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第3课百科全书式的亚里士多德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第3课百科全书式的亚里士多德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15: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
第3课百科全书式的亚里士多德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御医之家的出身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使其有机会出入王宫,接触广泛的文化知识
B. 为其一生中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
C.使其具有良好的古代生物学、生理学素养
D.为其将来的从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亚里士多德一生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在思想文化领域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而不是从政。故选D。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2、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
亚里士多德( )
A.敢于挑战权威 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C.忘恩负义 D.求知欲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易错选B。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继承又突破,B项不准确,而且题意反映的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敢于挑战的个性。故选A。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
3、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过度好胜就成了卤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这反映了他的( )
A.法治思想 B.“中道”思想
C.乌托邦思想 D.唯心主义的理念论
答案:B
解析:
分析:过度、不及和中间是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提出的三种事物状态,从材料可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倡“中间”。故选B。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4、亚历山大与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并不和谐,其表现不包括( )
A.前者暴躁,后者严谨 B.前者狂傲,后者稳重
C.前者博览群书,后者不学无术 D.前者征服欲强,后者平和善思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故C明显错误。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影响
5、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 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亚里士多德承认物质又肯定精神对物质现实性的影响,故其唯物论不彻底。故选A。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6、“每一个论证都是通过三个名词,并且不多于三个名词来进行的。”你认为这是对下列哪个理论的表述( )
A.中庸之道 B.理念论 C.三段论 D.形而上学
答案:C
解析:
分析:“论证”一词揭示了该理论与逻辑学有关,结合选项,只能选C。
点评:考查三段论
7、下列对亚里士多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创立雅典学院 B.喜欢激烈争论
C.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D.把逻辑学发展为一门科学
答案:A
解析:
分析:易错选B。雅典学院是由柏拉图创立的,又名“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是“吕克昂学园”,且为人喜欢辩论。故选A。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8、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从教生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曾教授于马其顿帝国的建立者亚历山大
B.在马其顿创立了吕克昂学园
C.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逍遥学派”的思想家
D.教授学生自然科学和伦理学
答案:B
解析:
分析:吕克昂学园创立于雅典城东郊的吕克昂体育场。故选B。
点评:考查吕克昂学园的地点
9、亚里士多德所倾向的民主政治应当由( )
A.平民执政 B. 贵族执政
C.中产阶级执政 D. 哲学王执政
答案:C
解析:
分析:亚里士多德提倡“中道”,既反对代表少数人的贵族执政,也反对素质不高、人员复杂的平民执政,而提倡安分守己又听从理性的中产阶级执政。故选C。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政治主张
10、“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名言。下列各项中,能充分体现他是这一名言的忠实践行者的是(  )
A.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 B.坚持用三段论进行研究
C.创立阿卡德米学园 D.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答案:A
解析:
分析:“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强调的是亚里士多德尊敬老师,但不畏权威,因此答案为A项。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11、亚里士多德曾对一位学生说:“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他可能在向这位学生解释(  )
A.三段论      B.中庸之道 C.唯物论 D.伦理学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演绎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推论,这应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故选A。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12、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  )
A.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 B.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
C.温和的民主派 D.激进的民主派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理论,鼓励人们以理性为准绳,反对过激行为,由此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
13、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材料信息看,亚里士多德认为意识第一,物质第二,这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故选B。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14、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在这里他特别强调的是(  )
A.公民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B.城邦注重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C.公民应珍视个人自由,具有个性 D.公民应有集体荣誉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认识。他强调“公民都属于城邦”,也就是强调公民应看重城邦利益,有集体荣誉感。故选D。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认识
15、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御医之家的出身 B.阿卡德米学园的熏陶
C.追求真理、不倦探索的个性 D.超群的天才、过人的智慧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初步考查了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在客观历史条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主要应该看他主观努力的程度。因为成功者与非成功者之间的智力差异实际上是很小的,故选C项。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成功的原因
16、古希腊三大思想家正确的师承关系是(  )。
A.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B.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D.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答案:D
解析:
分析: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故选D。
点评:考查古希腊三大思想家
17、下列与亚里士多德有着直接关系的是(  )。
①吕克昂学园 ②“逍遥学派” ③“中道”理论 ④“三段论”推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①②③④都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正确描述。故选D。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成就
18、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  )。
A.设计了理想国 B.提出了“中道”理论
C.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 D.提出了“三段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把政体分为六种,探究了希腊城邦政体。故选C。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
19、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该推论(  )。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答案:C
解析:
分析: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思想主张并不盲从,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不是先天就有的。故选C。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20、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  )。
①都被看作是至高的美德 ②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 
③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 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根据他们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思想主张可以得知他们“中庸”思想的标准是不可能相同的。故选A。
点评: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
2、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得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 柏拉图
材料二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
── 柏拉图
材料三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标是什么?
