽救资本主义命运的探索和努力”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改革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C
20.【答案】D
21.【答案】(1)趋势:经济发展持续下降。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活力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军备竞赛加剧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美苏长期对抗拖垮了苏联的经济,经济建设投资乏力;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其他如入侵阿富汗拖累经济、西方和平演变等也可酌情给分
(2)关系:美苏军备竞赛是冷战的重要表现和显著特征;军备竞赛使冷战局面日益紧张,并有向热战特别是核战争发展的风险;冷战的持续使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势头长期居高不下;经济处于劣势的苏联的发展困境加剧,最终解体,美苏冷战结束。
22.【答案】【小题1】原因:苏联对德政策转变;苏军战略部署失误;德军“闪电战”的战术;苏联国内“大清洗”的负面作用;德国单独毁约,发起突然袭击;德国控制西欧和北欧,解除了后顾之忧。
【小题2】影响: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极大提升了苏联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23.【答案】(1)原因: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势迅猛,破坏性极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德、意、日三国民主法制建设不完善,并都存留有军国主义传统,而美国等国民主法制建设相对健全,具有民主政治传统;经济上,德、意、日等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相当严重,且海外市场狭窄,难以用经济手段缓解危机,而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内外市场广阔,可以通过改革来振兴经济。
(2)不同:
中国: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展开,且在经济改革卓有成效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到政治领域;坚持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苏联: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采取激进的方式,强行推进政治改革;忽视了本国实际情况。
(3)认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从本国的国情及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民族特色;要以国家稳定为前提,采取稳定、有序的方式,稳步推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