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949年3月,美国国务院强调,促进东南亚与大西洋共同体以及其他“自由世界”的和谐发展,是我们持续的目标。1955年初,艾森豪威尔呼吁建立一个亚洲经济发展总统基金,这得到了国会的批准,并作为共同安全法案的一部分。这些举措说明美国( )
A. 力图建立地区集体防御机制 B. 意在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 承担起重建战后世界的责任 D. 积极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与西欧分别提出了“拉美的欧洲选择政策”和“西欧重返拉美”的政策,双方接触和往来频繁;都想利用对方的经济优势来为己方经济发展服务,到70年代末,欧共体已成为拉美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表明( )
A. 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 拉美意图摆脱美国控制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拉美更加依赖外来资本
3.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美国也提出“和平取胜战略”,主张通过“和平演变”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化。这( )
A. 说明了和平成为超级大国的共识 B. 体现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C. 反映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的高涨 D. 加剧了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的争夺
4.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
A. 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 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 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 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接受马歇尔计划
C.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6.美国在柯立芝和胡佛两位总统任职期间,明确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建交建议,但1933年美苏却在短暂的10天时间里,就困扰双边关系的主要问题很快达成一致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转变( )
A.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B. 缘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C. 遏制了德日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D. 源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淡化
7.冷战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 施莱辛格认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敌国,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为了营造一个“民主的世界”,美国有义务去推进民主,扩大自由市场。上述对抗思维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参照系 B. 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具有世界性
C. 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 恐怖主义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8.美国对外援助一直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目标。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加入亚投行后,美国政府会相应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力度。这一做法旨在( )
A. 通过经济效益引导应对外部挑战 B. 缓和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 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劣势地位
9.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指出,全球政治与安全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力量与影响的此消彼长,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新兴大国作用凸显,已走向了全球政治舞台的中央。材料意在说明( )
A. 新兴大国垄断了世界话语权 B. 西方大国的世界主导权减弱
C. 世界权力中心呈分散化趋势 D. 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10.1990~1992年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 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11.1955年7月,埃及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 6 日宣布停火。美苏在此问题的态度( )
A. 体现了美苏对抗关系的缓和 B.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C. 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的解体 D. 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12.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2009年,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这表明( )
A. 美国的影响力急剧衰落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C. 拉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D. 拉美独立自主意识不断提高
13.1964年的中法建交,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震惊世界。以下材料选自与中法建交相关的解密档案。这些档案揭示出
档案标题 档案时间 档案内容(节选)
戴高乐致汝拉省参议员埃德加·富尔的信 1963年 9月26日 您务必与中国主要领导人多加接触,若确定人民中国的确希望与法国建立官方关系,请务必告知中方,法国也有同样的意愿。
美国驻法国大使馆致国务院电 1963年 12月16日 我问戴高乐,法国正考虑与中共建立外交关系,这还需要多久会成为现实。戴高乐说,既然这是有关将来的问题,他无法回答。
德国方面关于德法协商会谈记录摘要 1964年 1月21日 法国政府也许意识到美国将反对此事。但它希望能从美国听到理智的声音。法国十分希望,此举将有助于推动美国的政策从一种更加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来对待中国问题。
毛泽东同法国议员代表团的谈话 1964年 1月30日 我们做个好朋友。在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我们。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
A. 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的全过程 B. 冷战的演进与多极力量成长
C. 法国极力促进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D. 多方力量博弈改变国际格局
14.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 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 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 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15.如图是英国漫画家凯文 卡拉赫于2023年创作的漫画《Nothungryatthemoment》。这张漫画颇具深意,呈现出两组情境,两张餐桌,却传达着相同的隐喻。据此判断,“相同的隐喻”是指( )
A. 美国强行干涉他国内政 B. 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
C. 俄乌战争源于北约东扩 D. 战争加剧地缘政治危机
16.1946年到198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投的否决票为239次;1990年到2004年,安理会的否决票总共为18票,与之对应的是安理会正式会议大大增加,非正式磋商更是成倍增长。这表明( )
A. 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 国际关系向民主平等迈进 D. 全球治理机制臻于完善
17.人们习惯上将“马歇尔计划”理解为美国拉拢西欧国家组建资本主义经济阵营的一项计划,而“经互会”则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应对“马歇尔计划”而建立的经济互助机构。但实际上,“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其成员国构成起初并没有特指西欧各国之意,甚至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以相同的援助,因遭到苏联拒绝而最终未能成行。上述材料描述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需从历史背景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 B. “马歇尔计划”的准确内涵尚无定论
C. 综合学术成果即可还原历史概念内涵 D. 历史解释的建构根植于国家利益需要
18.1956年,埃及总统纳塞尔公开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联合以色列挑起第二次中东战争。当苏联威胁要站在埃及一边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该事件反映出( )
A. 非殖民地化已成为社会发展新趋势 B. 美苏两国对民族解放的推动作用
C. 两极格局下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D. 美苏两国的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
19.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新加坡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这说明当时两国( )
