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对此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点 B.兴兵备战和强国主张
C.不夺农时的让步政策 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属材料型逆向选择题。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体现A项;“凡事皆须务本”体现D项;“……不夺农时”体现C项;且根据材料中“若兵戈屡动……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也”可知B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经济思想
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中唐太宗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为笼络人才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完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选A。
点评:考查唐太宗善于用人
3、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考试制度
C. 修改颁布《唐律》 D.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生产关系的三个要素看,均田制的实行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归属,租庸调制体现了产品的如何分配。故选D。
点评:考查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经济措施
4、《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A、C、D三项并未从材料中反映出。故选B。
点评:考查唐朝的进士科
5、“在突厥人中,他(唐太宗)的威信也非常高。如果说他征服了他们,那么他同时也团结了他们,他采取突厥-蒙古族的以对个人表示效忠的方式,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可见,唐太宗为实现民族团结采取的方法是( )
A.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B. 设置管理机构
C.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 施展个人魄力吸引周边民族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征服”了同时也“团结”了他们,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说明A项正确。B、C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只反映出“团结”的一面,没有反映出“征服”。故选A。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6、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白题干中材料的意思。从“若……,则……”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故选B。
点评:考查唐太宗晚年的自我反省
7、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这说明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减轻人民负担 B.倡导政治清明
C.稳定社会秩序 D.发展社会经济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提倡轻徭薄赋,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故选C。
点评:考查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
8、导致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其中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是隋朝时期开创的。故选C。
点评:考查“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
9、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题干突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而C项突出了统治者的开明,以减少政策的失误。故选C。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用人
10、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征前后上谏200多次,可由魏征是著名的诤臣入手分析得出答案。故选C。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谏臣魏征
11、据史书记载:“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此事表明唐太宗 ( )。
A.不因臣下贪污额较小而姑息掩盖 B.不注重维护官吏的形象
C.注意满足臣下的实际需求 D.注意防止贪污,做到官民一视同仁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的“麸数石”可知陈万福贪污额较小,但“令自负出以耻之”又表现出唐太宗对他的惩罚,故A项最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惩罚措施
12、2004年10月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他扮演的角色是( )。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关键词“《贞观盛事》”、“耿直进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魏征。故选C。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谏臣魏征
13、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修改完善了法律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答案:A
解析:
分析:“新科进士”说明与科举考试有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真才实学的人当了官。“士族”是大地主,与庶族不同,所以B不正确。应选A。
点评:考查科举制
1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提炼材料观点的能力。唐太宗把百姓安乐与政权巩固联系在一起,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统治思想
1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点评:考查唐太宗任用宰相
16、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引言,帖子关于科举开始和八股考试开始的时间是错误的,一概否定科举制也是不当的,A项明显错误,C项正确。
点评:考查科举制
17、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君权。故选B。
点评: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8、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ACD虽然也是唐太宗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都是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教训,故选B。
点评:考查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教训
19、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只是比较友好,当时吐蕃并不归唐朝管辖。故选C。
点评:考查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20 、《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朝请求通婚的情景,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 唐玄宗
答案:A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在位时,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朝求婚。故选A。
点评:考查《步辇图》
2、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材料二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朕何忧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答案:制约:皇权受到相权和法权的制约。特点: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中央各部门之间都配合得比较协调。
(2)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唐初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案:我国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是至高无上的专制皇权。唐初的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是唐初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这并未改变唐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本质。
解析:
分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征”即谏臣魏征,可知皇权受到制约;第(2)问,首先弄清楚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然后再对皇权受到限制进行评价。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政治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材料三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实施暴政、骄逸奢侈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注重民族团结等。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加重百姓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3)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答案:不全面。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彻始终。
解析:
分析:本题解题关键是要紧扣材料,全面理解材料含义,正确认识和评价唐太宗。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运用阶级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点评:考查唐太宗时期的政策变化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答案: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大臣的综合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答案: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所述事件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答案: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案: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集权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处理能力。材料一说明在唐初的决策经过了上至皇帝下至三省多个部门的反复协商;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的优良品质和开明政治作风;材料三讲述了唐太宗的命令遭到有关官员的反驳而被迫取消的故事,进一步体现了唐太宗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唐初法律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
点评:考查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4、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河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答案: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从与民休息边为苦役百姓。
(4)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答案: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解析:
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一、二的关键词“乾元毕工,隋人解体”、“宣即为之罢役”可知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第(2)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注意材料三中的关键词“略无休时”可知徭役繁重。第(4)问考查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点评:考查唐太宗时期的政策调整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谋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盛唐气象》
材料三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材料四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
答案:为君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答案:用人不拘门第、民族,不避亲仇,唯才是用。
(3)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
答案: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击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理;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
答案: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知人善用,民族政策开明,在位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解析:
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可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为君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第(2)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唐太宗用人不拘门第、民族,不避亲仇,唯才是用。第(3)问从“不必猜忌异类”可以看出唐太宗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史实可以根据所学作答。第(4)问考查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评价人物从他的活动中去评价,客观公正,一分为二。
点评:考查唐太宗的用人和处理民族关系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