答案:政治家应首先是哲学家,即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目标是建立理想国。
(2)材料二中的“三种人”分别指谁?试指出“国家”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三种人”是指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种人各司其德,各守其位。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作者是什么关系?
答案:师生关系。
(4)材料三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案:敬重老师但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探索精神;亚里士多德经常把柏拉图当作批评的对象,指责其某些错误的观点。
解析:
分析:本题以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为主,答题时需适当结合书本回答相关问题。
(1)第一问可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第二问可联系书本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得出结论。第三问应结合书本知识答题。第四问举例:与柏拉图就哲学问题展开辩论;继承并突破柏拉图的思想,指出其错误,并提出自己新的见解等。(言之有理且符合实际的均可)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精神
22、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下图)。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请回答: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答案: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思想,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解析:
分析:图片中的特写小图为孔子头像,结合甲、乙、丙三种观点,明确复旦大学赠给美国副总统切尼的礼物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原因。
点评:考查东西方思想的不同
23、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言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言论:
·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政治机制的运行以法律为最高原则,并为法律所制约。
·以道德优良的生活为宗旨而既能治理又乐于受治的人们。
·美德乃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它乃是两种恶行——即由于过多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答案:相同:中庸;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
(2)与孔子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何不同?
答案:不同:强调以法治国。
(3)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
要求:①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②表述成文。
答案:评述:孔子:背景: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礼坏乐崩;社会大变革(转型)。
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影响: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为后世道德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或成为正统思想)。
亚里士多德:背景:雅典民主共和制的繁荣与衰落。
目的: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影响:丰富了后世民主思想的来源。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两大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第(1)(2)问,依据材料中的“中庸、中道”“道之以德、道德优良”“树立社会秩序”“法律为最高原则”等字眼加以概括;第(3)问,要联系所学知识,选择一人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其治国思想,对影响的评述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注意语言的精炼。
点评: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材料二  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人士组成的,在这样的城邦,立宪政体得到良好的发挥。在这里,中产者比其他两种人数量要多、力量要大,或者至少比其中任何一种要强,如果这样,中产者的介入就会改变平衡,并防止两个极端的任何一个占上风。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对当时希腊城邦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过犹不及”十分忧虑,比如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他认为“法律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类型分类所执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利益群体。
(2)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政体类型和执政主体各是什么?其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政体类型:共和政体(“立宪”政体);执政主体:中产阶级。目的:既防止专制又要避免民主泛滥。
(3)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在治国主张上有何进步?综合材料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特征是什么?
答案:主张依法治国;特征:“中庸”。
解析:
分析:第(1)问,从“一人统治”“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人”“以群众为统治者”来看,其标准为执政者的人数;从“僭主政体以……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说明标准是维护利益群体;第(2)问,从材料中直接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法律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来回答。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治国主张和思想特征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中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
答案:柏拉图。
(2)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更尊重真理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他还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的设想不符合实际。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案:尊敬但不盲从;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
解析:
分析:第(1)问注意关键词“‘理念’的学说”可以判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是柏拉图。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注意关键句“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可以判断柏拉图的观点有些他不赞同。第(3)问考查学生的总结能力。从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态度可以总结出他尊敬老师但不盲从,这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
点评: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