A. 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 B. 自身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C. 强调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 D. 重视宏观调控以建设现代化
20.下面是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名为《欧洲赌注》的漫画。画面上方有四匹瘦弱的欧洲赛马,画面近处,一匹身披美国国旗的标有“马歇尔计划”的强健赛马正被牵进场内,马的右侧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与苏联外交部部长莫洛托夫(手持望远镜者)和斯大林(倒转头看马嘴者)一起在查看赛马的牙齿。该漫画揭示了( )
A. 美苏两国民众文化需求不同 B. 西欧联合抵制苏联的影响
C. 美苏之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D. 冷战背景下欧洲裂痕加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美苏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苏冷战大事件表
第一阶段 1947年 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7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 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1948年 6月,美英法在柏林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最后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1949年 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月和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成立,德国分裂。
1955年 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5月,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1958年 1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
1959年 9月,赫鲁晓夫访美。
1961年 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美国特种部队进驻越南。8月,苏联修建“柏林墙”,美国派遣装甲部队至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
1962年 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最后双方领导人多次通讯,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
第二阶段 1973年 美国与越南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1979年 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3年 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第三阶段 1987年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88年 5月,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1990年 10月,德国统一。
1991年 7月,美苏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12月,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冷战三个阶段的态势,并说明影响美苏冷战态势的因素。
(3)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世界应该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22.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漫画《凡尔赛的榨汁机》
材料二美国势力最难渗透进去的地区是苏联控制的地区……利益的严重冲突终于不可避免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世界性的思想体系,互相“排斥”,水火不相容……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
——(美)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材料四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2018—01—17光明日报)
(1) 材料一中漫画反映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的主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次会议的操纵者是哪三个国家?这一会议确立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 材料二中,“利益的严重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由此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这一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 材料三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的因素有哪些?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为什么说“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综合上述材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你认为需要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 19世纪末之前可以说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但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
——据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及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
以反共产主义为基础的国际主义理念支配了整个冷战时代,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即世界已被分成两种敌对力量: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
——摘编自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美国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和活动。
(3)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1)特点:①持续时间长(近半个世纪);②核心地区在欧洲(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在亚洲);③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缓和与紧张交替、或美苏优劣态势动态变化);④多领域全面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等);⑤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对立;⑥对抗中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机制,避免了大规模的直接的军事冲突。
(2)态势:①第一阶段,美攻苏守(或苏美各有攻守,既有缓和又有争夺);②第二阶段,苏攻美守(或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③第三阶段,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或苏联全面收缩)。
因素:①综合国力;②国家利益;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④国家战略(政策);⑤国际形势。
(3)启示:①遵循和平发展理念;②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③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坚持以和平共处基本原则;④担负大国责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⑤双方处理危机时一定的自我控制,应该成为大国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
22.【答案】【小题1】巴黎和会。英、法、美三国。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小题2】冷战。两极格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小题3】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因素: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等。
【小题4】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等。
23.【答案】【小题1】内涵:政治与外交上的孤立并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关联;美国虽然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洲的事务,但却积极参与美洲的事务;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并用。影响:孤立主义使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门罗主义扩大了其在美洲的影响。
【小题2】20世纪初:海外扩张政策;活动:①发动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进行海外扩张;②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一战,战后参加巴黎和会,倡导建立国际联盟,介入欧洲事务;③主导华盛顿会议,扩大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④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全球称霸政策;活动:①美国挑起冷战,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主导成立北约组织,建立反苏反共的联盟;②建立以美国主导的金融贸易体系,确立世界经济霸权。③对第三世界国家侵略扩张,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小题3】实质:美国利益至上。总体趋势: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